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看中医儿科该准备啥?

    在中医儿科,通常将“望诊”列为“四诊”之首,因为儿科是“哑科”,就诊时一般由家长代述孩子的情况,因此患儿家长带孩子就诊前,应该做一些必要的准备。

    “望诊”包括观察神态以及面部和全身的颜色,察看目、舌、口、鼻、耳等,还要看看指纹颜色变化,作为辅助诊断的依据。要使“望诊”准确,家长应在就诊前安抚病儿,缓解病儿的紧张心理,力求使孩子在平静状态下就诊。此外,就诊前不要给孩子化妆、染指甲等,些都不利于孩子病情的检查。

    在病儿就诊前,家长不要给孩子吃过热、过冷和有颜色的食物。过热过冷饮食会使舌头受刺激而产生色泽深浅的变化,有颜色的食物,如橘子、橘汁、可乐、杨梅、巧克力等,会使舌苔颜色发生变化。舌苔的薄厚对医生诊断的帮助也很大,就诊前不要把孩子的舌苔刮掉。

    小儿许多疾病都会发疹。家长在孩子就诊前,需先看看孩子周身有无出疹现象,疹子是在什么部位。来医院前最好给孩子穿易解、好脱的衣裤,便于医生检查。

    孩子大小便的变化对疾病诊断有一定作用,尤其是腹泻的病孩,看病时家长要带一份新鲜的大便,以便于化验。若发现尿有不正常时,就需带一瓶清晨第一次尿的尿样,来医院化验检查,一般是1小时以内的大、小便为宜。

    “闻诊”即通过听声音、闻味儿来判断疾病的性质。听声音,包括小儿咳嗽、啼哭、语言之声,家长带小儿就诊时,须安抚好孩子,避免哭叫。家长还应配合医生,主动介绍孩子口中、呕吐物、大小便的气味等,以供医生参考。

    当医生“问诊”时,家长应向医生反映的情况包括:孩子的年龄(周岁)和体重,这对合理用药有帮助;孩子的畏寒、发烧情况,包括体温高低、发烧时间长短,是手足心热、额头热还是哺乳时口热等;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孩子体温超过38.5℃,最好先给孩子服退烧药后再带孩子到医院,以防路途中体温过高出现惊厥的情况;病儿出汗的情况,包括白天出汗还是夜间出汗,出汗后退不退烧,有无头痛、头晕、肢体痛;大小便情况,包括孩子大小便的次数、形态、颜色等;饮食情况,包括食欲状况、饮水情况、有无特殊嗜好等;睡眠情况,包括安静、多梦、惊叫、哭闹等;生产史,即是否足月、顺产、难产及出生情况;喂养史,包括喂养方式和辅食添加情况;生长发育史,包括体格、智力发育及学习情况等;另外,遗传史在儿科也很重要,如果孩子的某些症状在上一代或上两代的亲属中也有,应及时告诉医生。

    “切诊”包括脉诊、按诊。小儿脉搏次数常因哺乳、啼哭、活动而增快,所以,家长带小孩看病时,最好能让孩子安静10分钟左右再请医生检查。3岁以下小儿进行检查时,中医一般不切脉,而是看双侧食指指纹色泽的变化,所以家长带孩子看中医时,要把孩子的手洗干净,候诊时也不要让孩子乱摸,以便医生在看指纹时容易看清楚。

    还要提醒家长的是,就诊前要带好以往就诊的病历、做过的化验检查单、服用药物的记录以及中药处方等,以供医生参考。

更多中药材
  • 【外台秘要】中提到,凡人年30以上,若不灸三里,令人气上 眼暗,意思就是说,30岁以上的人,阳气逐渐衰弱,灸三里可以补气壮阳,不然会出现气短,两眼昏花等衰老现象。足三里的位置呢,在外膝眼下三寸,胫骨旁开一横指,是人体当中非常重要的养生保健血......
  • 中医看病说三个小指头,一个小枕头,再看一个小舌头,病就看出来了。这三个小指头说把脉,左手这三个指头是心、肝、肾、右手三个指头是肺、脾、命。一把脉基本上内脏的问题就出来了,因为我们看病是望、闻、问、切,这个切就是切脉,又叫把脉。电影里面说,弄......
  • 人生平均寿命75,25年都在床上,人群里边包括我们自己有多少人失眠呢?实际上这个数字挺很可很可怕的,几乎每三个成年人,两个人都失眠,所以睡眠是一个大问题,我们每天24小时睡觉是八个小时,就1/3在睡觉,所以睡眠太重要了,所以睡眠很重要,但是......
  • 中医认为,肥胖的原因是由湿、痰、水滞等形成的。因此,轻食以健脾胃、利湿、利水为最佳,茶的作用就在于此。它清热利水,化痰消食,温脾胃,乌龙茶。铁观音是一种很受欢迎的茶。大鱼大肉后,人们习惯于冲一杯香茶,因为喝一杯香茶会让胃更舒服,使用它来消除......
  • 小满节气一到,很多人就把减肥列入议事日程。你应该了解如何科学减肥。穴位埋线可减肥。埋线减肥是在传统针灸减肥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通过医生判断肥胖的原因,为每个患者设计不同的减肥穴位处方,通过穴位刺激控制食欲异常,提高基本代谢率,调节脏器功能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