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古籍
- 会稽多兰,而闽产者贵。养之之法,喜润而忌湿,喜澡而畏日,喜风而避寒,如富家小儿女,特多态难奉。予旧尝闻之,曰他花皆嗜秽而溉,闽兰独用茗汁,以为草树清香无如兰味,洁者无如茗气,类相合宜也。休园中有兰二盆,溉之如法,然叶日短,色日萃,无何其一槁矣。而他家所植者,茂而多花。予就问故,且告以闻。客叹曰:“误者子之术也。夫以甘食人者,百谷也;以芳悦人者,百卉也。其所谓甘与芳,子识之乎?奥腐之极,复为神奇,物皆然矣。昔人有捕得龟者,曰龟之灵不食也。箧藏之旬而启之,龟已几死。由此言之,凡谓物之有不食者,与草木之有不嗜秽者,皆妄也。子固而溺所闻,子之兰槁,亦后矣。”
予既归,不怿,犹谓闻之不妄,术之不谬。既而疑曰:物固有久而易其嗜,丧其故,密化而不可知者。《离骚》曰:“兰芷变而不芳兮,荃蕙化而为茅。”夫其脆弱骄蹇□(“衔”中“金”换“玄”)芳以自贵,余固以忧其难养,而不虞其易变也。嗟乎!于是使童子刈槁沃枯,运粪而渍之,遂盛。万历甲午五月廿五日。
- ☆水龙吟
当年谁种官梅,自开自落清无比。一朝惊见,危亭岑立,繁华丛里。知是贤侯,有难兄弟,素书时寄。纵舞携如意,吟搔短发,无从诉、心中喜。
却对斜枝冷蕊。似于人、不胜风味。冰姿斜映朱唇浅破,欣然会意。青子垂垂,翠阴密密,尤堪频憩。待促禁近,邦人指点,作甘棠比。
☆水龙吟(武宁瑞莲)
晓来雨歇风生,素商乍入鸳鸯浦。红蕖翠盖,不知西帝,神游何处。罗绮丛中,是谁相慕,凭肩私语。似汉皋珮解,桃源人去,成思忆、空凝伫。
肯为风流令尹,把芳心、双双分付。碧纱对引,朱衣前导,应须此去。好揖清香,盛邀嘉客,杯行无数。唤瑶姬并立,如花并蒂,唱黄金缕。
☆水龙吟(赵祖文画西湖图,名曰总相宜)
西湖天下应如是。谁唤作、真西子。云凝山秀,日增波媚,宜晴宜雨。况是深秋,更当遥夜,月华如水。记词人解道,丹青妙手,应难写、真奇语。
往事输他范蠡。泛扁舟、仍携佳丽。毫端幻出,淡妆浓抹,可人风味。和靖幽居,老坡遗迹,也应堪记。更凭君画我,追随二老,游千家寺。
☆水龙吟(雪)
小轩潇洒清宵午,风正紧、门深闭。藜床危坐,竹窗频听,春虫扑纸。灯烬垂红,篆烟消碧,衣轻如水。料飞花未止,堆檐已满,时摧折、琅玕\尾。
骨冷魂清无寐。这身在、广寒宫里。暗怀千古,浑疑一夜,冰生肠胃。岁事峥嵘,故园睽阻,归期犹未。向寒乡、不念丰年,只忆青天万里。 ☆水龙吟
夜来六出飞花,又催寂寞袁门闭。幽斋无寐,寒欺衾布,明吞窗纸。起步闲庭,月华交映,长空如水。便乘风欲去,凌云直上,青冥际、骑箕尾。 谁信团成和气。在贤侯、笑谈声里。咸惊句琢琼瑰,端是锦缠肠胃。宿麦连云,遗蝗入地,田家知未。更明年看取,东阡北陌,黄云万里。
☆水龙吟(木樨)
智琼娇额涂黄,为谁种作秋风蕊。寒香半露,绿帏深护,犹闻十里。山麝生脐,水沈削蜡,一时羞避。向钱塘江上,中秋月下,有人暗寻遗子。
不奈书生习气。对群花、领略风味。骚人已去,欲纫幽佩,重为湘酹。天赋风流,友梅兄蕙,舆桃奴李。向明窗棐几,纤枝未老,眼明如水。
☆念奴娇
单于吹罢,望西山乞得,斜阳收脚。素魄旋升,听桂子、风里时时飘落。莹彻杯盘,冷侵毛发,浑不胜衣著。天公有意,为人掀尽云暮。
童稚犹也多情,广庭扫净草,不容纤恶。步绕周遭,疑便是、踏雪当年东郭。慢引歌声,响穿云际,直使姮娥觉。一尊重酹,为言千载同约。☆扫花游
乳莺啭午。□好梦初醒小轩清楚。水沈细缕。趁游丝落絮,缓随风舞。罥起春心,又是愁云怨雨。玉人去。遍徙倚旧时,曾并肩处。
相望知几许。纵远隔云山,不遮愁路。捧杯荐俎。记低歌丽曲,共论心素。薄恨斜阳,不道离情最苦。正凝伫。向谯门、又催笳鼓。
☆隔浦莲
墙头低荫翠幄。格磔鸣乌鹊。好梦惊回处,余酲推枕犹觉。新晴人意乐。云容薄。丽日明池阁。卷帘D440。
披衣散策,闲庭吟绕红药。残英几许,尚可一供春酌。天气今宵怕又恶。凭托。东风且慢吹落。
☆品令
水寒江静。浸一抹、青山影。楼外指点渔村近。笛声谁喷。惊起宾鸿阵。
往事总归眉际恨。这相思、□□谁问。泪痕空把罗襟印。泪应尽。争奈情无尽。 ☆阳春
蕙风轻,莺语巧,应喜乍离幽谷。飞过北窗前,递晴晓,丽日明透翠帏E061。篆台芬馥。初睡起、横斜簪玉。因甚自觉腰肢瘦,新来又宽裙幅。 对清镜、无心B62C梳裹,谁问著、余酲带宿。寻思前欢往事,似惊回、好梦难续。花亭遍倚槛曲。厌满、争春凡木。尽憔悴、过了清明候,愁红惨绿。
☆白雪
檐收雨脚,云乍敛、依然又满长空。纹蜡焰低,熏炉烬冷,寒衾拥尽重重。隔帘栊。听撩乱、扑漉春虫。晓来见、玉楼珠殿,恍若在蟾宫。
长爱越水泛舟,蓝关立马,画图中。怅望几多诗□无句可形容。谁与问、已经三白,忒是报年丰。未应真个,情多老却天公。 ☆垂丝钓 燕将旧侣。呢喃终日相语。似惜别离情,知几许。谁与度。为向人代诉。空朝暮。
谩千言百句。怎生会得,争如作个青羽。又闻院宇。不在当时住。飞去无寻处。肠万缕。寄暴风横雨。
☆垂丝钓(邓端友席上赠吕倩倩)
玉纤半露。香檀低应鼍鼓。逸调响穿空,云不度。情几许。看两眉碧聚。为谁诉。
听敲冰戛玉。恨云怨雨。声声总在愁处。放杯未举。倾坐惊相顾。应也肠千缕。人欲去。更画檐细雨。
☆解蝶躞(吕倩倩吹笛)
金谷楼中人在,两点眉颦绿。叫云穿月,横吹楚山竹。怨断忧忆因谁,坐中有客,犹记在、平阳宿。 泪盈目。百转千声相续。停杯听难足。谩夸天海风涛旧时曲。夜深烟惨云愁,倩君沈醉,明日看、梅梢玉。
☆醉落魄(龙涎香)
双心小萼。瑞炉慢炷轻烟初著清香已透红绡幄。底事多情,玉笋更轻掠。 鬓云侧畔□眉角。妆成曾印铅华薄。几回殢酒襟怀恶。莺舌偷传,低语教人嚼。
☆青玉案(徐侍郎生辰)
芝兰桃李环围著。拥和气、浮帘幕。寿斝交飞争满酌。一声珠B728,数敲牙板,应有梁尘落。
腰金虽重何曾觉。更看悬鱼上麟阁。不用祖洲寻灵药。平时阴德,几人今日,额手称安乐。
☆青玉案
南州独数多名士。谁富贵、归桑梓。昼锦如公难比似。傍湖开径,雨帘云栋,平地居仙子。
行须勋业超青史。再侍宸帏任非次。醉袖尽教春酒渍。明年此会,寿觞欲举,百拜君王赐。
☆青玉案(次了翁韵)
奇葩珍树丛丛绕。望仙隐、蓬莱小。前枕湖光秋色晓。荷花今岁,也如人意,不逐西风老。
霞觞献寿频频倒。瑞霭浮空凝不扫。定自日边飞诏早。芝庭呈秀,桂宫得意,更看明年好。☆青玉案(次贺方回韵)
五云楼阁蓬瀛路。空相望、无由去。弱水渺茫谁可渡。君家徐福,荡舟寻访,却是曾知处。
群仙应问来何暮。说与荣归锦封句。句里丁宁天已许。要教强健,召还廊庙,永作商岩雨。
☆望江南(张节使生辰)
钟陵好,佳节庆元正。瑞色潜将春共到,台星遥映月初升。贤帅为时生。
人意乐,天宇亦清明。淡薄梅腮娇倚暖,依微柳眼喜窥晴。和气满江城。
☆望江南
钟陵好,和气满江城。忆昨旌麾初至止,到今政令只宽平。仍岁兆丰登。
称庆旦,遐迩一般情。共信我公跻寿考,从来阴德被生灵。襦衤夸听欢声。
☆望江南 钟陵好,褚襦衤夸听欢声。薰入管弦增亮响,唤教罗绮亦光荣。引满劝金觥。
谁信是,元自悟长生。铃阁才投公事笔,云章惟读道家经。家世仰仙卿。
☆望江南 钟陵好,家世仰仙卿。衣带不须藏贝叶,集贤何用化金瓶。且欲佐中兴。
期早晚,丹诏下天庭。不许南州犹弭节,促归东府共和羹。膏泽遍寰瀛。
☆选冠子(许倅。生辰) 海上楼台,壶中日月,乍觉挈来平地。熙熙鸡犬,。簇簇僮奴,亦自有登天志。知是仙官,出应亨期,因识前修风味。看纵横才美,雍容谈笑,一团和气。
钟秀处、雪洁霜□,梅清竹瘦,占尽小春佳致。笙歌韵溢,锦绣香浓,饮少未妨欢醉。好在双椿,伫看丹桂分折,芝庭兰砌。向游惟功行,和羹勋业,共传家世。
☆满庭芳(彭守生辰)
节物争妍,江山改观,已闻春到萧滩。瑞烟和气,葱蒨接螺川。元是使君诞日,半千运、来踵三贤//丞相刘公诗云,四百年间出三相。争相竞,谁知胜地,拜相有前山。
芳筵。开富寿,罗绮间簪组骈阗。正雪梅迎腊,霜月将圆。看取霜髯秀颊,人人道、平世神仙。调元手,阴功在继,八百定长年。
☆二郎神(清源生辰)
炎光欲谢,更几日、薰风吹雨。共说是天公,亦嘉神贶,特作澄清海宇。灌口擒龙,离堆平水,休问功超前古。当中兴、护我边陲,重使四方安堵。
新府。祠庭占得,山川佳处。看晓汲双泉,晚除百病,奔走千门万户。岁岁生朝,勤勤称颂,可但民无灾苦。□愿得、地久天长,佐绍兴□□□。
☆水调歌头(次向芗林韵)
闰余有何好,一岁两中秋。霁云卷尽,依旧银汉截天流。长记芗林堂上,静对小山丛桂,尊俎许从游。遥想此时兴,不减上南楼。
引玉觞,看金饼,水云头。醉听哦响,宁羡王粲赋荆州。此夕翻成愁绝,未斫广寒丹桂,犹衣敝貂裘。万事付谈笑,斗酒且宽忧。
☆水调歌头(再用前韵为生日词)
芗林有何好,花蕊不惊秋。千章云木,长见密叶翠光流。中有三朝勋旧,早岁辞荣轩冕,归伴赤松游。不羡鸳鸯侣,钟听景阳楼。
问向来,麟阁上,凤池头。有谁能继,向来解印似苏州。自是英姿绝俗,非我与时违异,何用衣羊裘。况得长生趣,千岁肯怀忧。 ☆水调歌头(徐侍郎生辰)
寥亮度弦管,笑语集簪缨。又逢华旦争庆,豪杰为时生。犹对中秋月影,渐放重阳菊蕊,万宝正西成。爽气知多少,天赋满襟灵。
擅词华,追鲍谢,踵斯冰。入趋禁近,出镇藩辅早辞荣。休恋平湖佳致,好为苍生重起,归去侍宸庭。一德及元□,千载致升平。
☆水调歌头(韩倅。九月八日生辰) 帝里记当日,赐第富相联。惟君家最称著,桐木老参天。三相勋庸才业,一代风流人物,继世赖君贤。自合跻清要,小屈佐平川。 下车初,逢庆旦,听欢传。冰清玉润,仁爱终始被江E346。满泛黄花称寿,细看红萸枝健,和气蔼芳筵。隔日醉重九,千岁似今年。
☆传言玉女(许永之以水仙、瑞香、黄香梅、幽兰同坐,名生四和,即席赋此)
小院春长,整整绣帘低轴。异葩幽艳,满千瓶百斛。珠钿翠珮,尘袜锦笼环簇。日烘风和,奈何芬馥。
凤髓龙津,觉从前、气味俗。夜阑人醉,引春葱兢□。只愁飞去,暗与行云相逐。月娥好在,为歌新曲。
☆传言玉女(王显之席上) 料峭寒生,知是那番花信。算来都为,惜花人做恨。看犹未足,早觉枝头吹尽。曲栏幽榭,乱红成阵。
酾酒花前,试停杯、与细问。褪香销粉,问东君怎忍。韶华过半,谩赢得、几场春困。厌厌空自,为花愁损。
☆于中好 墙头艳杏花初试。绕珍丛、细挼红蕊。欲知占尽春明媚。诮无意、看桃李。
持杯准拟花前醉。早一叶、两叶飞坠。晚来旋旋深无地。更听得、东风起。
☆于中好
溅溅不住溪流素。忆曾记、碧桃红露。别来寂寞朝朝暮。恨遮乱、当时路。
仙家岂解空相误。嗟尘世、自难知处。而今重与春为主。尽浪蕊、浮花妒。
☆于中好
梅花摘索穿疏竹。荫纹禽、喜欢相逐。坐中已自清堪掬。更潇洒、人如玉。
新声爱度周郎曲。捧霞杯、再三相嘱。无情有恨重分北。也撩得、双眉蹙。
☆瑞云浓
睽离谩久,年华谁信曾换。依旧当时似花面。幽欢小会,记永夜、杯行无算。醉里屡忘归,任虚檐月转。
能变新声,随语意、悲欢感怨。可更余音寄羌管。倦游江浙,问似伊、阿谁曾见。度已无肠,为伊可断。
☆一丛花
娟娟□月可庭方。窗户进新凉。美人为我歌新曲,翻声调、韵超//此字疑衍出宫商。犀箸细敲,花瓷清响,余韵绕红梁。 风流难似我清狂。随处占烟光。怜君语带京华样,纵娇软、不似吴邦。拚了醉眠,不须重唱,真个已无肠。
☆好事近(黄琼)
花里爱姚黄,琼苑旧曾相识。不道风流种在,又一枝倾国。 拟图遮断倚阑人,休教妄攀摘。其奈老来情减,负十分春色。
☆殢人娇(李莹)
恼乱东君,满目千花百卉。偏怜处、爱他秾李。莹然风骨,占十分春意。休漫说、唐昌观中玉蕊。
女石雪减霜,凌红掩翠。看不足、可人情味。会须移种,向曲栏幽石戚。愁绿叶成阴,道傍人指。
☆殢人娇(曾韵寿词)
露下天高,最是中秋景胜。喜//小名银蟾、十分增晕名。嫦娥飞下,见雾鬟风鬓。念八//第行景园中,画谁能尽。
慢奏云韶,美//字斟仙酝。清不寐、桂香成阵。只愁来夕,又阴晴无准。却待约重圆,后期难问。
☆蝶恋花(曾韵革奚。词) 端正纤柔如玉削。窄袜宫革奚,暖衬吴绫薄。掌上细看才半搦。巧偷强夺尝春酌。 稳称身材轻绰约。微步盈盈,未怕香尘觉。试问更谁如样脚。除非借与嫦娥著。☆蝶恋花(牛楚)
春睡腾腾长过午。楚梦云收,雨歇香风度。起傍妆台低笑语。画檐双鹊尤偷顾。 知指遥山微敛处。问我清癯,莫是因诗苦。不道别来愁几许。相逢更忍从头诉。
☆蝶恋花
昔在仁皇当极治。南极星宫曾降为嘉瑞。犹有画图传好事。身材只恐君今是。
对酒不妨同看戏。他日功名,晏子堪为比。更愿远孙逢九世。安排君在鸡窠里。
☆蝶恋花 万里无云秋色静。上下天光,共水交辉映。坐对冰轮心目莹。此身不在尘寰境。 扑漉文禽飞不定。勾引离人,分外添归兴。来往悠悠重记省。夜阑人散花移影。
☆锯解令 送人归后酒醒时,睡不稳、衾翻翠缕。应将别泪洒西风,尽化作、断肠夜雨。 卸帆浦溆。一种恓惶两处。寻思却是我无情,便不解、寄将梦去。
☆忆秦娥
情难足。不堪黄帽催行速。催行速。扁舟一叶,别愁千斛。 津亭送客惊相嘱。举杯欲唱眉先蹙。眉先蹙。背人掩面,不能终曲。
☆倾杯(上梁帅上元词)
瑞日凝晖,东风解冻,峭寒犹浅。正池馆、梅英粉淡,柳梢金软,兰芽香暖。滕城谁种芙蕖满。浸银蟾影,一夜万花开遍。翠楼朱户,是处重帘竞卷。
罗绮簇、欢声一片。看五马行春旌旆远。拥襦衤夸、千里歌谣,都入太平弦管。且莫厌、瑶觞屡劝。闻凤诏、催归非晚。愿岁岁今夜里,端门侍宴。
☆望海潮(上梁帅生辰)
菊暗荷枯,橙黄橘绿,嘉时记得今朝。欢蔼十州,香飘万井,春容小试梅梢。星昴耀层霄。庆诞生元德,出佐明朝。雅奏声中,彩旂光里仰英标。
遐年已卜民谣。最招徕瘵俗,洗尽奸骄。东府政声,北门治绩,流芳况自迢遥。莫惜拚今宵。听缓敲牙板,引满金蕉。看即泥封峻召,无计驻华B55A。
☆齐天乐(和周美成韵)
后堂芳树阴阴见。疏蝉又还催晚。燕守朱门,萤粘翠幕,纹蜡啼红慵剪。纱帏半卷记云ED51瑶山,粉融珍簟。睡起援毫,戏题新句谩盈卷。
睽离鳞雁顿阻,似闻频念我,愁绪无限。瑞鸭香销,铜壶漏永,谁惜无眠展转。蓬山恨远。想月好风清,酒登琴荐。一曲高歌,为谁眉黛敛。
☆齐天乐(端午) 疏疏数点黄梅雨。殊方又逢重五角黍包金,菖蒲泛玉,风物依然荆楚。衫裁艾虎。更钗袅朱符,臂缠红缕。扑粉香绵,唤风绫扇小窗午。
沈湘人去已远,劝君休对酒,感时怀古。慢啭莺喉,轻敲象板,胜读离骚章句。荷香暗度。渐引入陶陶,醉乡深处。卧听江头,画船喧叠鼓。 ☆蓦山溪(端午有怀新淦)
去年今日,踪迹留金水。乘兴挈朋侪,游赏遍、南峰佳致。崇仙岸左,争看竞龙舟,人汹汹,鼓冬冬,不觉金乌坠。 而今寂寞,独处山林里。欲去恨无因,奈阻隔、川途百里。香蒲角黍,对暑悄无言,梅雨细,麦风轻,怅望空垂泪。
☆蓦山溪(和鹜州晏倅酴醿) 天姿雅素,不管群芳妒。微笑倚春风,似窥宋、墙头凝伫。一春花草,陡觉更无香,悬绣账,结罗巾,谁更熏沈炷。
可堪开晚,未放韶光去。生怕糁庭阶,直不忍、苍苔散步。会须开宴,满摘蘸瑶觞,何况有,绮窗人,娇鬓相宜处。☆蓦山溪(同前)
玉英檀蕊,细意凭君看。青帝忒多情,费几许、春风暗剪。晓来欹枕,不觉嫩香飘,披宿雾,启幽窗,不道开初遍。
无穷风味,乍可蜂莺占。莫遣俗人知,怕毒眼、急须遮断。倚墙压架,娇困卧枝头,心绪里,阿谁知,似个人撩乱。
☆蓦山溪(和徐侍郎木犀)
蟾宫仙种,几日飘鸳甃。密叶绣团栾,似翦出、佳人翠袖。叶间金粟,蔌蔌糁枝头,黄菊嫩,碧莲披,独对秋容瘦。
浓香馥郁,庭户宜熏透。十里远随风,又何必、凭阑细嗅。明犀一点,暗里为谁通,秋夜永,月华寒,无寐听残漏。 ☆醉蓬莱
见恩荣故里。□著贤关,特然超诣。满腹诗书,洗膏粱余味。羞挽乌号,换将蓝绶,向广庭亲试。磊落胸襟,雍容人物,于今谁比。
争许才猷,合跻严禁,行看横飞,少将清议。喜对生朝,且陶陶欢醉。太华莲开,海山桃熟,况是当佳致。满引瑶觞,相期眉寿,君家重耳。
☆醉蓬莱
正才过七夕,又近中元,素秋时候。月皎风高,渐凉生襟袖。灏气澄凝,是谁清白,应此□□秀。味洗膏粱,才侔沈谢,三朝勋旧。 好是新来,日临连帅,化格黔黎,政归仁厚。早祷群祠,有雨随车骤。愿与寰区,共资膏泽,岁岁称眉寿。孝感灵泉,涓涓不绝,斟为醇酎。 ☆醉蓬莱
见禾山凝秀,禾水澄清,地灵境胜。天与珍奇,产凌霄峰顶。嫩叶森枪,轻尘飞雪,冠中州双井。绝品家藏,武陵有客,清奇相称。
坐列群贤,手呈三昧,云逐瓯圆,乳随汤迸。珍重殷勤,念文园多病。毛孔生香,舌根回味,助苦吟幽兴。两腋风生,从教飞到,蓬莱仙境。
☆朝中措
杯盘狼藉烛参差。欲去未容辞。春雪看飞金碾,香云旋涌花瓷。
雍容四座,矜夸一品,重听新词。归路清风生腋,不妨轻捻吟髭。
☆朝中措(熟水)
打窗急听□然汤。沈水剩熏香。冷暖旋投冰碗,荤膻一洗诗肠。
酒醒酥魂,茶添胜致,齿颊生凉。莫道淡交如此,于中有味尤长。
☆点绛唇(紫苏熟水)
宝勒嘶归,未教佳客轻辞去。姊夫屡鼠。笑听殊方语。
清入回肠,端助诗情苦。春风路。梦寻何处。门掩桃花雨。
☆点绛唇 瓦枕藤床,道人劝饮鸡苏水。清虽无比。何似今宵意。 红袖传持,别是般情味。歌筵起。绛纱影里。应有吟鞭坠。
☆点绛唇(和向芗林木犀)
借问嫦娥,当初谁种婆娑树。空中呈露。不坠凡花数。 却爱芗林,便似蟾宫住。清如许。醉看歌舞。同在高寒处。 ☆点绛唇
散策芗林,几回来绕团团树。月明风露。平地神仙数。
准拟归来,移近东家住。应相许。为君起舞。直到高寒处。
☆卜算子 婆娑月里枝,隐约空中露。拟访嫦娥高处看,一夜心生羽。
仙种落人间,群艳难俦侣。恼乱骚人有底香,欲赋无奇语。 ☆卜算子
平分月殿香,碎点金盘露。占断秋光独自芳,端称觞飞羽。
谢了却重开,若个花同侣。谁识灵心一点通,手捻空无语。
☆卜算子(李宜人生辰) 昨夜月初圆,今日春才半。自是元君并旦生,岂在称遐算。
花诰看加封,玉斝休辞满。绮席来看谁与同,笑揖麻姑伴。☆滴滴金(同前)
当初本合蟾宫里。谩容易、到尘世。表里冰清谁与比。占无双两地。 诜诜已是多孙子。看将来、总荣贵。岁岁今朝捧瑶觞,劝南园桃李。
☆滴滴金
相逢未尽论心素。早容易、背人去。忆得歌翻断肠句。更惺惺言语。
萋萋芳草迷南浦。正风吹、打船雨。静听愁声夜无眠,到水村何处。
☆上林春令(鲁师文生辰) 秾李夭桃堆绣。正暖日、如熏芳袖。流莺恰恰娇啼。似为劝、百觞进酒 少年未用称遐寿。愿来岁、如今时候。相将得意皇都,同携手、上林春昼。
☆瑞鹤仙
看灯花尽落。更欲换,门外初听剥啄。一尊赴谁约。甚不知早暮,忒贪欢乐。嗔人调谑。饮芳容、索强倒恶。渐娇慵不语,迷奚带笑,柳柔花弱。 难藐。扶归鸳帐,不褪罗裳,要人求托。偷偷弄搦。红玉软,暖香薄。待酒醒枕臂,同歌新唱,怕晓愁闻画角。问昨宵、可日煞归迟,更休道著。
☆瑞鹤仙
听梅花再弄。残酒醒,无寐寒衾愁拥。凄凉谁与共。谩赢得,别恨离怀千种。拂墙树动。更晓来、云阴雨重。对伤心好景,回首旧游,恍然如梦。
欢纵。西湖曾是,画舫争驰,绣鞍双控。归来夜中。要银烛,卸金凤。到而今,谁拣花枝同载,谁酌酒杯笑捧。但逢花对酒,空只自歌自送。
☆瑞鹤仙
见兰枯菊悴。□寂寞,天与春风来至。梅梢弄晴蕊似于人,装点十分和气。吴头楚尾。听民谣、欢声鼎沸。总扶携□手,嬉游鼓腹,顿忘愁悴。
谁比。承流宣化,问俗观风,一时双美。笙歌宴启。交酬献,尽沈醉。□□□,行看宸庭同拜归向天街并辔。对西湖把酒,应须共谈旧治。
☆瑞鹤仙
数文章翰墨。前辈远,稍□风流岑寂。公才万夫敌。嗣家声,不坠江西人物。凝脂点漆。向鸳行、神峰秀出。况襟怀倜傥,词华洒落,未容俦匹。 均逸。妙龄识退,故国怀归,问安亲戚。屏风坐隔。看除召,在晨夕。对生朝,且趁清明时节,痛饮无妨堕帻。著莱衣戏舞,千春永如是日。
☆雨中花
海宇澄明,天气宴温,人情物态昭苏。喜分付揽辔,来与春俱。潇洒兰亭醉墨,丁宁黄石传书。到如今几载,不坠风流,世有名儒。
山川瑞色,樵牧欢声,尽随弦管虚徐。判醉笑、频挥玉尘,共□金壶。湔祓聊勤大手,谋谟宜佐皇图。定知朝暮,未容温席,已促锋车。
☆雨中花(七夕)
漠漠云轻,涓涓露重,西风特地飕飕。觉良宵初永,袢暑微收。乘鹤缑山,浮槎银汉,尚想风流。笑人间儿戏,瓜果堆盘,缯彩为楼。
广庭净扫,露坐披衣,细看新月如钩。谁道是、嫦娥不嫁,独守清秋。雅有骚人伴侣,长交清影夷犹。举杯相属,却应羞杀,E66D女痴牛。
☆雨中花(中秋) 雨霁云收,风高露冷,银河万里波澄。正冰轮初见,玉斧修成。还是一年,凭栏望处,对景愁生。想姮娥应念,待久西厢,为可中庭。
翻思皓彩,未如微暗,向人多少深情。长记得、墙阴密语,花底潜行。饮散频羞烛影,梦余常怯窗明。此时此意,有谁曾问,月白风清。
☆鹊桥仙
云容掩帐,星辉排烛,待得鹊成桥后。匆匆相见夜将阑,更应副、家家乞巧。
经年怨别,霎时欢会,心事如何可了。朝朝暮暮是佳期,乍可在、人间先老。 ☆洞仙歌
痴牛E66D女,谩恩深情远。一岁惟能一相见。纵金风玉露,胜却人间,争奈向、雪月花时阻间。 幽欢犹未足,催度桥归,乌鹊无端便惊散。别后欲重来,杳杳银河,空怅望、不胜凄断。最可惜、当初泛槎人,甚不问、天边这些磨难。
☆多丽(中秋)
晚风清,淡云卷尽轻罗。看银蟾、初离海上,万里碧汉澄波。碾云衢、玉轮缓驾,照山影、宝镜新磨。光彻庭除,寒生绮席,无聊清兴助吟哦。共宴赏、明宵天气,晴晦又知他。无眠处,衣濡湛露,目断明河。 念年来、青云失志,举头羞见嫦娥。且高歌、细敲檀板,拚痛饮、频倒金荷。断约他年,重挥大手,桂枝须斫最高柯。恁时节、清光比似,今夕更应多。功名事,到头须在,休用忙呵。 ☆卓牌子慢(中秋次田不伐韵)
西楼天将晚。流素月、寒光正满。楼上笑揖姮娥,似看罗袜尘生,鬓云风乱。珠帘终夕卷。判不寐、阑干赁暖。好在影落清尊,冷侵香幄,欢余未教人散。☆倒垂柳(重九)
晓来烟露重,为重阳、增胜致。记一年好处,无似此天气。东篱白衣至,南陌芳筵启。风流曾未远,登临都在眼底。
人生如寄。谩把茱萸看子细。击节听高歌,痛饮莫辞醉。乌帽任教,颠倒风里坠。黄花明日,纵好无情味。 ☆惜黄花慢 霁空如水。衬落木坠红,遥山堆翠。独立闲阶,数声□度风前,几点雁横云际。已凉天气未寒时,问好处、一年谁记。笑声里。摘得半钗,金蕊来至。 横斜为插乌纱,更碎揉、泛入金尊琼蚁。满酌霞觞,愿人寿百千,可奈此时情味。牛山何必独沾衣,对佳节、惟应欢醉。看睡起。晓蝶也愁花悴。 ☆醉花阴 满城风雨无端恶。孤负登高约。佳节若为酬,盛与歌呼,胜却秋萧索。
菊花旋摘揉青萼。满满浮杯杓。老鬓未侵霜,醉里乌纱,不怕风吹落。
☆醉花阴
捧杯不管余酲恶。玉腕宽金约。宛转一声清,戛玉敲冰,浑胜鸣弦索。
朱唇浅破桃花萼。重注鸬鹚杓。夜永醉归来,细想罗襟,犹有梁尘落。
☆醉花阴
楚乡易得天时恶。风雨长如约。不道有幽人,衣带秋深,犹自悬鹑索。
招呼朋侣如花萼。有酒须同酌。世态任凋疏,却爱黄花,不似群花落。 ☆醉花阴(鸳鸯菊) 金铃玉屑嫌非巧。生作文鸳小。西帝也多情,偷取佳名,分付闲花草。
渊明手把谁携酒。羞把簪乌帽。寄与绮窗人,百种妖娆,不似酴醿好。
☆醉花阴
淋漓尽日黄梅雨。断送春光暮。目断向高楼,持酒停歌,无计留春住。
扑人飞絮浑无数。总是添愁绪。回首问春风,争得春愁,也解随春去。
☆解蹀躞 迤逦韶华将半。桃杏匀于染。又还撩拨、春心倍凄黯。准拟□□狂吟,可怜无复当年,酒肠文胆。
倦游览。憔悴羞窥鸾鉴。眉端为谁敛。可堪风雨、无情暗亭槛。触目千点飞红,问春争得春愁,也随春减。
☆琐窗寒 柳暗藏鸦,花深见蝶,物华如绣。情多思远,又是一番清瘦。忆前回、庭榭来春,个人预约同携手。恨迟留,载酒期程,孤负踏青时候。
搔首。双眉暗斗。况无似今年,一春晴昼。风僝雨愁。直得□时迤逗。想闲窗、针线倦拈,寂寞细捻酴醿嗅。待还家、定自冤人,泪粉盈襟袖。
☆玉楼春(许运干生辰)
朱帘碧瓦干云际。占尽潇滩形势地。傍墙人唤状元家,想见华堂融瑞气。 寿杯莫惜团栾醉。跳虎转龟寻旧喜。小邦只恐久难留,异日君王重赐第。 ☆玉楼春(为童四十寿)
娉婷标格神仙样。几日珮环离海上。小春只隔一旬期,菊蕊包香犹未放。
霞觞满酌摇红浪。慢引新声云际响。玉颜长与姓相宜,寿数三回排第行。 ☆玉楼春(茶)
酒阑未放宾朋散。自拣冰芽教旋碾。调膏初喜玉成泥,溅沫共惊银作线。
已知于我情非浅。不必宁宁书木宛面。满尝乞得夜无眠,要听枕边言语软。 ☆清平乐(熟水)
开心暖胃。最爱门冬水。欲识味中犹有味。记取东坡诗意。 笑看玉笋双传。还思此老亲煎。归去北窗高卧,清风不用论钱。
☆清平乐
花阴转午。小院清无暑。雪木宛冰瓯凝灏露。自涤紫毫鸡距。
麝煤落纸生春。只应李卫夫人。我亦前身逸少,莫嗔太逼君真。 ☆渔家傲(十月二日老妻生辰) 昨日小春才得信。明宵新月初生晕。又对寿觞斟九酝。香成阵。欢声点破梅梢粉。
琪树长青资玉润。鸳鸯不老眠沙稳。此去期程知远近。君休问。山河有尽情无尽。
☆渔家傲(同前)
菊暗荷枯秋已满。枨黄橘绿冬初暖。草草杯盘成小宴。殷勤劝。尊前莫遣霞觞浅。
两鬓从教霜点半。人生最要长为伴。举酒岂徒称寿算。深深愿。来年更看门风换。 ☆渔家傲(同前)
梅晕渐开红蜡垒。菊篱尚耀黄金蕊。正是小春风物美。宜家喜。生朝颜巷犹和气。
古鼎氤氲云缕细。霞觞潋滟红鳞起。听取殷勤歌里意。千秋气。北堂同我供甘旨。
☆渔家傲
事事无心闲散惯。有时独坐溪桥畔。雨密波平鱼曼衍。鱼曼衍。轮轻钓细随风卷。
忆昔故人为侣伴。而今怎奈成疏间。水远山长无计见。无计见。投竿顿觉肠千断。 ☆双雁儿(除夕)
穷阴急景暗推迁。减绿鬓,损朱颜。利名牵役几时闲。又还惊,一岁圆。
劝君今夕不须眠。且满满,泛觥船。大家沈醉对芳筵。愿新年,胜旧年。
☆双雁儿
休惊明日岁华新。且喜得,又逢春。北堂歌舞奉慈亲。顺遐龄,等大椿。
□□□□□□□。□□□,□□□。□□□□□□□。□□□,□□□。
☆迎春乐
新来特特更门地。都收拾、山和水。看明年、事事都如意。迎福禄、俱来至。 莫管明朝添一岁。尽同向、尊前沈醉。且唱迎春乐,祝慈母、千秋岁。
☆永遇乐
鸳瓦霜明,绣帘烟暖,和气容与。云想衣裳,风清环珮,拥翠娥扶步。蓬山远别,仙班知是,有客旧同俦侣。B146来到、人间又也,爱他相门荣遇。
清秋菊在,小春梅绽,正是年华好处。酒满瑶觞,歌翻金缕,莫放行云去。已随夫贵,仍因儿显,两国看封齐楚。此时对、生朝听我,却称寿语。
☆永遇乐 黄叶缤纷,碧江清浅,锦水秋暮。画鼓冬冬;高牙飐飐,离棹无由驻。波声笳韵,芦花蓼穟,翻作别离情绪。须知道、风流太守,未尝恝情来去。
那堪对此,来时单骑,去也文鸳得侣。绣被薰香,蓬窗听雨,还解知人否。一川风月,满堤杨柳,今夜酒醒何处。调疏呵,双栖正稳,慢摇去橹。
☆永遇乐(梅子)
风褪柔英,雨肥繁实,又还如豆。玉核初成,红腮尚浅,齿软酸微透。粉墙低亚,佳人惊见,不管露沾襟袖。折一枝、钗头未插,应把手BF31频嗅。
相如病酒,只因思此,免使文君眉皱。入鼎调羹,攀林止渴,功业还依旧。看看飞燕,衔将春去,又是欲黄时候。争如向、金盘满捧,共君对酒。 ☆玉烛新 荒山藏古寺。见傍水梅开,一枝三四。兰枯蕙死。登临处、慰我魂消惟此。可堪红紫。曾不解、和羹结子。高压尽、百卉千葩,因君合修花史。 韶华且莫吹残,待浅揾松煤,写教形似。此时胸次。凝冰雪、洗尽从前尘滓。吟安个字。判不寐、勾牵幽思。谁伴我、香宿蜂媒,光浮月姊。
☆御街行
平生厌见花时节。惟只爱、梅花发。破寒迎腊吐幽姿,占断一番清绝。照溪印月,带烟和雨,傍竹仍藏雪。
松煤淡出宜孤洁。最嫌把、铅华说暗香销尽欲飘零,须得笛声呜咽。这些风味,自家领略,莫与傍人说。
☆柳梢青
傲雪凌霜。平欺寒力,搀借春光。步绕西湖,兴余东阁,可奈诗肠。
娟娟月转回廊。诮无处、安排暗香。一夜相思,几枝疏影,落在寒窗。
☆柳梢青
雪艳烟轻又要春色来到芳尊。却忆年时,月移清影,人立黄昏。 一番幽思谁论。但永夜、空迷梦魂。绕遍江南,缭墙深苑,水郭山村。
☆柳梢青
茅舍疏篱。半飘残雪,斜卧低枝。可更相宜,烟笼修竹,月在寒溪。
宁宁伫立移时。判瘦损、无妨为伊。谁赋才情,画成幽思,写入新诗。
☆柳梢青
月堕霜飞。隔窗疏瘦,微见横枝。不道寒香,解随羌管,吹到屏帷。
个中风味谁知。睡乍起、乌云任欹。嚼蕊按英,浅颦轻笑,酒半醒时。
☆柳梢青
日转墙东。几枝寒影,一点香风。清不成眠,醉凭诗兴,起绕珍丛。
平生只个情钟。渐老矣、无愁可供。最是难忘,倚楼人在,横笛声中。 ☆柳梢青
玉骨冰肌。为谁偏好,特地相宜。一段风流,广平休赋,和靖无诗。 绮窗睡起春迟。困无力、菱花笑窥。嚼蕊吹香,眉心贴处,鬓畔簪时。
☆柳梢青
为爱冰姿,画看不足,吟看不足。已恨春催,可堪风里,飞英相逐。
只应自惜高标,似羞伴、妖红媚绿。藏白收香,放他桃李,漫山粗俗。
☆柳梢青
水曲山傍。寒梢冷蕊,隐映修篁。细细吹香,疏疏沈影,恼断回肠。 为伊驻马横塘。漫立尽、烟村夕阳。空袅吟鞭,几多诗句,不入思量。
☆柳梢青 天付风流。相时宜称,著处清幽。雪月光中,烟溪影里,松竹梢头。 却憎吹笛高楼。一夜里、教人鬓秋。不道明朝,半随风远,半逐波浮。
☆柳梢青 屋角墙隅。占宽闲处,种两三株。月夕烟朝,影侵窗牖,香彻肌肤。
群芳欲比何如。癯儒岂、膏粱共途。因事顺心,为花修史,从记中书。
☆柳梢青
瑞鸭烟浓。晓来弦管,声在霜空。却退寒威,借回春色,满苑香风。
几时人下瑶宫。记千载、今朝庆逢。满捧瑶觞,芝兰丛里,锦绣光中。 ☆柳梢青
江月轩中。拍堤新涨,绕院薰风。深注瑶觞,低歌金缕,声在晴空。
新词尽索无穷。断酩酊、衰颜为红。愿得年年,繁枝子满,绿叶阴浓。
☆柳梢青(步观察生辰二首)
槐夏风清。霁天欲晓,武曲增明。元是今朝,曾生名将,力佐中兴。
朝家息马休兵。享逸乐、嬉游太平。忧国胸襟,平戎材略,分付瑶觥。
☆柳梢青
灼灼红榴,垂垂绿柳,庭户清和。罗绮香中,十分春酒,几叠高歌。
遐龄欲问如何。记平日、阴功数多。千载今朝,笑看池面,龟戏青荷。
☆柳梢青(李莹)
小阁深沈,酒醺香暖,容易眠熟。梦入仙源,桃红似火,李莹如玉。
觉来几许悲凉,记永夜、传杯换烛。绣被薰香,宝钗落枕,同论心曲。
☆柳梢青(癸未秋社有怀故山)
送雁迎鸿,未寒时节,已凉天气。针线倦拈,帘帏低卷,别般风味。
欹眠梦到山中,共老幼、扶携笑喜。桑枯影深,鸡豚香美,家家人醉。
☆柳梢青
暴雨生凉。做成好梦,飞到伊行。几叶芭蕉,数竿修竹,人在南窗。
傍人笑我恓惶。算除是、铁心石肠。一自别来,百般宜处,都入思量。 ☆解连环
素书谁托。嗟鳞沈雁断,水遥山邈。问别来、几许离愁,但只觉衣宽,不禁消薄。岁岁年年,又岂是、春光萧索。自无心、强陪醉笑,负他满庭花药。
援琴试弹贺若。尽清于别鹤,悲甚霜角。怎似得、斜拥檀槽,看小品吟商,玉纤推却。旋暖薰炉,更自炷、龙津双萼。正怀思、又还夜永,烛花自落。
☆踏莎行
灯月交光,笙簧递响。繁华依旧升平样。心期休卜紫姑神,文章曾照青藜杖。
歌落梁尘,酒摇鳞浪。暂还南国同邀赏。明年侍辇向端门,却瞻日表青霄上。
☆探春令 梅英粉淡,柳梢金软,兰芽依旧。见万家、灯火明如昼。正人月、圆时候。
挨香傍玉偷携手。尽轻衫寒透。听一声、画角催残漏。惜归去、频回首。
☆探春令 雪梅风柳,弄金匀粉,峭寒犹浅。又还近、三五银蟾满。渐玉漏、声初短。
尊前重约年时伴。拣灯词先按。便直饶、心似蛾儿撩乱。也有春风管。
☆探春令
搦儿身分,测儿鞋子、捻儿年纪。著一套、时样不肯红,甚打扮、诸余济。
回头一笑千娇媚。知几多深意。奈月华、灯影交相照,诮没个、商量地。
☆探春令(刘伯玉生辰) 东风初到,小梅枝上,又惊春近。料天台不比,人间日月,桃萼红英晕。
刘郎浪迹凭谁问。莫因诗瘦损。怕桑田变海,仙源重返,老大无人认。
☆人月圆
风和日蒲余烟嫩,测测透鲛绡。相逢且喜,人圆玳席,月满丹霄。
烂游胜赏,高低灯火,鼎沸笙箫。一年三百六十日,愿长似今宵。
☆人月圆 月华灯影光相射。还是元宵也。绮罗如画,笙歌递响,无限风雅。
闹蛾斜插,轻衫乍试,闲趁尖耍。百年三万六千夜,愿长如今夜。
☆眼儿媚 柳腰花貌天然好,聪慧更温柔。千娇百媚,一时半霎,不离心头。
是人总道新来瘦,也著甚来由。假饶薄命,因何瘦了,划地风流。
☆倒垂柳
南州初会遇。记惺惺、说底语。而今精神□,倾下越风措。雍门人独夜,客舍停杯处。余香应未泯,凭君重唱金缕。
移宫易羽。纵有离愁休怨诉。客里□凄凉,怕听断肠句。情山曲海,君已心相许。骖鸾乘月,正好同归去。
☆南歌子
露宠妆成态,风扶醉里身。谩劳驿使走征尘。岭外陇头何处、不知春。
诗思清如水,毫端妙入神。可怜徒效越娘颦。为问吟哦摹写、几曾真。
☆南歌子(次东坡端午韵)
小雨疏疏过,长江滚滚流。落霞残照晚明楼。又是一番重午,身寄南州。 罗绮纷香陌,鱼龙漾彩舟。不堪回首凤池头。谁道于今霜鬓,犹自淹留。
☆南歌子(己未和韵) 波静明如染,山光翠欲流。晚来乘兴上章楼。楼外谁歌新唱,知有黄州。
拟泛银河浪,聊乘藕叶舟。蓬山应自隐鳌头。借问谪仙何在,今为谁留。
☆南歌子
笛喷风前曲,歌翻意外声。年来老子厌风情。可是于君一见、眼双明。
枕臂听残漏,停杯对短檠。直教笔底有文星。欲状此时情味、若为成。 ☆南歌子 巾染乌烟碧,衣拖晓露鲜。盈盈风骨小神仙。特地勾牵处士、梦巫山。
星宿罗胸次,牙签弄指端。凭君为算小行年。试问与伊结得、几生缘。 ☆南歌子
彩缕牵肠断,明珠暗滴圆。从头颗颗手亲穿。寄与仙卿同结、此生缘。
和串拢瑜臂,连云坠雪肩。循环密数对沈烟。似我真情不断、永相联。
☆西江月
沙上鸥群□戏,云端雁阵斜铺。殷勤特为故人书。写尽衷肠情素。
名字纵非俦匹,夤缘自合欢娱。尽教涂抹费工夫。到底翻成啮醋。
☆西江月 态度雪香花瘦,情怀雨润云温。故将淡墨写精神。记得洗妆余晕。
只恐妖娆未似,谁云彼此难分。别来憔悴不堪论。相对无言有恨。
☆生查子
秋深郎未归,月上人初静。无语意迟迟,步转梧桐影。
罗衣宽莫裁,云鬓松还整。谁与问相思,立尽清宵永。 ☆生查子
秋来愁更深,黛拂双蛾浅。翠袖怯春寒,修竹萧萧晚。
此意有谁知,恨与孤鸿远。小立背西风,又是重门掩。
☆生查子
妖娆百种宜,总在春风面。含笑又和嗔,莫作丹青现。
问著却无言,觑了还回盼。底处奈思量,卷了还重展。
☆甘草子
秋暮。永夜西楼,冷月明窗户。梦破橹声中,忆在松江路。
欹枕试寻曾游处。记历历、风光堪数。谁与浮家五湖去。尽醉眠秋雨。
☆鹧鸪天 湖上风光直万金。芙蓉并蒂照清深。须知花意如人意,好在双心同一心。 词共唱,酒俱斟。夜阑扶醉小亭阴。当时比翼连枝愿,未必风流得似今。 ☆鹧鸪天
休倩傍人为正冠。披襟散发最宜闲。水云况得平生趣,富贵何曾著眼看。
低拍棹,称鸣銮。一尊长向枕边安。夜深贪钓波间月,睡起知他日几竿。 ☆鹧鸪天
不学真空不学仙。不居廛市不居山。时沽鲁酒供诗兴,莫管吴霜点鬓斑。
只麽去,几时还。岂知魂梦□□间。凭君休作千年调,到处惟□一味闲。 ☆鹧鸪天 蕙性柔情忒可怜。盈盈真是女中仙。披图一见春风面,携手疑同玳瑁筵。
挥象管,擘蛮笺。等闲写就碧云篇。风流意态犹难画,潇洒襟怀怎许传。 ☆天下乐
雪后雨儿雨后雪。镇日价、长不歇。今番为寒忒太切。和天地、也来厮鳖。 睡不著、身心自暗攧。这况味、凭谁说。枕衾冷得浑似铁。只心头、些个热。
☆玉抱肚 同行同坐。同携同卧。正朝朝暮暮同欢,怎知终有抛ED51。记江皋惜别,那堪被、流水无情送轻舸。有愁万种,恨未说破。知重见、甚时可。
见也浑闲,堪嗟处、山遥水远,音书也无个。这眉头、强展依前锁。这泪珠、强B032依前堕。我平生、不识相思,为伊烦恼忒大。你还知麽。你知后、我也甘心受摧挫。又只恐你,背盟誓、似风过。共别人、忘著我。把洋澜在,都卷尽与,杀不得、这心头火。
☆雨中花令
堪惆怅红尘千里。恨死拨、浮名浮利。欠我温存,少伊撋就,两处悬悬地。 拟待归来伏不是。更与问、孤眠子细。月照纱窗,晓灯残梦,可日煞恶滋味。
☆雨中花令
早已是花魁柳冠。更绝唱、不容同伴。画鼓低敲,红牙随应,著个人勾唤。 慢引莺喉千样转。听过处、几多娇怨。换羽移宫,偷声减字,不顾人肠断。
☆雨中花令
原来是云温雨润。诮不解、佯嗔偷闷。倾坐精神,B62C人情性,眉际生春晕。
语带京华清更韵。听娅姹、莺喉娇稳。别后相思,心头欲见,觅个灯花信。☆夜行船(白玉)
不假铅华嫌太白。玉搓成、体柔腰搦。明月堂深,莲花杯软,情重自斟琼液。 寄语D06CBC7C休并色。信秦城、未教轻易。绛阙楼成,蓝桥药就,好吹箫共乘鸾翼。 ☆夜行船(吕倩)
醉袖轻拢檀板转□。听声声□、晓莺初啭。花落江南,柳青客舍,多少旧愁新怨。
我也寻常听见惯。浑不似、这翻撩乱。调少情多,语娇声咽,曲与寸肠俱断。
☆夜行船(周三五)
宝髻双垂烟一缕。年纪小、未周三五。压一精神,出群标格,偏向众中翘楚。
记得谯门初见处。禁不定、乱魂飞去。掌托鞋儿,肩拖裙子,悔不做、闲男女。
☆夜行船
怪被东风相误。落轻帆、暂停烟渚。桐树阴森,茅檐潇洒,元是那回来处。
相与狂朋沽绿醑。听胡姬、隔窗言语。我既痴迷,君还留恋,明日慢移船去。
☆夜行船
夹岸绮罗欢聚。看喧喧、彩舟来去。晴放湖光,雨添山色,谁识总相宜处。
输与骚人知胜趣。醉临流、戏评坡句。若把西湖比西子,这东湖、似东邻女。 ☆两同心
行看不足。坐看不足。柳条短、斜倚春风,海棠睡、醉欹红玉。清堪掬。桃李漫山,真成粗俗。
遥夜几番相属。暗魂飞逐。深酌酒、低唱新声,密传意、解回娇目。知谁福。得似风流,可伊心曲。
☆两同心
秋水明眸、翠螺堆发、却扇坐、羞落庭花,凌波步、尘生罗袜。芳心发。分付春风,恰当时节。
渐解愁花怨月。忒贪娇劣。宁宁地、情态于人,惺惺处、语言低说。相思切。不见须臾,可堪离别。
☆两同心
月可中庭,夜凉初燕。见个人人、越格风流,饶济济、入时打扮。小从容,不似前回,匆匆得见。
坐上不禁肠断。捧杯深劝。争敢望、白雪新声,唯啜得、秋波一眄。告从今,休要教人,千呼万唤。
☆两同心(梦牛楚)
枕簟凉生秋早。梦魂忒好。见玉人、且喜且悲,挨琼脸、厮偎厮抱。信言多磨,刚被山禽,一声催晓。
觉来满船清悄。愁恨多少。知是我、怜你心微,知是你、与我情厚。谢殷勤,不易山遥水远寻到。
☆乌夜啼
不禁枕簟新凉。夜初长。又是惊回好梦、叶敲窗。
江南望。江北望。水茫茫。赢得一襟清泪、伴余香。 ☆朝天子(周师从小阁)
小阁宽如掌。占螺浦、山川夷旷。千奇万状。见云烟收放。
更永夜、风生明月上。用取真成无尽藏。谁共赏。徙倚抚、危栏吟望。
☆步蟾宫(九月二十六夜宿周师从家。睡觉,风雨起,有怀木犀)
桂花馥郁清无寐。觉身在、广寒宫里。忆吾家、妃子旧游,瑞龙脑、暗藏叶底。 不堪午夜西风起。更飐飐、万丝斜坠。向晓来、却是给孤园,乍惊见、黄金布地。 ☆步蟾宫
一斑两点从初起。这手脚、渐不灵利。背人只待暗搔爬,腥臭气、薰天炙地。
下梢管取好脓水。要洁净、怎生堪洗。自身作坏匹如闲,更和傍人带累。
☆长相思
资坐客歌笑\\
急雨回风,淡云障日,乘闲携客登楼。金桃带叶,玉李含朱,一尊同醉青州。福善桥头。记檀槽凄绝,春笋纤柔。窗外月西流。似浔阳、商妇邻舟。
况得意情怀,倦妆模样,寻思可奈离愁。何妨乘逸兴,甚征帆、只抵芦洲。月却花羞。重见想、欢情更稠。问何时,佳期卜夜,如今双鬓惊秋。
☆曲江秋 前山雨歇。爱竹树低阴,轩窗无热。珠箔半垂,清风细绕,萧萧吹华发。珍簟粲枕设。珊瑚瘦,琉璃滑。永日欹枕,知谁是伴,旧书重揭。
清绝。轻云淡月。梦同泛、沧波万叠。杯盘狼藉处,相扶就枕,欢笑歌翻雪。转棹小溪湾,人家灯火断明灭。正携手,无端惊回,槛外数声鶗F774。
☆曲江秋
香消烬歇。换沈水重燃,薰炉犹热。银汉坠怀,冰轮转影,冷光侵毛发。随分且宴设。小槽酒,真珠滑。渐觉夜阑,乌纱露濡,画帘风揭。 清绝。轻纨弄月。缓歌处、眉山怨叠。持杯须我醉,香红映脸,双腕凝霜雪。饮散晚归来,花梢指点流萤灭。睡未稳,东窗渐明,远树又闻鶗F774。
☆曲江秋
鸣鸠怨歇。对急雨过云,暗风吹热。漠漠稻田,差差柳岸,新沐青丝发。楼上素琴设。爱流水,随弦滑。深炷龙津,浓熏绛帏,博山频揭。
超绝。遥岑吐月。照苍E730、重重叠叠。恍然身在处,浑疑同泛,花舫波喷雪。滉漾醉魂醒,惊呼不是沤生灭。伫望久,空叹无才可赋,厌听鶗F774。
☆点绛唇(赵育才席上用东坡韵赠歌者)
小阁清幽,胆瓶高插梅千朵。主宾欢坐。不速还容我。
换羽移宫,绝唱谁能和。伊知麽。暂听些个。已觉丝成裹。
- 明·陆人龙
辽海丹忠录(又名《丹忠录》)
版本:明崇禛翠娱阁刻本。八卷四十回 。作者:题“平原孤愤生戏草,铁崖热肠人偶评”,翠阁主人序。翠阁主人即陆云龙,浙江钱塘人。序中谓书出“予弟”,则作者应为其弟陆人龙。
内容:以明万历十七(1589)年至崇祯三年间明朝与后金政权在辽东的战事为背景,叙述毛文龙的一生。本书按史书纪年体例撰写,颇具史料价值。
==============================================================================《辽海丹忠录》又名《丹忠录》,全书八卷四十回,有明代刊本,书署“平原孤愤生戏笔”.清代乾隆年间所刻《禁书总目》,指本书作者为陆云龙。然从本书叙中可知,作者实为陆云龙之弟陆人龙。然陆氏兄弟之生平,皆无可考。《辽海丹忠录》叙写明朝与后金争战的历史故事,歌颂了卫国将士,鞭挞了民族败类,更剖析了明朝辽东战事失败的原因。本书是一部较为优秀的历史小说,按史书纪年来写,具有史料价值;且语言简洁,长于叙事,人物描写也很生动。像《辽海丹忠录》这样歌颂抵抗后金入侵的汉民族英雄的小说,自然要在后金子孙建立的清朝遭到禁毁。
- 引言
我国自来法书与名画并称,千百年来,人无异议,法书是艺术的一种,已有定评,本文不更论列。本文所论述的只有三端:一.笔法,二.笔势,三.笔意。
一向无论是书家的法书,或者是一般群众所写的字,都是使用毛笔的。自使用铅笔和钢笔以后,有人便发生了这样的看法,用毛笔写字,实在不如用铅笔和钢笔来得方便,尤其是自来水笔通行了,毛笔不久一定会被人们废弃掉的;凡是关于用毛笔的一切讲究,自然都是用不着的,不消说是多余的事,也是一桩极其不合时宜的事。这样看法对吗?就日常应用来说是对的,但是也只对了一半,他们没有从全面来考虑这件事。中国的字,不单是有他的实用性一方面,而且还有它艺术性一方面呢。中国法书所以具有艺术性,这跟采用柔性的毛笔写字有很大的关系。
字的点画,等于画的线条。线条要有粗细、浓淡、强弱种种不同而以一笔出之,才能表现出多样而一致的和谐情调,再加上各种颜色烘染,就可一曲尽物象。字是用笔蘸上一色墨,由指执笔,由腕运笔,起倒使转不定而写成的,不是平拖涂抹就的,其中必须有微妙不断的变化,才能显现出圆活妍润的色彩,正如古人所说“戈戟銛锐可畏,物象生动可奇”,字要有那样可畏可奇的生动意态,除了使用毛笔,其他各种笔,是很难奏功的。因此,要论书法,就必须先讲用笔。实际上是这样,不知道用笔,也就无从研究书法。用笔须有法度,故第一论笔法。笔法精通了,然后笔的运用才能自由,无施不可。第二进而论笔势。形势已得,必须进一步体会其神意,形神俱妙,才能尽笔墨的能事,故最后论笔意。其他有关笔墨的琐闻,以及历来书法评论之评论,则以余论尽之。
一.笔法
笔法是写字点画用笔的方法,是人们在长期的写字中发现的。由于人的手腕生理能够合理的动作和所用工具能够相适应的发挥作用,两种条件相结合,才自然地形成,而在字体上生动地表现出来。但是,它不知道经过了几多岁月,费去了几何人仔细传习的精力,才被总结出来。因之,它就成为书家所公认的规律,即所谓笔法。这样的规律,只有遵循着它去做,书学才有成就和发展的可能。我现在随便举几个习知的例子来说明一切规律的性能和其重要意义。
你拿人类的语言来说吧,大家知道,不是先有人所制定好了的成套语法,然后人们才开口学着说话,恰恰相反,语法是从人类语言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中,逐渐演变改进积累而成的,它分明是存在于语言本身中,由人们发现了,抽绎出来,灵活的依照着去应用,自然而然地加工,为人们所公认,就称之为语法。因为有了语法,人们运用语言的技术,获得了不断的进步,能比前人更好的组织日益丰富的词汇,来正确表达日益繁复的思想。 再就旧体诗中的律诗来看,齐梁以来的诗人,把古代诗中读起来平仄声字配合得最为协调的句子,即是律句,如古诗中“青青河畔草”(三平两仄),“识曲听其真”(三仄两平),“极宴娱心意”(两仄两平一仄),“新声妙入神”(两平两仄一平)等句(五言八句近体诗,只采用这样四种平仄生字配搭而成的谐和律句,七言准此,后起的近体诗,区别于古体诗就是着重于用合律的句子组成的这一点,因谓之律诗),选择出来,组织成为当时的新体诗,但还不能够象新体诗那样平仄相对,通体协调。就是这样从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宋之问、沈佺期、杜审言诸人,一自到杜甫,差不多经过了一个世纪,才完成了近体诗的组织形式工作。齐梁时只做到了本句合律,下句和上句往往不粘;四杰则每联做到平仄相对了,而下联和上联往往不粘;沈宋以后,才有通体平仄相对相粘的律诗。所谓律诗之律,自有五言诗以来,就在它的本身中自在地存在着,经过了后人的发现采用,奉为规矩,因而旧体诗得到了一个新的发展。
以上所举的例子,语言、律诗的成就和发展,显而易见是依照着它各自的规律去做才得到了的成绩。其实,宇宙间的一切事物,无论是自然的、社会的或者是思维的,都各有其客观存在的规律,这是已经被现代科学实践所证明了的。规律既然是客观存在的,那么,人们就无法任意改变它,只能认识了它之后,很好的掌握住它,才能做好一切要做的事情,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所以不懂得应用写字规律的人,就无法写好字;即便有些心得,写字时偶然与法度暗合,但还不能称之为书法家。宋代钱若水曾经这样说过:“古之善书,往往不知笔法。”的确有这样的事。
要说明笔法,必须首先说明写字所用的工具-毛笔的构造和使用方法,这是不能忽略的事。毛笔的制作形式,我们是熟悉的,笔头中心一簇长而且尖的部分名为锋,周围包裹着短一些的毛名为副毫。毛笔这样制作,是为使笔头中间便于含墨,笔锋在点画中行动时,墨水会随着在他所行动的地方顺着尖头流注下去,不会偏上偏下,偏左偏右,而是均匀渗开,四面俱到。这样形成的点画,自然不会有上重下轻,上轻下重,左重右轻,左轻右重等等偏向的毛病,就做到了书家所一致主张的“笔笔中锋”。笔笔中锋,点画自然无不圆满可观。所以历代书家的法书,结构短长疏密,笔画肥瘦方圆,往往因人而异,而不能不相同的,就是“笔笔中锋”。由此知道,“中锋”乃是书法中的根本方法,必当遵守的笔法。黄山谷曾经称道:“王氏书法以为‘如锥画沙’,‘如印印泥’盖言锋藏笔中,意在笔前耳。.....要之,右军二言,群言之长也。”而颜清臣则以“屋漏痕”譬喻“中锋”更为显明确切。所以赵松雪也这样说过: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用功,盖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但是每一点画都要把笔锋放在中间行动,却不是一件很容易做到的事,如果要这样做,首先要练习执笔和运腕。(注:以我之愚见,“笔笔中锋”犹如武术中的“枪挑一条线”,无论执笔时笔杆在何方向,笔尖与纸面接触的一刹那都是垂直的。以上意见,仅供参考。)
笔头即使是用兔和鼠狼等类硬毛来做,比起铅笔、炭笔来,总归是柔软的。柔软的笔头,使用时,很不容易把握住他,从头到尾使尖锋都在画中行而一丝不走,那么,就得想一想,用什么方法来使用这样的工具,才可以使笔锋随时随处都在点画当中呢?在这里,人们就来利用手臂的生理作用,用腕去把将要走出中线的笔锋运之使它回到当中的地位。所以向来书家都要讲运腕。但是单讲运腕是不够的,因为先要使这管笔,能听腕的指挥,才能每次把将要离开中线的笔锋,不差毫厘地运回当中去;若果腕只顾运它的,而笔管却是没有被五指握住,动摇而不稳定,那就无法如腕的意,腕要运它向上,它或许偏向了下,要运它向左,它或许偏向了右。照这种情况看来,就非先讲执笔法不可。执笔稳定了,腕运能够奏功,腕运能够奏功,才能达到“笔笔中锋”的目的,那才不但真能懂得笔法,而且可以在实际上运用笔法。
书家对于执笔法,向来有种种不同的主张,我只承认其中一种是对的,因为它是合理的,那就是由二王传下来,经唐朝陆希声所阐明的:擫、押、钩、格、抵五字法。
笔管是由五个手指把握住的,每一个指都各有他的用场,前人用擫、押、钩、格、抵五个字分别说明它,是很有意义的。五个指各自照着这五个字所含的意义去做,才能把笔管捉稳,才好去运用,我现在来分别着把五个字的意义申说一下:
擫字是说明大指的用场的。用大指肚子出力紧贴笔管的内方;好比吹笛子时,用指擫住笛孔一样,但是要斜而仰一点,所以用这个字说明它。
押字是说明食指的用场的。押字有约束的意思。用食指第一节斜而俯的出力贴在笔管外方,和大指内外相当,配合起来,把笔管约束住。这样一来,笔管是已经捉稳了,但还得利用其他三指来帮助它们完成执笔任务。
钩字是说明中指的用场的。大指、食指已经将笔管捉住了,于是再用中指的第一、第二两节弯曲如钩的钩着笔管外面。
格字是说明无明指的用场的。格取挡住的意思,又有用“揭”字的,揭是不但挡住了而且还用力向外推着的意思。无名指用甲骨之际紧贴着笔管,用力把中指钩向内的笔管挡住,而且向外推着。
抵字是说明小指的用场的。抵取垫着、托着的意思。因为无名指力量小,不能单独挡住和推着中指的钩,还得要小指来衬托在它的下面,去加一把劲,才能起作用。
五个指就这样结合在一起,笔管就被它们包裹得很紧。除小指是贴在无名指下面,其余四个指都要实实在在地贴住笔管。
以上所说,是执笔的唯一方法,能够照这样做到,可以说是已经打下了写字的基础,站稳了第一步。 指法讲过了,再来讲腕法。黄山谷《学书论》所说的“腕随己左右”,就是说“运腕”。讲到运腕,就得连带着讲全臂所起的作用。我们明白,执笔是手指的职司,运是手腕的职司,两者必须很好地互相结合起来,才能完成用笔的任务。照着五字法执笔,手掌中心自然会虚着,这样就做到了“指实掌虚”的规定。掌不但要虚,还得竖起来。掌能竖起,腕才能平;腕平;肘才能自然而然地竖起,肘腕并起,腕才能够灵活运用。肘总比腕要悬得高一些。腕却只要离案面一指高低就行,甚至于再低一些也无妨。但是,不能将竖起来的手掌跟部两个骨尖同时平向着案面,只须要将两个骨尖之一,换来换去地交替着与案面相切进。因之提笔不必过高,过高了徒然多费气力,于用笔不会增加多少好处,或许因吃力而反有坏处。这样用笔是合于手臂生理条件的。写字和打太极拳有相通的地方,打拳时要抬肘松肩,若不松肩,全臂就会受到牵制,不能灵活往来。提笔过高,全臂一定也要抬高,臂肘抬高,肩必耸起,关节紧接,运用起来,自然就不够灵活了。
前人把悬肘悬腕分开来讲,主张小字只须悬腕,大字才用悬肘。其实,肘不悬起,就等于不曾悬腕,因为肘搁在案上,腕即使悬着,也不能随己左右地灵活应用,这是显而易见的事情。至于有主张以左手垫在右腕下面写字,叫做枕腕,那妨碍更大,不可采用。
以上所讲的指法、腕法,写四分以至五六寸大小的字是最适合的,过大了的字,就不可死守这个执笔法则,即便用掌握住管来写,也无不可。
前人往往说行笔,这个“行”字,用来形容笔毫的动作是很妙的。笔毫在点画中移动,好比人在路上行走一样;人行路时,两脚必然一起一落;笔毫在点画中移动,也得要一起一落才行。落就是将笔锋按到纸上去,起就是将笔锋提开来,这正是腕的唯一工作。但“提”和“按”必须随时随处结合着,才按便提,才提便按,才会发生笔锋永远居中的作用。正如行路,脚才踏下,便须抬起,才抬起行,又要踏下,如此动作,不得停止。 在这里就说明了一个道理:笔画是不能平拖着过去的。因为平拖着过去,好象在沙盘上用竹筷画字一样,是没有粗细浅深的。没有粗细浅深,也就没有什么表情可言。法书却是有多式多样的表情的。米元章说“笔贵圆”,又说“笔有八面”,黄山谷称欧阳率更〔鄱阳帖〕“用笔妙于起倒”(这是提和按的妙用)。这正是和作画要在平面上表现出立体来的意义相同。字必须能够写到不是平躺在纸上,而呈现出飞动神情,才可以称为法书。
再说,转换处更须要懂得提和按,笔锋才能顺利地换转了再放到适当的中间去,不致于扭起来。锋若果和副毫扭在一起,便失掉了锋的用场,也就不能做到“万毫齐力,平铺纸上。”那么,毛笔的长处便无法发展出来,不会利用它的长处,那就不算写字,等于乱涂瞎抹罢了。
我国文字产生以后,曾经经过几次大的字体的变改,笔画结构逐步简化,甲骨文、金文发展为小篆,再发展为八分,由此而隶而章草而楷而行。分隶通行于汉代,魏晋有钟繇、王羲之隶书“各造其极”(唐张怀瓘《书断》)钟王正书和今楷一样,不过结体略古拙些,所以有人把楷书又叫做今隶。唐朝韩方明说:“八法起于隶字之始传于崔子玉、历钟、王至永禅师。”我们现在学习书法的人,首先必须讲明八法。在这里可以明白一桩事情:字的形体演变,虽然一次比一次简化得多,但是笔的用法却加繁了些,楷书比之分隶较为复杂,比之篆书那就更觉复杂多了。
字是由点画构成的,八法就是八种点画的写法。唐朝卢肇说:“永字八法,乃点画尔。”这话很对。前人因为构成字形之八种点画,大略具备于“永”字中,便用它来代替了概括的说明,而且使人容易记住。其实字的点画,不止八种,所以《翰林禁经》曾经这样说过“古人用笔之术”,多于永字取法,以其八法之势,能通一切字也。”山谷亦不甚赞同永字八法之说,故于题《绛本法帖》云:“承学之人,更用《兰亭》永字,以开字中眼目,能使学家多拘忌,成一种俗气。”但是自来论书法者,首推永字八法,今姑从旧习,略记于此,我以为八法只是八种笔势,当于《笔势》篇中详之。
二.笔势
笔法是任何一种点画都要运用着它,即所谓“笔笔中锋”,是必须共守的根本方法,笔势乃是一种单行规则,是每一种点画各自顺从着各具的特殊姿势的写法。二者本来是有区别的。但是前人往往把“势”也当做“法”来看待,使人认识淆乱,无所适从。比如南齐张融,善草书,常自美其能。萧道成(齐高帝)尝对他说:“卿书殊有骨力,但恨无二王法。”他回答说:“非恨臣无二王法,亦恨二王无臣法。”又如米元章说:“字有八面,唯尚真楷见之,大小各自有分,智永有八面,已少钟法,丁道护、欧、虞,笔始匀,古法亡矣。”以上所引萧道成的话,实在是嫌张融的字有骨力,无丰神。二王法书,精研体势,变古适今,即雄强,又妩媚,张融在这点上,他的笔势或者是与二王不类,并不是笔法不合。米元章所说的“智永有八面,已少钟法”,这个“法”字,也是指笔势而言。智永是传钟、王笔法的人,岂有不合笔法之理,自然是体势不同罢了,这是极其显明易晓的事情。笔势是在笔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不过因时代和人的性情而有肥瘦、长短、曲直、方圆、平侧、巧拙、和峻等各式各样的不同,不象笔法那样一致而不可变易。因此必须把“法”和“势”二者区分开来理会,然后对于前人论书的言语,才能弄清楚他们讲的是什么,不致于迷惑而无所适从。
用笔之法既明,就要讲结字。结字不外八种点画的布置。前人说明“八法”的文字甚多,不是过于简略,就是繁芜难晓,现在且采取两篇,以明要义。《禁经》云:
八法起于隶字之始,自崔、张、钟、王传授所用,该于万字,墨道之最不可不明也。隋僧智永发其旨趣,授于虞秘监世南,自兹传授遂广彰焉。李阳冰云,昔逸少攻书多载,十五年偏攻永字,以其备八法之势,能通一切字也。八法者,永字八画是矣。
一.点为策。
二.横为勒。
三.竖为努。
四.挑为趯。
五.左上为策。
六.左下为掠。
七.右上为啄。
八.右下为磔。
(因无法将“永”字拆分开来,故无八画图示,此致歉意。)
“侧”不得平其笔,当侧笔就右之;“勒”不得卧其笔,中高两头下,以笔心压之;“努”不宜直其笔,直则无力,立笔左偃而下,最须有力,须发势而卷笔,若折骨而争力;“趯”须蹲锋得势而出,出则暗收,又云,前画卷则敛心而出之;“策”须斫笔背发而仰收,则背斫仰策也,两头高,中以笔心举之;“掠”者拂掠须讯,其锋左出而欲利,又云,微曲而下,笔心至卷处;“啄”者如禽之啄物也,立笔下罨,须疾为胜,又云,卧笔疾罨右出;“磔”者不徐不疾,战行,欲卷,复驻而去之,又云,立笔战行,翻笔转下而出笔磔之。
勘误:上段倒数第三行中的“立”字应为走之底上一个历字,因输入法中无此字,新华字典里也未查到,故上传了一个错字,特此致歉。
掠就是撇,磔又叫做波,就是捺.包世臣解释得更为详明,摘录如下:
夫作点势,在篆皆圆笔,在分皆平笔,既变为隶,圆平之笔,体势不相入,故示其法曰侧也。平横为勒者,言作平横,必勒其笔,逆锋落字,卷(这个字不甚妥当,我以为应该用铺字)毫右行,缓去急回,盖勒字之义,强抑力制,愈收愈紧,又分书横画多不收锋,云勒者,示画之必收锋也。后人为横画,顺笔平过,失其法矣。直为努者,谓作直画,必笔管逆向上,笔尖亦逆向上,平锋着纸,尽力下行,有引弩两端皆逆之势,故名努也。钩为趯者,如人之趯脚,其力初不在脚,猝然引起,而全力遂注脚尖,故钩未断不可作飘势挫锋,有失趯之义也。仰画为策者,如以策(马鞭子)策马,用力在策本,得力在策末,着马即起也,后人仰笔横策,多尖锋上拂,是策末未着马也,又有顺压不复仰卷(我以为应当用趯字),是策既着马而末不起,其策不警也。长撇为掠着,谓用努法,下引左行,而展笔如掠,后人撇端多尖颖斜拂,是当展而反敛,非掠之义,故其字飘浮无力也。短撇为啄者,如鸟啄也。捺为磔者,勒笔右行,铺平笔锋,尽力开散而急发也,后人或尚兰叶之势,波尽处犹袅娜再三,斯可笑矣。
包氏这个说明,比前人好得多,但他是主张转指的,所以往往喜用卷笔裹锋等字样,特为指出,以免疑惑。
此外,宋朝姜蘷《续书谱》也有一段文字,可以补充上文所未备:
真书用笔,自有八法,我尝采古人之字,列之为图,今略言其指。点者,字之眉目,全籍顾盼精神,有向有背,随字异形;横、直画者,字之体骨,欲其坚正匀净,有起有止,所贵长短合宜,结束坚实;撇、捺者,字之手足,伸缩异度,变化多端,要如鱼翼、鸟翅,有翩翩自得之状;挑、竖钩者,字之步履,欲其沈(音沉)着,或长,或短,或向下,或向右,或向左,或轻出而稍斜,或随衄(顿)而峻发,各随字之用处;转、折者,方圆之法,真多用折,草多用转。折欲少驻,驻则有力;转不欲滞,滞则不遒。然而真以转而后遒,草以折而后劲,不可不知也。悬针者,笔欲极正,自上而下,端若引绳;若垂而复缩,谓之垂露。故翟伯寿问于米老曰:“书法当如何?”米老曰“无垂不缩,无往不收。”此必至精至熟,然后能之。古人遗墨,得其一点一画,皆昭然绝异者,以其用笔精妙故也。大令以来,用笔多尖,一字之间,长短相补,斜正相往,肥瘦相混,求妍媚于成体之后,至于今尤甚焉。
注:撇、捺、挑、竖钩四者,沈先生画的是图案,我无法绘出,故以文字代替。
《艺苑菁华》载有后汉蔡邕《九势》一篇,虽不能明其必出于伯喈之手,但是足与前说相参证。
除了八种点画之外,最紧要的就是“戈法”,从来书家都认为这是难写的一种笔画。唐太宗起初不能很好的作“戈”,后来刻意从虞世南所作的“戈”法学习,才写好了。他在《笔法论》中说:“为戈必润,贵迟疑而右顾;为环必卸,贵蹙锋而缓转。”“环”大概指“竖弯钩”、“横折钩”等笔画说的。
笔势之论,大略如此。
注:“竖弯钩”、“横折钩”原是笔画,我以文字代替。
三.笔意我们知道,要离开笔法和笔势去讲究笔意,是不可能的一件事情.从结字整体上看来,笔势是在笔法运用纯熟的基础上逐渐演生出来的;笔意又是在笔势进一步互相联系、活动往来的基础上显现出来的,三者都具备在一体中,才能称之为书法。 我国文字是从象形的图画发展起来的.。象形记事的图画文字即取法于星云、山川、草木、兽蹄、鸟迹各种形象而成的。因此,字的造形虽然是在纸上,而它的神情、意趣,却与纸墨以外的自然环境中的一切动态,有自然相契合的妙用。现在把颜真卿和张旭关与钟繇书法十二意的问答引述于下,作为笔意的说明。 钟繇书法十二意是:“平谓横也,直谓纵也,均谓间也,密谓际也,锋谓短也,力谓体也,轻谓屈也,决谓牵掣也,补谓不足也,损谓有余也,巧谓布置也,称谓大小也。
颜真卿张长史笔法十二意是:
长史乃曰:“夫平谓横,子知之乎?”仆思以对曰:“尝闻长史每令为一平画,皆须纵横有象,此岂非其谓乎?”长史乃笑曰:“然”。
又曰:“夫直谓纵,子知之乎?”曰:“岂不谓直者必纵之,不令邪曲之谓乎?”长史曰:“然”。
又曰:“均谓间,子知之乎?”曰:“尝蒙示以间不容光之谓乎?”长史曰:“然”。
又曰:“密谓际,子知之乎?”曰:“岂不谓筑锋下笔,皆令完成,不令其疏之谓乎”长史曰:“然”。
又曰:“锋谓末,子知之乎?”曰:“岂不谓末以成画,使其锋健之谓乎?”长史曰:“然”。 又曰:“力谓骨体,子知之乎?”曰:“岂不谓立笔则点画皆有筋骨,字体自然雄媚之谓乎?”长史曰:“然”。
注:上文中的“立”字应为走之底上一个历字。 又曰:“轻谓曲折,子知之乎?”曰:“岂不谓钩笔转角,折锋轻过,亦谓转角为暗过之谓乎?”长史曰:“然”。 又曰:“决谓牵掣,子知之乎?”曰:“岂不谓牵掣为撇,决意挫锋,使不能怯滞,令险峻而成,以谓之决乎?”长史曰:“然”。
又曰:“补谓不足,子知之乎?”曰:“尝闻于长史,岂不谓结构点画或有失趣者,则以别画旁救之谓乎?”长史曰:“然”。
又曰:“损谓有余,子知之乎?”曰:“尝蒙所授,岂不谓趣长笔短,常使意气有余,画若不足之谓乎?”长史曰:“然”。
又曰:“巧谓布置,子知之乎?”曰:“岂不谓欲书先预想字形布置,令其平稳,或意外生体,令有异势,使之谓巧乎?”长史曰:“然”。
又曰:“称谓大小,子知之乎?”曰:“尝蒙教授,岂不谓大字促之令小,小字展之使大,兼令茂密,所以为称乎?”长史曰:“然,子言颇近之矣。...... 倘着巧思,思过半矣。工若精勤,自当妙笔。”
曰:“幸蒙长史传授笔法,敢问工书之妙,如何得齐于古人?”
-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皇览揆余于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朝搴[阝比]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
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导夫先路。
昔三后之纯粹兮,固众芳之所在;杂申椒与菌桂兮,岂维纫夫蕙芷;彼尧舜之耿介兮,既遵道而得路;何桀纣之猖披兮,夫唯捷径以窘;惟夫党人之偷乐兮,路幽昧以险隘;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忽奔走以先后兮,及前王之踵武;荃不察余之中情兮,反信馋而[。](音“期”)怒;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指九天以为正兮,夫唯灵修之故也;初既与余成言兮,后悔遁而有他;余既不难夫离别兮,伤灵修之数化。
余既兹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畦留夷与揭车兮,杂度蘅与方芷;冀枝叶之峻茂兮,愿[山矣](音“四”)时乎吾将刈;虽萎绝其亦何伤兮,哀众芳之芜秽;众皆竞进以贪婪兮,凭不厌乎求索;羌内恕己以量人兮,各兴心而嫉妒;忽驰骛以追逐兮,非余心之所急;老冉冉其将至兮,恐修名之不立;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苟余情其信[女夸](音“夸”)以练要兮,长[咸页](音“咸”)颔亦何伤;揽木根以结芷兮,贯薜荔之落蕊;矫菌桂以纫蕙兮,索胡绳之[纟丽][纟丽](音“索”);謇吾法夫前修兮,非世俗之所服;虽不周于今之人兮,愿依彭咸之遗则!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余虽好修「女夸」以「革几」羁兮,謇朝谇而夕替;既替余以蕙「纟襄」兮,又申之以揽芷;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尤未悔;众女疾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固时俗之工巧兮,「亻面」规矩而改错;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忄屯」(音“屯”)郁邑余「扌宅」(音“叉”)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步余马于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忽反顾以游目兮,将往观乎四荒;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女「字形上“须”下“女”」(音“须”)之婵媛兮,申申其詈予曰:
“鲧「女幸」(音“幸”)直以亡身兮,终然「歹夭」乎羽之野;汝何博謇(音“讲”)而好修兮,纷独有此「女夸」节;资(音“辞”)录施(此三字皆带“艹”头,音如字)以盈室兮,判独离而不服;众不可户说兮,孰云察余之中情;世并举而好朋兮,夫何茕独而不予听。”
依前圣以节中兮,喟凭心而历兹;济沅湘以南征兮,就重华而陈词:
“启《九辩》与《九歌》兮,夏康娱以自纵;不顾难(去声)以图后兮,五子用乎家巷;羿淫游以佚畋兮,又好射夫封狐;固乱流其鲜终兮,浞又贪夫厥家;浇身被服强圉兮,纵欲而不忍;日康娱而自忘兮,厥首用夫颠陨;夏桀之常违兮,乃遂焉而逢殃;后辛之菹醢兮,殷宗用之不长;汤禹俨而祗敬兮,周论道而莫差;举贤才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皇天无私阿兮,揽民德焉错辅;夫维圣哲以茂行兮,苟得用此下土;瞻前而顾后兮,相观民之计极;夫孰非义而可用兮,孰非善而可服;阽余身而危死兮,揽余初其犹未悔;不量凿而正枘兮,固前修以菹醢。”
曾「虚欠」欷余郁邑兮,哀朕时之不当;揽茹蕙以掩涕兮,「字形上“雨”下“沾”」余襟之浪浪。
跪敷衽以陈词兮,耿吾既得中正;驷玉虬以乘「“翳”,下为“鸟”」(音“义”)兮,溘埃风余上征;朝发轫于苍梧兮,夕余至乎县圃;欲少留此灵琐兮,日忽忽其将暮;吾令羲和弭节兮,望崦嵫而匆迫;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饮余马于咸池兮,总余辔乎扶桑;折若木以拂日兮,聊逍遥以相羊;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鸾皇为余先戒兮,雷师告余以未具;吾令凤鸟飞腾夕,继之以日夜;飘风屯其相离兮,帅云霓而来御;纷总总其离合兮,斑陆离其上下;吾令帝阍开关兮,倚阊阖而望予;时暧暧其将罢兮,结幽兰而延伫;世溷浊而不分兮,好蔽美而嫉妒。
朝吾将济于白水兮,登阆风而「“渫”,“纟”旁」(音“谢”)马;忽反顾以流涕兮,哀高丘之无女;溘吾游此春宫兮,折琼枝以继佩;及荣华之未落兮,相(音“向”)下女之可诒;吾令丰隆乘云兮,求宓(本音“觅”,此处通“伏”)妃之所在;解佩「“镶”,“纟”旁」以结言兮,吾令蹇修以为理;纷总总其离合兮,忽纬「左“纟”,右繁体“画”」(音“画”)其难迁;夕归次于穷石兮,朝濯发乎洧盘;保厥美以骄傲兮,日康娱以淫游;虽信美而无礼兮,来违弃而改求;览相观于四极兮,周流乎天余乃下;望瑶台之偃蹇兮,见有「女戎」之佚女;吾令鸩为媒兮,鸩告余以不好;雄鸠之鸣逝兮,余犹恶其佻巧;心犹豫而狐疑兮,欲自适而不可;凤皇既受诒兮,恐高辛之先我;欲远集而无所适兮,聊浮游以逍遥;及少康之未家兮,留有虞之二姚;理弱而媒拙兮,恐导言之不固;世溷浊而嫉贤兮,好蔽美而称恶;闺中既已邃远兮,哲王又不寤;怀朕情而不发兮,余焉能忍此终古。
索囗(音“琼”)茅以莛「上“竹”下繁体“专”」(音“专”)兮,命灵氛为余占之;曰:两美其必合兮,孰信修而慕之;思九州之博大兮,岂惟是其有女?
曰:勉远逝而无狐疑兮,孰求美而释女(音“汝”)? 何所独无芳草兮,尔何怀乎故宇;世幽昧以「日玄」曜兮,孰云察余之善恶;民好恶其不同兮,惟此党人其独异;户服艾以盈要(音“邀”)兮,谓幽兰其不可佩;览察草木其犹未得兮,岂「王呈」美之能当(音“铛”);苏粪壤以充帏兮,谓申椒其不芳。
欲从灵氛之吉占兮,心犹豫而狐疑;巫咸将夕降兮,怀椒糈而要(阴平)之;百神翳其备降兮,九疑缤其并迎(亦作“迓”);皇剡剡其扬灵兮,告余以吉故;曰:勉升降以上下兮,求榘镬之所同;汤禹严而求合兮,挚咎繇而能调;苟中情其好(去声)修兮,又何必用夫行媒;说(音“悦”)操筑于傅岩兮,武丁用而不疑;吕望之鼓刀兮,遭周文而得举;宁戚之讴歌兮,齐桓闻以该辅;及年岁之未晏兮,时亦犹其未央;恐鹈「左“决”无“冫”,右“鸟”」(音“决”)之先鸣兮,使夫百草为之不芳;何琼佩之偃蹇兮,众「上“艹”下“爱”」(音“爱”)然而蔽之;惟此党人之不谅兮,恐嫉妒而折之;时缤纷其变易兮,又何可以淹留;兰芷变而不芳兮,荃蕙化而为茅;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为此萧艾也;岂其有他故兮,莫好修之害也;余既以兰为可侍兮,羌无实而容长;委厥美以从俗兮,苟得列乎众芳;椒专佞以慢韬兮,「木杀」(音“杀”)又欲充夫佩帏;既干(阴平)进而务入兮,又何芳之能祗;固时俗之流从兮,又孰能无变化;览椒兰其若兹兮,又况揭车与江离;惟兹佩之可贵兮,委厥美而历兹;芳菲菲而难亏兮,芬至今犹未沫;和调度以自娱兮,聊浮游而求女;及余饰之方壮兮,周流观乎上下。 灵芬既告余以吉占兮,历吉日乎吾将行;折琼枝以为羞兮,精琼「蘼,下加“灬”」(音“迷”)以为「米长」(音“章”);为余驾飞龙兮,杂瑶象以为车;何离心之可同兮,吾将远逝以自疏;「覃+辶」(音“沾”)吾道夫昆仑兮,路修远以周流;扬云霓之「日奄」蔼兮,鸣玉鸾之啾啾;朝发轫于天津兮,夕余至乎西极;凤皇翼其承旗兮,高翱翔之翼翼;乎吾行此流沙兮,遵赤水而容与;麾蛟龙使梁津兮,诏西皇使涉予;路修远以多艰兮,腾众车使径待(音“持”);路不周以左转兮,指西海以为期;屯余车其千乘兮,齐玉「车大」(音“代”)而并驰;驾八龙之蜿蜿兮,载云旗之委蛇(音“仪”);抑志而弭节兮,神高驰之邈邈(音“末”);奏《九歌》而舞《韶》兮,聊假日以「女俞」(音“偷”)乐;陟「陛,“比”处为“升”」皇之赫戏兮,忽临睨夫旧乡;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
乱曰:已矣哉,国无人莫我知兮,又何怀乎故都;既莫足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
- 昨东海诸英俊问:“出韵诗,唐人多有之,而王麟洲极以为非,何也?”答曰:“出韵必是起句,起句可用仄声字,出韵何伤?盖起句不在韵数中,故一绝止言二韵,一律止言四韵。如《滕王阁诗》,本是六韵,而序云:‘四韵俱成。’以‘渚’、‘悠’不在韵数中故也。”
又问:“和诗必步韵乎?”答曰:“和诗之体不一:意如答问而不同韵者,谓之和诗;同其韵而不同其字者,谓之和韵;用其韵而次第不同者,谓之用韵;依其次第者,谓之步韵。步韵最困人,如相殴而自絷手足也。盖心思为韵所束,于命意布局,最难照顾。今人不及古人,大半以此。严沧浪已深斥之。而施愚山侍读尝曰:‘今人只解作韵,谁会作诗?’此言可畏。出韵必当严戒,而或谓步韵思路易行,则陷溺其心者然也。此体元、白不多,皮、陆多矣,至明人而极。”
又问:“初、盛、中、晚之界云何?”答曰:“三唐与宋、元易辨,而盛唐与明人难辨。读唐人诗集,知其性情,知其学问,知其立志。明人以声音笑貌学唐人,论其本力,尚未及许浑、薛能,而皆自以为李、杜、高、岑。故读其诗集,千人一体,虽红紫杂陈,丝竹竞响,唐人能事渺然,一望黄茅白苇而已。唐、明之辨,深求于命意布局寄托,则知有金矢之别;若唯论声色,则必为所惑。夫唐无二‘盛’,盛唐亦无多人;而明自弘、嘉以来,千人万人,孰非盛唐?
则鼎之真赝可知矣。晚唐虽不及盛唐、中唐,而命意布局寄托固在。宋人多是实话,失《三百篇》之六义。元诗犹在深入处。明诗唯堪应酬之用,何足言诗?”
又曰:“下手处如何?”答曰:“姑言其浅处。如少陵《黑鹰》、曹唐《病马》,其中有人;袁凯《白燕》诗,脍炙人口,其中无人,谁不可作?画也,非诗也。空同云:‘此诗最著最下。’盖嫌其唯有丰致,全无气骨耳。安知诗中无人,则气骨丰致,同是皮毛耶?”又问:“唐人诗,尽如《黑鹰》、《病马》否?”答曰:“不能。崔鸳鸯、郑鹧鸪,皆以一诗得名,诗中绝无二人,有志者取法乎上耳。”诸君因以拙作相质。答曰:“眼见易远,下足处必近,后人何敢与古人同日语耶?”诸君相逼不已。答曰:“拙草名托物,非咏物也。如《蜂诗》云:‘利剑行空犹侠客,细腰成病似诗人。’《灯花》云:
‘脂浮初夜根无托,灺落三更子不成。’《落花》云:‘来岁东皇别造蕊,不曾容汝复青枝。’其中有不佞在。无手病,有贤子,不处革运者,不得作此语也。”诸君又曰:“同朋发矢,方知中的与否,烦君亦作《白燕》诗见示。”偶尔妄言,撞此祸事,袁公必大笑于前,吾兄必大笑于今矣。
问云:“今人忽尚宋诗如何?”答曰:“为此说者,其人极负重名,而实是清秀李于鳞,无得于唐。唐诗如父母然,岂有能识父母更认他人者乎?宋之最著者苏、黄,全失唐人一唱三叹之致,况陆放翁辈乎?但有偶然撞着者,如明道云:‘未须愁日暮,天际是轻阴。’忠厚和平,不灭义山之‘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矣。唐人大率如此,宋诗鲜也。唐人作诗,自述己意,不必求人知之,亦不在人人说好;宋人皆欲人人知我意;明人必欲人人说好,故不相入。然宋诗亦非一种,如梅圣俞却有古诗意,陈去非得少陵实落处。不知今世学宋诗者,尊尚谁人也?子瞻、鲁直、放翁,一泻千里,不堪咀嚼,文也,非诗矣。
又问:“诗与文之辨?”答曰:“二者意岂有异?唯是体制辞语不同耳。意喻之米,文喻之炊而为饭,诗喻之酿而为酒;饭不变米形,酒形质尽变;啖饭则饱,可以养生,可以尽年,为人事之正道;饮酒则醉,忧者以乐,喜者以悲,有不知其所以然者。如《凯风》、《小弁》之意,断不可以文章之道平直出之,诗其可已于世乎?” 又问云:“人谓作诗须合于《三百篇》,其说如何?
”答曰:“未卵而求时夜,耳食者之言也。尚未识唐人命意遣辞之体,而轻言《三百篇》,可乎?且《三百篇风》与《雅》、《颂》异,变与正异,宋注与汉注异,仆实寡学,不敢妄说。如少陵《玄元庙诗》,谁人做得?尚只是变雅耳。卑之无甚高论,严绝宋、元、明,而取法乎唐,亦足自立矣。如杨妃事,唐人云:‘薛王沉醉寿王醒。’宋人云:‘奉献君王一玉环。’岂直金矢之界而已哉?使其作《凯风》《小弁》,必大诟父母矣。余所见《三百篇》仅此,馀实不能测也。
《苕溪渔隐》曰:‘彼时薛王之死已久。’史学善矣,不必如是责酒以饱也。宋人长于文,而诗不及唐,三体不能辨。”
又问:“宋、明之界云何?”答曰:“宋人不可轻也。宋诗如三家村叟,布袍草履,是一个人。明诗土偶蒙金。昨日已言之矣。唐人死话亦活,实话亦虚,明人反是。如‘小犬隔花空吠影,夜深宫禁有谁来’,‘六宫处处如秋水,不独长门玉漏长’,未见有几篇也。” 又问:“丈丈何故舍盛唐而为晚唐?”答曰:“二十岁以前,鼻息拂云,何屑作‘中’‘晚’耶?二十岁以后,稍知唐、明之真伪,见‘盛唐体’被明人弄坏,二李已不堪,学二李以为盛唐者,更自畏人,深愧前非,故舍之耳。世人谁敢夸大步?士庶不敢作卿大夫事,卿大夫不敢作公侯事。自分稷、卨自许,爱君忧国之心,未是少陵,无其心而强为其说,纵得遣辞逼肖,亦是优孟冠裳,与土偶蒙金者何异?无过奴才而已。寒士衣食不充,居室同于露处,可谓至贫且贱矣,而此身不属于人。刁家奴侯服玉食,交游卿相,然无奈其为人奴也。二李、刁家奴,学二李者又重佁矣。”又问:“学晚唐者,宁无此过?”答曰:“人于诗文,宁无乳母?脱得携抱,便成一人。二李与其徒,一生在乳母怀抱间,脚不立地,故足贱也。谁人少时无乳母耶?”
又问:“唐诗亦有直遂者,何以独咎宋人?”答曰:“世间龙蛇混杂,诚是淆讹公案也。七律自沈宋以至温李,皆在起承转合规矩之中。唯少陵一气直下,如古风然,乃是别调。白传得其直遂,而失其气。昭谏益甚。宋自永叔而后,竟以为诗道当然,谬引少陵以为据;而不知少陵婉折者甚多,不可屈古人以遂非也。且唐人直遂者亦不止少陵,皆少分如是,非诗道优柔敦厚之旨亦然,唯一叹耳!” 又问:“少陵七律异于诸家处,幸示之。”答曰:“如‘剑外忽传收蓟北’等诗,全非起承转合之体,论者往往失之。于‘吹笛关山’篇,则曰次联应前首‘风’字‘月’字,三联叹美,有何关涉?不知此前六句皆兴,末二句方是赋,意只在‘故园愁’三字耳。论者谓‘蓬莱宫阙’篇,首句刺土木,次句刺祷祠,次联应首句,三联应次句。有何关涉?不知此诗全篇皆赋,前六句追述昔日之繁华,末二句悲叹今日之流落耳。更有异体如‘童稚情亲’篇,只须前半首,诗意已完,后四句以兴足之。去后四句,于义不缺;然不可以其无意而竟去之者,如画之有空纸,不可以其无树石人物而竟去之也。义山‘人生何处不离群’篇,前有后无,钱似此篇,故题曰:《杜工部蜀中离席》,乃拟此篇而作也。义山初时亦学少陵,如《有感》五言二长韵可见矣,到后来力能自立,乃别走《楚辞》一路,如《重感》七律,亦为‘甘露之变’而作,而体格迥殊也。介甫谓义山深有得于少陵,而止赞‘雪岭未归’一联,是见其炼句,而未见其炼局也。又唐人七言绝句,大抵由于起承转合之法,唯李、杜不然,亦如古风浩然长往,不可捉摸。此体最难,宋、明人学之,则如急流小棹,一瞬而过,无意味也”
又问:“严沧浪之说诗,耑贵妙悟,如何?”答曰:“作诗者于唐人无所悟入,终落宋、明死句。贵悟之言是也,但不言六义,从何处下手而得悟入?彼实无见于唐人,作玄妙恍惚语耳。且道理之深微难明者,以事之粗浅易见者譬而显之。禅深微,诗粗浅,严氏以深微者譬粗浅,既已颠倒;而所引临济、曹、洞等语,全无本据,亦何为哉?”又告之曰:“唐人精于诗,而诗话则少;宋人诗离于唐,而诗话乃多。今人拘于宋人之说诗,而不问其与唐人违合,莫不称王称伯,狐魅后学,使尊奉己说;学之者亦尊奉一先生之言,如圣经王律,愚何人而敢为此?诸君皆智慧绝人,当自取法乎上。唐人数百家,各有能事,非鄙朽一人所能尽测也。已前所说,不过我心所见者云尔,非唐人止于此也。诸君当屏绝宋以后议论,细读唐人之诗,自必深有所得;不独王、李、钟、谭以己意判唐人者不足道,即鄙朽以唐人论唐人者,亦不足道。且人之学问,莫非以楔出楔;前去者是楔,后入者独非楔乎?唐人多有不合于汉、魏者,何况《三百篇》?‘功德天黑暗,女寸步不离’,坚守唐人之诗,犹是金屑在眼,后人之说,亦何为哉?至于羔雁应酬之用,则明人自有榘矱,可称当行作家,‘刺绣文不如倚市门’也。”
诸君又曰:“《三百篇》之意渺矣,请更详言之。”答曰:
“‘《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发乎情,止乎礼义。所谓性情也。兴、赋、比、风、雅、颂,其体格也。优柔敦厚,其立言之法也。于六义中,姑置风、雅、颂而言兴、赋、比,此三义者,今之村歌俚曲,无不暗合,矫语称诗者自失之耳。如‘月子湾湾照九州’,兴也。‘逢桥须下马,有路莫登舟’,赋也。‘南山顶上一盆油’,比也。行之而不著之者也。明人多赋,兴、比则少,故论唐诗亦不中窍。如薛能云:‘当时诸葛成何事,只合终身作卧龙。’见唐室之不可扶而悔入仕途,兴也。升庵误以为赋,谓其讥薄武侯。
义山云:‘侍臣最有相如渴,不赐金茎露一杯。’言云表露未能治病,何况神仙?托汉事以刺宪、武,比也。于鳞以为宫怨,评曰:‘望幸之思怅然。’吕望何等人物?胡曾诗云:‘当时未入非熊梦,几向斜阳叹白头。’非泳古人,乃自况耳。读唐诗须识活句,莫堕死句也。”
又问:“命意如何?”答曰:“诗不同于文章,皆有一定之意,显然可见。盖意从境生,熟读《新旧唐书》、《通鉴》、稗史,知其时事,知其处境,乃知其意所从生。如少陵《丽人行》,不知五杨所为,则‘丞相嗔’之意没矣。‘落日留王母’之刺太真女道士亦然。马嵬事,郑畋云:‘终是圣明天子事,景阳宫井又何人?’与少陵‘不闻夏殷衰,中自诛褒妲’正同。此命意之可法者也。”
又问:“布局如何?”答曰:“古诗如古文,其布局千变万化。
七律颇似八比:首联如起讲、起头,次联如中比,三联如后比,末联如束题。但八比前中后一定,诗可以错综出之,为不同耳。七绝,偏师也,或斗山上,或斗地下,非必堂堂之阵,正正之旗者也。五律气脉须从五古中来,‘初’‘盛’皆然,中唐鲜矣。明人多以七律馀材成之,是以悉不足观。五绝最易成篇,却难得好。五古须通篇无偶句,汉、魏则然,晋、宋渐有偶句,履霜坚冰,至唐人遂成律。明之选唐诗者,‘中原还逐鹿’、‘秋气集南涧’皆置古诗中,盲矣。”
问曰:“丈丈于唐诗,皆如义山《无题》之见作者意乎?”答曰:
“是何言欤?安可浅视唐人也?茅塞之心,有见者,有不见者,有疑者。其见者,如韩偓《落花》云:‘眼寻片片随流去’,言昭宗之出幸也。‘恨满枝枝被雨侵’,言诸王之被杀也。‘纵得苔遮犹慰意’,望李克用、王师范之勤王也。‘若教泥汙更伤心’,恨韩建之为贼臣弱帝室也。‘临阶一盏悲春酒,明日池塘是绿阴’,悲硃温之将篡弑也。明人云:不读大历以后一字。其所自作,未有命意如晚唐此诗之深远者也,可易言‘初’‘盛’哉?疑者不可枚举,止就致尧言之。
如‘动天金鼓逼神州’一律,观其起句及‘杜邮’、‘凤池’,酷似李茂贞兵犯京师,天子赐宰相杜让能死,代其姬人之作,而题又绝不相近。白传挽元微之云:‘铭旌官重威仪盛,骑吹声繁卤簿长。后魏帝孙唐宰相,六年七月葬咸阳。’此诗有似具文见意。‘具文见意’,乃杜元凯《左传序》之言,谓但纪其事,不著议论而意自见。周伯弜以王建‘五色云中驾六龙’后二首却哀惜当之。此所不同者,极其褒美,无哀惜之义,即似讥刺,然与平生交情不合故也。”
又问;“‘小犬隔花空吠影’,意何所指?”答曰:“太祖破陈友谅,贮其姬妾于别室,李善长子弟有窥觇者,故诗云然。李、高之得祸,皆以此也。”
又问:“施愚山所谓今人只解作韵者若何?”答曰:“每得一题,守住五字,于《韵府群玉》、《五车韵瑞》上,觅得现成韵脚子,以句辏韵,以意辏句,扭捻一上,自心自身,俱不照管,非做韵而何?陷溺之甚者,遂至本是倡作,亦觅古人诗之韵而步之,乌得不为愚山所鄙哉?古诗不对偶,不论粘,不拘长短,韵法又宽。唐律悉反之,已是束缚事。若又步韵,陶、谢、李、杜,无以措手。”
又问:“金圣叹谓唐诗必在第五句转,信乎?”答曰:“不尽然也。如曹鄴‘荻花芦叶满汀洲,一簇笙歌在水楼。金管曲长人尽醉,玉簪恩重独生愁。’于第二联流水对中转去。杜少陵律诗如古诗,难论转处,而‘童稚情亲’篇竟无后半首,何以曰第五句转乎?起承转合,唐诗之大凡耳,不可固也。”
又问曰:“丈丈极轻二李,与牧斋之论同乎?”答曰:“渠论于鳞者尽之矣,空同犹有屈处。于鳞才本薄弱,而又学问浅,见识卑;空同唯是心粗气浮,横戴少陵于额上,轻蔑一世,是可厌贱。若其匠心而出,如‘卧病一春违报主,啼莺千里伴还乡’,上句叙坐狱,得昌黎‘臣罪当诛兮天王圣明’造语之法;下句言人情凉薄,从《楚辞》‘波滔滔兮来迎。鱼鳞鳞兮媵予’而来,岂馀人所及?以此诗情事,用不着少陵,只得匠心而出,所以优柔敦厚,深入唐人之室。若平生尽然,岂右涯量也?谢茂秦于明人中最不落节,而全集中无此深入处。 观其所以教王、李诸公学唐人者,不过声色边事,见处可知。仲默才最秀,亦以见处不深,用于摹拟,入目灿然,吟泳即如嚼蜡。凤洲日出万言,不暇用心,何以能佳?中郎欲翻王、李,而力有不逮。至于钟、谭,直是兒童之见,何足言诗?”
又曰:“请将风、雅、颂,再详细言之。”答曰:“《离骚》出于变风、变雅。唐人大抵宗之,不可具述。如‘明堂圣天子,月朔朝诸侯’、‘得罪风霜苦,全生天地仁。青山数行泪,白首一穷鳞’、‘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盛唐人《早朝》诸篇,不可谓非《二雅》之遣音也。少陵《玄元庙诗》,极似《颂》体,而《颂》乃称道老君功德于宗庙中,此诗多讽刺,体似《颂》而意非也。今世用于宗庙中者,皆是元曲宫调,难以诗言,此义置之可也。”
又问:“《尚书》云:‘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则诗乃乐之根本也。乐既变而为元曲,则诗全不关乐事;不关乐事,何以为诗?”答曰:“古今之变难言,夫子云:‘《雅》、《颂》各得其所。’则《三百篇》莫不入于歌喉。汉人穷经,声歌、意义,分为二途。太常主声歌,经学之士主意义,即失夫子《雅颂》正乐之意。而唐人《阳关三叠》,犹未离于诗也。迨后变为小词,又变为元曲,则声歌与诗,绝不相关矣,尚可以《尚书》之意求之乎?诗在今日,但可为文人遣兴写怀之作而已。汉人五言古诗,平淡高远,而乐府则浓谲吞吐;意者乐府入歌喉,而古诗已是遣兴写怀之作也。古今事变不能穷究矣。”
问:“《焦仲卿妻》在乐府中,又与馀篇不同,何也?”答曰:
“意者此篇如董解元《西厢》、今之数落《山坡羊》,乃一人弹唱之词,无可考矣。”
问:“诗唯情景,其用处何如?”答曰:“《十九首》言情者十之八,叙景者十之二。建安之诗,叙景已多,日甚一日。至晚唐有清空如话之说,而少陵如‘暂往北乡去’等,却又全不叙景。在今卑之无甚高论,但能融景入情,如少陵之‘近泪无干土,低空有断云’;寄情于景,如严维之‘柳塘春水漫,花坞夕阳迟’,哀乐之意宛然,斯尽善矣。明人于此,大不留心,所以无味。”
问:“三唐变而愈弱,其病安在?”答曰:“须在此处识得唐人好处,方脱二李陋习。《左传》一人之笔,而前则典重,后则流丽,所托者然也,岂必前高于后乎?三唐人各自作诗,各自用心,宁使体格稍落,而不肯为前人奴隶,是其好处,岂可不知,而唯举其病?杨、刘学义山而不能流动,竟成死句。欧、苏学少陵,只成一家之体,尚能自立。至于空同,唯以高声大气为少陵;于鳞,唯以皮毛鲜润为盛唐,其义本欲振起‘中’‘晚’,而不知全无自己,以病为乐也。然在今日,遂为不祧之祖,何也?事之关系功名富贵者,人肯用心。唐世功名富贵在诗,故唐世人用心而有变,一不自做,蹈袭前人,便为士林中滞货也。明代功名富贵在时文,全段精神,俱在时文用尽,诗其暮气为之耳。此间有二种人:一则得意者不免应酬,误以二李之作为唐诗,便于应酬之用;一则失意者不免代笔,亦唯二李最便故耳。”
问:“六朝诗,多有本非诗人,偶然出句即绝佳者。唐人不然,何也?”答曰:“六朝体宽无粘,韵得叶用,粘缀但情真意切,得句即佳。故‘城上草’一篇,止十三字,而意味无穷。唐诗法严,非老于此工能之至者不佳也。此实唐诗难于古诗处,耳食者是古非唐耳。”
问:“古诗如何?”答曰:“以文譬之,脱尽时文,方可入古文门庭。鄙人未尝于此有苦心,焉敢妄对?”
- 《勤有堂随录》一卷,元陈栎撰。栎有《书传纂疏》,已著录。此其随笔劄记之文也。虽多谈义理,而颇兼考证,於宋末元初诸人,各举其学问之源流,文章之得失,非泛泛托诸空言者。其谓陈安卿为朱门第一人,黄直卿及李方子多有差处,谓杨诚斋亦间气所生,何可轻议?谓刘辰翁父丧七年不除为好怪钓名,尤平情之论,不规规於门户之见者矣。栎《定宇集》前载有年表一卷,称至治三年年七十二作《勤有堂记》,则是书当成於晚年。然其记集中不载,而集末别有朱升记一篇,述其曾孙鎜之言曰:辛勤三十年,始有此室庐,韩公诗也。诗书勤乃有,亦韩公诗也。观吾家堂名者,惑而弗辨,请为记以昭之云云。详其词意,主於栎夫妇辛勤,以有此堂。盖宋末建阳余氏书坊亦名曰勤有堂,故有是辨欤。==============================================================================
学者规模贵大,工夫贵密。规模不大而工夫徒密,则狭隘而无以受道之广大;工夫不密而规模徒大,则疏略而无以造道之精微。譬如一片屋,间架大矣,而无门无壁,是何等屋;里面虽绘饰极好,而间架卑陋,又何足取?
学者少年不要十分英发,如王弼注《易》,固自不是,然亦不易,仅二十四岁而死。晋时人只一句说得好,便见称于世,其清虚无实也如此。
陈安卿当为朱门第一人,看道理不差,其文字纯正明畅。黄直卿、李敬子多有差处。
方虚谷自称子方子,此习于世俗而不考古人之过也。取何休《公羊传注》一看,则不敢下矣。为赵某作《翠侍题咏序》,称其人为子赵子,他亦何敢当!朱文公只称子周子、子张子、子程子,别称何人?
江事天颇有见识,但平生有一件不是,见土木偶直溺之。程子谓凡有人形者,皆当敬之,岂可如此?能不信他便好了。 真西山之学,自词章成后,方用力于性理。 《关尹子》书,乃三国六朝以后人托为之,窃《老》、《庄》之近似,而杂之以术数之小巧者。其说亦有可喜者,有一节云:“人之少也,当佩乎父兄之教;人之壮也,当达乎朋友之箴;人之老也,当警乎少壮之说。”老警乎少壮之说,他书之所罕言。人之老也,智虑有昏耄之渐,岂可恃其年高而忽少壮之言哉?师老成,此为少者言之;警少壮,此为老者言之。
江古心《江东漕司劝农文》有云:“良农竭力尽分,胜如士大夫文貌虚伪。”此语深可喜。
人之情伪无限,只如吕成公所谓“彼之诈虽万而不足,我之诚守一而有余”;又如孔子所谓“不逆诈,不亿不信,抑亦先觉者,是贤乎”,要说先识破他。 程文简公泰之(大昌),穷经考古之学极高,乃侄正惠公从元卓之文固善,官至同知枢密。 胡季随学于朱子,读《孟子》至“于心独无所同然”一句,朱子问如何解,季随以所见对。朱子以为非,且谓其读书疏莽,季随苦思成疾。要之亦不必如此。且丢下在此,别去理会,或可因彼而明此。
世俗相袭称朱子为文公先生,缪甚。文公自是谥,下面如何添得“先生”字,晦庵先生可也。
今人多是外有余而内全无,虚骄轻剽,若此者不可学。其高于我者当学之,温、良、恭、俭、让,都要学,切不可谓能动笔便自负。大抵自下者,人必高之;自高者,人必下之。 士不可以不宏毅,作下工夫说,虚谷把作气质说,误矣。
今人多就皮肤枝叶上用工,虽曹宏斋亦然。后来于本原上用工,终不甚深厚。此公天资高,虚谷又是一样宏阔之高。宏斋于时文一边见滋味深;陈了翁禀天地间纯刚至正之气,躬行过于致知,作诗似非当行。
宏斋每归休宁,其族人争相留款。公曰:“吃无钱之酒食,害有益之光阴。”遂亟去。 学朱子之学,而精到似程勿斋者甚少。此公才质钝,只是勤。其文字颇絮烦,学问精到,絮烦得好。
范称发(名起,居休宁。自号尺山老人,著《井观杂说》,多不足取,姑摘其中二条于此)曰:“古者有两子我。太史公曰,宰我为临菑大夫,与田常作乱,以夷其族,孔子耻之。《孔子家语》同辞。《家语》后《史记》出,想孔猛(作《家语》)、王肃(注《家语》)为司马迁所误耳。”按《左氏传·哀公十四年》阚止、子我事齐简公,与陈恒争宠,属徒攻公宫,不胜被杀。夫宰予在圣门虽累遭诃斥,然而言语居四科之次,与子贡并称,必不至弄兵君侧,以速大祸;况子路及难,夫子且哭问拜吊,至于覆醢齐之乱,夫子请讨,《鲁论》与《左氏》,备载颠末。今子我身戕族夷,祸逾子路,而无一言及之,岂圣人师生之情,独藐于子我哉?假使不悲其死,亦当有以责其死矣。然则王肃受误于孔猛,孔猛受误于太史公,而太史公受误于子我之名欤。班固以文直事核(史迁赞)、博物洽闻(刘高赞)许之,在愚其敢轻訾。然尚论古之人者,不知其人可乎? 柳子厚《渔翁诗》:“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然楚竹。烟消日出不见人,款乃一声山水绿。”南城童宗《说音》注:款,音袄。乃,音霭。新安张敦颐《音辩》亦无异说。今按《玉篇》、《类篇》、《广韵》、《集韵》:款,从矣从欠,倚亥反,相应声也。乃,曩亥反(此字之本音),语辞也。皆无袄霭音者。文简程公《演繁露》谓舟人于歌声之外,别出一声,以互相其所歌。今徽、严间舟行,犹闻其如此。若然,则倚亥、曩亥二反,正似舟人相歌之声,又何必于篇韵外,特创二音而后为得耳。
方虚谷文云:“学者临川而四明,文也永康而东嘉。”临川,抚州郡望。陆象山,抚州人。象山之门人,慈湖杨简敬仲,四明人。四明,明州庆元府也。陈亮同甫,婺州永康人。叶水心,温州人,温州郡望东嘉。水心虽非同甫门人,然亦与之游从。同甫之墓,水心铭之。有云:“我觉子觉,诋濂喝洛。”黄直卿、李敬子之守可移乎?象山之学,实流为禅,专以觉悟训学者。以我之觉,期子之觉,而诋斥濂溪周子、伊洛程子之学,有禅家呵佛骂祖意。黄干,字直卿。李公谨,字敬子。皆朱子门人上足,能守朱子之学,而不为象山所移者也。其间同门亦间有所为移者矣。水心自建康帅阃病归,不复出,大肆力于碑铭记文,四方甚重之。陈筠窗,名耆卿,字寿老。吴荆溪,名子良,字明辅。二人皆宗水心,为文虽奔走其后而追之,终莫能继。此见乾淳间有此样学问文章,皆不以正理为主者也。
所谓稚变而来,老化而去。天地间万形,皆自无而变为有,自有而化为无。物之稚者,自无变有而来;物之老者,自有化无而去。来,生也,至而伸也;去,死也,返而归也。此八字括尽人物死生始终之理。
程泰之《禹贡图》,不惬人意,不能使人一见了然。其所指山水地名,徒添出后来者,愈使人惑乱,可无。 《夷坚志》乃容斋洪景卢(迈,又号野处,谥文敏公)借以演史笔,虚诞荒幻,明明如此。今谓《庄》、《列》为虚诞荒幻而废之可乎?此二字出《列子》“夷坚闻而志之”一句,谓未尝见其事而记之耳。夷坚,即《左传》中所谓庭坚,即皋陶也。凡三十二志。赵与时《宾退录》述其序意甚详,说“夷坚”二字亦一序。今坊中所刊,仅四五卷,后面多有益于人,不尽荒诞,惜无原本。 宏斋文字中,屡用“轶”字。尝面问之。云:“满字之意。”问所从来,云见人用之,却不言何人。按《左传》:“彼徒我车,惧其侵轶我也。”乃车相逾过之意,未见满字之训。既未知所本,不如勿用。愚按轶字,亦、叠、辙三音。《庄子》:“奔轶绝尘。”杨子《河东赋》:“轶五帝之遐迩”,“王褒有轶才”。东坡《始皇扶苏论》:“鞅自以为轶尧舜而驾汤武。”洪光弼皓《中和堂记》:“今天子绍开中兴,远轶孝宣。”皆超过之义。所谓土然而居,恐只是块然而处之意。风然而休,恐只是转文其去也风休之意。乃是以死字实字作活字虚字用之,然大奇矣,不可为法。
刘辰翁,字会孟,号须溪,江古心之爱友;文字有好议论,惜无全篇纯雅者。其学不自朱子来,是其天资高,后来渐渐迂僻。如注杜诗,多说得迂晦,教人费力解说,可怒。其人好怪,父丧七年不除,以此钓名。
杨诚斋亦闲气所生,何可轻议。其诗文有无限好语,亦有不惬人意处。文过奇带轻相处,盖自《庄子》来。
程文简公《易老通言》,光宗喜《老子》,此书投合光宗。其强合处节去,其单解《老子》处自好。
文所以明理,必明理然后能作文,必讲学然后能明理。讲学当于何下手?不出乎读六经、四书而已。六经非大儒不能尽通,初学且先通一经;四书亦当读之有次序。文公定法,先《大学》,次《语》,次《孟》,末及《中庸》。今皆当按此用功精熟,以看四书。穷一经,然后读典雅程文以则效之,又求之古文以助其文气,晓其文法。虽大儒教人,亦不过如此而已。 《论孟集注》,只在熟读精思,贯穿透彻而已。先且要记得一部四书在我胸中,不靠印本,提一段首句,便冲口念得下面细字,然后却问自得之妙。所谓自得之妙,在各人自得,谈不容声,难以语人也。
黄山谷云,由杜子美以来,四百余年,斯文委地。文章之士,随世所能,杰出侪辈,未有升子美之堂者。况室家之好耶?予尝欲随欣然意会处,笺以数语,终以汨没世俗,初不暇给。虽然,子美诗妙处,乃在无意于文。夫无意而意已至,非广之以国《风》、《雅》、《颂》,深之以《离骚》、《九歌》,安能咀嚼其意味,闯入其门耶?故使后辈自求之,则得之深矣。彼喜穿凿者,弃其大旨,取其发兴于所过林泉人物,草木鱼虫,以为物物皆有所托,如世间商度隐语者,则子美之诗委地矣。
程斗山《雪诗》云:“良谋虽已禽元济,胜赏无如得李貍。”诚斋虽尝借李貍言牛尾貍,然恐不可只作如此用之。又古诗云:“欲骑杨州鹤,不食武昌鱼。杨州犹可上,武昌不可居。”对巧意未粹。吾甥仲文诗云:“雨添新水半篙绿,风减残花几片红。”工而妥。又《梅花诗》云:“淡匀姑射仙人貌,清夺林逋处士魂。”“夺”字未妥,当改作“返”。
尝读胡余学作《寿庆楼记》云:“文字颇细,然却自好。大凡作文字如装戏然。先且说一片冷语,又时时说一段可笑之话,使人笑,末说一段大可笑者,使人笑不休。”又曰:“此《记》出宏斋后,只将‘仁者寿、积善余庆’两句来反复议论,竟无一字相犯。难得。”
张益州画像记谓:“公暨暨,公来于于。”暨暨,武毅貌,军旅容也。《玉藻篇》:“戎容暨暨。”老泉用暨暨,字本玉藻文。
- 《兰亭叙草》,王右军平生得意书也。反复观之,略无一字一笔不可人意,摹写或失之肥瘦,亦自成研,要各存之以心会其妙处尔。
---《跋兰亭》
《兰亭》虽是真行书之宗,然不必一笔一画以为准,譬如周公、孔子,不能无小过,过而不害其聪明睿圣,所以为圣人。不善学者即圣人之过处而学之,故蔽于一曲,今世学《兰亭》者多此也。鲁之闭门者曰:“吾将以吾之不可学柳下惠之可。”可以学书矣。
---《跋兰亭》余在黔南末甚觉书字绵弱,及移戎州,见旧书多可憎,大概十字中有三四差可耳。今方悟古人“沉著痛快”之语,但难为知音尔。李翘叟出褚遂良临右军书《文赋》,豪劲清润,真天下之奇书也。
---《书右军文赋后》
右军尝戏为龙爪书,今不复见。余观《瘗鹤铭》,势若飞动,岂其遗法耶?欧阳公以鲁公书《宋文贞碑》得《瘗鹤铭》法,详观其用笔意,审如公说。
---《题瘗鹤铭后》
余尝论近世三家书云:“王著如小僧缚律,李建中如讲僧参禅,杨凝式如散僧入圣。当以右军父子书为标准。”观予此言,乃知远近。
---《跋法帖》 大令草法殊迫伯英,淳古少可恨,弥觉成就尔。所以中间论书者,以右军草人能品,而大令草入神品也。余尝以右军父子草书比之文章,右军如左氏,大令似庄周也。由晋以来难得脱然都无风尘气似二王者,惟颜鲁公、杨少师仿佛大令尔。鲁公书今人随俗多尊尚之,少师书口称善而腹非也。欲深晓杨氏书,当如九方皋相马,遗其玄黄牝牡乃得之。
---《跋法帖》
余尝评书,字中有笔,如禅家句中有眼。至如右军书,如《涅口经》说“伊字具三眼”也。此事要须自体会得,不可立论便兴诤也。
---《题绎本法帖》
王氏书法以为如锥画沙,如印印泥,盖言锋藏笔中,意在笔前耳。承学之人更用《兰亭》、“永”字以开字中眼目,能使学家多拘忌,成一种俗气。要之右军二言,群言之长也。
---《题绎本法帖》
钟大理表章致佳,世间盖有数本,肥瘠大小不同,盖后来善临拓本耳。要自皆有佳处,两晋士大夫类能书,笔法皆成就,右军父子拔其萃耳。观魏晋间人论事,皆语少而意密,大都犹有古人风泽,略可想见。论人物要是韵胜为尤难得,蓄书者能以韵观之,当得仿佛。
---《题绎本法帖》观江南李主手改草表,笔力不减柳诚悬,乃知今世石刻,曾不能得其仿佛。余尝见李主与徐铉书数纸,自论其文章笔法政如此,但步骤太露,精神不及。此数字笔意深稳。盖刻意与率尔为之,工拙便相悬也。
---《跋李后主书》 颜鲁公书虽自成一家,然曲折求之,皆合右军父子笔法。书家多不到此处,故尊尚徐浩、沈传师尔。九方皋得千里马于沙丘,众相工犹笑之。今之论书者多牡而骊者也。
---《跋洪驹父诸家书》
东坡简札,字形温润,无一点俗气。今世号能书者数家,虽规摹古人自有长处,至于天然自工,笔圆而韵胜,所谓兼四子之有以易之不与也。建中靖国元年五月乙巳观于沙市舟中。同观者刘观国、王霖,家弟寂向,小子相。
---《题东坡字后》
余尝论右军父子翰墨中逸气破坏于欧、虞、褚、薛,及徐浩、沈传师几于扫地,惟颜尚书、杨少师尚有仿佛。比来苏子瞻独近颜、杨气骨,如《牡丹帖》,甚似白家寺壁。百馀年后,此论乃行尔。
---《跋东坡帖后》 东坡书随大小真行皆有妩媚可喜处。今俗子喜讥评东坡,彼盖用翰林侍书之绳墨尺度,是岂知法之意哉!余谓东坡书学问文章之气郁郁芋芋发于笔墨之间,此所以他人终莫能及尔。
---《跋东坡书远景楼赋后》
少年以此增来乞书,渠但闻人言老夫解书故来也尔,然未必能别功口也。学书要须胸中有道义,又广之以圣哲之学,书乃可贵。若其灵府无程政,使笔墨不减元常、逸少,只是俗人耳。余尝为少年言,土大夫处世可以百为,唯不可俗,俗便不可医也。或问不俗之状,老夫曰:“难言也。视其平居无以异于俗人,临大节而不可夺,此不俗人也。平居终日,如含瓦石,临事一筹不画,此俗人也。”虽使郭林宗、山巨源复生,不易吾言也。
---《书增卷后》
旧为陈诚老作此书,不知乃归杨广道已数年。余滴黔南道出尉氏,广道持以相访,茫然似不出余手,梵志所谓“吾犹昔人非昔人者耶”!绍圣甲戌在黄龙山中忽得草书三昧,觉前所作太露芒角。若得明窗净几,笔墨调利,可作数干字不倦,但难得此时会尔。
---《书自作草后》 往时王定国道余书不工,书工不工是不足计较事,然余未尝心服。由今日观之,定国之言诚不谬。盖用笔不知禽纵,故字中无笔耳。字中有笔,如禅家句中有眼。非深解宗趣,岂易言哉!
---《自评元祐间字》
东坡先生云:“大字难于结密而无间,小字难于宽绰而有馀”宽绰而有馀,如《东方朔画像赞》、《乐毅 论》、《兰亭禊事诗叙》、先秦古器科斗文字。结密而无间,如焦山崩崖《瘗鹤铭》,永州磨崖《中兴颂》,李斯《峄山》刻秦始皇及二世皇帝沼。近世兼二美,如杨少师之正书、行、草,徐常侍之小篆。此虽难为俗学者言,要归毕竟如此。如人眩时五色无主,及其神澄意定,青黄皂白亦自粲然。学书时时临摹可得形似,大要多取古书细看,令入神,乃到妙处;唯用心不杂,乃是入神要路。
---《书赠福州陈继月》凡学书欲先学用笔。用笔之法欲双钩回腕,掌虚指实,以无名指倚笔,则有力。古人学书不尽临摹,张古人书于壁问,观之入神,则下笔时随人意。学字既成,且养于心中,无俗气然后可以作,示人为楷式。凡作字,须熟观魏晋人书,会之于心,自得古人笔法也。欲学草书,须精真书,知下笔向背,则识草书法,草书不难工矣。
---《跋与张载熙书卷后》
元符二年三月十三日,步自张园看酥醾回,烛下试宣城诸葛方散卓,觉笔意与黔州时书李白《白头吟》笔力同中有异,异中有同。后百年如有别书者,乃解余语耳。张长史折钗股,颜太师屋漏法,王右军锥画沙,印印泥,怀素飞鸟出林,惊蛇人草,索靖银钩虿尾:同是一笔,心不知手,手不知心法耳。若有心与能者争衡后世不朽,则与书艺工史辈同功矣。---《论黔州时字》
近世士大夫书,富有古人法度唯宋宣献公耳。如前翰林侍书王著书《乐毅论》及周兴嗣《千字》笔法圆劲,几似徐会稽,然病在无韵。如宣献公能用,徐季海笔,暮年摆落右军父子规摹,自成一家,当无遗恨矣。
---《跋常山公书》
幼安弟喜作草,携笔东西家动辄龙蛇满壁,草圣之声欲满江西。来求法于老夫,老夫之书,本无法也。但观世间万缘如蚊纳聚散,未尝一事横于胸中,故不择笔墨,遇纸则书,纸尽则已,亦不计较工拙与人之品藻讥弹。譬如木人舞中节拍,人叹其工,舞罢则双萧然矣。幼安然吾言乎?
--- 《书家弟幼安作草后》 余书姿媚而乏老气,自不足学。学者辄萎弱不能立笔,虽然笔墨各系其人工拙,要须韵胜耳。病在此处,笔墨虽工不近也。又学书端正则窘于法度,侧笔取研往往工左尚病右。正书如右军《霜寒表》,大令《乞解台职状》,张长史《郎官厅壁记》,皆不为法度病其风神。至于行书,则王氏父子随肥瘠皆有佳处,不复可置议论。近世惟颜鲁公、杨少师特为绝伦,甚妙于用笔,不好处亦抚媚,大抵更无一点一画俗气。比来士大夫惟荆公有古人气质而不端正,然笔间甚遒。温公正书不甚善,而隶法及端劲似其为人。
---《论书》 昔予大父大夫公及外祖特进公,皆学畅整《遗教经》及苏灵芝《北岳碑》,字法清劲,笔意皆到,但不入俗人眼尔。数十年来,士大夫作字尚华藻而笔、不实,以风樯阵马为痛快,以插花舞女为姿媚,殊不知古人用笔也。客有惠棕心扇者,念其太朴,与之藻饰,书老杜“巴中”十诗。颇觉驱笔成字,都不为笔所使,亦是心不知手,手不知笔,恨不及二父时耳。下笔痛快沉著,最是古人妙处,试以语今世能书人,便十年分疏不下。顿觉驱笔成字,都不由笔。
---《书十棕心扇因自评之》
凡书要拙多于巧。近世少年作字,如新妇子妆梳,百种点缀,终无烈妇态也。
---《李致尧乞书书卷后》
予学草书三十馀年,初以周越为师,故二十年抖擞俗气不脱,晚得苏才翁子美书观之,乃得古人笔意;其后又得张长史、僧怀素、高闲墨迹,乃窥笔法之妙。今来年老懒作此书,如老病人扶杖随意倾倒,不复能工,顾异于今人书者,不纽提容止强作态度耳。
---《书草老杜诗后与黄斌老》
古人有言:“大字无过《瘗鹤铭》,小字莫学痴冻蝇,随人学人成旧人,自成一家始逼真。”今人字自不案古体惟务排叠,字势悉无所法,故学者如登天之难。凡学字时,先当双钩,用两指相叠蹙笔压无名指,高提笔,令腕随己意左右。然后观人字格则不患其难矣,异日当成一家之法焉。
---《论写字法》
近时士大夫罕得古法,但弄笔左右缠绕遂号为草书耳,不知与科斗、篆、隶同法同意。数百年来惟张长史、永州狂僧怀素及余三人悟此法耳。苏才翁有悟处而不能尽其宗趣,其馀碌碌耳”。
---《跋此君轩诗》 心能转腕,手能转笔,书写便如人意。古人工书无他异,但能用笔耳。
---《论书》
草书妙处须学者自得,然学久乃当知之。墨池笔家,非传者妄也。
---《论书》
肥字须要有骨,瘦字须要有肉。古人学书学其二处,令人学书肥瘦皆病,又常偏得其人丑恶处,乃其可慨然者。
---《论书》
楷法欲如快马人阵,草法欲左规右矩”,此古人妙处也。书字虽工拙在人,要须年高手硬,心意闲澹,乃人微耳。
---《论书》
- 夫三端之妙,莫先乎用笔;六艺之奥,莫重乎银钩。昔秦丞相斯,见周穆王书,七日兴叹,患其无骨。蔡尚书邕,入鸿都观碣,十旬不返,嗟其出群。故知达其源者少,喑于理者多。近代以来,殊不师古,而缘情弃道,才记姓名,或学不该赡,闻见又寡,致使成功不就,虚费精神,自非通灵感物,不可与谈斯道矣。今删李斯笔妙,更加润色,总七条并作其形容,列事如左,贻诸子孙,永为模范,庶将来君子时复览焉。笔要取崇山绝仞中兔毛,八九月收之。其笔头长一寸,管长五寸,锋齐腰强者。其砚取前涸新石,润涩相兼,浮津耀墨者。其墨取庐册之松烟,代郡之鹿胶,十年以上,强如石者为之。纸取东阳鱼卵,虚柔滑净者。凡学书字,先学执笔,若真书去笔头二寸一分,若行草书去笔头三寸一分执之。下笔点画波撇、屈曲,皆须尽一身之力而送之。初学先大书,不得从小。善鉴者不写,善写者不鉴。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多肉微骨者谓之墨猪。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一一从其消息而用之。
一[横]如千里阵云,隐隐然其实有形。
丶[点]如高峰坠石,磕磕然实如崩也。
丿[撇]陆断犀象。
乙[折]百钧弩发。
丨[竖]万岁枯藤。
丶[捺]崩浪雷奔。
刁[横折弯钩,以“刁”代替]劲弩筋节。
右七条笔阵出入斩斫图,执笔有七种:有心急而执笔缓者,有心缓而执笔急者。若执笔近而不能紧者,心手不齐,意后笔前者败。若执笔远而急,意前笔后者胜。又有六种用笔:结构员备如篆法,飘飘洒落如章草,凶险可畏如八分,窈窕出入如飞白,耿介特立如鹤头,郁拔纵横如古隶。然心存委曲,每为一字各象其形,斯造妙矣,书道毕矣。永和四年上虞制记。
[评点]卫夫人,名铄,字茂漪,东晋人,传为王右军(王羲之)之师。家学渊源(北派之祖卫瓘姪女、卫桓从的妹妹),有名当代。《书法要录》说她得笔法于钟繇,熔钟、卫之法于一炉。所着《笔阵图》中云:“横”如千里之阵云、“点”似高山之墬石、“撇”如陆断犀象之角、“竖”如万岁枯藤、“捺”如崩浪奔雷、“努”如百钧弩发、“钩”如劲弩筋节。有《名姬帖》、《卫氏和南帖》传世。其字形已由钟繇的扁方变为长方形,几条清秀平和,娴雅婉丽,去隶已远,说明当时楷书已经成熟而普遍。《书评》称之为“如插花少女,低昂美容;又如美女登台,仙娥弄影,红莲映水,碧海浮霞。”
卫铄认为,书法品位就高在“多力丰筋”,即筋劲,力强。多“肉”则是下品,是“墨猪”,臃肿无神气。魏晋人讲“风骨”,讲“清奇险峻”,所以以“瘦硬”为美。后代人或崇尚“丰腴”,或崇尚“肥劲”,对“筋”、“骨”、“肉”也就有了不同的理解。但“书必有神、气、骨、肉、血,五者缺一,不能成书”(苏轼《东坡题跋》卷上)则是历代书家的共识。卫铄的贡献就在于她把“筋”、“骨”、“肉”之说引入书论,使之成为书法审美范畴,为后世的创作和欣赏开辟了新的思路。
- 序
《子夏易传》一为二卷,一为十一卷。旧本题卜子夏(前507一?)撰。子夏姓卜名商,春秋末晋国温(今河南温县)人,孔子学生,为莒父宰。孔子死后,到魏国讲学,主张国君要学习《春秋》,吸取历史教训,宣扬“死生有命,富贵在天”等观点’,李克、呈起都是其弟子,魏文侯也尊以为师,相传《诗》、《春秋》等儒家经典就是由他传授下来的。学术界历来主张,此书为后人伪撰,而托附于子夏名下,《四库全书总目》认为“其伪中生伪,至一至再而未已者,亦莫若是书”。《隋书·经籍志》所著录的二卷本,其实是魏晋间大兴《易》学之风时为当时人所伪撰而流布于世。据《唐会要》载“开元七年诏”,当时因《子夏易传》无传习者,遂令儒官详定,刘知已认为,此书不见于《汉书·艺文志》,至梁阮孝绪《七录》始有著录,作六卷,或云韩婴作,或云丁宽作,而至为,可疑。司马贞认为,刘向《七略》有《子夏易传》,但其书久佚,晋荀勖《中经簿》有《子夏易传》四卷,或云丁宽,是其已怀疑非子夏所撰。因此,唐玄宗采纳了刘、司马氏的建议,而停止向学校颁行。代宗以年,此本亡佚。清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中有辑佚本。今所传十一卷本,始为晁说之《传易堂记》所著录,其称“今称《子夏传》者,乃唐张弧之《易》。据此,则今本应是张弧伪撰。弧为唐末人,曾官大理寺评事。其书以王弼《周易注》为底本而说以义理,所说义理,大致上以儒家“王道”的社会政治思想与《周易》经文相附会。迨朱彝尊作《经义考》,证以陆德明《经典释文》、李鼎祚《周易集解》及王应麟《困学纪闻》所引诸条目,则于今本全无,知张弧伪撰之书又遭后人增削伪纂,并又多衍出一卷,为十一卷。因此,今本《于夏易传》不但不是子夏所撰,亦并非完全为张弧所撰,云其出自众家之手,可谓不诬。二本虽为伪造,但其内容却有—定的参考价值,孕含了较多汉唐时期的《易》学思想,《四库全书总目》云“案说《易》之家,最古者莫若是书”,故其对研究、探讨《周易》古义,二本参稽,仍为它书所不可替代。二卷本除为马国翰所辑外,《汉学堂丛书·经解·逸书考》中亦有考辑。今本则有《四库全书》本,《通志堂经解》本及《学津讨原》本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