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长夏防湿邪防病

    水多则成湿。在祖国医学中,湿为“长夏”的主气。长夏正当夏秋之交,雨水较多,时阳热正炽,水气上腾,是一年之中湿气最盛的季节。

    气象学上用“湿度”来表明空气干燥与潮湿的程度。表示湿度有多种方法,其中最常用的是相对湿度,即大气中实际水汽压与同一温度下的饱和水汽压之比,用百分数表示。若大气中没有水汽,则相对湿度为零;如大气中水汽压与相同温度下的饱和水汽压相等,达到饱和,相对湿度则为100%。

    湿度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若湿度太大,超出了人体的适应能力,则会导致生病。中医认为,湿邪为病,有外湿、内湿之分。外湿多由于天气多雨、气候潮湿,或涉水淋雨、久卧湿地、居处潮湿等外在湿邪侵袭人体所致;内湿多因体质虚弱、脾失健运、水湿停聚而生。外湿与内湿虽有不同,但在发病过程中又常会相互影响。伤于外湿,湿邪困脾,不能健运,则湿从内生;而脾阳虚损,水湿不化,亦易招致外湿侵袭。

    湿属于阴邪,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湿性重浊粘滞,故致病往往缠绵难愈,病程较长。如湿邪外侵肌表,其症状表现为头重如裹,身体困乏,四肢酸楚。湿邪留滞经络关节,则会肌肤麻木,关节疼痛。若体弱阳虚,湿邪困脾,运化无权,水湿停聚,则易出现胸闷脘痞、腹部胀满、消化不良、腹痛腹泻、尿少水肿等症状。正如《内经》中说:“湿胜则濡泄,甚则水闭胕肿。”湿邪流注下焦,则见小便浑浊、妇女白带增多等症状。

    湿邪又易与暑邪、热邪、风邪、寒邪结合,共同对人造成损害。夏秋之交,天气炎热时,湿邪易与暑邪、热邪结合为暑湿、湿热侵犯人体;若雨多气温下降,或夜晚受凉,则寒与湿结合;中秋之后风多,则易为风湿。特别是风寒湿三气一起侵袭关节、肌肉,则易患关节疼痛。临床所见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肥大性关节炎等,表现为关节肌肉疼痛、伸屈不利,肌肤麻木等症状,无不与湿邪有关。所以,夏秋之交要特别重视防止湿邪侵袭,以免危害机体健康。

    保持居处干燥平时要注意开窗通风(特别是晴天或有风的天气),防止居处和被褥潮湿。若室外特别潮湿时,则最好关闭门窗,以防湿气进入。居室的湿度应保持在50%~60%为宜。若被褥潮湿,可用电吹风吹一吹。

    避免涉水淋雨夏季要随身携带雨具,雨天要做好防护,尽量避免淋雨,走路时尽量不要趟水。此外,不要在潮湿之地久留或长时间坐卧,也不可睡卧于水泥或瓷砖地上。天气再热,也不要用冷水浇头和冲身。

    保持身体干燥在大汗、雨淋或游泳之后,要及时擦干身体,换上清洁干燥的衣服,以防湿邪侵袭肌肉、关节。

    少吃生冷脾虚湿胜之人,平时应少吃生冷瓜果,以防伤损脾胃之阳。宜经常吃些山药、苡薏仁、赤小豆、白扁豆、半夏、莲子、芡实等有健脾除湿作用的药食,这对增强体质、防止湿邪侵袭有益。

    及早就医患有头重身痛、风湿关节疼痛、肌肉酸楚以及腹痛腹泻等疾病者,应及早就医。一般症状较轻者,服用九味羌活丸(头重身痛、风湿肌肉疼痛)、藿香正气丸(水)等治疗功效也很好。

    文/孙清廉

更多中药材
  • 大家好,大家呢都对三伏贴呢有所了解,它的完整叫法呢,应该叫做伏九贴敷法,就是在三九和三伏进行穴位的贴服,利用药物渗透的原理,刺激穴位来达到振奋阳气,祛病防病的效果。那适合哪些人群呢?伏九贴服呢,适合于反复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
  • 那么中医,通常把这类疾病归结为胸痹心痛,或者是心悸怔忡等等。它主要的疼痛方式,通常我们所说的心胸痹痛,通俗来讲叫心绞痛,或者是闷痛,刺痛,烧灼样疼痛,或者是刀割样疼痛。那么以绞痛和刺痛为多见。通常诱因都是因为劳累,比如说老年人早晨起来去早市......
  • 首先,就是失眠多梦,为什么会引起失眠多梦呢?是因为肝火扰动心神,中医讲,肝属木,心属火,肝火旺盛的时候,木能生火,就会使心火亢盛,心神就被扰动,就会引起心神不安,从而出现失眠多梦,那同样,肝火也会犯胃,出现脘腹胀痛,肝属木,胃属土,木能克土......
  • 脑梗死,又称为缺血性卒中,它是一种危害性比较强的脑血管疾病,轻则,手脚活动不利,重则,言语不利,半身不遂,甚至危及生命。那么清晨发作脑梗的机制,主要有两点,我今天给大家详细讲一讲。第一,就是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它是跟血压的波动有关系,那血液运......
  • 高血压病人除了日常规律服用降压药之外,早晨最不应该做的就是这三件事儿,第一就是起床过猛,或者这个早晨起来还没有服药的情况下。就开始锻炼身体,剧烈运动,这样,对血压会有一个很大的影响,会使血压迅速升高,严重的,会导致严重的心血管事件。因为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