涂炭
tú tàn
  • 拼 音:tú tàn
  • 注 音:ㄊㄨˊ ㄊㄢˋ
  • 繁体字:
  • 基本解释

    [释义]
    (名)〈书〉泥和炭火,比喻极困苦的境遇。参看。
    [构成]
    并列式:涂+炭
    [例句]
    生灵涂炭。(作谓语)
    [同音]
    荼炭

  • 英文翻译

    1.[书] utter misery; great affliction; misery and suffering

  • 详细解释

    ◎ 涂炭 tútàn
    [utter misery] 烂泥和炭火,比喻极困苦的境遇。也比喻污浊的地方
    有夏昏德,民坠涂炭。——《书·仲虺之诰》
    民生涂炭。——《广东军务记》
    生灵免遭涂炭
    (1).比喻极困苦的境遇。《书·仲虺之诰》:“ 有夏 昏德,民坠涂炭。” 孔 传:“民之危险,若陷泥坠火。” 晋 潘岳 《西征赋》:“竭股肱於昬主,赴涂炭而不移。” 太平天囯 汪潭 《建天京于金陵论》:“於是龙车光降 金陵 ,日驭威临 建业 。后舞前歌,出军民於涂炭。” 吴晗 《朱元璋传》第三章三:“北伐的目的是为了治世安民,是为了拯生民于涂炭。”
    (2).借指陷入灾难的人民。 南朝 梁 沉约 《梁鼓吹曲·道亡》:“救此倒悬拯涂炭,誓师刘旅赫灵断。” 清 吕守曾 《经史法戒诗》之十:“治安共説 梁天监 ,南北通和救涂炭。”
    (3).泥淖和炭灰。喻污浊之地。亦谓污浊。《孟子·公孙丑上》:“立於恶人之朝,与恶人言,如以朝衣朝冠,坐於涂炭。”《韩诗外传》卷一:“廉洁直方,疾乱不治,恶邪不匡,虽居乡里,若坐涂炭。”《东观汉记·赵熹传》:“遇 更始 亲属,皆踝跣涂炭,饥困不能前。”《资治通鉴·宋孝武帝大明六年》:“ 柳元景 欲救 怀文 ,言於上曰:‘ 沉怀文 三子,涂炭不可见;愿陛下速正其罪。’”
    (4).蹂躏;摧残。《后汉书·党锢传序》:“海内涂炭,二十餘年,诸所蔓衍,皆天下善士。”《水浒传》第六三回:“滥官当道,污吏专权,殴死良民,涂炭万姓。” 李大钊 《警告全国父老书》:“戕贼人道,涂炭生灵,是不仁也。” 峻青 《故乡杂记》:“如果不消灭这个敌人……我们的人民,不晓得还要遭受多大的涂炭。”

  • 基本含义
    指人们生活困苦、贫穷潦倒的境况。
  • 详细解释
    涂炭一词,源自于古代祭祀仪式中的一种烧炭方式。在古代,人们为了祭祀神灵,会将炭块放在一个大罐中进行燃烧,从而产生大量的烟雾。而在仪式进行的过程中,人们往往会被烟雾所笼罩,导致视野模糊,呼吸困难,生活环境恶劣。因此,涂炭一词就用来比喻人们生活困苦、贫穷潦倒的境况。
  • 使用场景
    涂炭一词常常用于形容人们生活困苦、贫穷潦倒的境况。可以用来描述社会底层人群、灾民、贫困家庭等生活困难的情况。
  • 故事起源
    涂炭一词最早出现在《左传·昭公二十五年》中,记载了鲁国昭公时期的一次祭祀仪式。据传,当时鲁国昭公在进行祭祀仪式时,烧炭的烟雾笼罩了整个场地,导致人们的视野模糊,呼吸困难。这个场景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后来涂炭一词就成为了形容人们生活困苦的说法。
  • 成语结构
    涂炭是一个由两个汉字组成的成语,没有特定的结构。
  • 例句
    1. 他的家庭遭遇了一系列的不幸,陷入了涂炭的境地。2. 在那个战乱的年代,许多人的生活都沦为了涂炭。
  • 记忆技巧
    可以通过联想记忆来记忆涂炭一词。可以想象在烧炭的过程中,烟雾笼罩了整个场地,人们的生活变得困难,就像是被涂炭一样。
  • 延伸学习
    可以进一步了解中国历史中贫困、灾难等方面的相关知识,以加深对涂炭一词的理解。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读过一本关于贫困地区孩子的故事,他们的生活真是涂炭。2. 初中生:那个战争时期的人们生活在涂炭之中,他们为了生存不得不四处流离。3. 高中生:贫困和灾难使得很多人的生活变得涂炭,我们应该为改善社会贫困问题做出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