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箬叶

    《中药大辞典》:箬叶拼音注音Ruò Yè别名

    辽叶(《纲目》)

    出处

    《纲目》

    来源

    为禾本科植物箬竹

    生境分布

    分布长江流域等地。

    原形态

    箬竹,又名:篃竹。

    秆高约75厘米。直径4~5毫米,圆筒形或顶端节间稍扁平,节间长2.5~5厘米,中空极小;秆环殊少隆起乃至不可触知;箨鞘长20~25厘米,宿存性,枯萎后呈暗草黄色,稀具小横脉,故局部地呈方格子状,无毛,惟下部边缘具柔软之褐色纤毛,呈流苏状,至于为下方箨所包被着的部分则具绒毛;箨舌顶端呈弧形。两侧各具少数繸毛;箨叶的大小多变化,形甚窄,有时可长逾5厘米,有部分方格状小横脉。秆上每节生枝条1枚(稀有2枚者)。叶在成长植株上弯作弧形,叶片作长披针形,大者长达45厘米以上,宽可逾10厘米,先端渐尖,延伸成一细尖头;上面绿色,有光,下面灰绿色,散生锯色短柔毛;中脉宽而隆起,黄白色,在叶背面沿中脉之一侧生有一行毡毛,次脉有时可多至15乃至18对,小横脉极明显;叶基急收缩,叶缘有尖锐小锯尖;叶柄健壮而带微紫色。花序未见。

    本植物的叶基部(箬蒂)亦供药用,另详专条。

    归经

    《得配本草》:"入手太阴,兼足厥阴经。"

    性味

    《纲目》:"甘,寒,无毒。"

    功能主治

    清热止血,解毒消肿。治吐血,衄血,下血。小便不利,喉痹,痈肿。

    《纲目》:"治男女吐血,衄血,呕血,咯血,下血。并烧存性,温汤服一钱匕。又通小便,利肺气,喉痹,消痈肿。"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5钱;或煅存性入散剂。外用:煅存性研末作吹药。

    复方

    ①治肺痈鼻衄:白面、箬叶灰各三钱。上二味研令匀,分为二服,食后井华水调下。(《圣济总录》玉尘散)

    ②治经血不止:蚕纸(不计多少烧灰)、箬叶(烧灰)。上二味等分研匀,每服二钱匕,温酒调下。(《圣济总录》二灰散)

    ③治脏毒下血,久远不瘥者:茶篰箬叶烧成黑灰,研罗极细,入麝香少许,空心糯米饮调下。(《百一选方》)

    ④治小便先涩后不通:干箬叶(烧灰)、滑石半两。上为细末,每服三钱许,米饮调下,空服。(《指南方》箬叶散)

    ⑤治咽喉闭痛:辽叶、灯心草烧灰,等分吹之。(《濒湖集简方》)

    摘录《中药大辞典》《中药大辞典》:箬叶拼音注音Ruò Yè出处

    《本经逢原》

    来源

    为禾本科植物箬竹叶基部

    功能主治

    《本经逢原》:"煎汤治胃热呃逆,其性较柿蒂稍平。取灰以香油调涂汤火伤。

    摘录《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箬叶拼音注音Ruò Yè别名

    辽叶、茶篰若叶

    英文名Leaf of Chequer-shaped Indocalamus出处

    出自《本草纲目》; 《纲目》:箬,若钓而弱,故名。其生疏辽,故又谓之辽。箬,生南方平泽,其根与茎皆似小竹,其节箨与叶皆似芦荻,而叶之面青背谈,柔而刃,新旧相代,四时常青。南人取之作笠,及裹茶盐,包米粽,女人以衬鞋底。

    来源

    药材基源:为禾本科植物箬竹的叶。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1.Indocalamus tessellatus (Munro) Keng f. 2.Indocalamus latifolius(Keng)McClure [Arundinaria lafitolia Keng]

    采收和储藏:全年均可采,晒干。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1.箬竹生于海拔300-1400m的山坡路旁。 2.阔叶箬竹生于林下或山坡。

    资源分布:1.箬竹分布于浙江西天目山、衢县、湖南零陵阳明山等地。 2.阔叶箬竹分布于华东及湖北、湖南、广东、四川等地。

    原形态

    1.箬竹 植株呈灌木状。竿高0.5-2m,直径4-7.5mm;节间长约25cm,最长可达32cm,。圆筒形,在分枝一侧的基部微扁,多为绿色,节较平坦,竿环较箨环略隆起,节下方有红棕色贴竿的毛环。箨鞘长于节间,上部宽松抱竿,无毛,下部紧密抱竿,密被紫褐色伏贴状疣基刺毛,具纵肋;箨耳无,箨舌厚膜质,截形,高1-2mm。背部有伏贴微毛;箨片大小多变化;窄披针形,竿下部者较窄,竿上部者稍宽,易落。小技具2-4叶;叶鞘紧密抱竿,有纵助,背面无毛,或被微毛,无叶耳;叶舌高1-4mm,截形,叶片在成长植株上稍下弯,宽披针形或长圆状披针形,长20-46cm,宽4-10.8cm,先端长尖,基部楔形,下表面灰绿色,密被伏贴短柔毛;中脉两侧或仅一侧生有一条毡毛,次脉8-16对;小横脉明显,形成方格状,叶缘生有细锯齿。圆锥花序长10-14cm,花序主轴和分枝均密被棕色短柔毛;小穗绿色带紫,长2.3-2.5cm,几呈圆柱形,含5-6朵小花,小穗柄长5.5- 5.8mm;小德轴节间,被白色绒毛;颖有3片,纸质,脉上具微毛,第1颖长5-7mm,先端钝,有5脉,第2颖长7-10.5mm,具7脉,第3颖长10-19mm,具9脉;第1外样长11-13mm,背部具微毛;有11-13脉,基盘长0.5-1mm,其上有白色髯毛,第1内释长约为外样的1/3,背部有2脊,春间生有白色微毛,先端有2齿和白色柔毛;花药黄色。笋期4-5月,花期6-7月。 2. 阔叶箬竹 灌木状竹类。竿高可达2m,直径0.5-1.5;节间长5-22cm,微有毛,尤以节下方为甚;竿算宿存,质坚硬,背部常有粗糙的棕色小刺毛,边缘内卷,且有纤毛;箨舌截平,鞘口顶端有长1-3mm流苏状繸毛;小技顶端有1-3叶片;叶片长10-40cm,宽1.5- 8cm;花序上叶片较小,表面无毛,翠绿色,近叶绿处有小刺毛,背面灰白色,略生微毛,小横脉明显,边缘粗糙或一边平滑。圆锥花序基部常为叶鞘包裹,长6-23cm,或有时退化为仅有4-5小穗的总状花序;花序分校与主轴均密生微毛,小穗紫色或暗绿色,有5-9/小花,长2-4cm;内停稍短于外稃,稀有等长或较长于外稃,通常先端有2齿或有1凹头,背部有2脊,脊或脊间向上生稀疏的微毛,鳞被3;雄蕊3,花药大多紫色,颖果成熟后古铜色,状如麦穗,长约1cm。笋期4-5月,花果期1-8月。

    归经

    肺;肝经

    性味

    甘;寒

    功能主治

    清热止血;解毒消肿。主吐血;衄血;便血;崩漏;小便不利;喉痹;痈肿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或炒存性入散剂。外用:适量,炒炭存性,研末吹喉。

    复方

    ①治肺痈鼻衄:白面、箬叶灰各三钱。上二味研令匀,分为二服,食后并华水调下。(《圣济总录》玉尘散)②治经血不止:蚕纸(不计多少烧灰)、箬叶(烧灰)。上二味等分研匀,每服二钱匕,温酒调下。(《圣济总录》二灰散)③治服毒下血,久远不瘥者:茶篰箬叶烧成黑灰,研罗极细,入麝香少许,空心糯米次调下。(《百一选方》)④治小便先涩后不通:干箬叶(烧灰)、滑石半两。上为细末,每服三钱许,米饮调下,空服。(《指南方》箬叶散)⑤治咽喉闭痛:辽叶、灯心草烧灰,等分吹之。(《濒湖集简方》)

    各家论述

    《纲目》:治男女吐血,衄血,呕血,咯血,下血。并烧存性,温汤服一钱匕。又通小便,利肺气,喉痹,消痈肿。

    摘录《中华本草》
更多中药材
  • 《全国中草药汇编》:鞭叶铁线蕨拼音注音Biān Yè Tiě Xiàn Jué别名岩虱子、有尾铁线蕨、过山龙来源蕨类铁线蕨科鞭叶铁线蕨Adiantum caudatum L.,以全草入药。生境分布长江流域及东南、西南。性味苦,平。功能主治清......
  • 《全国中草药汇编》:鞭打绣球拼音注音Biān Dǎ Xiù Qiú别名地草果、红顶珠、顶珠草、底线果、地红参、地红豆、地胡椒、月月换叶、连线草[云南]来源玄参科羊膜草属植物羊膜草Hemiphragma heterophyllum Wall.......
  • 《全国中草药汇编》:饱饭花拼音注音Bǎo Fàn Huā别名小叶珍珠花、乌饭子、米饭花来源杜鹃花科饱饭花Vaccinium laetum Diels,以枝叶、果实入药。生境分布四川。性味枝叶:苦,平。果:酸、甘,平。功能主治枝叶:主治偏头痛......
  • 拼音注音Bǎo Fàn Huā Guǒ别名乌饭子来源药材基源:为杜鹃花科植物西南越橘的果实。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Vaccinium laetum Diels[V.mandarinorum Dielsvar.laetum(Diels)Metc......
  • 《中药大辞典》:饱饭花枝叶拼音注音Bǎo Fàn Huā Zhī Yè出处《四川常用中草药》来源为杜鹃花科植物小叶珍珠花的枝叶。全年可采。性味苦,平。功能主治治偏头痛。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5钱。摘录《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饱饭花枝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