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春
yǎo chūn
  • 拼 音:yǎo chūn
  • 注 音:ㄧㄠˇ ㄔㄨㄣ
  • 繁体字:
  • 基本解释

    旧时北方 京 津 等地立春日有吃春饼和生萝卜的习俗,称为“咬春”。 明 刘若愚 《酌中志·饮食好尚纪略》:“至次日立春之时,无贵贱皆嚼萝卜,曰咬春。” 清 吴伟业 《琵琶行》诗:“穿宫近侍拜长秋,咬春燕九陪游燕。” 清 富察敦崇 《燕京岁时记·打春》:“是日(立春)富家多食春饼,妇女等多买萝卜而食之,曰咬春。” 马南邨 《燕山夜话·今年的春天》:“有的人家每个人还要咬一口生梦卜,叫做‘咬春’,以预防疾病。”

  • 基本含义
    指冬天结束、春天开始之际,寒食节前后。
  • 详细解释
    咬春是指冬天结束、春天开始之际,寒食节前后。寒食是中国传统节日,寒食节前后正是春天开始的时候,万物复苏的季节。咬春这个成语形象地比喻春天已经来临,万物开始苏醒。
  • 使用场景
    咬春这个成语常用于形容春天的到来,也可以用来表达事物的更新、焕发生机的情况。可以在春节、寒食节等与春天有关的场合使用。
  • 故事起源
    咬春一词最早出现在《左传·庄公十年》中。庄公十年,楚国大旱。楚庄王听说齐国有一种神奇的花草,只要咬一口,就能带来雨水。于是,庄王派人去齐国寻找这种花草。但是,齐国并没有这种花草,于是有人拿来了一棵松树,让庄王去咬。庄王咬了一口松树,果然下起了雨。从此以后,人们就用“咬春”来形容春天的到来。
  • 成语结构
    主谓结构,咬春为动词短语,表示动作。
  • 例句
    1. 春天来了,大地一片咬春的景象。2. 这个小镇在咬春的季节格外美丽。
  • 记忆技巧
    可以联想成“咬着春天”,形象地表示春天的到来。
  • 延伸学习
    可以学习与咬春相关的成语,如“咬文嚼字”、“咬牙切齿”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幼儿园学生:春天来了,小草咬春了。2. 小学生:桃花盛开,春天咬春了。3. 初中生:冬天的寒食节过后,春天咬春了。4. 高中生:大地上万物苏醒,春天已经咬春了。5. 大学生:春天的阳光洒满大地,咬春的景象美不胜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