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中西医结合治疗挤压综合征(5)

    刘东汉 兰州大学第一医院 刘维忠 甘肃省卫生厅 刘倍吟 刘倍均 甘肃中医学院

    2010年10月1日十一诊:服药后患者自觉轻微腹胀,喜按,大便略成形,1日行3~4次,约180克,仍觉口干不欲饮。9月30日出现低热,胸胁苦满,心烦喜呕,不欲饮食,小便量2040ml。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舌质微瘀,苔中白腻,脉芤。处方:柴胡10克,黄芩10克,制半夏10克,砂仁10克,茯苓30克,焦麦芽30克,焦山楂20克,生姜10克,炮姜10克,炒白术30克,木香10克,升麻10克,厚朴10克,炒苍术10克,炒薏苡仁30克,生黄芪30克,西洋参20克,炙甘草10克。3剂,煎服法同前。

    按:《伤寒论》第101条曰:“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以小柴胡汤和解少阳,畅达枢机。患者腹胀满,仍为脾虚气滞腹满证,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主之,佐以焦麦芽、焦山楂消导之品;二术、茯苓、砂仁增健脾燥湿之功;升麻、生黄芪托疮生肌,促小腿创伤处新生肉芽组织生长;炙甘草益脾气,调和诸药,护胃气。

    2010年10月11日十二诊:患者药后腹胀基本消失,体温正常,略口干,精神可,小便量1100ml,有食欲,可食稀饭200ml,大便成形,日2~3次。舌体略胖大,边有齿痕,苔中白腻,脉象柔和。自诉近日烦躁,手足心热,体温正常,胃胀、腹胀,但程度较前轻,叩诊呈鼓音,口干不欲饮,无明显口苦,进食尚可,小便量180ml(在血液滤过条件下),大便成形,日1次,200克。舌体淡胖,边有齿痕,苔白腻,脉芤。处方:生黄芪30克,西洋参20克,五味子10克,柴胡10克,制半夏10克,生姜10克,厚朴10克,香附10克,白豆蔻10克,炒薏苡仁30克,茯苓30克,藿香3克,生甘草10克。1剂,少量多次,分次口服。

    按:《素问·生气通天论》曰:“阳气者,烦劳则张。”阳气不足亦可出现烦躁、手足心热,可伴见乏力、汗出、怕冷,舌体淡胖,脉芤等阳气不足的临床表现;而阴虚烦躁除手足心热外,还可伴见口干、怕热,舌红、脉细数等阴虚火旺的临床表现。故以生黄芪扶气、西洋参益气、五味子敛气、生甘草护胃气,正气足才能“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素问·刺法论》)。正气不足时出现腹胀,即气不利则满,提示正气渐恢复,疾病向愈,切忌滥用攻伐之品,应以益气为主,佐以少量行气之药如厚朴、香附等,补而不滞。脾主大腹,脾阳不振,阳微则湿盛,故以藿香芳香化浊,豆蔻、薏苡仁、茯苓渗湿运脾利小便,如叶天士《温热论》中“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半夏、生姜燥湿降逆止呕,柴胡疏肝和胃。

    患者服药1剂后腹胀满明显缓解,叩诊无鼓音,烦躁、手足心热减。后续服1剂,患者自觉上述症状基本消失,进食尚可,小便量渐增,大便成形,日1次,约200克。舌体淡胖,苔薄白,脉沉。复查肌酐、尿素氮、肌酸激酶、电解质基本正常,血红蛋白、血小板略低。

    中医治病强调治“人”,其主要思路就是改变人体内在环境,提高自我修复的能力,而通过服用中药、针灸等方法可激发这种能力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以上病案充分地证明了这一点。另外,挤压伤可引起人体内部气血、经络、脏腑的功能紊乱,病程迁延,病情易反复,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随证论治,三因制宜,治疗过程中切记欲速则不达。(全文完)

更多中药材
  • 张男。脉象浮紧,重按细滞,舌苔糙白,口干饮多,脘闷不舒,二便均少,寒热头痛,遍体酸疼,是太阳之经,为风寒所束缚,阳明之腑,有湿浊之蕴蓄也,当用表里两解之。川羌活一钱,防风一钱,紫苏一钱,陈枳壳一钱,广皮一钱,赤茯苓四钱,焙黄菊钱半,丝瓜络二......
  • 郭世岳 河南省滑县中医院侍诊国医大师路志正,总结其调理脾胃法的特点如下。调理脾胃注重升降调畅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脾以升为主,胃以降为和。脾升胃降,纳运正常,共同完成水谷精微的消化吸收,化生气血,充养机体以为后天之本。脾胃升降失和,化源不足则......
  • 郭晓辰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病毒性心肌炎通常以心悸,心前区痛,心胸憋闷,面色苍白,气短不足以息,乏力等为主要临床表现,与中医多种疾病相关。在中医古代医籍中虽无专门记载,但有与本病相似症状的描述。如《黄帝内经》中即有“心惕惕如人将捕之”......
  • 笔者在临床中自拟活血化瘀方治疗某些血管性皮肤病,获效较好。基本方丹参30克,当归10~12克,赤芍10~15克,红花6~10克,牛膝10~15克,桃仁10~12克。亦可据不同病变随症加味,水煎服,每日一剂。案例过敏性紫癜:刘某,女,19岁。......
  • 上消化道出血是指屈氏韧带以上的消化道,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肠或胰、胆等病变引起的出血,胃空肠吻合术的空肠病变引起的出血也属此范围。主要临床表现为呕血和(或)黑粪,伴有急性周围循环衰竭。上消化道出血是临床常见急症,病情严重者可危及生命,临床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