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天热不渴也喝水可预防缺血性脑中风防病

    据卫生部门统计,每年的6~8月份都是中风的高发期。时发生中风的危险较平时高65%,高温期脑血管疾病的死亡率是非高温期的1.5倍,并且气温越高,危险性越大。

    夏日易致中风的原因有两点:一是气温在32℃以上时,体温的调节主要靠汗液的蒸发,人体每天大约出1000毫升或多的汗,而且当水分补充不足时,还会因血容量不足和血液黏稠,诱发缺血性脑中风。二是血流量为散热所进行的重新分配,使有限的血液纷纷涌向皮肤,势必会造成大脑血流量的锐减,对于因心血管调节功能不良及因脑动脉硬化原来就供血不足的大脑缺血将会进一步加剧,易诱发脑梗塞。

    那么,如何预防呢?

    不渴也要常喝水

    脱水是发生热中风的重要诱因,脱水使血容量减少,血液黏稠容易形成血栓。由于老年人的口渴中枢比较迟钝,常因为“不渴”而不主动喝水,使得脱水愈加明显。所以提倡不口渴时也应主动喝水,每天的饮水量保持在1000毫升以上为宜。

    防止小中风酿成大中风

    天气炎热时,老人若忽然出现症状轻微或一过性的头痛(如何治疗头痛)、头晕、昏厥(如何治疗昏厥)、半身麻木,肢体无力、视力模糊等中风预兆(俗称小中风),这可能就是中风的信号。若能见微知著,哪怕是及早补足水分,或服用阿司匹林、维脑路通等活血通脉药,也有可能减少危险,防止中风。

    三餐清淡,不与大脑争血流

    盛夏时节与大脑争血的器官很多,为排汗散热,皮下血循环需要成倍增加血流,心脏要加快循环也要增加血流,于是流经大脑的血流就会相对减少。若再进食厚味,势必因消化器官血流增加而减少大脑的血流量,使脑血流量锐减,成为诱发脑梗塞的隐患。夏季的餐饮应遵循清淡为主、少餐为宜的原则,不要让胃肠和大脑争血流。

    热适应差易中风

    当气温升至33℃、数人还不觉得很热时,一些老年人却抱怨天气太热。这提示他们的体温中枢不够灵敏,散热机能或热适应能力差,大脑反应较差。也许这正是脑动脉硬化的信息,提示其有发生中风的可能;特别是那些患有高血压、冠心病(如何治疗冠心病)、中风病史的喊热者,应特别引起注意。

    药物保驾,活血抗凝要赶早

    特别对有高血压、高血脂、肥胖、心脏病或有过小中风的老年人,气温升至33℃以上时便应采取防暑措施,并及早应用抗凝、降脂、扩张血管、降血压等改善血液内环境的药物,这样才能安全度夏,把中风危险减至最小。易善永

    新浪健康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更多中药材
  • 这样一种症状,那么这样的人群其实现在太多了,我告诉大家,凡是这种消化系统疾病,无一例外全是吃出来的,要么你吃的少得病,要么你吃的多还得病,再者你不按时吃也得病,消化系统疾病,都是吃出来的。胃强脾弱,临床表现就这两大症状。胃强,这种强,其实是......
  • 这位患者是一位老年的女性患者,她被诊断为左乳的恶性肿瘤,这次来诊,她告诉我现在左乳的恶性肿瘤手术治疗之后,已经是一年十个月了。这次来主要目的胸胁部还是有一些胀痛的感觉,而且就是感觉这种刀口的一个疼痛部位非常的固定,而且疼痛的非常明显,已经影......
  • 这位患者是一位中年的男性患者,他来找到我的时候,就是因为这种过敏性鼻炎发作了。表现出来的症状就是每天早晨起来就会打喷嚏,流鼻涕,有的时候是清水样的,有的时候表现这种淡黄色的,这几天症状比较严重了,鼻子虽然通气儿,但是总感觉有一些不通畅的感觉......
  • 其实并不是这样,中医有一部经典《黄帝内经》,它所谈到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什么意思?也就是说人体的五脏六腑有问题,有疾病,它都有可能引发咳嗽的症状,不单单是肺脏的问题才引起咳嗽。那么在临床的工作当中,我跟大家举一个例子,就是有很多患者......
  • 这位患者是一位老年女性,已经83岁高龄了。说起这位患者她真的是我的一位铁杆粉丝,因为在近两三年,她每年都要好几次来找到我进行口服中药来调理身体,现在她状态非常不错,每天都能够生活自理,活动,锻炼都非常的自如。当时这位老者来找到我的时候,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