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 1298 年)元.王好古(进之、海藏)撰。三卷。依据《内经》有关药理的论述,以及张洁古《珍珠囊》和李杲《 药类法象》、《用药心法》等,对于药物的气味阴阳、升降浮沉、君臣佐使 等分析较为深入。
查古籍
(公元 1298 年)元.王好古(进之、海藏)撰。三卷。依据《内经》有关药理的论述,以及张洁古《珍珠囊》和李杲《 药类法象》、《用药心法》等,对于药物的气味阴阳、升降浮沉、君臣佐使 等分析较为深入。
(公元 605 ~ 617 年)隋.杨上善编注。
原三十卷。已残缺,现存国内本为二十三卷。是《黄帝内经》的一种早期传本的注本。
关于本书的成书年代,有人根据卷首原题杨上善的头衔系唐代官职,以及书中个别字避唐讳,因疑杨为唐人,为唐代著作。但此说也有人表示不同 意见。
头痛是常见症状,多由于颅内病变引起,也可由颅外组织及全身器质或功能性疾病所引起。
(一)常见病因
1.血管性头痛 其特点为跳痛。常见于偏头痛、发热、中毒(如一氧化碳中毒)及药物过敏反应、高血压、动脉硬化等。
2.颅内高压性头痛 为弥漫性钝痛,咳嗽用力时加重,常伴呕吐,见于颅内占位性病变(脑瘤、脑血肿)。
3.颅内感染性头痛 脑炎、脑膜炎。
4.如中耳炎、鼻窦炎、龋齿、屈光不正、青光眼、颅骨骨膜炎及骨肿瘤、颈椎病等。
5.其它颅脑外伤后遗症、贫血、尿毒病及神经官能症也可引起头痛。
(二)问诊要点
发生的急、缓、头痛的部位、程度、放散与否,持续时间以及是否伴随发热、呕吐与眩晕等。例如脑膜炎、脑为所致多急剧发生,伴有高热、呕吐等;鼻窦炎所致头痛,多呈胀痛或隐痛,位于前额、颞部;屈光不正所致的头痛,多在阅读后发生;青光眼所致的头痛、伴有呕吐及视力减弱;高血压,神经官能症所致的头痛,多发病缓慢,呈钝痛、胀痛,常伴有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