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苓甘五味姜辛汤

    《金匮要略》卷中:苓甘五味姜辛汤处方

    茯苓12克 甘草6克 干姜9克 细辛3克 五味子6克

    功能主治

    温肺化饮。治咳逆。寒饮内停,咳嗽痰稀,喜唾,胸满喘逆,舌苔白滑,脉沉迟。

    用法用量

    上药五味,以水800毫升,煮取300毫升,去滓,分三次温服。

    摘录《金匮要略》卷中《金匮》卷中:苓甘五味姜辛汤别名

    五味细辛汤、苓甘姜辛汤、桂枝五味甘草去桂加姜辛汤

    处方

    茯苓4两,甘草3两,干姜3两,细辛3两,五味半升。

    功能主治

    气逆上冲,服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汤后,冲气即低,而反更咳胸满者。肺经感寒,咳嗽不已。

    用法用量

    五味细辛汤(《鸡峰》卷十一)、苓甘味姜辛汤(《普济方》卷一四○)、桂枝五味甘草去桂加姜辛汤(《张氏医通》卷十三)。

    各家论述

    《金匮要略心典》:眼前汤己,冲气即低,而反更咳胸满者,下焦冲逆之气即伏,而肺中伏匿之寒饮续出也。故去桂枝之辛而导气,加干姜、细辛之辛而入肺者,合茯苓、五味、甘草消饮驱寒,以泄满止咳也。

    摘录《金匮》卷中《金匮要略》:苓甘五味姜辛汤组成

    茯苓四两(12g),甘草三两(9g), 干姜三两(9g), 细辛三两(6g) ,五味子半升(6g)

    用法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半升,日三服。现代用法:水煎服。

    功效

    温肺化饮。

    主治

    寒饮内停证。咳嗽吐痰,量多色白清稀,喜唾涎沫,胸满喘逆,舌苔白滑,脉沉迟等。

    方解

    本方证是由于脾胃阳虚,运化失职,湿聚成饮,寒饮犯肺所致。寒饮犯肺,肺失宣降,故咳嗽吐痰,量多色白质稀;脾虚寒饮不化,则喜唾涎沫;痰聚气壅,则胸满气喘;舌苔白滑,脉沉迟,为寒痰之征。《金匮要略》云:“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故治宜温肺化饮。方中干姜辛热,人脾肺经,既温肺散寒以化饮,又温运脾阳以化湿,为君药。细辛温肺化饮;茯苓健脾渗湿,既使湿从小便而去,又能健脾以治生痰之源,共为臣药。五味子收敛肺气,敛阴止咳,又防干姜、细辛辛散耗气,与之相伍,散收并行,收不恋邪,散不伤正,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诸药合用,脾肺同治,温散并行,开中有合,标本兼顾,药虽五味,法度严谨。

    临床应用

    1.用方要点:本方为治寒痰的常用方,以咳嗽痰稀色白,舌苔白滑为辨证要点。

    2.现代运用:本方常用于治疗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等属寒饮者。

    方歌

    苓甘五味姜辛汤,温阳化饮常用方,咳嗽痰多苔白滑,温肺化痰保安康。

    摘录《金匮要略》
更多中药材
  • 处方牡蛎(煅)1两,桂心1两,当归1两,龙齿(煅)1两,益智仁1两,乌药1两,杜仲1两2钱,石菖蒲1两2钱,山茱萸1两2钱,茯神1两2钱,牛膝1两2钱,川椒5钱,北细辛6钱,半夏6钱,半姜6钱,人参8钱,当归8钱,白芍8钱,紫石英8钱。制法......
  • 《中医伤科学讲义》:宝珍膏处方生地 茅术 枳壳 五加皮 莪术 桃仁 山奈 当归 川乌 陈皮 乌药 三棱 大黄 首乌 草乌 柴胡 防风 刘寄奴 牙皂 肉桂 羌活 威灵仙 赤芍 南星 香附 荆芥 白芷 海风藤 藁本 续断 良姜 独活 麻黄 甘松......
  • 《外科方外奇方》卷三:宝珠丹处方白硼砂2钱,川连1钱2分,番木鳖(去壳,麻油煠松)5分,黄柏5分,青黛(水飞)5分,薄荷尖5分,水飞雄黄5分,人中白(煅)5分,儿茶5分,胆矾5分,血竭5分,冰片5分,灯心灰3分。制法上为末,收贮,勿泄气,吹......
  • 处方橄榄核灰、人中白、大红纬灰、硼砂、冰片、药珠。制法上为细末。功能主治走马牙疳。用法用量用芦管抄药,吹入患处。摘录《幼科指掌》卷四......
  • 处方赤石脂1两,天冬1两,麦冬1两,生地1两,熟地1两,紫梢花1两,蛇床子1两,鹿茸1两,谷精草1两,防风1两,元参1两,厚朴1两,虎骨1两,菟丝子1两,木香1两,母丁香1钱5分,肉桂1钱5分,川断1钱5分,赤芍1钱5分,黄耆1钱5分,肉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