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时病论歌括新编》 (七)秋燥

    六气之中,燥金主气,自秋分而至立冬。盖秋燥之气,初客于表,头微痛,畏寒咳嗽,无汗鼻塞,舌苔白薄者,宜用苦温平燥法治之。若热渴有汗,咽喉作痛,是燥之凉气已化为火。宜本法内除去苏、荆、桂、芍,加玄参、牛蒡、象贝治之。如咳嗽胸痛,痰中兼血,是肺络被燥火所劫。宜用金水相生法去东参、五味加西洋参、旱莲草治之。如诸症一无,惟腹作胀,大便不行,此燥结盘踞于里。宜用松柏通幽法治之。总之,燥气侵表,病在于肺;入里,病在胃肠;其余肝燥、肾燥,血虚枯燥,皆属内伤之病也。

    『歌括』

    秋燥秋分至立冬,燥金主气肺应从。

    初客于表畏寒咳,无汗鼻塞头微疼。

    舌苔薄白无热渴,苦温平燥法可遵。

    倘热有汗渴咽痛,燥气凉气化火成。

    本法去苏荆桂芍,加麦牛蒡贝玄参。

    咳嗽胸痛痰带血,肺络被劫嗽伤阴。

    金水相生去东味,加入旱莲西洋参。

    诸症一无惟腹胀,燥结盘里便不行。

    治宜松柏通幽法,肝肾血燥内伤论。

更多中医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