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牛黄

    《中国药典》:牛黄拼音注音Niú Huánɡ别名

    丑宝、天然牛黄

    英文名CALCULUS BOVIS来源

    本品为牛科动物Bos taurus domesticus Gmelin 干燥的胆结石。宰牛时,如发现有牛黄,即滤去胆汁,将牛黄取出,除去外部薄膜,阴干。

    性状

    本品多呈卵形、类球形、三角形或四方形,大小不一,直径0.6~3(4.5)cm,少数呈管状或碎片。表面黄红色至棕黄色,有的表面挂有一层黑色光亮的薄膜,习称“乌金衣”,有的粗糙,具疣状突起,有的具龟裂纹。体轻,质酥脆,易分层剥落,断面金黄色,可见细密的同心层纹,有的夹有白心。气清香,味苦而后甘,有清凉感,嚼之易碎,不粘牙。

    贮藏

    遮光,密闭,置阴凉干燥处,防潮,防压。

    鉴别

    (1)取本品少量,加清水调和,涂于指甲上,能将指甲染成黄色,习称“挂甲”。

    (2)取本品少许,用水合氯醛试液装片,不加热,置显微镜下观察:不规则团块由多数黄棕色或棕红色小颗粒集成,遇水合氯醛液,色素迅速溶解,并显鲜明金黄色,久置后变绿色。

    (3)取本品粉末10mg,加氯仿20ml,超声处理30分钟,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乙醇1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胆酸、脱氧胆酸对照品,加乙醇制成每1ml各含2mg的混合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附录Ⅵ B)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2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异辛烷-醋酸乙酯-冰醋酸(15:7:5)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10%硫酸乙醇溶液,在105℃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置紫外光灯(365nm)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两个荧光斑点。

    归经

    归心、肝经。

    性味

    甘,凉。

    功能主治

    清心,豁痰,开窍,凉肝,息风,解毒。用于热病神昏,中风痰迷,惊痫抽搐,癫痫发狂,咽喉肿痛,口舌生疮,痈肿疔疮。

    用法用量

    0.15~0.35g,多入丸散用。外用适量,研末敷患处。

    备注

    (1)牛黄功能清热解毒、豁痰定惊,它的开窍之力远不及麝香、冰片。

    (2)本品配以麝香、天竺黄、全蝎、钩藤,则豁痰开窍、清热镇痉;配黄连、黄芩、栀子、郁金、朱砂,则清热解毒、开窍安神;配青黛、珍珠、人指甲、象牙屑、冰片,则清热解毒、消肿定痛。

    (3)牛黄原为病牛胆囊中的结石(少数为胆管、肝管的结石),故货源较少。现除此种天然牛黄外,尚有人工合成的牛黄,系按牛黄含有的成份,由牛胆汁或猪胆汁中提取,加工而成。目前临床上主要用人造牛黄,功效颇好。

    摘录《中国药典》《中药大辞典》:牛黄拼音注音Niú Huánɡ别名

    犀黄(《外科全生集》),各一旺(蒙名)。

    出处

    《本经》

    来源

    为牛科动物黄牛水牛胆囊、胆管肝管中的结石,全年均产。于宰牛时注意牛的胆囊、胆管及肝管中有无硬块,如有即为牛黄,应立即滤去胆汁,将牛黄取出(迟则为胆汁浸润而变黑)。除净外部薄膜,先裹以灯心草或通草丝,外面再包以白布或毛边纸,置阴凉处阴干。干燥时,切忌风吹、日晒、火烘,以防破裂或变色。本品大多取于胆囊,形较圆,商品称为"胆黄"或"蛋黄"。取于胆管、肝管者,呈管状,称为"管黄"。

    性状

    ①胆黄(《本经逢原》)

    完整者呈卵形,方圆形或三角形,直径0.5~3厘米。表面金黄色或棕黄色,深浅不一,细腻而稍有光泽;有时外部有一层黑色光亮的薄膜,习称"乌金衣";有的表面有裂纹,亦有呈麻面而不光滑的。质轻松脆,易于破碎。断面棕黄或金黄色,深浅不等,亦显光泽,有排列整齐的环状层纹,重重相叠。气清香,味先微苦,后微甜。入口芳香清凉,嚼之不粘牙,可慢慢溶化。以少许粉末,和以清水,涂于指甲上能染黄色,经久不褪,习称"透甲"或"挂甲"。

    ②管黄

    呈管状或破碎的小片,表面不平或有横曲纹。长约3厘米,直径约0.5~1.5厘米,表面红棕色或棕褐色,不光滑,有裂纹及小突起。断面也有很少的层次,内心多有空隙,色较深。

    上述牛黄以表面光泽细腻,质轻松脆,断面层纹薄而齐整,无白膜,味先苦后甘,清香而凉者为佳。

    主产北京、河北、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陕西、甘肃、河南。此外,四川、西藏、青海、广西、江苏、上海等地亦产。以西北、东北的产量较大。商品产于西北者,称"西牛黄"或"西黄";产于东北者,称"东牛黄"或"东黄";产于北京、天津等地者,称"京牛黄"。进口的牛黄,产于加拿大、阿根廷、乌拉圭、巴拉圭、智利、玻利维亚等地者,称"金山牛黄";产于印度者,称"印度牛黄"。进口牛黄的色泽、气味,均不及国产牛黄。

    牛黄除来源于黄牛、水牛外,牛科动物的牦中及野牛的牛黄亦可入药。其外形与断面层纹与黄牛、水牛的牛黄同,所不同者外表为乌黑色;另有人工牛黄,为牛胆汁或猪胆汁经人工提取制造而成。大多呈粉末状,或不规则的球形、方形,表面浅棕色或金黄色。质轻松,气微清香而略腥,味微甜而苦,入口后无清凉感。涂于指甲亦能染成黄色,主产天津及北京。

    炮制

    研为极细粉末用。

    归经

    入心、肝经。

    ①《本草蒙筌》:"入肝经。"

    ②《雷公炮制药性解》:"入心经。"

    性味

    苦甘,凉。

    ①《本经》:"味苦,平。"

    ②《吴普本草》:"无毒。"

    ③《别录》:"有小毒。"

    ④《药性论》:"味甘。"

    ⑤《日华子本草》:"凉。"

    注意

    孕妇慎服。

    ①《本草经集注》:"人参为之使。恶龙骨、地黄、龙胆、蜚蠊。畏牛膝。"

    ②《药性论》:"恶常山。畏干漆。"

    ③《品汇精要》:"妊妇勿服。"

    ④《本草经疏》:"伤乳作泻,脾胃虚寒者不当用。"

    功能主治

    清心,化痰,利胆,镇惊。治热病神昏、谵语,癫痫发狂,小儿惊风抽搐,牙疳,喉肿,口舌生疮,痈疽,疔毒。

    ①《本经》:"主惊痫,寒热,热盛狂庢。"

    ②《别录》:"疗小儿诸痫热,口不开;大人狂癫。又堕胎。"

    ③《药性论》:"小儿夜啼,主卒中恶。"

    ④孙思邀:"益肝胆,定精神,除热,止惊痢,辟恶气。"

    ⑤《日华子本草》:"疗中风失音,口噤,妇人血噤,惊悸,天行时疾,健忘虚乏。"

    ⑥《日用本草》:"治惊病搐搦烦热之疾,清心化热,利痰凉惊。"

    ⑦《纲目》:"痘疮紫色,发狂谵语者可用。"

    ⑧《会药医镜》:"疗小儿急惊,热痰壅塞,麻疹余毒,丹毒,牙疳,喉肿,一切实证垂危者。"

    用法用量

    内服:入丸、散,0.5~1.5分。外用:研末撒或调敷。

    复方

    ①治温病邪入心包,神昏谵语,兼治卒厥,五痫,中恶,大人小儿痉厥之因于热者:牛黄一两,郁金一两,犀角一两,黄连一两,朱砂一两,梅片二钱五分,麝香二钱五分,真珠五钱,山栀一两,雄黄一两,黄芩一两。上为极细末,炼老蜜为丸,每丸一钱,金箔为衣,蜡护。脉虚者,人参汤下;脉实者,银花、薄荷汤下。每服一丸,大人病重体实者,日再服,甚至日三服;小儿服半丸,不知,再服半丸。(《温病条辨》安宫牛黄丸)

    ②治热入血室,发狂不认人者:牛黄二钱半,朱砂三钱,脑子一钱,郁金三钱,甘草一钱,牡丹皮三钱。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皂子大。新水化下。(《索问病机保命集》牛黄膏)

    ③治中风痰厥、不省人事,小儿急慢惊风:牛黄一分,辰砂半分,白牵牛(头末)二分。共研为末,作一服,小儿减半。痰厥温香油下;急慢惊风,黄酒入蜜少许送下。(《鲁府禁方》牛黄散)

    ④治小儿惊热,发歇不定:牛黄一分(细研),川大黄半两,蝉壳一分(微炒),子芩半两,龙齿半两(细研)。上药,捣罗为末,炼蜜和丸,如麻子大,不计时候,煎金、银、薄荷汤下三丸,量儿大小,加减服之。(《圣惠方》牛黄丸)

    ⑤治小儿心肺烦热,黄瘦,毛焦,睡卧多惊,狂语:朱砂半两,牛黄一分。上药,同研如面。每服,以水磨犀角,调下一字。(《圣惠方》)

    ⑥治初生胎热或身体黄者:真牛黄一豆大。入蜜调膏,乳汁化开,时时滴儿口中,形色不实者,勿多服。(《小儿药证直诀》)

    ⑦治小儿胎风热、撮口发噤:牛黄(研)一分,淡竹沥半合。每服牛黄一字匕,用淡竹沥调下,一、二岁儿服之;三、四岁儿每服半钱,日三服。量儿大小,以意加减。(《圣济总录》牛黄竹沥散)

    ⑧治乳岩(乳癌),横痃,瘰疬,痰核,流注,肺痈,小肠痈:犀黄三分,麝香一钱半,乳香、没药(各去油)各一两。各研极细末,黄米饭一两,捣烂为丸,忌火烘,晒干。陈酒送下三钱,患生上部,临卧服,下部空心服。(《外科全生集》犀黄丸)

    ⑨治胎毒疮疖及一切疮疡:牛黄三钱,甘草、金银花各一两,草紫河车五钱。上为末,炼蜜丸,量儿服。(《保婴撮要》牛黄解毒丸)

    ⑩治伤寒咽喉痛,心中烦躁,舌上生疮:牛黄(研)、朴硝(研)、甘草(炙,锉)各一两,升麻、山栀子(去皮)、芍药各半两。捣研为细散,再同研令匀。每服一钱匕,食后煎姜、蜜汤,放冷调下。(《圣济总录》牛黄散)

    ⑾治小儿鹅口疮,不能饮乳:牛黄一分,为末。上一味,用竹沥调匀,沥在儿口中。(《圣济总录》牛黄散)

    摘录《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牛黄拼音注音Niú Huánɡ别名

    犀黄、各一旺

    英文名Bezoar, Cow-bezoar出处

    出自《神农本草经》。

    1.陶弘景:牛黄,今人多皆就胆中得之耳。唯以磨爪甲,舐拭不脱者是真。

    2.《药对》:得牡丹、昌蒲利耳目。

    3.《唐本草》:牛黄,今出莱州、密州、戎州、青州、淄州。黄有三种:散黄,粒如麻豆;漫黄,若鸡卵中黄,糊在肝胆;团黄,为块形,有大小,并在肝胆中。特牛,具吴牛未闻有黄。

    4.《本草衍义》:牛黄,亦有骆驼黄,皆西域所出也。骆驼黄极易得,医家当审别考而用

    来源

    药材基源:为牛科动物黄牛或水牛的胆囊、胆管、胆管结石。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1.Bos taurus domesticus Gmelin2.Bubalusbubalis Linnaeus.

    采收和储藏:全年均可收集,杀牛时取出肝脏,注意检查胆囊。肝管及胆管等有无结石,如发现立即取出,去净附着的薄膜,用灯心草包上,外用毛边纸包好,置于阴凉处阴干,切忌风吹、日晒。火供,以防变质。天然牛黄因来自个别病牛体,产量甚微,供不应求,为解决牛黄药源不足,目前采用人工培植牛黄取得很好效果。现将人工培植牛黄的方法介绍如下:凡计划施行手术的牛,要作术前检查,牛种不限,公、母均可。本前应绝食8-12h,但饮水不限。术前要准备好手术器械,核体(即埋入胆囊内的异物)一般采用塑料制成。手术的进行可按常规外科方法处理。培核1年左右便可取黄。取黄方法与培植手术相同。可以再次埋入核体,作第2次培植。核体从牛胆囊中取出后,先用吸水纸轻擦表面,除去胆汁粘液等,然后用硫黄熏蒸,最后烘干(温度控制在50-60℃)或在通风处阴干。

    上述加工方法所得牛黄为碎片状,研粉后即可制药。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1.其性格温驯,生长较快。食植物性饲料。

    资源分布:1.全国各地均有饲养。

    2.全国大部分地区均饲养,以南方水稻田地区为多。

    原形态

    1.黄牛,体第1.5-2m,体重一般在280kg左右。体格强壮结实,头大额广,鼻阔口大,上唇上部有两个大鼻孔,基间皮肤硬而光滑,无毛,称为鼻镜。眼、耳都较大。头上有角1对,左右分开,角之长短、大小随品种而异弯曲无分枝,中空,内有骨质角髓。四肢匀称,4路,均有蹄甲,其后方2趾不着地,称悬蹄。尾较长,尾端具丛毛,毛色大部分为黄色,无杂毛掺混。

    2.角较长大面扁,上有很多任务发纹,颈短,腰腹隆凸。四肢较短,蹄较大。皮厚无汗腺,毛粗而短,体前部较密,后背及胸腹各部较疏。体色大多灰黑色,但亦有黄褐色或白色的。

    性状

    性状鉴别,本品多呈卵形、类球形、三角形,直径0.6-3(-4.5)cm。表面金黄色至棕黄色,深浅不一,较细腻而稍有光泽,有的外部挂有一层黑色光亮的薄膜,习称“乌金衣”,有的粗糙,有裂纹。体轻,质极脆,易分层剥离,断面色较浅,可见紧密的同心环层纹,有的夹有白心。气清香,味苦而后甜,有明显的清香凉感,嚼之易碎,不粘牙。

    胆管结石呈管状,表面不平或有横曲纹,或为破碎的小片,长约3cm,直径0.5-1.5cm。表面红棕或黄棕色,有的呈棕褐色,有裂纹及小突起。断面有较少的层纹,有的中空。

    显微鉴别本品水合氯醇装片不加热,可见不规则团块,由多数黄棕色或棕红色小颗粒集成,遇水含氯醛液色素迅速溶解,并显鲜明金黄色,久置后变绿色。

    毒性

    小鼠口服牛黄代用品0.6g/kg,每天1次,连续6天,体重、饮食、大小便、活动均无异常,给药12天以上,则体重较对照组明显减轻。如服以上剂量的10-30倍,则多有腹泻,有的呈昏迷状态而死亡;牛黄则很少腹泻,死亡率也较低。小鼠服牛黄或胆酸钙2g/kg,1周内没有死亡。高血压大鼠,每天服牛黄100mg/kg,共15周,脑、肺、心、肝、肾、肾上腺、脾、精囊等脏器肉眼所见均无病变。胆汁口服时无毒,但如静脉注射,则产生严重的神经系统及心脏的抑制,并发生溶血。主要是其中所含的胆酸所引起。静脉注射胆盐引起显着血压下降并伴有心率减慢。离体心脏灌流时,胆盐也使心率减慢、收缩幅度降低,并可引起心律不齐甚至心室颤动。注射胆汁并可引起胃肠道活动增加。小量胆盐可使骨胳肌活动增加,搐搦,痉挛,大量则抑制。上述作用可能是由于抑制胆碱酯酶所致。毒性:天然牛黄15g/kg灌胃给药后,多数小鼠活动明显减少,倦伏于鼠笼,继续观察7天,未见任何毒性作用。天然牛黄、人植牛黄腹腔注射对小鼠的半数致死量分别为675.77±152.05mg/kg、403.27±44.04mg/kg。

    小鼠腹腔注射胆酸的半数致死量为1.52g/kg,去氧胆酸为1.06g/kg,小鼠静脉注射去氧胆酸的半数致死量为0.15g/kg。小鼠一次腹腔注射天然牛黄或胆酸钙2g/kg,观察1周未见死亡。每日腹腔注射天然牛黄0.6g/kg,连续6天,未见体重减轻和其它症状。高血压大鼠每日腹腔注射天然牛黄0.1g/kg,共15周,未见各重要器官发生病理变化。上述实验表明,天然牛黄毒性很低。培植牛黄腹腔注射给药的小鼠半数致死量为403.27±44.04mg/kg。小鼠30只,先饥饿8小时(禁食不禁水),随机分3组,分别灌胃15%天然牛黄、10%与15%培植牛黄,给药容量为50ml/kg,4小时后重复给药1次。给药后,多数动物活动明显减少,倦伏。约3小时后惭恢复正常,继续观察7天,未见毒性反应和死亡,饮食正常,皮毛光滑,行为动活均正常。

    化学成分

    天然牛黄中含有胆红素(bilirubin),胆汁酸(bile acids)[包括胆酸(cholic acid)],脱氧胆酸(deoxycholic acid),胆汁酸盐,胆甾醇(cholesterol),麦角甾醇(ergosterol),脂肪酸(fatty acid),卵磷脂(lecithine),维生素D,无机元素钙,钠,铁,钾,铜,镁,磷等。尚含类胡萝卜素及丙氨酸(alanine),甘氨酸(glycine),牛磺酸(taurine),天冬氨酸(aspartic acid),精氨酸(arginine),亮氨酸(leucine),蛋氨酸(methionine)等多种氨基酸及两种酸性肽类成分:平滑肌收缩物质SMC-S2和SMC-F。

    天然牛黄中的胆红素分为游离胆红素、结合胆红素和共价胆红素3种。其中结合胆红素结合的主要是葡萄糖醛酸,共价胆红素是指与蛋白(主要是白蛋白)共价结合的胆红素。

    药理作用

    1.对中枢系统的作用:1.1.镇静作用:1.1.1.对小鼠自发活动的影响:小鼠随机分组,每组10只,腹腔注射牛黄混悬液;给药后1.5小时测小鼠5分钟自发活动次数,用给药前后小鼠活动次数之差值进行F检验,结果表明牛黄能显着抑制小鼠自发活动。(P胆酸盐>熊果去氧胆酸盐。说明去氧胆酸盐对欧蒂氏括约肌显示最大的松弛作用,而被认为是牛黄利胆作用的成分。

    牛黄中所含胆酸类的作用,是使平滑肌松弛,特别是去氧胆酸解痉作用最强。牛黄水溶性成分SMC,可使胆囊平滑肌收缩,并可抑制去氧胆酸对胆囊的松弛作用,从而有助于胆囊胆汁排出。这项结果说明药理上相互拮抗的物质作用于同一部位,构成一个功能上的合作体系,共同调节胆汁排出功能。胆囊收缩物质SMC和胆汁促泌素(Cholcystokinine)一样对胆囊具有收缩作用,而去氧胆酸的作用则与其拮抗。由于牛黄既含游离胆酸,使胆管系统平滑肌松弛,又含SMC可使胆囊收缩,所以用牛黄后并不影响胆囊收缩而使括约肌松弛使胆汁排出增加的效果。

    5.对血液系统的影响:健康家兔灌胃牛黄0.1g/kgl-2次后,可使红细胞显着增加。摘除脾脏的家兔口服牛黄,也见红细胞及血色素量增加。对由于放血引起贫血的家兔,灌胃牛黄可促进血色素量恢复。又有人试验,正常家兔每次口服牛黄0.1g/kg,隔日,共2-7次,能显着促进红细胞的新生。用药次数愈多,作用愈大,但因牛黄品种而有差异。因放血而贫血的家兔每次中服牛黄。0.1g/kg,1日1次,3次后能显着促进贫血的恢复。后来又将牛黄所含成分用不同溶剂浸出,试验其对家兔红细胞的新生作用,证明维生素D为促进红细胞新生的主要成分,胆红素和麦角甾醇仅有部分作用。

    6.抗炎作用:6.1.对二甲苯所致小鼠耳部炎症的影响:取小鼠随机分组,每组10只,腹腔注射牛黄混悬液,每天1次,连续3天,第3天给药后1小时,于每鼠左耳滴二甲苯0.02ml致炎20分钟,处死动物,用直径6.5mm的打孔器分别切下小鼠左右耳壳圆片,称重,计算。结果表明牛黄能显着抑制二甲苯所致小鼠耳部炎症的作用(P

更多中药材
  • 拼音注音Bǎi Wěi Sǔn别名石竹根(《草木便方》),竹林梢、万花梢(《分类草药性》),黄牛尾巴(《贵州民间方药集》),竹林霄(《四川中药志》)。出处《贵州民间方药集》来源为百合科植物万寿竹之根茎及根。夏,秋间采收。生境分布生于低山区林......
  • 《全国中草药汇编》:百日草来源菊科百日草Zinnia elegans Jacq.,以全草入药。生境分布长江流域各省有栽培。功能主治清热利尿。主治痢疾,淋症,乳头痈。用法用量0.5~1两;外用鲜品适量,捣敷患处。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中华本......
  • 《全国中草药汇编》:百步还阳丹拼音注音Bǎi Bù Hái Yánɡ Dān别名鸟巢兰来源兰科兜被兰属植物二叶兜被兰Neottianthe cucullata (L.) Schlecht.,以全草入药。夏秋采收,鲜用或晒干。性味甘,平。功能......
  • 《全国中草药汇编》:百灵草拼音注音Bǎi Línɡ Cǎo别名小白药、小对节生、小掰角、长柄牛奶藤来源萝藦科牛奶菜属植物百灵草Marsdenia longipes W. T. Wang,以根或全株入药。四季可采,鲜用或晒干。毒性本品有毒,不......
  • 《全国中草药汇编》:百眼藤拼音注音Bǎi Yǎn Ténɡ别名爬山虎、咸鱼头、五眼子、泥藤草、大甘草、小叶羊角藤来源为茜草科巴戟属植物百眼藤Morinda parvifolia Bartl.,以全株入药。四季可采,鲜用或晒干。性味甘,凉。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