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大黄甘草汤

    组成

    炒大黄半两(12克)、炙甘草半两(3克)。

    用法

    用水600毫升,煮取200毫升,分2次温服。

    功效

    通便止呕。

    主治

    胃肠积热,浊腐之气上逆,食已即吐,吐势急迫,或大便秘结不通,苔黄,脉滑实者。

    临床应用

    临床主要用于治疗顽固性呕吐、急性肠炎、胆囊炎急性发作等病症。

    1.呕吐:本方治疗呕吐患者86例,不包括外科疾患伴发呕吐及妊娠呕吐。结果:痊愈57例,显效17例,有效9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6.5%。(《河北中医药学报》2001年第4期)

    2.小儿急性肠炎:本方加减治疗小儿急性肠炎30例。其中24例虽经西药治疗热退,而吐泻不愈,并伴有轻至中度脱水。结果:经中药治疗后,治愈27例,好转2例,无效1例。(《中国医药导报》2007年第14期)

    3.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朱良春经验个案):周姓妇,42岁。上腹部及右胁胀痛不适3年,多次住院治疗。均诊为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胀痛时好时发,近因工作劳累加饮食不节,来诊前又急发右胁胀痛。阵发性加剧,畏寒发热,体温39℃,恶心纳呆,厌油腻,呕吐黄水和食物,口苦咽干,小便浊黄,大便不爽,舌红苔薄黄腻,脉弦滑数。证属湿热内蕴,胆气不通,三焦不利,法宜清胆透热、祛湿泄热、宣畅气机,投“青蒿茵陈汤”,另嘱先用“速效止痛散”醋调外敷于右胁下,外敷加内服。用药1日即痛胀诸证大减,体温降至37.5℃。3剂后,体温正常,诸证均除。续投“大黄甘草汤”每日小剂量滚开水冲泡代茶,大黄剂量少则1~2克,多则6~10克,以服后脾胃舒适为度,灵活调整大黄用量,保持胆胃通降之性,守法服大黄甘草汤3个月,B超复查胆囊未见异常,追访5年无复发。(《辽宁中医杂志》2003年第8期)

    方解

    大黄甘草汤为《金匮要略》中治疗“食入即吐”的名方,对胃气上逆,食入即吐者用之效佳。

    临床应用注意掌握适应证,发病季节为夏秋之节,临床症状以热、上吐、下泻、口渴、尿黄少、舌质红、苔腻黄最为重要。如属脾虚泻或寒泻,以甘草配大黄,引清热之功,用葛根生津止泻。

    现代研究

    临床报道用本方治疗梅尼埃病、妊娠呕吐、膈肌痉挛、急性牙周炎、食管癌等病症;加清热解毒药外洗浸泡治疗水疱型足癣,其中大黄用量15克,甘草用量60克。

    对于小儿腹泻,有研究表明:减少大黄用量则可变泻下剂为止泻之用,将大黄、甘草原剂量比由4:1改为1:1,并在原方基础上加用葛根等。使方剂起到清热、补益脾胃之气、生津止泻之功,而无泻下之弊。

    方歌

    食方未久吐相随,两热冲来自不支,四两大黄二两草,上从下取法神奇。 

    摘录汉·《金匮要略》
更多中药材
  • 《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哈尔滨方):八宝生肌散处方血竭4钱,乳香3钱,没药3钱,龙骨3钱,海螵蛸3钱,儿茶3钱,象皮3钱,寒水石3钱,梅花片5片。制法上为极细末,后入梅片研匀。功能主治生肌收口。主疮疡毒气已尽,新肉不生,久不敛口。用法用量撤......
  • 《中药成方配本》:八宝眼药处方珠粉3克 西牛黄0.9克 麝香0.9克 冰片4.5克 珊瑚1.5克 玛瑙1.5克 熊胆1.8克 青鱼胆2只 制甘石15克 海螵蛸2.1克 黄连6克 荸荠粉7.5克 蕤仁霜3克制法将黄连煎去滓,化熊胆,青鱼胆拌入......
  • 处方芡实 薏仁米 白扁豆 莲肉 山药 红枣桂圆 百合各6克 大米150克功能主治健脾胃,补气益肾,养血安神。适用于失眠以及体虚乏力虚肿、泄泻、口渴、咳嗽少痰等。用法用量分顿调糖食用,连吃数日。摘录《民间方》......
  • 《疗证汇要》卷一:八宝红灵丹别名绛雷(《随息居霍乱论》卷四)、八宝红灵散(《慈禧光绪医方选议》)、红灵丹(《湿温时疫治疗法》)。处方朱砂30克(水飞)明雄黄18克 真麝香9克 冰片9克 硼砂18克 礞石12克 牙硝7.5克 小真金箔50张制......
  • 《喉科紫珍集》卷下:八宝膏处方黄丹1两,宫粉1两,血余(滚水泡洗)1两,铜青3两,白蜡2两(黄蜡亦可),未后(即黑山羊粪。以新瓦晒露7昼夜,不可经雨,为末)1两(或用午后,即白马粪)。制法用桐油4两,麻油4两,菜油4两,先将丹粉。血余煎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