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词语
拼音:
拼音:
注 音:
繁体字:
刻骨文kè gǔ wén
以安阳甲骨文为代表的殷墟的发现,曾被认为是20世纪最重要的考古发现。殷墟甲骨文亦被认为是“中国发现的最早的文字”。在山东省昌乐县发现的一种神秘骨刻图案引起考古界的关注。有关专家表示该文字比殷墟甲骨文要早1000年左右,并正式命名其为“昌乐骨刻文”。这意味着中国古文字的出现时间将大大前推千年,甚至已知的中国文字发展史亦有可能会发生改变。昌乐骨刻文字的布局和结构有规律可循,有些偏旁多次出现,距今四五千年的龙山文化时期,制作上和殷墟甲骨文类似。兽甲骨上所刻的“行列整齐”的图案符号比殷墟甲骨文更为原始,明显处于画(符号)与字的过渡状态,二者应具有某种传承关系,是解释中国汉字起源的新依据。这些符号都属于阴线刻,笔画婉转曲折,刻画纤细,多为弧笔和曲笔,呈现出螃蟹状、草虫状和鸟状等形态。收集刻有文字符号的甲骨100多片及2块玉残片,共有600多个图画文字。这些文字有的刻在骨片面上,有的刻在骨腔内,有的刻在骨臼头上。
山东省甲骨文学会李来付认为,与商周甲骨文比较,昌乐骨刻文更为原始,明显处于画(符号)与字的过渡状态,二者应当具有某种传承关系。
有关专家表示该文字比殷墟甲骨文要早 1000年左右,并正式命名其为“昌乐骨刻文”。这意味着中国古文字的出现时间将大大前推千年,甚至已知的中国文字发展史亦有可能会发生改变。
2004年,山东省昌乐县民间收藏爱好者肖广德在龙山文化遗址上搜集文物时,偶然从当地农民翻过的土地里找到一块牛肩胛骨,回家清洗后发现骨上刻有图案。肖广德没有想到,这次偶然的发现,竟然会引起考古界的广泛争议。
山东农地 偶获刻图牛骨
从2004年到2007年,肖广德先后在昌乐县袁家庄等龙山文化遗址上搜集了100多片带有图案的兽骨。期间他曾专程到潍坊、北京等地找有 关专家进行鉴定,但多数专家认为这些图案是腐蚀或者虫蛀的痕迹,或者是后人刻上去的。2007年7月,肖广德带着七块兽骨找到了山东大学美术考古研究所所 长刘凤君教授。凭借多年的专业研究鉴定经验,刘凤君意识到这批资料极为重要。
独具慧眼 教授亲察百骨
次日,刘凤君教授即驾车赶往昌乐,在肖广德家里看到了事先在桌子上摆好的一百多块刻有图案的骨头。据刘凤君教授回忆:“那天整整一个下午, 我都在观察分析这些刻字的骨头。这些兽骨大多是牛的肩胛骨、肋骨和肢骨,还有部分是鹿骨和象骨。大象确实在山东地区生存过,但在商代初期就已逐渐南移。这 说明这些骨头至少会早于殷商时期。”
证中国4千年前已存文字
刘凤君表示,“与安阳甲骨文不同,这些文字均是由一个主笔,然后加上补笔组成,类似画画,多数字符像人物、动物和植物的象形符号,布局和结 构亦有规律可寻,有些部首反复出现,而且都是阴线刻在牛骨象骨上,所以应该是一种图形文字。从内容看,应该是记事的,而非占卜。”
以安阳甲骨文为代表的殷墟的发现,曾被认为是20世纪最重要的考古发现。此次“昌乐骨刻文字”的发现,亦是考古界的另一件盛事。刘凤君表 示:“昌乐骨刻文字”的发现,证明中国早在4000多年前就有了作为文明标志的文字,把现有认知的中华民族文字史提早了1000年左右,对于中国文明史有 重大意义。同时,“昌乐骨刻文字”将是中国发现的最早的文字形式之一,与古埃及象形文字有同样的重要性。刘凤君希望相关政府部门对发现“昌乐骨刻文字”的 遗址进行有效保护,并组织进一步研究发掘。
8300年东夷文化 显山东人智慧
山东省历史文化悠久,是中国古人类的重要活动地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在中华历史上扮演重要角色的东夷人长期在山东地区活动,他们以 鸟为图腾,创造了同期最先进的文化。东夷文化从距今8300年前的后李文化起,历经北辛文化(距今约7300年)、大汶口文化(距今约6500年)、龙山 文化(距今约4500年)、岳石文化(距今约3900年)。
东夷人制造出了实用、精美的石器、骨器、玉器等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烧造出了薄如纸、黑如漆的蛋壳陶;编织出了布纹细、密度高的纺织品,在 在彰显了东夷人的智慧。而且,在龙山文化时期,东夷人就进入阶级社会,并出现了国家,东夷文化对后来的商周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龙山文化是东夷文化发展的 繁盛时期,山东省昌乐有多处龙山文化遗址。“昌乐骨刻文字”就是在昌乐众多龙山文化遗址中的袁家庄遗址等地发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