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公元 341? )晋、葛洪(稚川)着。八卷。用简易的处方和易得的药物,在仓促发病时可以应用。经梁.陶弘景增补,金.杨用道又加附方。
《证治准绳》(公元 1602 年)明.王肯堂(宇泰、损庵)着。一百二十卷。分为“证治”“伤寒”“疡医”“幼科”“女科”“类方 “等六部份。内容丰富,参验脉证,辨析透彻,对用药的寒温攻补没有偏见。此书又称为《六科准绳》。
《证治准绳》(公元 1602 年)明.王肯堂(宇泰、损庵)着。一百二十卷。分为“证治”“伤寒”“疡医”“幼科”“女科”“类方 “等六部份。内容丰富,参验脉证,辨析透彻,对用药的寒温攻补没有偏见。此书又称为《六科准绳》。
挛者,久不伸,锢则难医,非如抽搐拘急暂病可比。其理不外寒则收引,热则干缩二端,而寒者易治,热者难治,何则?寒虽收引而筋脉不枯,但用温热之剂以去其寒,则阳回冻解而缩者以舒,不难治也。(亦有日久寒气聚沫结痰,包裹坚凝,药不能攻者,然熨、洗、烙、灸法,皆可施也。)惟热而干缩者,日久槁枯已定,虽极力滋润,终难复元耳。热者多虚,血液枯也。亦有实者,或为风寒所闭,或为痰涎所滞,血脉不得流通,火性不受遏郁,激而暴发,陡然挛曲,(如蛇之动而挛曲,是其象也。)观脚之转筋抽缩可见矣。寒者多实,血液痰湿为寒所凝滞。亦有虚者,阳气不足也。丹溪治一村夫,背偻足挛,已成废人,脉沉弦而涩,用张子和煨肾散治之,吐泻两月余而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