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正确测量您的血压:方法得当,减少误差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心脏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 胡大一/博士 刘杰

    把血压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不但能延缓靶器官的损害,而且能够降低脑卒中、冠心病和心脏性猝死的发生率。而经常、准确的了解血压值及波动情况,是有效控制血压的基础。

    自测血压的6大意义

    区别持续性和“白大衣”高血压。在家中自测的血压值不应超过135/85毫米汞柱。

    评估抗高血压药物的疗效。

    改善病人对治疗的依从性。

    可能降低治疗费用。

    自测血压具有时间上的灵活性。例如,部分高血压病患者血压多在5~6点或19~20点升高,依靠诊室偶测血压易漏诊,而自测血压易于发现这部分患者。

    可经常性观测。随时了解治疗中血压变化,为诊疗提供更加完善的资料。

    自测血压的结果,应该提供给医生,作为常规血压测量的补充,千万不可自行调节药物。

    自测血压的方法

    在诊所或者医院偶测血压一般都是采用柯氏音听诊法。其原理是利用充气袖带压迫动脉血管,随着袖带压力的下降,动脉血管呈完全阻闭-渐开-全开的变化过程,可通过辨别动脉血流受阻过程中的过流声音及相应的压力点来确定收缩压和舒张压。

    用柯氏音听诊法测血压,应选用经准确校正的水银柱血压计。患者应在有靠背的椅子上静坐至少5分钟,应双脚着地、上臂置于平心脏位置。为保证测量准确,须使用适当大小的袖带(袖带内的气囊应至少环臂80%)。血压至少应测量2次,收缩压以听到的第一音为准,舒张压以声音消失为准。

    自测血压的具体方法与诊所偶测血压基本上相同。首选水银柱血压计,但由于培训柯氏音听诊法较难掌握,故在家中也可以使用符合国际标准的上臂式全自动或半自动电子血压计、手腕式和指套式电子血压计等。自测血压时,也以2次读数的平均值记录,同时记录测量日期、时间、地点和活动情况。

    自测血压的注意事项

    测量要求:

    (1)常用的血压计:有水银柱式,气表式及电子血压计。水银柱式血压计的水银必须足量,刻度管内的水银凸面正好在刻度“0”处。使用标尺必须垂直。气压表式及电子血压计至少每6个月校准一次。

    (2)使用12~13厘米×35厘米标准袖带。气囊太宽,测得的血压比实际低;气囊太窄,测得的血压比实际高。

    测血压步骤:

    (1)袖带缠于上臂,松紧适度,气囊中部正好压住肱动脉,气囊下缘应该在肘弯上2.5厘米。听诊器胸件置于袖带下肘窝处肱动脉上,轻按使听诊器和皮肤全面接触,不能压得太重。匀速充气,待触知桡动脉搏动消失后再加压20毫米汞柱。然后,以2~3毫米汞柱/秒,稳定地放气。

    (2)收缩压是指清晰听见第一次心搏时的压力读数。舒张压取声音消失的读数,声音消失后应再听10~20毫米汞柱,然后完全放空气囊。

    在某些患者直至袖带内压力下降到零,脉搏声音才消失。这种情况较多见于儿童、主动脉瓣关闭不全、高心输出量(如贫血、甲亢、妊娠)及明显血管扩张(运动后)的患者。此时就以声音突然变小时作为舒张压。

    另外,在某些人特别是高血压患者,常于较高压力时听到脉搏音,随着压力下降,此声音消失,以后在较低压力水平又重复出现,这种较早出现的、短暂的声音消失被称为听诊间隙。它可持续达40毫米汞柱,因此,很可能对收缩压造成向下的误差,或者对舒张压造成向上误差。克服的方法是:在充气时用手按压桡动脉,直至脉搏消失后才停止增加压力。

    测量频率:一般来说,血压平稳时每周测1~2次,血压波动时至少每天1~2次。

    测量时间:最好在晨起7~8点和下午7~8点时测量,各测量3次,取平均值记录。当然可以在任何时间测量和多次测量,绘出血压曲线。

更多中药材
  • 急性心肌梗是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供血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的心肌因严重而持久的急性缺血而致心肌坏死。临床表现有持久的胸骨后剧烈疼痛,发热,白细胞计数、血清心肌酶增高以及心电图进行性改变,常伴严重心律失常,心力衰竭或休克,是冠......
  • 王金亮 山西平遥中医院王某,女,41岁。2009年9月13日初诊。腹痛泄泻1年余,大便日3~5次,便稀,有时带有黏连之物,伴腹痛,每逢情绪波动则腹痛腹泻加重,胸闷腹胀,嗳气少食。腹部触之,脐上有索条状块物,时有低热。舌质红,有瘀斑,苔薄白,......
  • 沈知行 浙江省杭州市江干区人民医院浙江省立同德医院施仁潮主任中医师,从事中医临床30余年,灵活运用丹溪痛风方治疗痛风,取得显著疗效。现将其运用丹溪痛风方治痛风的经验介绍如下。论发病,重“热血得寒,瘀浊凝涩”元代名医朱丹溪在《格致余论》中就设......
  • 魏文浩 魏斋 河北省保定市清苑县中医医院辨证论治是中医认识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同病异治是辨证论治中一个重要而具体的方面。临床上常见同一种病,由于病机不同,所表现的证也不同,治法也各异。试举例说明。案1王某,男,47岁。1988年4月5日初......
  • 王兵 中国中医科学院《神农本草经》首言麻黄“破癥坚积聚”,其后诸家本草对此功效少有提及,并且高等中医院校五版教材《中药学》在附录《本经》麻黄条文时唯独删除了这一句。盖因其功效特殊,且临床应用又有辛温耗气,峻汗伤阴之弊,故而提及较少。直至明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