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眼科胞生痰核

    本病是指胞睑内生核状硬结,逐渐长大,而又不红不痛的眼病,称为胞生痰核(《眼科易知》)。由于睑内核状硬结主要因痰湿阻结胞睑脉络而起,故得此名。本病又名疣病(《原机启微·血气不分混而遂结之病》)、睥生痰核(《证治准绳·杂病·七窍门》)、眼胞痰核(《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等。相当于西医学之霰粒肿。

    [病因病机]

    恣食炙赙,脾胃蕴热生痰,痰热相结,阻滞经络,致气血受阻。?昆结于睑内,逐渐隐起而发为本病。

    [临床表现]

    该病在临床上常见两种情况。

    一、胞睑内隐起硬结,扪之很小,外观不显。渐长大后,可见睑内有局限性隆起,但皮色不变。此硬结扪之可活动而不与睑皮肤粘连,生长缓慢,有的长到一定程度则静止,也不溃破。一般为单发,也有多发者。好发于上胞,个别也可生于下睑较小型者,一般在睑内无显著改变,也无自觉症状。较大者,可见在睑内相对应之处呈青灰色或紫红色,眼睑可有重坠感。

    二、睑内硬结生长迅速者,长到一定程度可在睑内自溃。溃后不易收口,且在溃口处生肉芽,长期不愈。患者有磨擦感或有隐痛。也有少数可从皮肤面穿破。

    [诊断依据]

    一、胞睑内长硬核较小,存在日久或渐长不消。

    二、胞睑皮肤颜色正常,无压痛。

    三、肿核与皮肤不粘连,推之移动。

    四、睑内呈局限性紫红色或灰蓝色。

    [鉴别诊断]

    表8-1胞生痰核与针眼的鉴别

    ┌────┬────┬──────────────────┬──┬─────

    │ 病名 │发病部位│主症

    │病程│对白睛影响

    ├────┼────┼──────────────────┼──┼─────

    │睑皮肤正常,可扪到核状硬结,与皮肤不│

    │胞生痰核│ 睑深部│粘连,存在日久或渐长,若无感染者不化│缓 │无影响

    │脓,睑里呈局限性紫红色或灰蓝色

    ├────┼────┼──────────────────┼──┼─────

    │ 针眼 │ 靠睑弦│局限性红肿,掀痛,疖肿中心硬,与睑皮│

    │发病近眦部者可

    │肤粘连,化脓后头小,溃破后自愈

    │急 │致眦部白睛水肿

    └────┴────┴──────────────────┴──┴─────

    表8—2胞生痰核与内针眼的鉴别

    ┌────┬────┬─────────┬───────┬──┬───

    │ 病名 │睑皮肤 │睑内

    │硬结

    │病程│转归

    ├────┼────┼─────────┼───────┼──┼───

    │内针眼 │红肿较重│色红赤有黄色脓头 │较大而们之稍动│较短│脓溃肿消

    ├────┼────┼─────────┼───────┼──┼───

    │胞生痰核│ 正常 │局限性青灰或紫红色│推之可移动

    │缓慢│复受外邪,亦显红肿,但较内针眼轻

    └────┴────┴─────────┴───────┴──┴────

    此外,若发于老年人,且术后在原病灶区复发并迅速长大者,又须注意排除癌症。

    [辨证论治]

    肿核小型且静止者,可不作治疗,有的可以自消,不能自消者也无碍。若形态较大,影响外观,或有眼睑重坠感,或有溃破趋势者,当作治疗。自古以来多以手术为主,但也有不少单用药物治疗之记载。若用药物治疗可以消散者,则不必强求手术。这柙趋势,目前不论中医、西医,都有探讨。

    一、内治

    按中医辨证,该病可分二种证型,即无火症之痰湿阻结与有火症之火重于痰型。前者为常见证型,后者则为变证。

    (一)痰湿阻结

    [主证]较小型者无任何自觉症状,较大者可有眼睑重坠感。查局部,小型者望诊无异常,触诊可于胞睑中扪到坚硬而可推动、与皮肤不粘连的硬结。若渐长而较大者,除扪到圆形硬结外,相对应处睑皮肤可见隆起,或可见相对应的睑内呈青灰或紫红色,舌淡苔薄白,脉缓。

    [证候分析]痰湿阻滞胞睑脉络,气血不能循常道畅行而瘀阻于胞睑内,气血凝结,逐渐隐起而成硬结。日久阻滞越重,硬结渐长大,有碍胞睑开合而感重坠。舌脉亦皆痰湿内蕴之征。

    [治法]化痰散结。

    [方药]化坚二陈丸加减。方中陈皮、半夏、白茯苓、生甘草为二陈汤,有燥湿化痰之功,白僵蚕软坚散结,黄连、荷叶清热兼祛湿,共奏化痰散结之功,现常改用汤剂。

    (二)痰热阻结

    [主证]胞睑胀痛而痒,眼有沙涩感或睑肿难睁。查局部,轻者胞睑皮色微红,重者红肿;睑内红赤或紫红,甚则溃脓,舌红苔黄白,脉滑数。

    [证候分析]痰热相结,阻滞脉络,热邪偏重,郁久化火,或复受外邪,客于受阻脉络,致病情较重而显火热之象,胞睑红赤,重者红肿,睑内红赤,重则紫红。火灼津液也可酿脓。舌脉亦属痰热之征。

    [治法]清热散结。

    [方药]清胃汤加减。方中炒栀子、生石膏、黄连、连翘、黄芩、生甘草清热;炒枳壳、炒苏子、陈皮行气散结;归尾活血消滞散结;荆芥穗、防风助散郁火。诸药组方,具有清热祛痰、消滞散结的作用。

    二、外治

    (一)初起可局部按摩或作湿热敷,促其气血畅行,以利散结。

    (二)生南星末加冰片少许,调糊频涂患处,以行气通络,化痰散结。

    (三)痰核大者,宜手术治疗,现代多作霰粒肿切开刮除术。

    手术方法:术眼按常规消毒,作表面麻醉及局部浸润麻醉后,用霰粒肿夹夹住肿核部位,翻转眼睑,暴露睑结膜。取与睑缘垂直方向,用尖刀在肿核中央切开,再用小刮匙将肿核囊内容物刮净。如囊壁较厚,则可剪除部分已软化的囊壁。术毕除去霰粒肿夹,压迫止血后,涂消炎眼膏,加眼垫包扎术眼,翌日换药即可除去眼垫。

    注意事项:

    1.若有红肿现象,须待红肿消除后再手术。

    2.若已在睑结膜自溃而生肉芽者,先剪除肉芽后,按上法手术。

    3.若肿核部位过于靠近眦部,不便翻转眼睑,或已在眼睑皮肤面自溃者,可从睑皮肤面作切口按上法手术,但切口宜稍大且必须与睑缘平行。术毕用“0”号丝线缝合两针。

    4.切开时避免切断睑缘动脉弓,以免去除夹子后出血不止。若出现出血不止,压迫无效时,当作缝合止血加压包扎。

    [转归预后]

    较小者有的可以自消。较大者除影响外观及有轻度不适感外,一般无甚妨碍。经手术治疗后,预后亦良好。

    [文献摘要]

    一、《审视瑶函·睥生痰核症》:“此症乃睥外皮内,生颗如豆,坚而不咚。火重于痰者,其色红紫,乃痰因火滞而结。此生于上睥者多,屡有不治自愈。有恣辛辣热毒酒色断丧之人,久而变为瘿漏重疾者,治亦不同。若初起知劫治之法,则顷刻而平复矣”。

    二、《原机启微·血气不分混而遂结之病》:“大抵血气如此,不欲相混,混则为阻。阻则成结。结则无所去还,故隐起于皮肤之中,遂为疣病。然各随经络而见。疣病自上眼睫而起者,乃手少阴心脉,足厥阴肝脉,血气混结而成也。初起时,但如豆许。血气衰者,遂止不复长。有久止而复长者。盛者则渐长,长而不已,如杯如盏,如碗如斗,皆自豆许致也。”

更多中药材
  • 1、辨证论治(1)肝郁气滞主症:胸腹痞满,食后胀闷更甚,易怒易躁、胃纳差、呃逆、恶心、乏力。舌苔黄腻,脉弦。治则:疏肝理气,和胃解毒。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减。(2)气滞血瘀主症:两胁胀痛或刺痛,腹部结块,推之不移,胸闷腹胀,纳呆乏力。舌淡红或......
  • 乙肝患者是否多数要变为肝硬化或肝癌,肝炎病人如何防止发展成肝硬化及肝癌,经专家研究表明,诱发肝癌的因素有:肝炎病毒感染与黄曲霉素、饮水污染、酗酒、吸烟、亚硝胺、微量元素失调以及遗传,人体内的肝脏细胞由于上述因素的综合影响可能会失去正常调控,......
  • 肝癌会传染吗 患肝癌的途径,大家应该知道肝部对我们来说有多重要吧,可是最近几年来肝癌非常盛行,就小编周围的人,就有好几个患乙肝的,听说乙肝具有传染性,所以很多人都不敢跟肝癌患者接触。肝癌患者饮食方面应注意1、避免暴晒医学界已经肯定了紫外线过......
  • 52岁的何先生喜欢喝酒,去年开始感觉心窝下方隐隐作痛,以为是胃出了问题,于是买了胃药吃。最近,何先生胃口越来越差,还摸到腹部上方有一包块。后来到医院一查,居然是巨块型肝癌。何先生提到,他年轻时曾经查出乙肝和黄疸型肝炎,但感觉身体并无不适,便......
  • 肺癌的病机的认识为正虚为本,由于正气虚衰,阴阳失调,邪毒趁虚人肺,邪滞于肺,导致肺脏功能失调,宣降失司,气机不利,血行受阻,津液失于输布,津聚为痰,痰凝气滞,瘀阻经脉,于是邪气瘀毒交结,日久形成肺部积块。因此,肺癌是因虚得病,因虚而致实,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