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木槿花

    《全国中草药汇编》:木槿花拼音注音Mù Jǐn Huā别名

    篱障花、清明篱、白饭花、鸡肉花、猪油花、朝开暮落花

    来源

    为锦葵科木槿属植物木槿Hibiscus syriacus L.的。夏季晴日采摘盛开花朵,晒干。

    性味

    甘,平。

    功能主治

    清热凉血,解毒消肿。用于痢疾,痔疮出血,白带;外用治疮疖痈肿,烫伤。

    用法用量

    2~4钱;外用适量,研粉麻油调搽患处。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中药大辞典》:木槿花拼音注音Mù Jǐn Huā别名

    里梅花(《岭外代答》),朝开暮落花(《纲目》),疟子花(《群芳谱》),篱障花、喇叭花(《中国树木分类学》),白玉花(《福建民间草药》),藩篱花、猪油花(《民间常用草药汇编》),打碗花(《江西中药》),灯盏花(《湖南药物志》),白饭花、白面花(《福建中草药》)。

    出处

    《日华子本草》

    来源

    锦葵科植物木槿花蕾,大暑至处暑间,选晴天早晨,花半开时采摘,晒干。

    生境分布

    产江苏、湖北、四川、河南、河北、陕西等地。

    性状

    干燥花卷缩呈卵形或圆柱形团状,长约3厘米,直径约1.5厘米。底部有灰绿色的花萼,表面密生细小绒毛,边缘5裂。花萼外面有数条灰绿色的线形苞片。常有短花柄。花瓣白色,有5片或多数层叠,皱缩卷折。中间有黄色花蕊,系多数雄蕊联合成圆筒状,包围雌蕊。质轻,微香,味甘。以朵大、色白者为佳。

    化学成分

    含皂草黄甙(saponarin)、肌醇( inositol)、粘液质。

    归经

    ①《本草再新》:"入脾、肺二经。"

    ②《本草撮要》:"入手足太阴、厥阴经。"

    性味

    甘苦,凉。

    ①《日华子本草》:"凉。"

    ②《滇南本草》:"性微寒,味微苦,平。"

    ③《纲目》:"甘,平,滑,无毒。"

    功能主治

    清热,利湿,凉血。治肠风泻血,痢疾,白带。

    ①《日华子本草》:"治肠风泻血,赤白痢,并焙入药;作汤代茶,治风。"

    ②《纲目》:"消疮肿,利小便,除湿热。"

    ③《本草汇言》:"能除诸热,滑利能导积滞,善治赤白积痢,干涩不通,下坠欲解而不解,捣汁和生白酒温饮。"

    ④《本经逢原》:"红者治肠风血痢,白者治白带白痢。"

    ⑤《安徽药材》:"治皮肤病。"

    ⑥《江西中药》:"白花与山雅雀同煮食,能止鼻血。"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3钱(鲜者1~2两);研束,0.5~1钱。

    复方

    ①治下痢噤口:红木槿花去蒂,阴干为末,先煎面饼二个,蘸末食之。(《济急仙方》)

    ②治赤白痢:木槿花一两(小儿减半),水煎,兑白蜜三分服。赤痢用红花,白痢用白花,忌酸冷。(《云南中医验方》)

    ③治吐血、下血、赤白痢疾:木槿花九至十三朵。酌加开水和冰糖欺半小时,饭前服,日服二次。(《福建民间草药》)

    ④治风痰壅逆:木槿花晒干,焙研,每服一、二匙,空心沸汤下,白花尤良。(《简便单方》)

    ⑤治反胃:千叶白槿花,阴干为末,陈米汤调送三五口;不转,再将米饮调服。(《袖珍方》槿花散)

    ⑥治妇人白带:木槿花二钱,为末,人乳拌,饭上蒸熟食之。(《滇南本草》)

    ⑦治疗疮疖肿:木槿花(鲜)适量,甜酒少许,捣烂外敷。(《江西草药》)

    临床应用

    治疗细菌性痢疾:木槿花洗净晒干,研末备用。每次2克,小儿酌减,每隔2小时服1次,3~5天为一疗程。试治300例,症状控制者96.3%,一般服药后体温迅速下降,大便于2~3天内好转。

    摘录《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木槿花拼音注音Mù Jǐn Huā别名

    里梅花、朝开幕落花、疟子花、篱障花、喇叭花、白槿花、白玉花、藩篱花、猪油花、桐树花、大碗花、碗盖花、扁状花、苦松花、水槿花、槿铃花、新米花、饭汤花、旱莲花、水昌花、槿树花、三七花、扦金花、灯盏花、木荆花、芭壁花、木红花、肉花、白饭花、白面花、白木棉花、白水绵花、白棉花。

    英文名Shrubalthea Flower, Flower of Shrubalthea出处

    出自《日华子本草》

    来源

    药材基源:为锦葵科植物木槿的花。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Hibiscus syriacus L.

    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选晴天早晨,花半开时采摘,晒干。

    生境分布

    原产于我国中部各地。华东、中南、西南及河北、陕西、台湾等地,均有栽培。

    原形态

    木槿 落叶灌木,高3-4m。小枝密被黄色星状绒毛。叶互生;叶柄长5-25mm,被星状柔毛;托叶线形,长约6mm,疏被柔毛;叶片菱形至三角状卵形,长3-10cm,宽2-4cm,具深浅不同的3裂或不裂,先端钝,基部楔形,边缘具不整齐齿缺,下面沿叶脉微被毛或近无毛。花单生于枝端叶腋间,花梗长4-14mm,被星状短绒毛;小苞片6-8,线形,长6-15mm,宽1-2mm,密被星状疏绒毛;花萼钟形,长14-20mm,密被星状短绒毛,裂片5,三角形;花钟形,淡紫色,直径5-6cm,花瓣倒卵形,长3.5-4.5cm,外面疏被纤毛和星状长柔毛;雄蕊柱长约3cm;花柱枝无毛。蒴果卵圆形,直径约12mm,密被黄色星状绒毛。种子肾形,背部被黄色长柔毛。花期7-10月。

    栽培

    生物学特性 喜温暖,喜光,半阴亦能生长。对气候、土壤适应性较强,耐干旱。瘠薄,山坡、平地均可栽种。以向阳、肥沃、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栽种为好。

    栽培技术 用扦插、压条、分株繁殖等。通常用扦插繁殖:春季萌芽前剪取健壮枝条,截切15-20cm小段,直接插手田间,或在苗床上按行株距(30-40)cm×(5-8)cm,把插条的三分之二插入土中,浇水,盖草。当年幼苗长至80cm以上,于落叶后或次年春发芽前移栽定植。

    田间管理 扦插成活后,除草追肥1次,以后6、8、10月浅耕除草各1次,在8月中耕除草后,须施人畜粪水1次。

    性状

    性状鉴别 本品多皱缩成团或不规则形,长2-4cm,宽1-2cm,全体被毛。花萼钟形,黄绿色或黄色,先端5裂,裂片三角形,萼筒外方有苞片6-7,条形,萼筒下常带花梗,长3-7mm,花萼、苞片、花梗表面均密被细毛及星状毛;花瓣5片或重瓣,黄白色至黄棕色,基部与雄蕊合生,并密生白色长柔毛;雄蕊多数,花丝下部连合成筒状,包围花柱,柱头5分歧,伸出花丝筒外。质轻脆,气微香,味淡。

    显微鉴别 粉末特征:淡黄棕色。①苞片内外表面有多种毛茸,基部分布甚密。星状毛及簇生毛2-15分枝,每分枝单细胞,稍扭曲,长21-301μm,壁厚,部分星状毛中可见顶端钝圆的分枝;单细胞非腺毛,长85-278μm,壁厚,部分稍扭曲。腺毛短棒状,头部由3-6个细胞组成,长39-79μm,宽24-43μm,柄单细胞,长13-32μm,宽16-27μm。外表面以星状毛为主,内表面以非腺毛、二分枝簇生毛及腺毛为主。叶肉组织中草酸钙簇晶甚多。②花萼外表面密布星状毛和簇生毛,2-15分枝,每分枝单细胞,多扭曲,偶见顶端钝圆状分枝,长19-270μm。内表面上部边缘密布明显扭曲的非腺毛及二分枝簇生毛,形小,稍向内部则毛茸长度增加,可达750μm,基部密布细长单细胞非腺毛及长柱状腺毛,非腺毛长可达1306μm,壁薄,平直或扭曲,腺毛头部由17-26个细胞组成,长130-270μm,宽16-27μm,柄单细胞。叶肉组织中有草酸钙簇晶。③花冠内外表面具律槌状腺毛,头部由6-15个细胞组成,长80-138μm,宽32-59μm,柄单细胞,长15-27μm,宽20-40μm,基部边缘密布单细胞非腺毛及二分枝簇生毛,每分枝单细胞壁薄,长321-1730μm,宽16-30μm。叶肉组织中草酸钙簇晶可见。④花粉粒圆球形,甚大,直径108-210μm,外壁具钝头锥形刺状雕纹,长26-33μm,具散孔。⑤花药内壁细胞具条状纹理。

    化学成分

    花含胡萝卜素类色素:叶黄素-5,6-环氧化物(lutein-5,6-epoxide),隐黄质(cryptoxanthin),菊黄素(chrysan-themaxanthin),花药黄质(antheraxanthin)。花瓣含花旗松素-3-O-β-D-吡喃葡萄糖甙(taxifolin-3-O-β-D-glucopyranoside),蜀葵甙元-7-β-D-吡喃葡萄糖甙(herbacetin-7-β-D-glucopyranoside),山柰酚-3-a-L-阿拉伯糖甙-7-a-L-鼠李糖甙(kaempferol-3-a-L-arabinoside-7-a-L-rhamnoside),飞燕草素-3-O-葡萄糖甙(delphinidin-3-O-glucoside),矢车菊素-3-O-葡萄糖甙(cyanidin-3-O-glucoside),矮牵牛素-3-O-葡萄糖甙(petunidin-3-O-glucoside),蹄纹天竺素-3-O-葡萄糖甙(pelargonidin-3-O-gluco-side),芍药花素-3-O-葡萄糖甙(peonidin-3-O-glucoside),锦葵花素-3-O-葡萄糖甙(malvidin-3-O-glucoside),飞燕草素-3-O-(6'-丙二酸基)-β-D-吡喃葡萄糖甙[delphinidin-3-O-(6'-malonyl)-β-D-glucopyrahnoside],矢车菊素-3-O-(6'-丙二酸基)-β-D-吡喃葡萄糖甙[cyanidin-3-O-(6'-malonyl)-β-D-glucopyranoside],矮牵牛素-3-O-(6'-丙二酰基)-β-D-吡喃葡萄糖甙[petunidin-3-O-(6'-malonyl)-β-D-glucopyranoside],蹄纹天竺素-3-O-(6’-丙二酰基)-β-D-吡喃葡萄糖甙[pelargonidin-3-O-(6’-malonyl)-β-D-glucopyranoside],芍药花素-3-O-(6’-丙二酰基)-β-D-吡喃葡萄糖甙[peonidin-3-O-(6'malonyl)-β-D-glucopyranoside]及锦葵花素-3-O-(6'-丙二酰基)-β-D-吡喃葡萄糖甙[malvidin-3-O-(6'-malonyl)-β-D-glucopyra-noside]。花蕾含β-胡萝卜素(β-carotene),叶黄素(lutein),隐黄质,菊黄质,花药黄质,木槿粘液质(hibiscus-mucilage)SF。

    药理作用

    花对致病大肠杆菌及痢疾杆菌均无明显的抑菌作用。花煎剂口服对兔之毒性不大。动物试验证明花粉有致敏作用。

    鉴别

    理化鉴别 (1)取本品粉末1g,加乙醇30ml,水浴加热5min,滤过,滤液供下列实验用:①取滤液3ml浓缩至1ml,加镁粉少量,混匀,滴加浓盐酸数滴,可见大量气泡产生,溶液呈橘红色。(检查黄酮甙)②取滤液1ml,加1%三氯化铝乙醇溶液2滴,溶液呈黄绿色,日光下可见明显黄绿色荧光。(检查黄酮甙)(2)取本品粉末1g,加水10ml,煮沸5min,滤过,取滤液1ml,加费林试剂1ml,置沸水浴中加热,可见大量红色氧化亚铜沉淀产生。(检查多糖)

    归经

    脾;肺;肝经

    性味

    甘;苦;凉

    功能主治

    清热利湿;凉血解毒。主肠风泻血;赤白下痢;痔疮出血;肺热咳嗽;咳血;白带;疮疖痈肿;烫伤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9g,鲜者30-60g。外用:适量,研末或鲜品捣烂调敷。

    各家论述

    1.《日华子本草》:治肠风泻血,赤白痢,并焙入药;作汤代茶,治风。

    2.《纲目》:消疮肿,利小便,除湿热。

    3.《本草汇言》:能除诸热,滑利能导积滞,善治赤白积痢,干涩不通,下坠欲解而不解,捣汁和生白酒温饮。

    4.《本经逢原》:红者治肠风血痢,白者治白带白痢。

    5.《安徽药材》:治皮肤病。

    6.《江西中药》:白花与山雅雀同煮食,能止鼻血。

    7.《医林纂要》:木槿花,白花肺热咳嗽吐血者宜之,且治肺痈,以甘补淡渗之功。又赤白花分治赤白痢,以大肠与肺相表里,小肠与心相表里,凡痢,二肠湿热也,以滑去滞,则愈矣。

    摘录《中华本草》
更多中药材
  • 《中药大辞典》:白饭树根拼音注音Bái Fàn Shù Gēn别名薏米蕴(《岭南采药录》),鱼眼报(《南宁市药物志》)。出处《南宁市药物志》来源为大戟料植物白饭树的根,随时可采,洗净,切片,晒干。原形态植物形态详“白饭树叶“条。化学成分树皮......
  • 拼音注音Bái Fàn Dòu别名云藊豆、四季豆、龙爪豆(《植物名实图考》),唐豇、隐元豆(《植物学大辞典》),云豆、六月鲜、龙骨豆、二生豆、三生豆、唐豆(《中国主要植物图说·豆科》),白豆、粉豆(《陆川本草》)。出处《陆川本草》来源为豆科......
  • 《全国中草药汇编》:白首乌拼音注音Bái Shǒu Wū别名山东何首乌、泰山何首乌来源为萝藦科牛皮消属植物戟叶牛皮消Cynanchum bungei Decne.,以块根入药。4~5月或10~11月菜块根,晒干。性味苦、甘、涩,微温。功能主......
  • 《中药大辞典》:白马阴茎拼音注音Bái Mǎ Yīn Jīnɡ别名白马茎(《本经》)。出处《纲目》来源为马科动物马的雄性外生殖器。原形态动物形态详“马肉“条。炮制《雷公炮炙论》:“(白马茎),临用时以铜刀劈破作七片,将生羊血拌蒸半日,出晒干......
  • 《中药大辞典》:白马骨拼音注音Bái Mǎ Gǔ别名六月雪、路边金(《宁乡县志》),满天星((阳春县志》),路边鸡(《草木便方》),六月冷、曲节草(《岭南采药录》),路边荆、鱼骨刺、光骨刺、过路黄荆(《中医药实验研究》),硬骨柴(《江西民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