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黑散

    《备急千金要方》卷五:黑散处方

    麻黄15克 大黄7.5克 杏仁15克

    制法

    上三味,先捣麻黄、大黄为散,别研杏仁如脂,纳上药末,又捣,令调和,纳密器中。

    功能主治

    治小儿变蒸中挟时行温病,或非变蒸时而得时行者。

    用法用量

    一月儿服小豆大1枚,以乳汁和服。抱令得汗,汗出温粉粉之,勿使见风,百日儿服如枣核;以儿大小量之。

    摘录《备急千金要方》卷五《证治准绳·幼科》卷二:黑散处方

    黄连,黄芩 大黄 黄柏各6克

    功能主治

    治小儿狐疝气,偏有大小,时时上下者。

    用法用量

    上药同烧存性,为极细末,加雄猪胆汁及蜜同调,敷患处。

    摘录《证治准绳·幼科》卷二《准绳·幼科》卷二:黑散处方

    黄连2钱,黄芩2钱,大黄2钱,黄柏2钱(同烧存性)。

    制法

    上为极细末。

    功能主治

    小儿偏坠,狐疝气偏有大小,时时上下者。

    用法用量

    雄猪胆汁、蜜同调敷。

    摘录《准绳·幼科》卷二《千金》卷五:黑散别名

    黑膏子

    处方

    麻黄半两,大黄6铢,杏仁半两。

    制法

    先捣麻黄、大黄为散,别研杏仁如脂,乃细细纳散,又捣令调和,纳密器中。

    功能主治

    小儿变蒸,中挟时行温病;或非变蒸时而得时行者。小儿伤寒发热。

    用法用量

    黑膏子(《普济方》卷三六一)。

    各家论述

    《千金方衍义》:于变蒸之中复挟时行邪气,非急为开提中外,何以保全万一?方中大黄荡涤内结,用麻黄开发表邪,杏仁疏利逆气。盖大黄原有安和五脏之功,麻黄兼有破除症坚之力,杏仁交通中外,乃麻黄汤之变方,守真通圣、双解从此悟出。

    摘录《千金》卷五《幼幼新书》卷十引《庄氏家传》:黑散处方

    干姜半两,甘草1分。

    制法

    上入瓷盒内,用火煅存性,为末,煅须恰好,过则力太缓,不及则性太烈。

    功能主治

    慢脾风,目垂面白。

    用法用量

    本方方名,原书同卷(人卫本)作“黑散子”。

    摘录《幼幼新书》卷十引《庄氏家传》《圣济总录》卷十五:黑散处方

    天南星1枚重1两(锉),皂荚2挺(不蚛者,寸截,2味同烧,令通赤,放冷,细研,称2两),芎末1分,荆芥穗末半两。

    制法

    上为散。

    功能主治

    首风,头痛不可忍。

    用法用量

    每服1钱匕,腊茶调服,蜜水亦得,不拘时候。

    摘录《圣济总录》卷十五《千金》卷三:黑散处方

    麻黄1两,贯众1两,桂心1两,甘草3两,干漆3两,细辛2两。

    制法

    上药治下筛。

    功能主治

    产后下痢。血结于内,腹胀喘逆。

    用法用量

    每服5撮,酒送下,日再服,麦粥下尤佳。

    各家论述

    《千金方衍义》:用于漆治绝伤而破血下行,桂心散结积而温理血气,贯众治腹中邪而散诸热毒,细辛利空窍而温散诸寒,甘草调胃气而兼和药性,麻黄开腠理而宣散逆气,此虽发汗重剂,然入于破血导滞剂中,亦必助干漆、贯众之势,以《本经》原有破坚症之治也。

    摘录《千金》卷三
更多中药材
  • 处方半夏(汤去滑)3分,干葛3分,细辛3分,白术3分,茯苓3分,桂心(不见火)3分,防风3分,干姜(炮)3分,黄芩3分,小草3分,甘草(炙)3分,柴胡3分,麦门冬(去心)3分。制法上锉散。功能主治足少阳经为风寒暑湿流注,发热,腰胁痛,头疼,......
  • 处方半夏、干葛、细辛、白术、茯苓、桂、柴胡、麦冬。功能主治脚气,邪中少阳,口苦胁痛,面垢,体无膏泽,头目颔锐痛。摘录《脉因证治》卷下......
  • 《金匮要略》卷中:半夏干姜散处方半夏 干姜各等分制法上二味,研为粗末。功能主治温胃止呕。主胃中有寒,干呕吐逆,吐涎沫。用法用量每次3克,用浆水300毫升,煎取210毫升,顿服之。备注本方证属胃中有寒,津液凝为痰涎,随胃气上逆,因而干呕、吐涎......
  • 《张氏医通》卷五:半夏干姜汤处方半夏、甘草、干姜各等分。制法上为散。功能主治干呕,吐涎沫。用法用量每取方寸匕,浆水煎服。摘录《张氏医通》卷五《疝气证治论》:半夏干姜汤处方干姜、桂枝、半夏、苍术、生姜各等分。功能主治心胃痛不可忍。用法用量水煎......
  • 别名安中散处方半夏2两(汤浸洗7次,切片,焙干),厚朴4两(姜制),陈皮6两(去瓤,焙干),甘草2两(炙焦黄),苍术6两(米泔浸一伏时,去皮,切,焙干)。制法上锉,慢火炒焦,为粗散。功能主治胃虚,寒热百病,脾寒痰盛,不思饮食。用法用量每服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