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南酸枣

    《全国中草药汇编》:南酸枣拼音注音Nán Suān Zǎo别名

    五眼果、四眼果、酸枣树、货郎果、连麻树、山枣树、鼻涕果

    来源

    漆树科植物南酸枣Choerospondias axillaris (Roxb.)Burtt et Hill,以树皮入药。全年可采,熬膏备用。

    性味

    酸涩,凉。

    功能主治

    解毒,收敛,止痛,止血。用于烧烫伤,外伤出血,牛皮癣。

    用法用量

    外用适量,不作内服。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中药大辞典》:南酸枣拼音注音Nán Suān Zǎo别名

    五眼果(《广西中草药》),山枣(《浙江民间常用草药》),人面子、山枣子(南川《常用中草药手册》)。

    出处

    《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来源

    为漆树科植物南酸枣鲜果果核。鲜果:冬初采收。果核:取果实堆放发酵,使果肉腐烂,然后洗净、晒干。

    原形态

    形态详"五眼果树皮"条。

    性味

    ①《广西中草药》:"味酸涩,性寒。"

    ②南川《常用中草药手册》:"性平,味甘。"

    功能主治

    ①《广西中草药》:"鲜果,消食滞,治食滞腹痛。果核,清热毒,杀虫收敛。治汤火伤。"

    ②南川《常用中草药手册》:"果核,醒酒解毒。治风毒起疙瘩成疮或疡痛。"

    用法用量

    内服:鲜果:嚼食,2~3枚。果核:煎汤,5~8钱。外用:果核煅炭研末调敷。

    摘录《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南酸枣拼音注音Nán Suān Zǎo别名

    五眼果、山枣、人面子、冬东子、酸枣、山桉果、鼻涕果、广枣、醋酸果。

    英文名Axillary Choerospondias Fruit出处

    出自《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来源

    药材基源:为漆树科植物南酸枣Choerospondias axillaris (Roxb.)Burtt et Hill的果实(鲜)或果核。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hoerospondias axillaris (Roxb.)Burtt et Hill[Spondias axillaris Roxb.]

    采收和储藏:9-10月果熟时收,鲜用,或取果核果晒干。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300-2000m的山坡、丘陵或沟谷林中,喜光,速生,适应性强。

    资源分布:分布于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广东、海南、广西、贵州、云南、西藏等地。

    原形态

    南酸枣 落叶乔木,高8-20m。树干挺直,树皮灰褐色,纵裂呈片状剥落,小枝粗壮,暗紫褐色,无毛,具皮孔。奇数羽状复叶互生,长25-40cm,小叶柄长3-5mm;小叶7-15枚,对生,膜质至纸质,卵状椭圆形或长椭圆形,长4-12cm,宽2-5cm,先端尾状长渐尖,基部偏斜,全缘,两面无毛或稀叶背脉腋被毛;侧脉8-10对。花杂性,异株;雄花和假两性花淡紫红色,排列成顶生或腋生的聚伞状圆锥花序,长4-10cm;雌花单生于上部叶腋内;萼片、花瓣各5;雄蕊10;子房5室;花柱5,分离,长约0.5mm。核果椭圆形或倒卵形,长2-3cm,径约2cm,成熟时黄色,中果皮肉质浆状,果核长2-2.5cm,径1.2-1.5cm,先端具5小孔。花期4月,果期8-10月。

    性状

    性状鉴别 果实呈椭圆形或卵圆形,长2-3cm,直径1.4-2cm。表面黑褐色或棕褐色,稍有光泽,具不规则的皱褶;基部有果梗痕。果肉棕褐色。核近卵形,红棕色或黄棕色,顶端有5个(偶有4或6个)明显的小孔。质坚硬。种子5颗,长圆形。无臭,味酸。以个大、肉厚、色黑褐色者为佳。

    显微鉴别 果实横切面:外果皮由表皮细胞和数列厚角细胞组成,表皮细胞外壁被有角质层,细胞内含有黄棕色色素块。中果皮宽广,最外方的数列细胞长圆形,排列整齐,从外向内细胞形状逐渐变大,切向延长,并呈不规则交错排列,细胞内含多数黄棕色的颗粒状物质,偶可见簇晶样物质,直径约为10-25μm;内侧有压缩的中果皮颓废组织。内果皮由纤维状石细胞和少数的石细胞群组成,呈镶嵌状交错排列;石细胞呈类方形、类圆形、不规则形、胞腔和纹孔明显,胞腔中常可见黄棕色色素块;内果皮组织中,可见细微的维管束组织,导管的直径稍大于其周围的纤维状石细胞,此外尚有压缩的颓废组织。

    粉末特征:棕黄色。①外果皮细胞为不规则多角形或类圆形,细胞内含黄棕色色素块,有时可见加厚的角质层纹理。②中果皮薄壁细胞浅黄色,细胞内含丰富的颗粒状物质,偶见簇晶样物质。③内果皮石细胞呈类方形、类圆形或不规则形,直径为27-54(-108)μm,胞腔和纹孔明显,胞腔中常含有黄棕色色素块。④内果皮纤维细胞多成群散在,偶见有细微的维管束组织通过。⑤棕红色色素块众多,呈不规则形。

    毒性

    急性毒性试验:体重18-21g 健康小鼠,雌雄皆用,按序贯法求得小鼠尾静脉注射广枣总黄酮(TFC)的半数致死量为112±12mg/kg。另有报道广枣总黄酮注射液对小鼠静脉注射 半数致死量为403.2 mg/kg。

    化学成分

    预试果实含香豆素类化合物。

    药理作用

    1.广枣总黄酮(TFC)对动物耐缺氧和急性心肌缺血的保扩作用:1.1.广枣总黄酮对小鼠耐常压缺氧、耗氧速度和死亡时余氧量的影响: 腹腔注射 TFC 5.06和11.2mg/kg能显着延长小鼠存活时间,且有明显的量效关系,尚能显着减慢小鼠的耗氧速度,30分钟时耗氧量明显低于对照组,而死亡时瓶中的余氧量却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表明广枣总黄酮具有提高小鼠耐缺氧的能力。

    1.2.TFC对大鼠急性实验性心肌缺血的影响:静脉注射TFC5.06及11.2mg/kg,均能显着对抗静脉注射垂体后叶素1.0μl/kg引起的心电图ST-T变化,即第一期ST段抬高和T波高耸;第二期ST段下移和T波低平或倒置的程度明显减轻,ST一T异常变化的时间明显缩短。具有明显保护大鼠垂体后叶素引起的急性心肌缺血。同时,TFC有对抗因急性心肌缺血所致严重的心律失常和心律减慢的作用,使心律失常的发生率由给药前的100%降至17.6%,心率较单纯给垂体后叶素增加9-27%。

    2.广枣总黄酮抗心律失常作用:李增唏等证实了广枣总黄酮的氯化钙-氯化乙酰胆碱,乌头碱,喹巴因,肾上腺素和氯化钡所引起的多种房性的室性心律失常模型有显着拮抗作用。静脉注射TFC5.6mg/kg使CaCl2一Ach诱发小鼠房颤(扑)发生率由81%降至38%,TFC11.2mg/kg静脉注射使大鼠AC发生室性早搏(VP),室性心动过速VT,室性纤颤VF和心脏停搏(HS)的时间分别延长253,104,126和71%;使豚鼠喹巴因(Oua)产生VP,VT,VF和HS 时中毒剂量分别增加30,41,20和35%,使家兔Adr性心律失常发生时间由0.2±0.1分钟延长至0.5±0.2分钟持续时间由7±5分钟缩短为2.3±1.5分钟;使大鼠BaCl2所致心律失常迅速恢复主窦性心律,心律失常持续时间为2.2±1.1分钟(P

更多中药材
  • 拼音注音Bí Yān出处《纲目拾遗》来源为茄科植物烟草的叶和入其他药材后制成的粉末。功能主治《纲目拾遗》:“通关窍,治惊风,明目,定头痛,辟疫。““能追风发汗。“用法用量外用:搐鼻。制法《广大新书》:“造鼻烟法:香白芷二分,北细辛八分,焙干......
  • 《全国中草药汇编》:鼻血草拼音注音Bí Xiě Cǎo别名红活美、滇荆芥、土荆芥来源唇形科滇荆芥属植物蜜蜂花Melissa axillaris (Benth.) Bakh. f. [M. parviflora Benth. non. Sal......
  • 《中药大辞典》:鼻血雷拼音注音Bí Xiě Léi别名鼻血连(《中草药土方土法战备专辑》)出处《中草药土方土法战备专辑》来源为马兜铃科植物管花马兜铃的根。冬季采挖,洗净切段,晒干或鲜用。生境分布生于山坡阴湿处。分布福建、浙江、江西、湖南、湖......
  • 《中药大辞典》:丛枝蓼拼音注音Cónɡ Zhī Liǎo别名水红辣蓼、辣蓼(《全展选编·传染病》)。出处《全展选编·内科》来源为蓼科植物丛枝蓼的全草。生境分布生于溪边或阴湿处。分布我国南北各地。原形态丛枝蓼,又名:簇蓼。平卧或斜生草本,高3......
  • 拼音注音Cónɡ Máo Rónɡ别名铁牛入石、竹叶牛奶仔、母猪精、细叶牛奶树、石榕、奶汁草来源桑科丛毛榕Ficus comata Hand.-Mazz.,以根入药。生境分布福建、广东、贵州。性味甘、微辛,温。功能主治祛风行气,健脾利湿。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