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平淡至极,乃为神奇

    我国著名伤寒学专家陈瑞春教授,在医坛以善用经方著称,不但用方多效,而且勤于著述,平时积累了大量的可贵资料,已出版的《陈瑞春论伤寒》一书,就是在此基础上编辑而成。最近陈老又对半个多世纪的临证经验详加校正,整理成册,名曰《伤寒实践论》。

    这是一本很有分量的伤寒学专著。书名“实践论”,顾名思义,该书是以实践出发,以临床亲身实践的验案为基础,由此而展开论述。书中言语平实无华,意在通俗易懂,使读者一目了然,知其要领,能够学得来,用得上,可见先生之用心皆如此类。

    本书诚如熊曼琪教授所言:“......将《伤寒论》理论探讨、教学实践、临床运用融为一体......为进一步探讨伤寒之奥妙开阔了视野,提供了宝贵经验”。是本世纪继赵明锐先生《经方发挥》、邢锡波教授《伤寒论临床实验录》和刘渡舟教授《经方临证指南》之后,少有的以伤寒方药亲身实践为主题的专著。

    先生诊病处方一尊仲景法度,这和他多年来一直认真学习和教授《伤寒论》是分不开的。先生幼承庭训,深研中医经典著作。尤其钟爱仲圣《伤寒论》,不但每日背诵和认真的作笔记,而且每字每词,先生都要问个所以然。年长后,就读江西中医专科学校,又得到姚荷生、万有生、张海峰等老先生的悉心指点,内心备感不足。

    此后十年间,先生上下求索,到处拜师深造。曾受到伤寒大家邓少仙、杂病专家方药中的赏识。从此认识与技艺皆大有长进。但先生并未满足于此。深刻认识到《伤寒论》教学必须落实到实处。所以他坚持在教学之余认真临证。以实践中的得失来为《伤寒论》注释。因而在陈老的著作中很少以经解经,故弄玄虚之语。而且先生从50年代教学之初到年迂古稀的今天,一直笔耕不缀。尽量把每一个病例的诊治经过都详实的记录下来。以便从中总结得失的规律,更好的为后人学习和运用仲景方服务。所以他的独到见解自然成了书中的学习要点。

    如在葛根芩连汤“方意新解”一栏中,陈老认为“必须指出热利下重,暴注下迫的症状,说明有热壅气滞之故,因而从方中所用药物看,缺少理气药,应在原方中加入理气药如木香、枳壳之类,是在所必须,使之热去胀消,更为全面周到,临床上常收到药到病除之佳绩。”再如陈老认为一些伤寒注家把小柴胡汤“但见一证,不必悉具”作为小柴胡汤的运用规则,是有其偏性的,这样会割裂小柴胡汤的整体意义,所以他认为“仅见口苦或咽干、目眩就用小柴胡汤,未能抓住病机实质”,并提出能够客观印证小柴胡汤病机的应该是“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这句话,并从正确理解小柴胡汤方意、精细剖析组方原理和临床加减化裁三方面详细论述了小柴胡汤的临床运用。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学习和思考的问题。

    总之,本书是陈老数十年来读伤寒、写伤寒、用伤寒的汗血结晶。是他长期坚持教学、写作、临证相互促进的必然结果。所以很值得一读。尤其对于青年中医和中医在校学生来说,本书更在必读之列。

更多中药材
  • 对于很多人来说当然都明白这样一个道理就是随着年纪的增长,长老年斑也是一个必然的事情,但是虽然受老年斑会出现在老人的身上,但是有的人只有四十几岁就开始长老年斑了,而有的人到60几岁才开始长老年斑,所以说不妨了解一下,手上长老年斑怎么回事?只有......
  • 对于现代人来说,贫血往往会影响到人的身体健康,甚至会影响日常的生活,因此如果出现贫血的问题,一定要引起重视,特别是对于女性朋友来说,更容易出现贫血的问题,因为女性特殊的生理构造,贫血更是常有的事情。所以对于出现贫血的人都会问到底贫血的人吃什......
  • 现在很多人生病了都采用喝中药的方法来根治疾病,随着中药的流行,市面上也出现了一些煮中药的罐子。但是奇怪的是有些罐子没有盖子而有些罐子有盖子,对于这样的现象商家给出的说法也有所不同。很多人对煎中药应不应该盖盖子有所争议,现在就让我们来听听老中......
  • 说到金不换不知道大家会想到些什么,但是作为笔者的我第一次听这个名字还是在电视剧里面听到的,也许和大家一样既感到熟悉又感到陌生,熟悉是名字,陌生则是它竟然是一味中药;那么问题来了,金不换的功效与作用是否了解呢,如果不了解,那么下面我们就一道来......
  • 现代人生活压力的不断增大以及饮食的不规律,使得肠胃病成了职场上的常见疾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俗话说的好,胃病三分治疗七分靠养,只有长期坚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才能够彻底改善胃部健康,实现肠胃消化功能的自行修复。那么在日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