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药性赋--寒性药

    诸药赋性,此类最寒。

    犀角解乎心热;羚羊清乎肺肝。

    泽泻利水通淋而补阴不足;海藻散瘿破气而治疝何难。

    闻之菊花能明目清头风;射干疗咽闭而消痈毒;

    薏苡里脚气而除风湿;藕节消瘀血而止吐衄。

    瓜瘿子下气润肺喘兮,又且宽中,车前子止泻利小便兮,尤能明目。

    是以黄柏疮用,兜铃嗽医。

    地骨皮有退热除蒸之效,薄荷叶宜消风清肿之施。

    宽中下气,枳壳缓而枳实速也;疗肌解表,干葛先而柴胡次之。

    百部治肺热,咳嗽可止;栀子凉心肾,鼻衄最宜。

    玄参治结热毒痈,清利咽膈;升麻清风热肿毒,发散疮痍。

    尝闻腻粉抑肺而敛肛门;金箔镇心而安魂魄。

    茵陈主黄疸而利水;瞿麦治热淋之有血。

    朴硝通大肠,破血而止痰僻;石膏治头痛,解肌而消烦渴。

    前胡除内外之痰实;滑石利六腑之涩结。

    天门冬止嗽,补血涸而润心肝;麦门冬清心,解烦渴而除肺热。

    又闻治虚烦、除檅呕,须用竹茹;通秘结、导瘀血,必资大黄。

    宣黄连治泠热之痢,又厚肠胃而止泻;淫羊藿疗风寒之,且补阴虚而助阳。

    茅根止血与吐衄;石苇通淋与小肠。

    熟地黄补血且疗虚损;生地黄宜血更医眼疮。

    赤芍药破血而疗腹痛,烦热亦解;白芍药补虚而生新血,温热尤良。

    若乃消肿满逐水于牵牛;除热毒杀虫于贯众。

    金铃子治疝气而补精血;萱草根治五淋而消乳肿。

    侧柏叶治血山崩漏之疾;香附子理气血妇人之用。

    地肤子利膀胱,可洗皮肤之风;山豆根解热毒,能止咽喉之痛。

    白藓皮去风治筋弱,而疗足顽痹;旋覆花明目治头风,而消痰嗽壅。

    又况荆芥穗清头目便血,疏风散疮之用;瓜蒌根疗黄疸毒廱,消渴解痰之忧。

    地榆疗崩漏,止血止痢;昆布破疝气,散瘿散瘤。

    疗伤寒、解虚烦,淡竹叶之功倍;除结气、破瘀血,牡丹皮之用同。

    知母止嗽而骨蒸退;牡蛎涩精而虚汗收。

    贝母清痰止咳嗽而利心肝;桔梗开肺利胸膈而治咽喉。

    若夫黄芩治诸热,兼主五淋;槐花治肠风,亦医痔痢。

    常山理痰结而治温疟;葶苈泻肺喘而通水气。

    此六十六种药性之寒者也。

更多中药材
  • 各种原因使体温升高,超过正常范围称为发热。中医学认为,凡六淫邪毒、疫疠之气入侵肌腠,正邪相争,或内伤七情,饮食劳倦而致人体脏腑功能紊乱,阴阳失调,表现以发热为主要症状,体温升高在39℃以上者,称为高热。临床可分为外感高热与内伤高热,以外感高......
  • 苗小玲 河南中医学院经方研究所脑囊虫病是由寄生虫(猪绦虫为主)所传染的一种顽固性脑组织及大脑中枢严重损伤的颅脑内疾病,病人痛苦大,后遗症多。根据临床特征可分为脑实质型、脑室型、脑膜型及混合型。河南中医学院王付教授多年临床用纯中药治疗本病,取......
  • 王金亮 侯红霞 山西省平遥县中医院喻嘉言云:“脾胃者土也,土虽喜燥,然太燥则草木枯槁,土虽喜润,然太湿则草木湿烂,以补滋润之剂,使燥湿相宜,随证加减耳。”补脾胃者,当使燥湿相宜,医者选方用药,当以甘味为主。《内经》指出:“五味入胃,甘先入脾......
  • 马建国 山东曲阜第二人民医院蒋某,女,51岁。2010年12月3日初诊。述其2010年3月以来,在无明显诱因情况下,双手掌指、足底开始起粟粒至高梁粒大小水疱,密集或散在分布,不久即变成黄绿色脓疱,有痒热感,反复而发9个月。其间曾去几家医院检......
  • 王兵 中国中医科学院“风为百病之长”源自《黄帝内经》,《素问·风论》曰:“风者,百病之长也,至其变化乃生他病也。”王冰注曰:“长,先也,先百病而有也。”《素问·骨空论》亦曰:“风者,百病之始也。”外感六淫,风淫为始,风邪为外感疾病初起的主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