敏对
mǐn duì
  • 拼 音:mǐn duì
  • 注 音:ㄇㄧㄣˇ ㄉㄨㄟˋ
  • 繁体字:
  • 基本解释

    谓应对敏捷。《艺文类聚》卷二二引 汉 应瑒 《文质论》:“夫諫则无义以陈,问则服汗沾濡,岂若 陈平 敏对, 叔孙 据书,言辨国典,辞定皇居。”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风操》:“ 梁武帝 尝问一中土人曰:‘卿北人,何故不知有族?’答云:‘骨肉易疎,不忍言族耳。’当时虽为敏对,於礼未通。”

  • 基本含义
    敏锐而准确地判断事物的对错。
  • 详细解释
    敏对是一个由两个汉字组成的成语,敏意为敏捷、灵敏,对意为对错、正确。敏对的基本含义是指人的判断力敏锐而准确,能够迅速辨别事物的对与错。这个成语强调了一个人应该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和判断力,能够准确地分辨事物的真实性和正确性。
  • 使用场景
    敏对常用于形容一个人的观察力和判断力敏锐、准确。可以用来赞扬一个人对事物的认识力和分析能力,也可以用来提醒自己要保持敏锐的思维和判断能力。
  • 故事起源
    敏对这个成语最早出自《史记·李斯列传》。李斯是秦始皇的丞相,他有一个非常敏锐的观察力和判断力,能够准确地辨别事物的是非。在他任职期间,他经常向秦始皇提出自己的见解和建议,帮助秦始皇做出正确的决策。因此,人们称他为“敏对”。
  • 成语结构
    敏对是一个形容词短语,由形容词“敏”和动词“对”组成。
  • 例句
    1. 他的观察力非常敏锐,总能敏对地分辨出事物的真相。2. 这位演员的表演非常敏对,每一个动作都准确到位。
  • 记忆技巧
    可以通过联想记忆来记忆敏对这个成语。可以想象一个人站在准确的方向上,敏捷地辨别事物的对与错,这样就能够记住敏对的含义。
  • 延伸学习
    可以进一步学习其他与判断力和观察力相关的成语,如“洞察力”、“明察秋毫”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小学生:我妈妈的眼睛真敏对,她总能准确地找到我的遗落物品。初中生:老师的教育方法很敏对,能够帮助我们快速提高成绩。高中生:这位科学家的研究成果非常敏对,对整个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大学生:作为一名领导,他的决策总是敏对的,能够带领团队取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