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不衰的新安医学世家

    张贵才 黄山市卫生局

    古徽州是新安医学的发祥地,作为徽州文化中的一朵璀璨奇葩,新安医学一直被医史文献专家们视为明清时期我国中医药学的一个典型缩影和代表,有“宝库中的宝库”之称,并素以“南新安、北华佗”而名蜚杏林。新安医学学派纷呈,医著宏富,并形成很多家族式“师承学术链”。

    新安医学的产生与发展,多以儒医群体和世医家族为师承,形成了其自身特有的医学教育模式和家族链特征,是新安医学得以发展的重要形式与源泉。自宋朝以来,数百年的世系医家很多,家族社会的宗族色彩在新安医学中有着鲜明的时代应征与社会烙印,世代相传,代不乏人。部分名医世家一直延续下来,至今不息,且名声益噪,经久不衰。

    最著名的要从宋代张扩(歙县人,约公元1058-1106年)始,医术代代流传,到第四代张杲(约1149-1227年)以儒医鸣世,其精心研究医学50余年,博览诸子百家之作,于南宋淳熙十六年(1189年)著成《医说》十卷,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史传记,享誉医坛,堪称“新安第一代名医世家”。

    相传张氏后裔传至明代为嘉靖年间满田张守仁“张一帖”内科,又经明、清两个朝代至张根桂传承衣钵至今十四代,皖南医学院教授张舜华、李济仁夫妇(李济仁先生于2009年度被评为国医大师),十五代为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张其成、清华大学自动化生物信息学研究所副教授李梢、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副主任中医师李艳和在歙县定潭故里悬壶传承医术济世的李挺……有着“兄弟三博后、一门七教授”之美誉。其家传“张一帖内科”400多年来以“劳力伤寒末药”(由18味药研粉末组成,号称“十八罗汉”,对一些疑难重症、诸多杂病往往一帖即愈)而闻名,于2008年被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张一帖”医名世代相传久盛不衰,成为新安医学家族链最具典型的代表。

    被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还有:

    歙县蜀口曹氏外科,始于清,其祖先曹启梧师从嘉兴名医程玉田,尽得其术,遇重症应手辄效,历今五代而不衰。其后人曹恩溥身兼农工民主党黄山市委秘书长,每天仍坚持上午半天临床,应诊不遐,承继祖业并培育后人。歙县黄氏妇科世家,始于宋代黄孝通,为御赐“医博”,擅妇科,为黄氏妇科之始祖。其后代多以医为业,至今800多年,相继25代,代有传人,世称“医博世家”。现其第二十五代传人黄孝周副主任医师,既传承妇科祖业,又擅长中医疑难杂症,每日各地就诊者络绎不绝。还有歙县郑村“南园、西园喉科”,被世人誉为“一源双流”。其祖郑于丰、郑于蕃俩兄弟于清代康熙五十年(1711年)前后同业喉科,从此闻名于世,相传至今12代。又尤以南园郑于丰之子郑梅涧(1727-1787年)继承家传衣钵,擅长用汤药和针灸疗法治疗咽喉疾病,开创了喉科学上的“养阴清润派”。其临床经验丰富,救危起死,不可胜数,著有《重楼玉钥》、《痘疹正传》等著作。

    著名的新安医学世家还有:歙县程氏“吴山铺伤科”(又称黄源村伤科);清代歙县王雪健创始的“新安王氏医学”(近代上海名医王仲奇,现代名医王任之、王乐匋,当今名医、现任安徽中医学院院长王键为其后裔);歙县的余午亭、王养涵,吴正伦、殷世春、程大鉴等内科世家;许豫和、程公礼等儿科世家;休宁江国龙“梅林妇科”、汪耘之“西门桥儿科”世家等等。

    新安医学的这种以家族为纽带的“人才链”特点,使得医业多有世袭,代传不衰,据不完全统计,自北宋以来,三代以上至三十多代的家传名医“家族链”有63条,记载医家300余人,众多的家族世医相传,集文化性、技能性、历史性与传承性的统一,为中医药学的发展和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更多中药材
  •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是糖尿病的一种严重急性并发症。当糖代谢紊乱发展至脂肪分解加速,血浆酮体浓度超过正常时形成酮症,当酮体积聚而发生代谢性酸中毒时临床上称为酮症酸中毒。以严重脱水、呼气有烂苹果味、酮症、血糖明显增高、后期昏迷为特点。多见于2型糖尿......
  • 蒋玉清 安徽省亳州市华佗中医院闫敏,女,35岁,2011年8月6日初诊。恶心呕吐8月余,饭后即吐,饮水也即吐,夜间从鼻中流水,量多。经中西医治疗无效。刻诊:饭后饮水即恶心呕吐,打嗝即吐,夜间鼻中流清水,消瘦,纳差,大便头干,日4~5次,尿频......
  • 牛群 甘肃省庄浪县杨河乡卫生院 孙芳芳 甘肃省庄浪县赵墩乡卫生院胃为人体重要的消化器官,主受纳腐熟水谷,为水谷之仓、气血之海,与脾合称为“后天之本”。胃之受纳腐熟功能正常,表现为食欲如常,舌苔淡白,面色荣润,脉象不浮不沉、从容和缓、节律一致......
  • 王兵 中国中医科学院编者按:阎艳丽为河北医科大学中医学院教授,河北省第二批中医药学术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出身中医世家,从事中医教学、临床、科研40余年,临床善以经方化裁治疗百病,其学生总结其运用经方治验五则,本版今起陆续介绍。陈某某,女,成年......
  • 各种原因使体温升高,超过正常范围称为发热。中医学认为,凡六淫邪毒、疫疠之气入侵肌腠,正邪相争,或内伤七情,饮食劳倦而致人体脏腑功能紊乱,阴阳失调,表现以发热为主要症状,体温升高在39℃以上者,称为高热。临床可分为外感高热与内伤高热,以外感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