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学生作文 学门教育

国学古籍

北户录

  •   《新唐书。艺文志》著录为《北户杂录》,撰者系段文昌之孙、段成式之子、段安节之弟,咸通年间曾于岭南供职。此书专记岭南地异物奇事,卷一主要讲动物,卷二、三讲器物、植物等,从中不仅可以了解唐代广东地区的物产,也可以得知一些生活习惯和社会风俗,如当地各种独特的食品和民间各种占卜方法。注文则疏说名词,补充书传记载。此书版本主要有明嘉靖陆楫刻《说海》本、《学海类编》本、《十万卷楼丛书》本等,《丛书集成》据《十万卷楼丛书》本排印,附校勘记。

      ○通犀

      通犀,置大雾重露下,终不沾濡。又堪辨毒药酒,药酒生沫。若贮米饲鸡,鸡见辄惊散。一呼为“骇鸡犀”。或中毒箭,刺于创中,立愈。盖犀食百毒棘刺故也。
     
      ○孔雀媒

      雷、罗数州收孔雀雏养之,使极驯扰,致于山野间,以物绊足,傍施罗网,伺野孔雀至,则倒网掩之无遗。一说孔雀不匹偶,但音影相接,便有孕,如白《乌儿》,雌雄相视则孕。或曰:“雄鸣上风,雌鸣下风,亦孕。”见《博物志》。《宋纪》曰:“孝武大明五年,有献白孔雀为瑞者。”愚按,《说文》曰:“率鸟者,系生鸟以来之,名曰‘囮,’字林音由。”今猎师有囮也。淮南万毕术曰:“鸡鸺致鸟。”注云:“取鸡鸺,折其大羽,绊其两足,以为媒。”《博物志》又云:“鸺鹠,一名鸡鸺。”
     
      ○鹧鸪

      衡州南灵鹧鸪,解岭南野葛、诸菌毒及辟温瘴,又一名“逐影”,多对啼。《广志》言:“鹧鸪鸣云,但南不北。”《古今注》云:“其鸣自呼。”《南越志》云:“其鸣自号,杜薄州食之亡厉。”惟《本草》说鸣云钩辀格磔。
     
      ○鹦鹉瘴

      广之南新勤春十州,呼为南道,多鹦鹉。凡养之俗:忌以手频触其背,犯者即多病鹊而卒,土人谓为“鹦鹉瘴”。愚亲验之。
     
      ○赤、白吉了

      晋宁有廉州民获赤、白吉了各一头,献于刺史者。其赤者,寻卒;白者久而能言。
     
      ○绯猨

      公路咸通十年往高凉,程次青山镇,其山多猨,有黄绯者,绯者绝大,毛彩殷鲜,真谓奇兽。夫猨则狙玃猱狖之类,其色多传青白元黄而已,今则岂可穷其族类与。其猨能伏鼠,多群行,猨善啼者,其音凄入肝脾。方知当一部鼓吹,岂独蛙声然哉!
     
      ○蚺蛇牙

      蚺蛇,大者长十余丈,围可七八尺,多在树上,候{鹿鱼}鹿过者,吸而吞之。至鹿消,即缠大树上。出其头角,乃不复动,夷人伺之,以竹签签杀之,取其胆也,故南裔《异物志》曰:蚺蛇,牙长六七寸,土人尤重之,云辟不祥,利远行。卖一枚,直牛数头。
     
      ○蛇红

      公路至雷州对岸,倚舟候风势,见群小儿簇二巨蛇,各长丈余,其一如孔雀尾,毛色金翠夺目。一如真红色,鲜明若血。又有十余头白蛇,前后相次。若导从,俱入一榕藤窍内,竟不复去。故知蛇有草木水土四种,其类不可穷也。又归化县有两头蛇。《南越志》云:“无毒,夷人饵之。”《兼名苑》云:“两头蛇,一名。越王约发。俗占见之不祥。”然《论衡》引楚相孙叔敖事者,何也?《会丛》又云:“浑夕之山,有蛇一首两身,名曰肥遗,见则大旱。”《管子》曰:“固水之精,名曰蟡(音威),一头两身,以其名呼之,可使取鱼鳖。”
     
      ○蛤蚧

      蛤蚧,首如蟾蜍,背绿色,上有黄斑点,若古锦文,长尺余,尾绝短,其族则守宫蜥蜴蜓蝘。多居古木窍间,自呼其名,声绝大。又有十二时,亦其类也。身大一尺,尾长于身。《传》云:“自旦至暮,变十二般色,伤人必死。”愚尝获一枚,闭于笼中玩之,止见变黄、褐、赤、黑四色。
     
      ○红蟹壳  儋州出红蟹,大小壳上多作十二点,深胭脂色,其壳与虎蟹堪作垒子。按:蟹,一名蛫(音诡)。《广雅》云:“雄曰蜋螘,雌曰搏带。”《抱朴子》又云:“山中辰日称无肠公子,蟹也。”《古今注》云:“小蟹,一名长卿。”《广志》云:“铺(音脯),小蟹,大如货钱。又蟹奴如榆荚在其腹中,生死不相离。”《山海经》载:“千里蟹”。《洞冥记》有贡百足蟹,长九尺,四螯者。今恩州又出石蟹。
     
      ○蛱蝶枝

      公路南行,历悬藤峡,维舟饮水,睹岩侧有一木树五彩,初谓丹青之树,因命僮仆采之。顷获一枝,尚缀软蝶,凡二十余个。有翠绀缕者、金眼者、丁香眼者、紫斑眼黑花者、黄白者、绯脉者、大如蝙蝠者、小如榆荚者。愚因登岸视,乃知木叶化焉,是知蝶生江南,柑橘树蠹变为蛱蝶。鸟足之叶为蝴蝶,皆造化使然,非虚语也云。《会要》:大食国西邻大海,尝遣人乘船,经八年未极西岸,中有一方石。石上有树,干赤叶青,树生小儿,长六七寸,见人皆笑,动其手脚,若著树枝。其使摘取一枝,小儿即死。《异苑》:太元中,汝南人入山伐木,见一竹,中央蛇形已成,上枝叶如故。吴郡桐庐民尝伐余遗竹,一宿见雉头颈尽就,身犹未化,此亦竹为蛇,蛇为雉也。
     
      ○红蝙蝠

      红蝙蝠出陇州,皆深红色,惟翼脉浅黑,多双伏红蕉花间,采者若获其一,则一不去,南人收为媚药。王子年《拾遗》云:“有五色蝙蝠。”《异物志》:“蛙虱鱼因风入空木,而化为蝙蝠。”《灵枝图说》曰:“蝙蝠,服之寿万岁。”又《媚药》载:“软金鸟辟寒,金龙子、布穀脚胫骨、鹊脑、砂挼茎草、芍草、左行草,独未见录红蝙蝠处,岂阙载乎!又有无风独摇草,男女带之相媚。”又《陈藏器》云:“榼子蔓生取子中仁,带子衣,令人有媚,多迷人。”
     
      ○金龟子

      金龟,甲虫也。五六月生于草蔓上,大于榆荚。细视其金帖龟子,行则成双,其虫死,金色随灭,如萤光也。南人收以养粉,云与养粉相宜。
     
      ○乳穴鱼  全义之西南有山,曰盘龙山。有乳洞,乳洞有金沙龙盘鱼,皆四足,修尾丹腹,状若守宫,游泳水滨,人莫敢犯。按:《御览》云:“龙蟠山有石洞,洞中小水有四足鱼,皆如龙形,人杀之即风雨也。”然《唐韵》云:“鳎鱼各四足。”《山海经》云:“人鱼如《鱼帝》(音啼)鱼四脚,出丹洛二水,有鲵大者谓之虾。”(音啼)《尔雅》注:“鲵似鲇,四足,声似小儿,但未见言其可致风雨耳。”公路因思《道书》说,五头鱼、三足麂,皆神化所致,不可以类而推也。若以鱼之异者,则沣水之鱼名朱鳖,六足有珠。又历涧潭,有五色鱼。又丹水出丹鱼,割肉以涂足下,则可步履水上。又朔法师云:“鮆(音此)鱼,一首十身。”《博物志》云:“金鱼脑中有麸金,出功婆塞江。”又吴王食脍有余,弃江中为鱼,今名吴王鲙,余者长数寸。又《魏武四时食制》曰:“望鱼侧如刀,可以割草出。豫章白发鱼,戴发形如妇人,白肥无鳞,出滇池。”又郭延生《述证记》曰:“城阳县南,尧母庆都墓庙前一池,鱼头间有印文,谓之印颊鱼。非告祠者,捕不得。”又《临海异物志》云:“《鱼展》鱼如指,长七八寸,但有脊骨,曝作烛,极有光明。”又比目鱼,一名鲽(音榻),一名《鱼兼》。沈怀远《南越志》谓之“板鱼”,亦曰“左介”。“介”亦作“魪”。《吴都赋》云:“双则比目,片则土余。”《异物志》:“南方镜鱼,圆如镜也。”又《异苑》云:“《鱼臽》(音陷)鱼,凡诸鱼欲产,《鱼舀》鱼辄以头冲其腹,世谓众鱼之生母。”又《临海水土异物志》:“鹿鱼头上有两角,如鹿。”又云:“鲮(闾蒸反)鱼,腹背有刺,如三角菱。”又《神异经》:“黄公鱼,长七八尺,状如醴鱼,以乌梅二(□三)七鱼煮之即熟,食之无鲠。”
     
      ○鱼种

      南海诸郡人,至八九月,于池塘间采鱼子,著草上,悬于灶烟上,至二月春雷发时,却收草浸于池塘间,旬月内如虾蟆子状,鬻于市,号“鱼种”,育池塘间,一年内可供口腹也。愚按:陶朱公《养鱼经》曰:“朱公谓威王治生之法有五,水畜第一。”水畜,鱼也。又拂林国有羊羔生于土中,然其脐与地连,割之则死。惟人著甲走马击鼓骇之,其羔惊鸣而脐绝,便逐草矣。《博物志》云:“取其鳖,剉如棋,捣赤苋汁,和令厚以茅包之,六月中,投于池泽间,经旬,脔脔成鳖也。”
     
      ○水母

      水母,一名蚱,一名石镜,南人治而食之。云性热,偏疗河鱼疾也。
     
      ○蚊母扇

      端新州有鸟,类青鲵,而嘴大,常在池塘间捕鱼而食,每作一声,则有蚊子群出其口。按:《小雅》曰:“颠鸟,似鸟而大。”《广志》云:“蚊母,此鸟吐出蚊也。土人云:“其翅堪为扇,惟辟蚊子。”与《陈藏器》说同。又云:“塞北有虻母草,岭南虻母木。”《南越志》云:“古度树一呼那子,南人号曰柁(日亚反),不华而实,实从木皮中出,如缀珠珰,其实大如樱桃,黄即可食,过则实中化蛾飞出,亦有为蚊子者。”
     
      ○蛾毛被  鹅毛被,邕之南有酋豪,多熟鹅毛为被,如稻畦衲之,其温软不下绵絮也。
     
      ○红虾杯  红虾出潮州、潘州、南邑县,大者长二尺,土人多理为杯。王子年《拾遗》云:“大虾长一尺,须可为簪。”《洞冥记》载“须杖”。《兼名苑》云:“广州献虾头杯,简文将盛酒,无故自跃,乃不复用。”愚又按《毛诗义》:“具大者有一尺六七寸”,今九真、交趾以为杯盘,实奇物也。
     
      ○鸡毛笔

      番禺诸郡多以青羊毫为笔,韶州择鸡毛为笔,亦有圆如锥,方如凿,可抄写细字者。昔溪源有鸭毛笔,以山鸡毛、雀雉毛间之,五色可爱。笔有丰狐之毫(博子云,汉末笔)、虎仆之毛(《博物》似豹毛可为策)、蚼蛉鼠毛(《广志》可以为笔)、鼠须(均州出)、羖□羊毛(邛州取掖族毛)、麝毛、狸毛(郑庆云,狸毛笔)、鹿毛、马毛、羊须(陶隐居烧丹封鼎,际用羊须笔)、胎发(姬以小儿发为笔,郑庆云,斋祭酒常用之)、龙筋(《拾遗记》)为之,然未若兔毫。
     
      ○鸡卵卜

      雝州之南有善行术者,取鸡卵墨画,祝而煮之,剖为二片,以验其黄,然后决嫌疑,定祸福,言如响答,据此乃古法也。《神仙传》曰:“人有病,就茅君请福,煮鸡子十枚,以内帐中。须臾,茅君掷出,中无黄者,病多愈;有黄者,不愈,常以此为候。”愚又见卜者流杂书传:虎卜、紫姑卜、牛蹄卜、灼骨卜、鸟卜,虽不法于蓍龟,亦有可称者。
     
      ○鸡骨卜

      南方逐除夜及将发船,皆杀鸡,择骨为卜,传古法也。卜占即以肉祠船神,呼为“孟公孟姥”,其来尚矣。按:《梁简文船神记》云:“船神名冯耳。”《五行书云》:“下船三拜,三呼其名,除百忌,又呼为‘孟公孟姥’。”刘思真云:“元冥为水官,死为水神,冥、孟声相似。”又云:“孟公,父名帻,母名衣,孟姥父名板,母云履。”或云:“冥父冥姥,固元冥也。”
     
      ○象鼻炙

      广之属城循州、雷州,皆产黑象,牙小而红,土人捕之,争食其鼻,云肥脆偏堪为炙。愚按:象有十二肉,《陈藏器》云:“惟鼻是其本肉,诸即杂肉。”梁翔法师云:“象,一名伽那。”古训云:“象孕子,五岁始生。”
     
      ○鹅毛脡

      恩州出鹅毛脡,乃盐藏,其味绝美,其细如针。郭义恭云:“小鱼一斤千头,未之过也。”
     
      ○桄榔炙

      桄榔茎叶与波斯枣、古散(古散堪为柱杖)、椰子、槟榔小异,其木如莎树皮,酿木皮出面可食。《洛阳伽蓝记》云:“昭仪寺有酒树面木,”得非桄榔乎!其心为炙,滋腴极美。
     
      ○红盐

      恩州有盐场,色如绛雪,验之即由煎时染成,差可爱也。郑公虔云:“琴湖池桃花盐,色如桃花,随月盈缩,在张掖西北。”按:盐有赤盐、紫盐、黑盐、青盐、黄盐,亦有如虎、如印、如伞、如石、如水精状者。
     
      ○米饼

      广州南尚米饼,合生熟粉为之,白薄而软。按:刘孝威谢官赐交州米饼四百屈,详其言,屈岂今之数乎!且前朝短书杂说,有呼食为头(晋元帝谢赐功德净馔一头,又谢赍功德食一头,又刘孝威谢赐果食一头),以鱼为《西乙》(梁科律生鱼若干斗),茗为薄为夹(温贡茗二百尺薄,又梁科律薄茗千夹云云),笔为双、为床、为枝(《搜神记》:益州西神祠祈祷者,持一双笔。南朝呼笔四管为一床。梁简文帝答书云:乍置笔床,又云:写书笔一枝一万字),墨为螺、为丸、为枚(陆云以兄送墨二螺。梁科律御墨一量十二丸。蔡质《汉官仪》曰:“尚书令仆丞郎月赐险麋大墨一枚,小墨一枚。”),纸为番,锦为两(王佐云,币锦二两),衣为裁(陆饼谢安城王楚、越衣二裁,沈约有谢葛衫裁也),袈裟为缘(简文帝云,蒙惠袈裟一缘),奴为头(简文帝书言安城王饷胡子一头),麝为子,蜡为饼(麝香如干子,蜡如干饼,齐建武四年事),槟榔为口,胡桃为子(陆饼谢安咸王赐槟榔一千口,并胡桃一千子)。其事不可备论。
     
      ○睡菜

      睡菜,五六月生田塘中,叶类茨菰,根如藕梢,土人采根为盐菹。或云,食之好睡。郭子横云:五味草,食之,不使人睡,亦名却睡草。
     
      ○水韭

      水韭生于池塘中,叶似韭,得非龙爪薤乎!《字林》云:“莶(音□),水中野韭也。”又荶(音吟),见《字林》,似蒜生水中。
     
      ○蕹菜

      蕹菜,叶如柳,三月生。《陈藏器》云:“主解胡蔓草毒,胡蔓即野葛也。”愚按:广之菜有掉(辛叶也)、东风(味如酥,香气似马兰)、蕊(音蕺,蜀人所谓菹香)、芍(音晶,凫茈苗也。)之类,无足奇者。《吴志》:孙皓时,有荬(音买)菜。晋安帝义熙二年,有苦荬菜,生扬州。国初,建达国献佛士菜,泥婆国献波棱菜。
     
      ○斑皮竹筍  湘源县,十二月食斑皮竹筍,诸筍无以及之。《吴录》云:“马援至荔浦,见冬筍,名曰苞筍。”《博物志》曰:“斑皮竹,尧女以涕挥竹,竹尽斑也。”《尔雅》曰:“筍,竹之萌。”《说文》曰:“筍,竹胎。《诗疏义》:“筍,皆四月生,巴竹筍生八月,篃(音媚)竹筍冬夏生。”《永嘉记》:“含堕竹筍,六月生。”愚按:《山海经》:“竹生花,其年便枯,六十年一易,根必结实而枯死,实落土复生,六年还成町也。”《竹谱》曰:“{纣}必六十年复,亦六年是也。南中有以竹为刀错子者,如少钝,复以浆水洗之,如初。”《广州记》云:“石林竹劲利,削为刀,切截象皮,如截草也。”愚闻,贞元五年番禺有海户,犯盐禁,避罪罗浮山,入至第十二岭,遇巨竹百丈万竿。竹围二十一尺,有三十九节,节长二丈,海户因破之为篾,会罢吏捕逐,遂挈而归。时人有获一篾,以为奇货,后献于刺史李复。复命陆子羽图而记之。许氏《说文》有长节竹,谓之{公},得非罗浮山龙钟之义乎!
     
      ○无核荔枝  南方果之美者,有荔枝。梧州火山者,夏初先熟而味少劣,其高潘者最佳,五六月方熟,有无核类,鸡卵大者,其肪莹白,不减水精,性热,液甘,乃奇实也。
     
      ○变柑

      新州出变柑,有苞大于升者,且皮薄如洞庭之橘,余柑之所弗及。传云移植不数百里,形味俱变,因以为名。亦如逾淮为枳,乃水土异也。
     
      ○橄榄子

      八九月熟,其大如枣。《广志》云:“大有如鸡子者,有野生者,高不可梯,但刻其根,方数寸许,入盐于中,子皆落矣。”今高凉有银坑橄榄子,细长,味美于诸郡产者,其价亦贵。《陈藏器》云:“其木主《鱼规》鱼毒,此木作楫,拨著《鱼规》鱼皆浮出。”
     
      ○山橘子

      冬熟,有大如土瓜者,次如弹丸者,皮薄下气,晋宁多有之。
     
      ○山胡桃  山胡桃,皮厚,底平,状如槟榔。
     
      ○白杨梅

      杨梅,叶如龙眼树、冬青,一名朹(音求),潘州有白色者,甜而绝大。
     
      ○偏核桃  占卑国出偏核桃,形如半月状,波斯人取食之,绝香美。
     
      ○红梅

      岭南之梅,小于江左,居人采之,杂以朱槿花,和盐曝之,梅为槿花所染,其色可爱。又有选大梅,刻镂瓶罐结带之类,取棹汁渍之(棹木叶汁),亦甚甘脆。
     
      ○五色藤筌蹄  琼州出五色藤合子、书囊之类,细于锦绮,亦藤工之妙手也。新州作五色藤筌台,皆一时之精绝者。梁刘孝仪《谢太子五色藤筌蹄一枚》云炎州采藤丽穷绮褥,得非筌台与蹄语讹欤!
     
      ○香皮纸

      罗州多笺香树,身如柜柳,皮堪捣纸,土人号为“香皮纸”。
     
      ○抱木屟

      抱木产水中,叶细如桧,其身坚类柏,惟根软,不胜刀锯,今潮州、新州多刳之为屟。
     
      ○红藤箪  琼州出红箪,一呼为笙,或谓之蘧篨,亦谓之行唐,其色殷红,莹而不垢。
     
      ○方竹杖  澄州产方竹,体如削成,劲挺堪为杖,亦不让张骞筇竹杖也。其隔州亦出,大者数丈。又海晏(地名)出芦,堪为拄杖高潘州出千岁蕨拄杖,之类甚多。更有疏节竹(五六尺一节),僧道多以为杖。又按:□最云:“溱州通竹,直上无节,空心也。”
     
      ○山花燕脂

      山花丛生,端州山崦间多有之。其叶类蓝,其花似蓼,正月开花,土人采含苞者卖之,用为燕脂粉。或时染布帛,其红不下红蓝。又郑公虔云:“石榴花,堪作胭脂。”
     
      ○鹤子草

      鹤子草,蔓花也。当夏开,南人云是媚草,甚神,可比怀子梦芝。采之曝乾,以代面靥,形如飞鹤状,翅羽嘴距无不毕备,亦草之奇者。草蔓延,春生双虫,常食其叶,土人收于奁粉间饲之,如养蚕。诸虫老,不食而蜕为蝶,女子佩之如细鸟皮,号为“细蝶”。郭子横记:勒毕献细鸟,以方尺玉笼盛数百,形大如蝇,状如鹦鹉,声闻数百里间,如黄鹄也。国人以此为候日晷,京曰候日虫。帝得之,旬日飞尽。明年有细鸟集于帷帟,或袭人衣袖,因名蝶衣。宫内嫔御有鸟集其衣者,辄蒙爱幸。至武帝末,稍稍自死,人服其皮者,多为丈夫所媚。余访花子事,如面光眉翠月黄星靥,其来尚矣!然事有相类者,见《拾遗》引,孙和悦邓夫人,尝置膝上,和月下舞,水晶如意误伤夫人颊,流血染袴。和自舐疮。太医曰:“獭髓杂玉及琥珀屑当灭痕。”和乃作膏,琥珀太多,痕未灭而颊有赤点,细视之更益其妍。诸嬖要宠者,以丹青点颊而后进幸。一说上官昭容自制花子,以掩黯处。
     
      ○越王竹

      严州产越王竹,根于石上,状若荻枝,高尺余,土人用代酒筹。次有沙箸,产于海岛间,其心若骨,可为筹箸。凡欲采者,须轻步从之,不尔,闻人行声,则缩人沙中,不可取。《陈藏器》云:“越王余算味咸,生南海,长尺许。”
     
      ○无名花

      广州之南数百里,有蔓草生,吐一叶,白花,片大如掌。初夏开,遍问土人,莫有知者。
     
      ○指甲花

      花细白,绝芳香,番人重之,未详其名,又即恙弭花、白茉莉花(不香红者),皆波斯移植夏中,如金钱花也。本出外国,大同二年,始来中土。又《扶南传》曰:“顿逊国有区拨花、叶逆花、致祭花、摩夷花。唐初,罽宾国献俱佛头花,伽失不国献渥楼钵罗花。”皆中国所无者。
     
      ○相思子

      相思子,有蔓生者,与龙脑相宜,能令香不耗。干宝《搜神记》云:“大夫韩冯妻美,宋康王夺之。冯自杀,妻自投台下死。王怒,令家相望。宿昔有文梓木,生二冢之端,根交于下,枝错其上。宋王哀之,因号其木曰‘相思树’。”
     
      ○睡莲

      睡莲,叶如荇而大,沉于水面。其花布叶数重,凡五种色。当夏,昼开,夜缩入水底,昼复出也。与梦草昼入地,夜即复出,一何背哉!

作者:段公路

娘子军

  • 简介暂无

作者:

北梦琐言

  • 《北梦琐言》版本:唐五代笔记小说集,尔雨堂丛书本,廿卷。作者:孙光宪。

    《北梦琐言》内容:包含诸多文人士大夫言行与政治史实,为研究晚唐五代史提供了可贵材料。

作者:孙光宪

说苑

  •   内容多哲理深刻的格言警句,叙事意蕴讽喻,故事性颇强,又以对话体为主。  说苑成书于西汉末年,是刘向辑录朝野藏书而成的杂着类编,体例类似《国语》、《战国策》,以记言为主兼採记事,主旨是通过书中歷史人物的言论事例来劝诫君臣,阐述儒家选贤尊贤的治国理念。  此外,也载录其他学派人物的言谈事迹乃至许多「街谈巷议」的小说家言、可补《国语》、《战国策》的不足,提供另一种角度来观察歷史人物的不同丰采。

      内容编成君道、臣术、建本、兵节、贵德、復恩等二十卷,「欲以为法戒」。本书广徵博引,文字生动、不仅对于歷史科学,而且也对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推动作用。

      这里节录《说苑》建本一卷所收录的小故事:春秋时代晋平公问师旷说︰「我年纪已经七十岁,还想读书恐怕已经太迟了。」师旷回答︰「那为什么不去点蜡烛呢?」晋平公怒道︰「岂有为人臣还赶戏弄国君的!」师旷说︰「我这瞎眼的臣子怎敢戏弄国君您呢?我听说少年好学就如同早晨的太阳﹔壮年好学就像正午的阳光﹔老年好学则好像点上蜡烛的光亮。点上蜡烛的光亮和我这在幽暗中行走的人相比又如何呢?」

作者:刘向

墨子白话今译

  • 在先秦诸子百家中,儒、墨两家号称"显学",墨子在当时的声望与孔子差不多。由于墨子倡导尚贤、尚同、兼爱、非攻、节用、节葬等主张,基本反映了广大劳动阶层的呼声,因此,墨子又被誉为劳动人民的哲学家。《墨子》就是记载墨翟言论和墨家学派思想资料的总集。 《汉书·艺文志》著录"《墨子》七十一篇",班固注曰墨子:"名翟,为宋大夫,在孔子后。"《隋书·经籍志》著录"《墨子》十五卷,目一卷,宋大夫墨翟撰"。《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宋史·艺文志》都著录"《墨子》十五卷,墨翟撰"。现在通行本《墨子》只有53篇,佚失了18篇,其中8篇只有篇目而无原文。关于《墨子》的佚失情况,一种说法是从汉代开始的,另一种说法是南宋时佚失10篇,其余8篇是南宋以后佚失的。

    有关《墨子》一书的作者和真伪问题,在学术界频有不同看法:一种是三项分类法,把《墨子》全书分为《墨经》、《墨论》、《杂篇》三类,《墨经》类有《亲士》、《修身》、《非儒》、《经》上下、《经说》上下、《大取》、《小取》,因为这些篇没有"子墨子曰"字样,所以认为是墨子自著。《墨论》从《所染》到《非命》共28篇,认为是墨子弟子所记。《杂篇》从《耕柱》到《杂守》共16篇,记载了墨子的言行,与前两类体例不同,当是后期墨家学派的东西。

    另一种是五组分类法,第一组是《亲士》、《修身》、《所染》、《法仪》、《七患》、《辞过》、《三辨》共7篇,有的认为是墨家著作,有的认为是儒家作品,还有的认为前3篇是伪作,后4篇是墨家记述的墨学概要。第二组是《尚贤》、《尚同》、《兼爱》、《非攻》、《节用》、《节葬》、《天志》、《明鬼》、《非乐》、《非命》共23篇,这是墨学大纲,是墨子弟子所记。 墨子死后,墨家分成三派,有相里氏之墨、相夫氏之墨、邓陵氏之墨,因三派所传的学说不同,后人在汇编此书时,便把三派所传之学分上、中、下三篇并列,这种说法有一定的道理。《非儒》篇,有的认为不是墨家学派的作品,有的认为是墨家学派的著作,成书年代较晚。第三组是《经》上下、《经说》上下、《大取》、《小取》共6篇,又称《墨经》或《墨辩》,有的认为是墨子所作,多数学者认为是后期墨家的作品。第四组是《耕柱》、《贵义》、《公孟》、《鲁问》、《公输》并5篇,记载了墨子的言行,是墨子弟子所记,成书年代较早,是研究墨子的可靠资料。第五组是从《备城门》到《杂守》共11篇,讲的是守城兵法。有的认为是墨子弟子记载墨家的军事思想史料,有的认为是汉人作品。

    《墨子》一书思想非常丰富,其中政治思想、伦理思想、哲学思想、逻辑思想和军事思想都比较突出,尤其是它的逻辑思想,是先秦逻辑思想史的奠基作。

    《墨子》的政治思想,主要反映在《尚贤》、《尚同》、《非攻》、《节用》、《节葬》、《非乐》诸篇中。墨家主张任人唯贤的用人原则,反对任人唯亲,它说,做官的不能永远都是高贵的,老百姓也不能永远都是下贱的。它主张从天子到下面的各级官吏,都要选择天下的贤人来充当。墨子反对统治者发动的侵略战争,声援被侵略的国家,并为此而奔走呼嚎,勇敢地主持正义。墨子对统治者过的骄奢淫逸的糜烂生活极为反感,主张对统治者要进行限制。对死人的葬礼,墨子主张节俭,反对铺张浪费。这些客观上反映了广大劳动人民的愿望和要求。 《墨子》的伦理思想,主要反映在《兼爱》、《亲士》、《修身》等篇中。墨子主张"兼相爱,交相利",人们不分贵贱,都要互爱互利,这样社会上就不会出现以强凌弱、以贵欺贱、以智诈愚的现象。国君要爱护有功的贤臣,慈父要爱护孝顺的儿子。人们处在贫困的时候不要怨恨,处在富有的时候要讲究仁义。对活着的人要仁爱,对死去的人要哀痛,这样社会就会走向大同。墨子的伦理思想虽然抹杀了阶级性,带有空想的色彩,但它却是广大劳动人民要求平等、反抗压迫、呼唤自由的心声。

    《墨子》的哲学思想,主要反映在《非命》、《贵义》、《尚同》、《天志》、《明鬼》、《墨经》诸篇中。墨家哲学思想的最大贡献是认识论。墨子主张把知识分为"闻知"、"说知"、"亲知"三类,"闻知"是传授的知识,"说知"是推理的知识,"亲知"是实践经验的知识。这就否定了唯心主义的先验论。

    为此,墨子在认识论方面提出了著名的"三表法",他说:

    "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于何本之?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于何原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于何用之?废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此所谓言有三表也。"

    (《墨子·非命上》)墨子还反对儒家鼓吹的"天命论",他不相信"天命"的存在,他提倡"尚力"。在"名"、"实"关系上,墨家认为"名"必须服从"实",没有"实"作基础,"名"就是虚假的。这些思想都具有唯物主义的性质。但是,墨子又相信"天志",他认为天有意志,天能赏善罚恶,爱人憎人。他还论证了鬼神的客观存在,这就不免陷入了唯心主义的泥坑。这说明墨家的唯物论思想还有缺陷,还不彻底。

    《墨子》的逻辑思想,主要反映在《经》上下、《经说》上下、《大取》、《小取》6篇中,这主要是后期墨家的思想。在《墨经》中,后期墨家提出了"辩"、"类"、"故"等一套完备的逻辑概念。在《小取》篇中论述了辩论的作用,即辩论是要分析是非的区别,审查治乱的规律,弄清同异的所在,考察名实的道理,判别利害,解决疑似。还阐述了辩论的几种方式,对推理的研究也甚为精细。后期墨学建立了相当严谨完整的逻辑理论,在中国逻辑思想发展史上起了开创作用,具有较高的学术地位。直到今天,它仍是人们学习中国逻辑思想史的重要材料,给人以智慧的启迪。

    《墨子》的军事思想,主要反映在《备城门》、《备高临》、《备梯》、《备水》等篇中。由于墨家学派主张"兼爱"、"非攻",反对侵略战争,所以它的军事理论主要是积极的防御战术,这虽然不及兵家的军事思想全面深刻,但它却反映了广大劳动人民厌恶战争、渴望和平的心理愿望。

    《墨子》一书所蕴含的思想极其丰富,在中国思想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学术地位。《墨子》思想代表了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和要求,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正因为如此,它不被统治阶级所赏识,到了秦汉,墨学已没有多大影响,墨子的事迹已知之甚少,连史学家司马迁为墨子作传,也廖廖数语。

    今天,我们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来分析研究《墨子》,进一步发掘其思想学说的蕴涵,批判地吸取其精华,剔除其糟粕,对建设高度发达的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

    介绍文字来源:影响中国的100本书 张秀平 王晓明

作者:

吴船录

  •   《吴船录》二卷,宋 范成大 撰。成大於淳熙丁酉,自四川制置使召还。取水程赴临安,因随日记所阅历,作为此书。自五月戊辰,迄十月已巳。於古迹形胜言之最悉,亦自有所考证。如释继业纪乾德二年太祖遣三百僧往西方求舍利贝多叶书路程,为他说部所未载,颇足以广异闻。又载所见蜀中古画,如伏虎观孙太古画《李冰父子像》,青城山丈人观孙太古画《黄帝及三十二仙真》,长生观孙太古画《龙虎》,及玩丹石寺唐画《罗汉》一版,皆可补黄休复《益州名画记》所未及。又杜甫《戎州诗》“重碧拈春酒”句,印本“拈”或作“酤”,而成大谓叙州有碑本乃作“粘”字,是亦注杜集者所宜引据也。

作者:范成大

杜骗新书

  • 版本:明万历存仁堂陈怀轩刻本,有万历四十五(1617)年熊振骥之序,四卷八十三则。
    作者:明·张应俞(题“浙江蘷衷张应俞着”)
    内容:本书描述了晚明社会形形色色的骗局。

作者:张应俞

狄青演义

  • 李雨堂,号西湖居士,清代人,编著《狄青演义》,叙述英雄传奇人物杨宗保、包拯、狄青等忠臣良将外击西夏、内除奸臣、忠君报国的故事;以狄青为主人翁,加上忠奸势力的水火交锋,情节复杂曲折,故事丰富有趣。

作者:西湖居士

大唐新语

  • 大唐新语,唐刘肃撰。新唐书艺文志称刘肃为“元和中江都主簿”。而本书今本有元和丁亥公元八○七年)作者自序,结衔题“登仕郎前守江州潯阳县主簿 ”。全唐文卷六九五一云“肃元和中历江都县、潯阳县主簿”,大约是兼此二者而言。他无可考。本书记载唐代历史人物的言行故事,起自唐初,下迄大曆(公元七六六七七九年),多取材于唐代国史旧闻。模仿世说新语的体例,分“匡赞”、“规谏”、“极谏”、“刚正”等三十个门类,十三卷,主要收有关政治和道德教化内容的史料。书后有“总论”一篇,表明作者的意图:要用前事作为鉴戒。本书始著录于新唐书艺文志杂史类。宋史艺文志列入别史类,作“唐新语。”明人刻本改题“大唐世说新语”或“唐世说新语”。四库全书据新唐书艺文志恢复原名,并列入小说家类。

作者:刘肃

长春真人西游记

  • 长春真人西游记,二卷。丘处机弟子李志常著。讲述金元之际道教全真派教长丘处机(1148-1227)成吉思汗的邀请,从黄海之滨到中亚大雪山(今阿富汗兴都库什山)觐见并传授长生之术的经历。==============================================================================
    《长春真人西游记》引起学术界的广泛重视是近二百年来的事,尽管它的成书是在1228年。这部书写成之后,流传并不广。直到1795年(清乾隆六十年),它才被著名学者钱大听从苏州元妙观《正统道藏》[1]中发现并借抄出来,逐渐为人所知。当时与钱大昕同行的著名学者段玉裁这样写道:“忆昔与竹汀(钱大昕)游元妙观,阅《道藏》,竹汀借此抄讫。”[2]这之后,大学者阮元抄录一部献给清朝皇室。道光年间,著名学者徐松和程同文等曾对书中的地理、名物加以考订[3]。本书较早的刊本是山西灵石杨尚文编辑的《连筠簃丛书》本[4]。后世涉及边疆史地的丛书多收入此书,如《皇朝藩属舆地丛书》[5]、《四部备要·史部·杂史》[6]、《丛书集成初编·史地类》[7]等等。本世纪以来,随着西北舆地之学和蒙元史的兴起,有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研究这部行记,如丁谦撰《〈长春真人西游记〉地理考证》[8],沈垚撰《西游记金山以东释》[9],王国维作《〈长春真人西游记〉校注》[10]、王汝棠写《〈长春真人西游记〉地理笺释》[11]等,对此书进行了大量的注释和考证。张星烺编《中西交通史料汇编》也收录此书并做了考释[12]。近三十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又涌现出一些新的成果,如著名地理学家陈正祥博士的《〈长春真人西游记〉选注》[13]、杨建新主编的《古西行记选注》[14]、纪流的《成吉思汗封赏长春真人之谜》[15]等。

    本书发现不久,就有外国学者将其翻译出版。最早的是俄国东正教北京传教团教士帕拉丢斯(Arch.Palladius,俄文名为P.I.Kafarov)的俄文译本[16],1867年法国人鲍狄埃(M.Pauthier)根据《海国图志》的节要本将其译为法文。1910年俄国人薄乃德(Emilii Bretschneider)把汉文本译成英文,收入他的专著《中世纪研究》中[17]。1931年英国著名汉学家威礼(Arthur Waley)重新将此书英译出版,题为《一个道士的行记:在成吉思汗召唤下长春真人从中国到兴都库什山的旅程》[18]。在日本则有岩村忍的日译本 [19]。

    那么,《长春真人西游记》究竟是一部怎样的著作呢,它何以能引起如此广泛的关注呢?这部书讲述的是金元之际道教全真派教长丘处机(1148-1227)受蒙古帝国皇帝成吉思汗的邀请,从黄海之滨到中亚大雪山(今阿富汗兴都库什山)传授长生之术的经历。

    丘处机,字通密,自号长春子,1148年生于山东登州栖霞县滨都里。在他很小的时候,父母双亡,由亲戚抚养他长大。1166年,他十九岁,到宁海昆嵛山(在今山东牟平东南)出家,用大约一年的时间在岩洞中自我修行。后来他听说全真道的创立人王重阳(1112—1170)正在宁海,于是便拜王重阳为师。王重阳接纳了他,给他起了名和字[20]。他追随王重阳之初主要做一些文书性质的工作,这就促使他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他有着惊人的记忆力,悟性也很高,很快学会了作诗,并以此作为传达教法的重要手段。在王重阳的教导下,丘处机和他的三个师兄马钰、谭处端、王处一等在昆嵛山、登州等地修行了两年。 1168年在那里建立了道教组织。1169年,王重阳带领他的信徒回到宁海,然后去莱州和汴梁。在去汴梁的路上,五十八岁的王重阳病死,马钰成为全真教的领袖。王重阳的遗体被运回他的家乡陕西终南县刘蒋村安葬。丘处机等四位弟子也因此来到陕西。他们为王重阳举哀一直到1174年。此后这几位王重阳的大弟子分头到各地传法。丘处机则启程到更西的地方,在磻溪(今陕西宝鸡县境内)隐居了十二年,人称蓑衣先生。1180年他三十二岁。迁居龙门山(在今陕西陇县西北)继续修道,成为全真教龙门派的创始人。严格的清教徒般的苦修生活,使他的声望日益提高。

    与此同时,马钰在陕西中部、山东莱州等地的传教活动也获得了很大成功。1183年马钰去世,谭处端(1123-1185)、王处一(1142-1217)相继成为教主。在王处一的领导下,全真教的力量不断壮大,其信徒从社会低层一直到金朝皇室。1187年王处一被金世宗请到中都传授长生之术并做占醮、祷告等活动。从这一年开始,全真教得到金朝政府的大力支持,在各处建立道观,高层道士得到加封。1186年,三十八岁的丘处机宣布自己修道成功,从龙门山移居终南山王重阳故里。1188年金世宗邀请他到中都主持万春节大醮。他在中都住了几个月之后重返终南山。1191年四十四岁的丘处机从终南山东归栖霞县太虚观。除了1211年应金朝卫绍王的邀请到过一次中都以外,丘处机在栖霞一住二十七年。在这期间,山东地区成为金、南宋、蒙古、山东地方军阀[21]的交兵之地,几股政治力量此消彼涨,局势错综复杂。长期的战争给人民的生产、生活造成了极大的破坏,人们不得不寻找新的现实依靠和心灵寄托。就在这种形势下,全真教在山东、河北、山西等地有了巨大发展。

    1216年丘处机拒绝了金朝的邀请。1217年王处一死去,丘处机成为全真教的教主。1218年他由栖霞县太虚观转到莱州昊天观居住。这一年南宋的将领邀请丘处机去讲道,丘处机也回绝了。

    大约在1218年前后,通过近侍刘仲禄和耶律楚材的介绍,蒙古帝国皇帝成吉思汗得知丘处机是神仙般的人物。刘仲禄曾向成吉思汗吹嘘说,丘处机行年三百余岁,有保养长生之术。年近花甲的成吉思汗,这时已经感到精力日衰,老之将至。听到这个消息,很快于1219年派遣刘仲禄携带他的诏书,率二十名蒙古骑兵去邀请丘处机来汗庭传道。当时成吉思汗正统兵驻扎在也儿的石河流域(今新疆额尔齐斯河),准备攻打中亚花剌子模国。刘仲禄一行用了六个多月的时间才来到莱州昊天观。丘处机欣然接受了成吉思汗的诏请,率领弟子赵道坚、尹志平、夏志诚、王志明、张志素、宋道安、孙志坚、宋德方、于志可、鞠志圆、李志常、张志远、綦志清、杨志静、郑志修、孟志稳、何志清、潘德冲等十八人,行程万余里,于1221年在阿富汗境内兴都库什山西北坡的八鲁湾行宫谒见了成吉思汗。

    成吉思汗万里迢迢诏请丘处机是为了求长生之术,因此丘处机刚一入见,成吉思汗就忙着问:“真人远来,有何长生之药以资朕乎?”丘处机如实回答说:“有卫生之道,而无长生之药。”[22]这个回答很令成吉思汗失望,但同时丘处机的诚实坦率也深得成吉思汗的赞许。成吉思汗曾三次请丘处机讲授卫生之道,不称其名,惟曰“神仙”[23]。在丘处机告别回汉地时还赐以玺书,免除各地道人的差发负担。

    丘处机西行的路线大致是:从山东登州(今山东蓬莱)出发至燕京(今北京),出居庸关,北上至克鲁伦河畔。由此折向西行至镇海城(在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哈腊乌斯及哈腊湖南岸)。再向西南过阿尔泰山,越准噶尔盆地至赛里木湖东岸。南下穿经中亚到达兴都库什山西北坡之八鲁湾。东归时,丘处机一行至阿力麻里(今新疆霍城县境内)后,直向东至昌八剌(今新疆昌吉),经由别失八里(今新疆吉木萨尔附近)东面北上,过乌伦古河重归镇海城。此后,向东南直奔丰州(今内蒙古呼和浩特附近),过云中(今山西大同),至宣德(今河北宣化),居朝元观。1224年春,丘处机与其弟子们同回燕京,居太极宫(今北京白云观),受命掌管天下道教。1227年去世,享年八十岁。

    丘处机死后,其弟子李志常编纂《长春真人西游记》,记述了这段不平凡的旅程。全书共二卷,上卷写丘处机一行西行来到兴都库什山西北坡的成吉思汗行宫觐见,然后回到中亚名城撒马尔罕(今乌兹别克斯坦首都撒马尔干),在那里等候正式讲道。下卷记载丘处机讲道的经过、东归的行程,对沿途居民生活习俗有很多详细的记叙。当时的文士孙锡为《长春真人西游记》作序说:“门人李志常,从行者也,掇其所历而为之记。凡山川道里之险易,水土风气之差殊,与夫衣服饮食百果草木禽虫之别,粲然靡不毕载,目之曰西游。”

    李志常(1193—1256年),字浩然,号真常子,道号通玄大师,1193年生,观城(今河南范县)人。他少年时受过良好的儒家教育,有较高的文化素养。1218年人道拜丘处机为师,得到丘处机的赏识。1220年西行传法,李志常是十八位随行弟子中的一员。书中的很多描述都是他的亲身见闻,读来令人有身临其境之感。王国维称赞他“文采斐然。其为是记,文约事尽。求之外典,惟释家《慈恩传》[24]可与抗衡。三洞[25]之中,未当有是作也”。这一评价是相当公允的。

    长春真人去世后,门人宋道安、尹志平(1169—1251年)先后为道教全真派的教长。元太宗十年(1238年),尹志平七十岁。推举李志常继任。元宪宗即位后,任命李志常管理道教事务。后由于纵容道士毀坏佛像、占据寺庙、刊行《老子化胡经》、称佛为道教弟子等事,引起佛教徒的强烈抗议。1255年在宪宗蒙哥面前进行的佛、道辩论中,李志常败北,于次年愤恚而卒[26]。终年六十三岁,前后共主持全真教事务凡二十一年。



    此次刊行《长春真人西游记》,我们选用的底本为目前所能见到的最原始的祖本《正统道藏》本[27],与王国维本、纪流本、《古西行记选注》本不同之处,若不说明,均以《正统道藏》本为准。原文中有几处是李志常的双行小字夹注,本书把这些内容放人圆括号中来表示,字体为五号仿宋。

    为了使读者有一个比较清楚的历史感和空间感,我们重点注释书中的人名、地名、名物制度和历史事件。文中的普通字词一般不做注释,但对于某些比较生僻的词语,特别是宗教词汇,我们也酌情注出。本书的注释参考了上文提到的诸位学者的研究成果,特别是王国维的《〈长春真人西游记〉校注》、陈正祥的《〈长春真人西游记〉选注)、杨建新主编《古西行记选注》、纪流的《成吉思汗封赏长春真人之谜》等。由于注释颇多,我们不一一俱引每条注释的出处。但各家意见歧异或难成定论之处则分别加以注明。注释中,我们将王国维校注本简称“王本”,陈正祥选注本简称“陈本”[28],杨建新主编《古西行记选注》本称“《选注》本”、纪流《成吉思汗封赏长春真人之谜》称“纪本”。本书对普通语词的注释主要参考《辞源》[29]、《辞海》[30]、《汉语大字典》[31]、《汉语大词典》[32]、《中国大百科全书》[33]、《中国历史大辞典》[34]等,恕不一一注明出处。为尽量保持此书的原有风格,在古籍白话的过程中,我们尽量直译,一般不做改写和增饰。凡是在注释中已经详细加以说明的地名、人名等专有名词,在白话中仍使用原词。

    对原书的序言和附录不做翻译,只加较详细的注释。

    “诗无达诂”,翻译成白话就更难。与其强译,不如留给读者去自己体会诗中微妙的内涵。书中的诗歌、颂辞、偈子等,除加必要的注释外,一概保留原貌。

    为了方便读者,本书收入了几篇附录。

    本书作者李志常的传记资料《玄门掌教大宗师真常真人道行碑铭》。本书主要人物丘处机和成吉思汗的传记资料:《元史·释老传·丘处机》、《元史·太祖本纪》的有关部分。元人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十《丘真人》,收入了成吉思汗邀请丘处机的诏书和丘处机上奏成吉思汗的奏文。

    大蒙古国重臣耶律楚材编录的《玄风庆会录》,比较详细地记录了丘处机向成吉思汗讲道的内容。

    我们注释并白话此书的目的是为了给普通的读者提供一个便于阅读的古行记读本。这样一部广泛涉及十三世纪中国北方与中亚地区历史地理、宗教信仰、风土人情的游记杰作,不应该只是学者书房的插架之物,也应是草原行旅背囊中的旅行指南。我们可以沿着长春真人的足迹去体会人类历史的沧桑和大自然神秘的永恒,可以在北地或西域的山水丛林里、驿路古城边,在驼马长队的铃声中感受当年西行者的忧伤、痛苦、惊异与欢欣。

    由于笔者临时的访学计划,本书的译注工作是在相当仓促中完成的。错谬之处,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党宝海

    2000年11月3日

作者:李志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