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孙思邈与卢照邻

    唐高宗成亨四年(公元670年),已90高龄的孙思邈在他的住所—光德坊接待了一位30多岁的中年人,此人即是初唐文坛“四杰”之一的卢照邻。卢照邻字升之,号幽忧子,原籍幽州范阳(今北京大兴一带),为四川新都县尉。这一年他因事进京,也住在光德坊,因此二人得有机遇相会。

    卢照邻对孙思邈这位“苍生大医“的医术和博学十分钦佩,称其“道合今古,学有数术……推步甲子,度量乾坤,飞炼石之奇,洗肠胃之妙“,因此“执师资之礼以事焉“。此前,卢照邻自觉全身发痒,请了不少医生诊治也未见好转,故求教于孙思邈。孙思邈当即为他切脉,看过肤色和脸色,又让卢照邻脱下衣服检查了痛痒的部位,然后告诉他:“你果然患有恶疾啊!”卢照邻忙问:“是啥病?”“就是疠风。”听了这句话,卢照邻顿时目瞪口呆,面无人色。因为他知道,所谓疠风,就是人们常说的麻风病,是一种不治之症。接着又问:“这病你能治吗?”孙思邈安慰他说:“你放心吧,我一定想方设法为你治疗,你就住在我这里,我可以随时照看你。”就这样,卢照邻在孙思邈的住宅里留了下来接受治疗。

    一日,二人在一起聊天,卢照邻说:“我曾被人陷害,坐过牢,现在又患了恶疾。我的命运真有点像院子里的那棵生了病的梨树。前日,我把我的感想写成了一篇文章,取名叫《病梨树赋》,请老师过目指教。孙思邈读后,摇头道:“你对疾病太悲观了。‘形体有可愈之疾,天地有可消之灾。‘我前后医治过六百多个疠风病人,其中十分之一恢复了健康。贞观年间,我把一位重病人带进太白山,按时给他喂药,亲自给他料理生活,一百天后,他重新长出了眉毛、胡子。你的病虽然重,但只要耐心地让我长期治疗,不是没有痊愈的希望的。”要卢照邻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但时事难于预料,正当卢照邻安下心来接受孙思邈的治疗时,唐高宗要到甘泉避暑,命孙思邈同行,不得不中断治疗,卢照邻也回到四川新都。不久,孙思邈又告老还乡,从此两人天各一方,未再见面,仅有书信来往。大概五年以后,卢照邻以病辞官,去到孙思邈曾指示的太白山养病。此时,他的病,隋愈来愈严重,麻风病的各种症状更多地显露出来,开始是一支手麻木,后来一只腿也难于行走了。可他却听信了当地一个道士的蛊惑,服了他的“仙丹”,所谓“仙丹”的主要成分是有毒的汞(水银)、砒霜、铅等,不但没有治好他的旧病,反而使他得了新病,他痛苦不堪,写下了《五悲》、《释疾文》等作品来叙述自己的不幸。永淳元年,恩师孙思邈逝世的消息,更给了他精神上以新的打击。不久,他的病情进一步恶化。他想,与其全身溃烂,苟延生命,还不如及早了却一生,于是在武则天临朝后的一个秋风呼呼,枯叶纷飞的黄昏自杀了。

    孙思邈虽然未能医好卢照邻的疠风病,但他“手疗六百”疠风病人,尽心竭力为卢照邻诊洽恶疾的故事,千百年来被传为佳话。

    摘自:《家庭中医药》文/都江堰市·饶术成

更多中药材
  • 大家好,很多病人呢,得了感冒,或者上呼吸道感染之后,急性的炎症,通过吃抗生素啊和积极治疗得到控制了,但是咳嗽呢可能还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甚至变成了慢性的支气管炎,过敏性哮喘等等。特别到了立秋以后呢,那么秋季的这个时令呢,它主要是以凉燥为主,......
  • 大家好,我们常讲啊,春捂秋冻,就是春天要多穿点衣服,秋天要凉一点。其实呢,也不完全。过去咱们说呢,秋冻,指的是可以少穿一点,然后为了让身体逐渐适应秋冬的这个寒冷的季节,但是有些部位大家还是要保护好,因为秋天的节气,主要是以凉燥为主,那凉呢,......
  • 第一啊,我们就是说常见的是气虚,气虚是什么呢?气呢,是推动人体活动的一种物质,就像我们看到这个火车一样,蒸汽火车它的气少了,它活动就差了,跑不起来了。那人也一样,人的气少了,气虚了,那首先表现的就是乏力,不爱动弹,倦怠,干什么都没精神,想使......
  • 我们一般来讲呢,稍微活动之后吃点饭浑身大汗,什么问题呢?往往气虚造成的。这个卫气有固涩汗孔的作用。所以当气虚的时候,固涩不了,稍微活动一下汗就出来了。像更年期那个出汗是潮热发热,上来的快,下去的快。那么还有的呢是晚上睡睡觉,枕头湿了就是盗汗......
  • 那我们看一下第一个,陈皮。陈皮首先呢它有行气健脾和胃的功效,同时呢稍微有点利湿的作用,它和半夏合起来还能够去痰。然后茯苓,茯苓这个药呢健脾,利湿兼固。但是呢在这里面呢利湿的作用更强一点,健脾的作用也有。同时呢还有一定安神的作用。白术,补气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