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药罐子“长寿的原因?

    现象1

    药吃多了就成了“医”

    最大的优势就是知道有病赶紧治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吃药治病也是这样,本来没什么经验,吃的药多了,也就知道什么病吃什么药了,俗话也说,久病成医嘛。

    70多岁的刘大妈不仅经常去医院,还把自己的“药罐子”当成“诊所”,打开她的小药箱,几十种药物映入眼帘,从最普通、最便宜的安痛定,到一盒盒的高血压药络活喜,治感冒、哮喘、关节炎、头疼、发烧、便秘的药物应有尽有。“这些药我心里有数着呢,只要是小病,我都知道该吃什么药,上了这么多年的医院,吃了这么多年的药,都吃出经验了。”

    刘大妈的身体并不好,20多岁的时候得了严重的胃病。“胃只要不好了,疾病全都会来。”刘大妈告诉记者,她40多岁时就疾病缠身了,从那个时候开始吃药,家人常因为她吃药而嫌弃她,婆婆觉得她是个“病秧子”,丈夫也为她吃药而苦恼。但让她自己都感觉奇怪的是,到了老年,好像身体慢慢好了起来,也没再增添新的病。

    很多人嘲笑“药罐子”们太夸张,有一点小病就吃药,事实上,这正是“药罐子”的优势所在,他们身上最大的优点就是知道有病赶紧治,并能够早期发现疾病,哪怕是非常小的病,症状也不是特别明显。同时,“药罐子”也会根据医生的嘱咐和以前的患病经验“对症下药”,而不是胡乱吃一通。如果自己吃药不管用,他们也会第一时间跑到医院去治疗,因为他们最清楚不治疗下一步疾病会有非常严重的发展,而这些是很多健康人都无法做到的。

    现象2

    日常小病焉知非福

    不怕生病,在气势上首先占了上风

    大病不得,小病不断,这样的情况也多出在“药罐子”身上。“药罐子”习惯了与疾病打交道,在疾病面前,他们首先不会害怕,在“气势”上就占了上风。而身体健康者,一旦患病,往往会把自己的病情往坏的方面联想,给自己造成很大的心理障碍。

    我们平时所说的多病者,大多指躯体上的多病,而健康者也仅指体格上的健壮。但多病者的心理健康水平不一定差,在一定程度上,良好的心理状态能给他们带来躯体的健康。事实上,这也是比较好的健康状态,不仅没有大的躯体疾病,而且还有良好的心理状态。

    另外,多病者积累了长期的生活经验,深知自己身体有病,经不起大喜大悲、患得患失等不良情绪的刺激,他们的心态比较平衡,不仅对身体,对生活中其他的事情期望值也不会太高,遇事能做到心平气和。

    而平时看来比较健康的人群中,有些人争强好胜,对事业及其他事情成功的欲望过于强烈,对失败和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低。这种人在心理上受到刺激,就会导致血压上升、心跳加快,久而久之,使身体的抗病能力下降,不得病的时候还相对正常,一旦得病,往往就是大病。

    现象3

    居安思危早预防

    平时多注意点儿,就多活了好几年

    因为时常有疾病的干扰,“药罐子”更关注自己的健康和生活中的一些细节,比如什么食物对自己的身体好、什么事情对身体不好、每天需要服什么药、需要备什么药。而这些他们看来日常的行为,却能起到“救命”的作用。

    廖大爷是社区里有名的“药罐子”,患有哮喘、心血管疾病,还经常偏头痛,在楼道里常常能闻到廖大爷家熬中药的味儿。在楼下活动的时候,老伙伴们都叫他“老药罐子”,还常常拿他开玩笑。偶尔,廖大爷看见哪个老伙伴气色不好,就会劝对方吃点药、注意点什么,却常换来一片笑声。

    廖大爷住的是体育学院的家属区,大家年轻的时候都是搞体育的,到老了身体还能差吗?可是,好几年过去了,以前楼下的几个身体硬朗的老头儿,现在都“走”得差不多了,可廖大爷还在夕阳里打着他的太极拳,“没想到我这个老药罐子,还最能活……”

    廖大爷由于身体不好,经常吃药,所以深知患病的痛苦,加倍珍惜和保护自己的身体,有规律地生活,坚持体育锻炼。廖大爷常说:“我只是平时多注意点儿,就比别人多活了好几年。”别人打牌的时候,廖大爷在打拳;别人喝酒的时候,他在喝茶。虽然平时身体状态也挺好,廖大爷也不敢大意了,生怕一下子病倒了,身边经常带着救心丸、硝酸甘油,这两样药还曾经救过他的命。

    除了廖大爷总结的长寿道理,还有一点不能忽视,有一些疾病需要长期服药,比如心脏病、高血压,“药罐子”由于吃药已经吃得很习惯了,对于这些需要长期服用的药物,“药罐子”们能做到每天都吃,而且都在比较规律的时间吃,这样也避免了很多的危险。

    美国专家研究发现

    “药罐子”内分泌有“抗病”本领

    除了“药罐子”长期与疾病做斗争,比较注重健康外,“药罐子”的内分泌调节也起到一定的调节作用,对付疾病也有自己的“绝招”。

    美国洛杉矶医学研究人员发现,人体内有一种内分泌激素,可以调整人体的内环境,保持身体的内外平衡。一个体弱多病的人,因为经常受到疾病的骚扰,迫使这种内分泌激素不断产生调整作用,时刻处于“备战”状态,从而避免了身体发生重大病变。

    而身体强壮的人,体内的一些内分泌激素时时处于“靠边站”的地位,根本用不着发展壮大,因此它的功能很弱,当疾病突然袭击时,这种内分泌激素来不及调整,不能进行抵抗,因而一旦发病就可能是大病、重病。

更多中药材
  • 中医认为,人的足部有许多足三阴经和足三阳经的穴位,同时足底也是脏腑的重要反射区,再者脚为精气之根,所以用温热水泡脚,可以疏通经络,活血化瘀,散寒除湿,调理脏腑,平衡阴阳,对于脏腑功能失调所导致的失眠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 痰湿的人都是肥胖,而且湿气比较重,特别容易出现困倦、疲乏、浮肿的表现,这种体质人都考虑健脾祛湿。痰热是偏于出现热的表现,有的患者会出现咳嗽、咳黄痰、胸闷气喘、大便秘结、小便黄的症状,而且舌红苔黄腻,脉滑数,这种体质人就要考虑清热化痰了。......
  • 其实腿抽筋与缺钙有一定的关系,但不是完全相对等啊,缺钙会导致腿抽筋,但是如果过渡劳累,比如我们平常不爬山,突然爬山了,然后夜晚回来以后就发酸,腿抽筋,肌肉抽筋,肌肉痉挛,这不是缺钙引起,而是肌肉疲劳引起的,所以这个腿抽筋不完全是缺钙引起的,......
  • 吃完饭就要上厕所,大便不成型,跟脾胃虚弱以及肾阳不足有关。中医讲,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脾胃虚弱就不能收那水谷和运化精微,导致胃肠传导失常,或者因为肾阳不足,脾失温煦,导致运化失常,就会出现消化不良,吃完饭就要上厕所,同时还伴有大便不成形的现......
  • 中医认为,脾主四肢,主肌肉,运动四肢就是健运脾胃,所以饭后走一走是可以的。但是如果是刚吃饱饭,胃内食物量增加,胃处于充盈状态,此时走一走会增加胃的负担,对健康反而不利。所以最好吃饱饭后先休息20到30分钟,再出门散步。快转发给你身边还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