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浅析“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范铁兵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

    《伤寒论》第180条:“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是仲景对阳明病病理机制的高度概括,后世医家将其称之为阳明病的提纲。对于此条的理解,历代注家各有其理,然多从实证、热证解。笔者觉得似欠全面,做为提纲证必然是对阳明病的高度概括,那么“胃家实”就应包括阳明病经证、阳明病腑证、阳明病寒证、阳明病虚证。

    《灵枢·本输》云:“大肠、小肠皆属于胃。”故“胃家”泛指胃肠而言。“实”包括“邪气盛实”、“因虚致实”两个方面,并不仅仅指“邪气盛实”。诚如章虚谷《伤寒论本旨·阳明篇》所云:“实者,受邪之谓。”这里“实”字指“胃家”受邪所致的病变。由于阳明多气多血,喜润恶燥,以降为顺,且阳气昌盛,一旦感邪,病证百出。

    阳明病经证

    阳明病经证以热证为主。无形之邪热亢盛于里,胃肠燥热,然大肠内无燥屎阻结,只是里热内蒸,燥热之邪弥漫周身,充斥内外,故主要表现为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方选白虎汤类,以辛寒清热。方中石膏辛甘大寒,擅长清热;知母苦寒而润,长于泻火滋阴;炙甘草、粳米,益气和中,气盛则津自生,尚可制约石膏、知母大寒伤胃之弊,诸药共奏清阳明无形之邪热而固护脾胃之功。

    阳明病腑证

    阳明病腑证以实证为主。无形之邪热亢盛于内,与肠中糟粕相搏结而成燥屎,阻于胃肠,致腑气失于通降,胃肠失司,故主要表现为无大便,潮热,谵语,手足濈然热汗出,脉沉实有力。方选承气汤类,以通腑泄热。方中大黄苦寒,攻积导滞,荡涤肠胃,泄热去实;芒硝辛苦咸寒,润燥软坚,泄热通便。二者配伍应用,清胃热,润胃燥,泄热导滞,正合《内经》“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以苦坚”的治疗原则。然后根据燥实程度的轻重,随证灵活加减应用承气类。诸药合用,以达泄热通便导滞之效。

    阳明病寒证

    阳明病寒证以胃虚寒证伴脾阳不足多见。外邪伤于阳明,成中寒者,乃里有寒兼脾阳不足,影响胃肠功能及三焦气化功能的正常运行,故主要表现为不能食,小便不利,手足濈然冷汗出,大便初溏后硬。胃中本已寒,迁延失治,寒邪更甚,复感寒邪,凝滞不通,大肠传导失司,致大便因寒而凝结,即因虚致实。方选吴茱萸汤,温中和胃,降逆止呕。方中吴茱萸辛苦性温,温胃暖肝,理气降逆止呕;生姜辛温,温胃散寒止呕;人参、大枣补虚温中。诸药相伍,具有温中补虚,理气散寒之功。

    阳明病虚证

    阳明病虚证以阴虚证伴阳明郁热多见。阳明热盛期,里热迫津外泄,汗出过多,加之素体阴虚,致使汗出无源,热欲外越而无汗出,邪热郁闭于肌肤,同时肌肤失于津液的滋润濡养,推陈出新功能减退,主要表现为无汗,“其身如虫行皮中”。阴虚无汗致邪热郁闭于内,阴虚为本,邪实为标,即因虚致实。法当益气生津,以资汗源,兼清阳明之郁热。

更多中药材
  • 今年再来跟大家聊一聊失眠啊,有很多人都会有这种情况,夜间翻来覆去的睡不着啊,有时候睡着了呢,还会容易醒,接着就会有心烦气躁,甚至影响到食欲啊。在我们消化科呢,也会经常遇到这样的病人啊,还有许多呢,都归于了这个焦虑和抑郁,也有的人在吃这个抗焦......
  • 当时年轻也没当回事儿,嗯,现在他已经是中年了,症状变得越来越严重了,他平时呢,就是经常吃一些拉唑类药,我们叫做质子泵抑制剂,大家所说的叫什么什么拉唑,但是呢都没有什么效果,就是说他总是有烧心,反酸水儿倒是不多。但是每天都要吃药,有时候呢,消......
  • 跟大家分享一个病例,是从外地来一个患者,今年不到40岁,也是一个两个孩子的爸爸,他自己认为啊,家里负担非常重,说他有焦虑症四年了,现在一直吃的是抗焦虑的药物。他说这个从小呢,受这个父亲影响也挺大,他父亲是一个谨小慎微的人,导致他呢就是思虑比......
  • 今天呢,跟大家聊几个症状,看看大家身体上是否有这方面问题。那几个症状主要是乏力,一动就爱出汗,有的人是一吃饭就出汗,平时睡觉呢容易流口水,甚至是一受凉呢就爱流清鼻涕,还有一些患者就会出现大便小便急,憋不住尿。这些情况到底问题出现在哪儿呢?下......
  • 关于口苦口干口臭这个症状在临床是多见的,还见于许多年轻的小男孩或者小女孩,口臭,大家一般呢都是先看看牙科,有没有牙周炎呢这个表现,口苦口臭跟中医有什么关系呢?首先跟大家说它就是一个消化不良,消化不良肯定跟脾胃有关了,还有呢跟肝有关,肝气郁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