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大黄12克 人参 甘草 干姜各6克 附子9克
上五味,哎咀。
温补脾阳,攻下冷积。治脾阳不足,冷积便秘,或久利赤白,腹痛,手足不温,脉沉弦。
以水800毫升,先煎后四味,临熟将大黄加入,煎取300毫升,分二次温服。
方中附子、干姜温阳祛寒,人参、甘草益气补脾,大黄荡涤积滞。诸药相配,使寒邪去,积滞行,脾阳复,则诸证可愈。
大黄 桂心各9克 附子 干姜 人参各3克
治痢疾经久不愈,脾肾阳虚,积滞未净者。
以水700毫升,煮取300毫升,分二次服。
干姜45克 当归 黄柏 地榆各60克 阿胶(麸炒焦)茴香(炒)石榴皮 黄连各30克
上药锉散。
治久痢阴虚,湿热未清,脾阳不振,下痢赤白相杂,腹中疠痛,里急后重者。
每服12克,用水300毫升,煎至210毫升,去滓温服。
淮山药(炒)5.4克 白茯苓3.6克 白术(制)3克 薏苡仁(炒,研)6克 芡实(炒,研)6克 白扁豆(炒,研)6克 桔梗2.4克 元砂仁(去皮,炒,研)1.5克 甘草(炙)2.4克 神曲(炒)1.2克 白莲肉(炒,研)6克 秫米(炒,研)3克 红枣(去核)2枚
治脾虚失血。
水煎,中午时加白糖,开水调服。此方与滋阴汤每日同用,滋阴汤早、晚服,此方中午时服。
若气满者,加陈皮(去白)3克,或再加真苏子(炒,研)1.5克,或用广木香磨汁合服,若有冷涎及胃口寒者,加干姜(炒黄)0.9~1.5克,即加肉桂亦妙。
草果6克 桂枝9克 生姜15克 茯苓15克 蜀漆9克(炒)厚朴9克
温脾截疟。治太阴三疟,腹胀不渴,呕水者。
上药用水1升,煮取400毫升,分二次温服。
大黄四两(12克)、附子大者一枚(9克)、干姜二两(6克)、人参二两(9克)、甘草二两(3克)。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临熟下大黄。现代用法:大黄后下,水煎服,每日3次。
温补脾阳,攻下冷积。
脾阳不足,冷积便秘,或久利赤白,腹痛,脐周疼痛,手足不温,口淡不渴,苔白,脉沉弦。
临床主要用于治疗功能性便秘、慢性肾脏病、慢性复发型溃疡性结肠炎、阑尾周围脓肿等病症。
1.功能性便秘:36例本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18例,两组均采用常规西医综合治疗,治疗组加用温脾汤加减。连续服药1周为1个疗程,随访半年。疗效标准:2日内排便1次,便质软,解时通畅,停药后半年内无复发为显效;3日内排便1次,便质软,解时欠畅,停药后半年内偶有复发为好转;服药时大便排出通畅,停药则复发为无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8.89%,停药半年后复发率为18.75%。(《光明中医》2014年第8期)
2.慢性肾脏病(CKD):41名本病3、4期脾肾阳虚瘀浊互结证患者,随机分配至对照组(20名)接受常规治疗或试验组(21名),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接受温脾汤治疗。疗效性指标:血BUN、SCr、24小时尿蛋白、Hb、Alb、中医证候,中医证候疗效判定标准:中医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证候积分减少≥95%为临床痊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证候积分减少≥70%为显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均有好转,证候积分减少≥30%为有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均无明显改善,甚或加重,证候积分减少不足30%为无效。结果:治疗8周后,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患者血BUN、SCr下降,Hb显著上升,中医证候明显改善;同时不良反应轻微。(《吉林医学》2010年第16期)
3.慢性复发型溃疡性结肠炎(经验):其证候畏寒肢冷,神倦懒言,腹部拘急、冷痛,局部喜温覆,晨起五更尤重,进冷食后加剧等,均为脾阳不足的证候,而里急后重、肛门灼热、痢下赤白黏液等又示内生湿热之征象,舌体胖大,舌质淡黯,苔多呈黄腻,脉多见沉。宜贯彻通因通用的原则,但脾阳虚衰,难承攻逐,宜补而兼通,法取温下缓下,使肠腑通降逐宿邪的同时,辅助中阳。出现乏力较重,下坠,泻下次数较多等气虚明显者,则加较大剂量之黄芪。出现血色鲜红、赤多白少,腹痛明显,镜下充血水肿等湿热证候较重者,配合香连丸。血瘀为溃疡性结肠炎局部病理变化,镜下常可见血管紊乱甚至完全消失,呈红斑状,舌质则表现为黯、瘀点、瘀斑等,可加用失笑散。便血明显者加三七粉、珍珠粉分冲。(《江苏中医药》2011年第3期)
4.阑尾周围脓肿:65例住院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2例,对照组33例。治疗7日后观察疗效。疗效标准:症状及体征全部消失,血象正常为治愈;症状和体征减轻为好转;症状和体征加重,出现并发症为未愈。结果: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总治愈率为3.75%。(《河北中医》2013年第9期)
5.婴幼儿急性臌胀、便闭:近2年临床收治的因腹部手术后、黄疸性肝炎过用寒凉药所致急性臌胀、便闭婴幼儿36例,年龄8个月~7岁。发病时间在术后1~3日,或服用寒凉药7日而发生的以腹部胀大,腹皮脉络暴露,便闭不通,且经外科插管排气无效者。6~12小时便通、腹减为治愈;12~24小时便通、腹减为良好;2日内仍无排便者,宜酌用其他方法。用药为1~2剂。结果:42例中治愈30例,好转10例,未愈2例。(《光明中医》2006年第5期)
温脾汤为温下著名方剂,治证系由脾阳不足,寒积中阻所致。此时单用攻下,必更伤中阳;纯用温补,则寒积难去。以附子补温脾阳,大黄攻逐积滞;干姜助附子温阳祛寒,人参和甘草益气补脾。
温脾汤常用于急性单纯性肠梗阻或不全梗阻等属中阳虚寒,冷积内阻者。还用于治疗蛔虫性腹痛、慢性结肠炎、肝硬化腹水、慢性肾炎、尿毒症等属中阳虚寒、冷积内停者。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大黄中大黄鞣质能促进体内蛋白质的合成,抑制体内蛋白质的分解,使BUN、Scr随尿液排出增加和增加粪氮的排泄。大黄素通过抑制细胞DNA的合成,从而抑制人肾成纤维细胞分裂殖,减轻肾间质纤维化的进程。
温脾附子大黄硝,当归干姜人参草,攻下寒积温脾阳,阳虚寒积腹痛疗。
大黄12克 人参 甘草 干姜各6克 附子9克
制法上五味,哎咀。
功能主治温补脾阳,攻下冷积。治脾阳不足,冷积便秘,或久利赤白,腹痛,手足不温,脉沉弦。
用法用量以水800毫升,先煎后四味,临熟将大黄加入,煎取300毫升,分二次温服。
备注方中附子、干姜温阳祛寒,人参、甘草益气补脾,大黄荡涤积滞。诸药相配,使寒邪去,积滞行,脾阳复,则诸证可愈。
摘录《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五《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五:温脾汤处方大黄 桂心各9克 附子 干姜 人参各3克
制法上五味,哎咀。
功能主治治痢疾经久不愈,脾肾阳虚,积滞未净者。
用法用量以水700毫升,煮取300毫升,分二次服。
摘录《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五《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八:温脾汤处方干姜45克 当归 黄柏 地榆各60克 阿胶(麸炒焦)茴香(炒)石榴皮 黄连各30克
制法上药锉散。
功能主治治久痢阴虚,湿热未清,脾阳不振,下痢赤白相杂,腹中疠痛,里急后重者。
用法用量每服12克,用水300毫升,煎至210毫升,去滓温服。
摘录《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八《会约医镜》卷九:温脾汤处方淮山药(炒)5.4克 白茯苓3.6克 白术(制)3克 薏苡仁(炒,研)6克 芡实(炒,研)6克 白扁豆(炒,研)6克 桔梗2.4克 元砂仁(去皮,炒,研)1.5克 甘草(炙)2.4克 神曲(炒)1.2克 白莲肉(炒,研)6克 秫米(炒,研)3克 红枣(去核)2枚
功能主治治脾虚失血。
用法用量水煎,中午时加白糖,开水调服。此方与滋阴汤每日同用,滋阴汤早、晚服,此方中午时服。
若气满者,加陈皮(去白)3克,或再加真苏子(炒,研)1.5克,或用广木香磨汁合服,若有冷涎及胃口寒者,加干姜(炒黄)0.9~1.5克,即加肉桂亦妙。
摘录《会约医镜》卷九《温病条辨》卷三:温脾汤处方草果6克 桂枝9克 生姜15克 茯苓15克 蜀漆9克(炒)厚朴9克
功能主治温脾截疟。治太阴三疟,腹胀不渴,呕水者。
用法用量上药用水1升,煮取400毫升,分二次温服。
摘录《温病条辨》卷三唐·《备急干金要方》:温脾汤组成大黄四两(12克)、附子大者一枚(9克)、干姜二两(6克)、人参二两(9克)、甘草二两(3克)。
用法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临熟下大黄。现代用法:大黄后下,水煎服,每日3次。
功效温补脾阳,攻下冷积。
主治脾阳不足,冷积便秘,或久利赤白,腹痛,脐周疼痛,手足不温,口淡不渴,苔白,脉沉弦。
临床应用临床主要用于治疗功能性便秘、慢性肾脏病、慢性复发型溃疡性结肠炎、阑尾周围脓肿等病症。
1.功能性便秘:36例本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18例,两组均采用常规西医综合治疗,治疗组加用温脾汤加减。连续服药1周为1个疗程,随访半年。疗效标准:2日内排便1次,便质软,解时通畅,停药后半年内无复发为显效;3日内排便1次,便质软,解时欠畅,停药后半年内偶有复发为好转;服药时大便排出通畅,停药则复发为无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8.89%,停药半年后复发率为18.75%。(《光明中医》2014年第8期)
2.慢性肾脏病(CKD):41名本病3、4期脾肾阳虚瘀浊互结证患者,随机分配至对照组(20名)接受常规治疗或试验组(21名),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接受温脾汤治疗。疗效性指标:血BUN、SCr、24小时尿蛋白、Hb、Alb、中医证候,中医证候疗效判定标准:中医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证候积分减少≥95%为临床痊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证候积分减少≥70%为显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均有好转,证候积分减少≥30%为有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均无明显改善,甚或加重,证候积分减少不足30%为无效。结果:治疗8周后,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患者血BUN、SCr下降,Hb显著上升,中医证候明显改善;同时不良反应轻微。(《吉林医学》2010年第16期)
3.慢性复发型溃疡性结肠炎(经验):其证候畏寒肢冷,神倦懒言,腹部拘急、冷痛,局部喜温覆,晨起五更尤重,进冷食后加剧等,均为脾阳不足的证候,而里急后重、肛门灼热、痢下赤白黏液等又示内生湿热之征象,舌体胖大,舌质淡黯,苔多呈黄腻,脉多见沉。宜贯彻通因通用的原则,但脾阳虚衰,难承攻逐,宜补而兼通,法取温下缓下,使肠腑通降逐宿邪的同时,辅助中阳。出现乏力较重,下坠,泻下次数较多等气虚明显者,则加较大剂量之黄芪。出现血色鲜红、赤多白少,腹痛明显,镜下充血水肿等湿热证候较重者,配合香连丸。血瘀为溃疡性结肠炎局部病理变化,镜下常可见血管紊乱甚至完全消失,呈红斑状,舌质则表现为黯、瘀点、瘀斑等,可加用失笑散。便血明显者加三七粉、珍珠粉分冲。(《江苏中医药》2011年第3期)
4.阑尾周围脓肿:65例住院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2例,对照组33例。治疗7日后观察疗效。疗效标准:症状及体征全部消失,血象正常为治愈;症状和体征减轻为好转;症状和体征加重,出现并发症为未愈。结果: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总治愈率为3.75%。(《河北中医》2013年第9期)
5.婴幼儿急性臌胀、便闭:近2年临床收治的因腹部手术后、黄疸性肝炎过用寒凉药所致急性臌胀、便闭婴幼儿36例,年龄8个月~7岁。发病时间在术后1~3日,或服用寒凉药7日而发生的以腹部胀大,腹皮脉络暴露,便闭不通,且经外科插管排气无效者。6~12小时便通、腹减为治愈;12~24小时便通、腹减为良好;2日内仍无排便者,宜酌用其他方法。用药为1~2剂。结果:42例中治愈30例,好转10例,未愈2例。(《光明中医》2006年第5期)
方解温脾汤为温下著名方剂,治证系由脾阳不足,寒积中阻所致。此时单用攻下,必更伤中阳;纯用温补,则寒积难去。以附子补温脾阳,大黄攻逐积滞;干姜助附子温阳祛寒,人参和甘草益气补脾。
温脾汤常用于急性单纯性肠梗阻或不全梗阻等属中阳虚寒,冷积内阻者。还用于治疗蛔虫性腹痛、慢性结肠炎、肝硬化腹水、慢性肾炎、尿毒症等属中阳虚寒、冷积内停者。
现代研究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大黄中大黄鞣质能促进体内蛋白质的合成,抑制体内蛋白质的分解,使BUN、Scr随尿液排出增加和增加粪氮的排泄。大黄素通过抑制细胞DNA的合成,从而抑制人肾成纤维细胞分裂殖,减轻肾间质纤维化的进程。
方歌温脾附子大黄硝,当归干姜人参草,攻下寒积温脾阳,阳虚寒积腹痛疗。
摘录唐·《备急干金要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