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学生作文 学门教育

查词语

非爱行为

拼音:

拼音:

注 音:

繁体字:

基本解释

“非爱行为”,就是以爱名义对自己最亲近的人进行非爱性的掠夺,这行为往往发生在夫妻之间,恋人之间,母子之间,父女之间,也就是世界上最亲近的人之间,以爱的名义进行一种强制性的控制,让他人按自己的意愿去做。

非爱行为-行为表现

一名家长可能会同时做出一种以上的非爱行为。事实上,这些非爱行为相辅相成,形成一只完整的圈子;家长期望孩子回报自己,必定导致有条件的爱,条件就是必须服从自己、按照自己的设想去成长去生活;为了保证实现这样的设想、保证得到回报,家长就会想法设法阻挠孩子的独立,要么包办孩子的一切,恐惧的感觉,让孩子不敢离开自己。

家长给孩子传递地最多的信息,总结起来就是这样一句话:“我们一切为了你,你也必须一切为了我们!”

一是带附加条件的爱

很多孩子从幼儿起就常听父母说“你再这样妈妈就不喜欢你了”“你乖才爱你”之类的话。这种情况随着孩子长大演变为对孩子学习成绩、艺术特长等的要求——这时候常有“你看XX学习多好,你要是像她一样妈妈就高兴了”的话。

很多时候,也许家长并没有意识到,对孩子过高、过多的要求就是一种“非爱行为”。

二是没有原则的爱

无休止地包办孩子的生活起居,无原则的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孩子要什么给什么,想怎么着就怎么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有了钱先尽着孩子,舍不得全家吃麦当劳就仅仅给孩子吃,家长坐在一边看着。孩子闯了祸由父母担当着,挨了欺负由父母出面摆平,丢掉工作回家让父母来养着。既不鼓励孩子的独立自理能力,也不给孩子树立必要的规则和纪律。表面上看,父母“爱”孩子爱过了头,舍不得孩子动手、拍孩子累着、担心孩子吃亏、不愿孩子爱受委屈……宁肯自己受罪受累、吃苦牺牲,也不能“亏待”了孩子。很多人把这种感情当作一种富有牺牲精神的值得称赞的“爱”,其实这是一种非常严重的毒害。这种“爱”,远非无私,而是极端自私。深深隐藏在“爱”的旗号背后的、是施“爱”者对受“爱”者强烈的控制欲望。

最常见的是家长无限制满足孩子物质上的需求,如2010年媒体曾报道,一位母亲为庆祝女儿小学毕业,买了个价值约2万元的LV手提包送孩子。

三是强制或限制的爱

比如这样一条短信:“妈妈从小替代我的太多。我不能再在父母的安排下生活了,不然我什么也面对不了。我现在感觉我和其他同学有差别,跟他们喜欢的不一样,我就像异类!”一个女生则发短信“不知道自己的生活怎么过下去”,因为父母强制她把打篮球的时间花在学习上,可那是她最大的爱好。家长往往打着爱的旗号,要么替代包办孩子的生活,要么强求孩子达到自己的标准。

四是永远无法满足的爱

孩子学会弹钢琴,“你的英语还不行!”孩子考试得了98分,“怎么没得100分?”孩子当上了三好生,“老师干吗没选你当班干部?”孩子考上了大学,“有什么了不起?又没考上北大清华!”孩子有了工作,“挣那么点钱?你看人家谁谁谁,在外企当经理,有车有房,你呢?真没出息!”孩子谦让,“你怎么这么窝囊?”孩子打架,“你怎么这么野蛮?”孩子关心父母,“你少来这套!给我好好学习,考试得第一比什么都重要!”孩子帮不上父母的忙,“你真自私,光想着自己,我们白养活你了!”孩子需要父母的关注,“烦死了,你就不能让我清静一会儿?”孩子独立了,“外头有什么好玩的?回家多陪陪我们就没工夫了?”总之,左也不是,右也不是,父母永远没有好脸色,孩子的努力永远不够。父母的期望像一个黑洞,无论孩子怎样奋斗,都无法满足。

六是要求回报的爱

这些父母把对孩子的爱和养育当做一种投资,期待着高利率的回报。于是孩子也必须按照他们指定的道路走下去,不能偏离“正轨”一步(这又回到了第一种非爱行为)。父母群体中间往往形成比较、竞争的关系,谁家孩子考上好学校、找到挣大钱的工作,谁的父母就洋洋自得;其他的父母则会拿着那个孩子做榜样,回家教育自己的孩子也要向他们家看齐。

非爱行为-危害

“非爱行为”会导致仇亲、仇师

有95%的孩子都对父母家庭有意见和不满;对老师有意见的则达到了100%。100%的孩子都表示知道父母是“为了自己好”,但绝大部分孩子不认同父母的教育方式。“非爱行为”使父母与孩子无法互相感受到对方的爱。

“非爱行为”损害孩子身心健康

现在心理亚健康的孩子很多,他们幼小的心灵无法承载父母的过多要求和期望,导致他们对自己丧失信心,最终失去自我。他们活在别人的评价和期待里,表现出不合群、遇到挫折就产生极端情绪等问题,而心理和身体的亚健康最后会导致品德的亚健康。

“非爱行为”弱化孩子能力

许多父母对孩子的过度关爱渐渐变质为操纵孩子的生活,强制孩子按自己的意愿做事,孩子习惯了凡事听人安排后,能力越来越差。

非爱行为-改变观念

首先是理解和尊重孩子

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想法、行为,父母要给孩子相当的空间,让他发展个性。例如,不要偷看孩子的日记和信件,因为不但侵犯孩子的隐私,也关闭了他宣泄交流情感、自我调节心理的渠道;不要像审问犯人一样询问孩子一天的行踪、发生的事情,可以问“今天学校有什么好玩的事吗”;在孩子愿意倾诉的时候要认真聆听,而不是忙着做自己的事。

其次是引导和适当的帮助

在理解和尊重孩子的前提下,对孩子“不乖”的行为应“放而不弃、管而不压、训而不辱、帮而不替。”

三是正视亲情中的矛盾

对孩子与父母的矛盾应当理性处理,不应一味采取打骂方式,这样反而会激化矛盾。在可能的情况下,可以寻求专家帮助。

四是不求回报

父母应注意自己的心态,不能有“现在我养了你,你以后就养我”“以后要让我过好日子”“要好好学习我才有面子”等心理。这样要回报有条件的爱,不是真正的爱。

推荐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