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斑疹伤寒的症状

    (一)流行性斑疹伤寒:

    1.流行病学:冬春季发病,有衣虱感染史;

    2.临床症状:突然高烧并伴有剧烈头痛;

    3.体征:80%以上的患者4~7日出现皮疹,初为淡红色斑丘疹,2~5mm,压之退 色,一周后变为暗红色或紫癜样皮损,压之不退色;

    4.实验室诊断:

    4.1血清学诊断:室温补体结合试验(CF):普氏立克次体血清抗体滴度大于莫氏立克次体抗体滴度二倍以上,一次血清抗体滴度≥1∶32,双份血清恢复期高于急性期4倍以上,可确诊为现患病例。

    4.2病原学诊断:从发热期患者血标本中分离出普氏立克次体或从发热期患者血标本中扩增出普氏立克次体特异性DNA片段。

    (二)地方性斑疹伤寒:

    1.流行病学:多数秋冬季发生,在热带、亚热带地区没有明显的季节性。有家鼠接触史或居住场所有大量家鼠、蚤或有宠物猫。

    2.临床症状:突然发热伴有剧烈头痛;

    3.体征:发热在38~40℃,呈稽留热或弛张热,皮疹较少或不明显,神经系统症状常不明显。

    4.实验室诊断

    4.1血清学诊断:室温微量补体结合试验(CF):抗莫氏立克次体血清抗体高于抗普氏立克次体血清抗体2倍以上,且抗体滴度达1∶32以上,或恢复期血清抗体滴度高于急性期血清抗体滴度4倍以上。

    4.2病原学诊断:从发热期患者血标本中分离出莫氏立克次体,或从发热期

    血标本中扩增出莫氏立克次体特异性DNA片段。

    英文:typhus

    由立克次氏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可分流行性斑疹伤寒和地方性斑疹伤寒。前者又称虱型斑疹伤寒,由普氏立克次氏体引起,经人虱传播的急性传染病;后者又称蚤型斑疹伤寒或鼠型斑疹伤寒,由莫氏立克次氏体引起,经鼠蚤传播的急性传染病。潜伏期为5~21天,多为10~12天。表现有起病急,寒战、高热、剧烈头痛、肌肉疼痛及压痛,尤以腓肠肌明显,颜面潮红、眼球结膜充血,精神神经症状如失眠、耳鸣、谵妄、狂躁,甚至昏迷。可有脉搏增快或中毒性心肌炎。多于病期第5天全身出现充血性斑疹或斑丘疹,以后可变为出血性

    ,并有脾肿大。地方性斑疹伤寒上述表现较轻。诊断依据流行病学史(当地有本病流行、有虱寄生及叮咬史等)和典型临床表现。确诊可作血清学检查如外斐氏反应等及立克次氏体分离。四环素或氯霉素治疗有特效。预防采取以灭虱、灭鼠为中心的综合性预防措施。

    斑疹伤寒包括流行性斑疹伤寒和地方性斑疹伤寒两个病种。流行性斑疹伤寒是由普氏立克次体(Rickettsia Prowazeki)引起的急性传染病,虽然埃及从山羊中分离到普氏立克次体,美国从飞松鼠中分离到普氏立克次体,但流行性斑疹伤寒作为自然疫源性疾病还证据不足。流行性斑疹伤寒仍然属于人-虱-人传播的疾病,人是唯一的宿主,体虱是传播媒介。普氏立克次体在体虱胃肠道上皮细胞中生长繁殖,经虱粪排出体外,虱粪污染人皮肤破损处引起感染发病。在发达国家由于生活水平高,卫生条件好,有条件经常洗澡,常换衣服,防止体虱生长,因此得到有效控制。在发展中国家,尤其是在衣虱孳生的人群中,时有流行。在我国最后一次流行是在70年代末云南省昭通地区。

    地方性斑疹伤寒是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是由莫氏立克次体(Rickettsia Mooseri)引起的,鼠类是贮存宿主,印鼠客蚤是传播媒介,人是受害者。呈鼠―蚤―人传播循环。但丘福禧等从热带鼠螨中也分离到莫氏立克次体。地方性斑疹伤寒是全世界性的,凡是有老鼠和跳蚤的地方都可能有地方性斑疹伤寒疫源地的存在。发达国家报告病例数较少。我国解放后有三次流行高峰:第一次1950~1952年,为流行性和地方性混合流行,以云南最严重。第二次流行高峰除台湾外,28个省、市、自治区均有发病。第三次流行高峰自1980~1984年。国内自80年代初发病率呈下降趋势,97年开始回升。

更多中药材
  • 笔者从事中医临床15年来,体会到要学好中医,须多读经典,兼阅中医各家学说,博众家之长,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学古人之法之方很有必要,但师古而不可泥古,古法古方亦可新用。笔者将名医吴又可的“三甲散”用来治疗肝硬化腹水多例,均取得较满意的......
  • 冯某,女,43岁,2010年10月13日初诊。患者主诉平素怕冷,遇寒则咳,咳则遗尿,已达五六年之久,秋冬季节加重。数年来,屡次求医,中、西药物服用颇多,然疗效欠佳,因友人介绍,故来就诊。刻诊见舌淡胖,苔白微腻,脉沉迟无力,右尺尤甚。脉症合参......
  • 充血性心力衰竭或称心功能不全,由于心脏泵功能减退,致静脉瘀血,动脉血液灌注不足,心脏不能充分排出足够的血量满足机体代谢和发育的需要而表现的临床综合征。多为心肌病变或结构异常使心脏负荷加重而引起,如不及时治疗,往往导致死亡。小儿各年龄期均可发......
  • 魏文浩 魏斋 河北省保定市清苑县中医医院“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热之而寒者取之阳”,载于《素问·至真要大论》。“寒之而热者”,指用苦寒泄热法治热证,病不愈反见热者,是指肾阴(真阴)不足之虚热,而非有余之实热;“取之阴”即治宜滋其肾阴(肾之真水......
  • 杜昕 河北省中医院 袁红霞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黄文政教授,从事中医内科临床50年,尤擅长内科杂病。今总结其治疗一夜间烦热案如下。患者于某,年逾花甲。夜间烦热,不能成寐2月余。因丈夫新丧,昼夜悲闷,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