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芳香辛辣话生姜

    段振离 河南中医学院

    生姜是家庭常备的调味佳品,有特殊的芳香气和辛辣味,烹饪肉、鱼、虾、蟹,能够去腥除膻,增强食品的鲜香味。生姜还是防治疾病的良药。生姜含的姜辣素,能促进唾液腺和胃肠消化腺的分泌,抑制肠内异常发酵,促进胃肠蠕动,所以有增进食欲、帮助消化、调整胃肠功能的作用。民谚曰:“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处方”;“冬有生姜,不怕风霜”,“晨吃三片姜,赛过人参汤”,些皆有一定的科学道理。

    在医圣张仲景的名著《伤寒论》中,共有112处方,其中59个处方用了生姜。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写道:生姜“可蔬可茹,可果可药,其利博矣,生啖熟食,醋酱糟盐,蜜煎调和,无不宜之”。“凡早行、山行,宜含一块,不犯雾露清湿之气及山岚不正之邪”。对生姜给予很高评价。按照中医理论,生姜性味辛温,入肺、胃、脾经,主要功用是发表、散寒、止呕、开痰,能够治疗风寒感冒、呕吐、痰饮、喘咳、胀满、泄泻;可解半夏、天南星及鱼蟹、兽。

    防治风寒感冒:若患风寒感冒,煎一碗姜汤,再加红糖趁热服下,盖被取汗,就能霍然而愈。若将生姜加入辛温解表剂(如桂枝汤)中,能增强发汗效果。

    止呕:医学大家孙思邈曾说姜为呕家圣药,的确如此。姜温中和胃、降逆止呕,随不同配伍,能治疗各种呕吐,尤以胃寒呕吐为佳,此时须使用煨姜。煨的方法是:取净生姜用纸六七层包裹,放水中浸透,置火灰中煨至纸色焦黄,去纸后即可应用。煨姜的辛散之力不如生姜,但温中止呕之力则较生姜为强。

    健体:经常食用生姜,还有养生健体的作用。文圣孔子特别嗜好生姜,虽然“三月不知肉味”,而从不舍弃生姜,在那个平均寿命甚低的时代,能够享年73岁,决不是偶然的。苏东坡在他的《东坡杂记》中记载:有一位法号净寺的方丈,年龄已经80多岁,仍然仙风道骨,鹤发童颜,身体健康,人们问他何以如此强壮,他回答说,是他“不撤姜食”的缘故。

    解毒防腐:生姜具有解毒功能,特别是对于鱼蟹毒和半夏、天南星等药物中毒有解毒作用。生姜还有防腐作用,研究人员发现,它对于肉类食物有防氧化作用。肉类,尤其是熟肉中的脂质氧化物会促使肉类变质,使肉类变酸变臭,如在烹饪时放入生姜,即可减慢变质的速度,因此对肉类具有防腐作用。

    抗氧化:现代医学对生姜进行了较多的研究。有关专家发现,生姜的辛辣成分被人体吸收后,可抑制体内过氧化脂质的产生。姜中含有多种活性成分,其中的姜辣素,有很强的对付自由基的本领。与的抗氧化剂——维生素E相比较,姜的辛辣成分抗氧化作用强。因此,生姜不仅能防止脂肪食品的氧化变质,而且能够抑制体内氧化脂质的产生,从而起到抗衰老的作用。

    防治胆石症:最近研究发现,人体内若前列腺素分泌过多,能导致胆汁中黏蛋白含量增加,而粘蛋白与胆汁中钙离子及胆红素结合,形成胆石的晶核和支架,于是便发生胆石症。生姜中含的姜酚,能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从而减少胆汁中粘蛋白的含量,起到抑制胆石症的作用。所以,生姜是防治胆石症的良药。

    抗癌:日本和德国的科学家发现,生姜具有抗癌作用,在子宫颈癌细胞样品的观察实验中,生姜提取物能够显著抑制癌细胞的生长,有效率竟达96%以上。另据报道,美国研究人员公布的研究结果显示,姜中所含的具有独特气味的6-姜醇可抑制实验鼠体内人类结肠癌细胞的生长。

    资料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更多中药材
  • 庞国明 河南省开封市中医院膏方是一种中药剂型,有别于一般“补品”,缓图起效是其特点之一。如果不坚持服用,急于求成,就达不到膏方养生保健、防治慢性疾病的目的。膏方配伍中除了中药饮片外,参类、虫草等补益性中药,阿胶、龟板胶等胶类、糖等在配伍中占......
  • 编者按:王和伯(1891-1970年),海盐石泉人。17岁从师于晚清名医金子久先生,是金氏二百多弟子中的佼佼者,1912年在石泉悬壶开业,1918年即名噪乡里,声誉鹊起。1934年,迁硖石行医。1963年3月被浙江省卫生厅评定为海宁最早的“......
  • 秦淑芳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奇经八脉学说自古迄今,一直是中医学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内经》以来,历代医家论著虽代有疏发,但多散在而不详,一些医家在临床实践中,往往把奇经理论归属为十二经或脏腑理论的从属部分而存在,把它在理、法、方......
  • 王金亮 山西平遥中医院四磨汤出自宋代严用和之《剂生方》,方精药专,由人参、槟榔、沉香、乌药四药组成,具有破滞降逆,补气扶正之功,主治正气不虚,肝气横逆,上犯肺胃所致之气逆喘息,胸膈不适,烦闷不食之证。观当今之世人,多精神压力大,或见情绪失调......
  • 潘树和 河北省承德市中医院《伤寒论》曰:“满而不痛者,此为痞。”痞即闭塞不通,心下(胃脘部)有堵塞不适之感。《景岳全书·痞满》:“痞者,痞塞不开之谓;满者,胀满不行之谓,盖满则近胀,而痞则不必胀也。所以痞满一证,大有疑辨,则在虚实二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