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医海沉浮

    “永嘉医派”,活动于南宋淳熙至淳佑,大约为公元1174~1244年间。正相当于北方刘完素、张子和、张元素、李东垣学术活动进入高潮,河间、易水学派形成阶段。自古以来,就有“儒之门户开于宋,医之门户开于金元”的说法,医学派别出现的意义,在于学术的创新(新的学术理论、诊断方法、治疗技术)。南方的“永嘉医派”与北方的河间、易水学派形成了南北对立医学局面。

    “永嘉医派”,与河间、易水学派,同时活动于南北两地,兴旺于一时。但是由于国家处于分裂的状态,南北对峙,文化隔绝,缺乏交流,医学同样也无法沟通。南北各大学派都是在各自的环境条件中成长起来,相互之间似乎并无直接的联系和交往,也缺乏学术交流和理论交锋。同时,战争倾覆了北宋王朝,和剂药局也在这弥漫的烟火中被摧毁了。《和剂局方》也悄然退出了独擅医坛的局面。这为新理论、新思想的产生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从两大学派的学术成就来看,都代表着自晋唐以来,医学发展的两大不同的趋势。

    “永嘉医派”,在学术上有鲜明的特色,陈无择发挥和创新了致病的新“三因”学说,强调了明确区分三种不同的致病原因,是治病求本的关键。王硕主要是对众多的方药进行筛选鉴别,确认疗效,使得漫无边际的方书由博返约,以求得方药的规范化、实用化、普及化,取得了瞩目的学术成就。由此可见,“永嘉医派”也足以与河间、易水学派鼎足而三。在中国医学史上留下了璀璨的篇章。但是“永嘉医派”虽有其自身特点和地方特色。但对于迅速发展的医学实践,缺乏深入的理论分析,以及创新精神,一味追求易简,虽然也盛行一时,最终还是被认为不可流传百世,通于久远的学说。因此,尽管“永嘉医派”,当时已经站在南方医学的最前列,代表了当时医学发展要求。但与北方刘、张、李诸家蜂起,朝气蓬勃的学术氛围相比较,还显得有些苍白无力。

    “永嘉医派”的这些缺陷,也正反映出这一学派,在思维方式上所存在的弊端。王硕在治疗疾病时,抛弃了脉象、证候,不论病证是否相同,只要有一方面符合,就可用方通治。这种易简,不仅简化了辨证论治的过程,更是思维过程和思维方式的简化。把错综复杂的临床医疗过程,简化成连起码的辨证、分析都抛弃了,难免遭到了后人和批评。然而,河间、易水学派的相对高明之处在于他们借鉴了五运六气,这一宋代自然科学理论探索的新成果。刘完素不拘泥于《内经》、《伤寒论》之论,另辟溪径,创立了“火热论”。后世医家把他推崇为治热病的一代宗师,甚至而将他与医圣张仲景并论,可见他在医学学术研究上确实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刘完素和他的弟子马宗素、穆大黄等,组成了强大的“河间学派”,完善了中医热病学的内容,启迪了后世温病学派的发展。张元素认为:不同时期,由于天时、地利的变化,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也会有不同,治疗也应随着变化,如果完全用古代的方药,治疗当今的疾病,往往不能取得疗效。主张医学理论要发展、提高,切不可拘泥于古人的陈见。提倡五脏寒热、虚实、补泻,在治疗疾病中的重要意义,创归经说,并丰富了药性理论。与其弟子李东垣、王好古等,共创富有鲜明特色的“易水学派”。

    瓯江之水滔滔不息,流过暗礁嶙峋的险滩,一直向东奔涌着,浪花飞溅着,在阳光的照耀下,水珠散发着离合的五彩光芒,渐渐在空中弥漫开来。“永嘉医派”也正如医学长河中的一个奔涌着的浪头,把飞溅的浪花,弥散在了岁月的时空之中,给后人留下了永久的追忆。

更多中药材
  • 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有人会把红豆和赤小豆弄混,其实这两种豆子还是有区别的,无论从外形还是功效上,两者都不太一样。红豆圆而大,常常用作食材,具有化湿补脾的功效,对于脾胃虚弱的人比较实用。而赤小豆扁而小,常用于入药,具有利湿消肿,清热退黄的功效,......
  • 罗汉果大家应该都熟悉,它具有清肺利咽,化痰止咳,润肠通便的功效,所以有些人咳嗽,咽痛或者便秘死都习惯用它来泡水喝。但我们要注意,罗汉果味甘性凉,对于脾胃虚寒者并不适合使用,大家一定要记住。......
  • 中医认为,肥胖都是由脾虚所导致的,脾胃虚弱会导致身体水湿运化和排泄能力下降,湿气重便由此而来。而湿气重的人大多偏好重口味,肥腻食物吃多了又反过来造成身体痰湿过重,从而发胖。不仅如此,湿气重还会加重身体运化不畅,体内废物损失无法排出,就容易出......
  • 每一种药物最好都要错开,不同的西药之间服用的话,有些像解抗的药物,我们就错开服用,错半小时。中药西药之间,我们服用的话,尽量错开个半小时会好一点,以避免发生不良的化学反应。......
  • 我们知道中医治病是用药物的偏性来纠正我们体内的这个营养的偏性,假如这个人是个寒凉的体质,我们用温热的药啊,这是正常对应的。假如寒凉的体质用这个寒凉的药,这个药对身体都是有毒副作用,这个是不能用的。还有下面一句话呢,就是能不能长期服用,如果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