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黄耆六一汤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五:黄耆六一汤别名

    黄耆汤(《普济方》卷二二九)。

    处方

    黄耆(去芦,蜜炙)180克 甘草30克

    制法

    上药哎咀。

    功能主治

    补气生津。治诸虚不足,肢体劳倦,胸中烦悸,唇口干燥,面色萎黄,不能饮食;或先渴而欲发疮疖,或病痈疽后而渴者。

    用法用量

    每服6克,用水150毫升,加大枣1枚,煎至100毫升,去滓温服,不拘时。

    摘录《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五《局方》卷五(宝庆新增方):黄耆六一汤别名

    黄耆汤、黄耆饮

    处方

    黄耆(去芦,蜜炙)6两,甘草(炙)1两。

    功能主治

    平补气血,安和脏腑。主气虚津伤,肢体劳倦,口常干渴,面色萎黄,不思饮食;或先渴而后生疮疖,或患痈疽之后而口渴;或卫虚自汗;或痔漏脓水不绝。

    用法用量

    黄耆汤(《普济方》卷二二九)、黄耆饮(《证治要诀类方》卷二)。

    摘录《局方》卷五(宝庆新增方)《外科正宗》卷三:黄耆六一汤处方

    黄耆(半生,半蜜水炒)6钱,甘草(半生,半炙)1钱5分,人参1钱。

    功能主治

    流注溃后,脓水出多,口干作渴,烦躁不宁。

    用法用量

    水2钟,煎8分,食远服。

    摘录《外科正宗》卷三《外科精要》卷下:黄耆六一汤处方

    绵黄耆6两(用淡盐水润,饭上蒸),粉草1两(半生半炙)。

    制法

    上为末。

    功能主治

    治渴补虚,免痈疽。主渴疾痈疽,溃后作渴。

    用法用量

    每服2钱,侵晨、日午以白汤调下;不应,作大剂,水煎服。古人号黄耆为羊肉,可见其能补也。

    摘录《外科精要》卷下《直指》卷九:黄耆六一汤处方

    黄耆(炙)6钱,甘草(炙)1钱,白术3钱,白芍药3钱。

    制法

    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

    虚劳自汗。

    用法用量

    每服2钱,加生姜、大枣,水煎服。

    摘录《直指》卷九《朱氏集验方》卷一:黄耆六一汤处方

    黄耆、当归、甘草各等分。

    功能主治

    风湿相搏,肌肉瞤动。

    用法用量

    本方治上症,宜先服渗湿汤,次用是药。

    摘录《朱氏集验方》卷一
更多中药材
  • 处方半夏(姜汁炒)、巴豆霜、当归、乳香、没药、硼砂、血竭、土鳖(倍用)各等分。制法上为细末。功能主治杖打极重者。用法用量每服8厘,好酒送下。摘录《古今医鉴》卷十六引黄宾江方......
  • 别名和气养血汤处方当归2钱,白术1钱5分,小茴羊藿1钱,腹皮1钱,黄耆1钱,川芎1钱5分,炙草8分。功能主治酒病后,和气养血。主用法用量加生姜、大枣,水煎服。摘录《点点经》卷一......
  • 《医宗金鉴》卷八十八:八仙逍遥汤处方防凤 荆芥 川芎 甘草各3克 当归(酒洗)黄柏各6克 茅山苍术 牡丹皮 川椒各9克 苦参15克功能主治跌打损伤,肿硬疼痛,及一切风湿疼痛。用法用量上药共合一处,装白布袋内,扎口,水熬滚,熏洗患处。摘录《医......
  • 《仙拈集》卷三:八仙酒处方当归1两,生地1两,杜仲1两,牛膝1两,枸杞1两,五加皮2两,土茯苓4两(打碎)。功能主治补脾肾,壮筋骨,和颜悦色,令人有子。主用法用量用好生酒30斤,煮一炷香,将滓滤去,任服。摘录《仙拈集》卷三《仙拈集》卷一:八......
  • 别名经进八仙散处方干葛(纹细嫩有粉者)半两,白豆蔻(去皮壳)半两,缩砂仁(实者)半两,丁香(大者)半两,甘草(粉者)1两,百药煎1分,木瓜(盐窨,加倍用),烧盐1两。功能主治壮脾进食,令人饮酒不醉。主用法用量上锉细。人不能饮酒者,只抄1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