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切脉”辩

    由于传统文化中一些尊古尚玄好巧的流弊和西方科学实证量化思想的两相积存,故对切脉存在着或过分推崇迷信或质疑反对甚至堂皇弃之的言行。那么,我们当取何种识见方较中肯呢?

    对于悬丝切脉的传说,窃以为在避讳森严的古代是较有可能实际存在的,但从文献记载之寡及后来并未成为中医诊脉的主式来看,“牵线搭脉”更多则是个别医师在特定情势下的特殊取巧之为,故其在学术抑或实践上都无多少实际意义存在。

    有人说,好中医应该切脉知病而无需病家开口。窃以为此说不正确。这是因为:首先,中西医有着各自不同的病名系统和定义内涵,两者的病名除了少数如疟疾、痢疾等名实皆同外,在大多情况下皆非可以直接对应的同一概念。如西医的糖尿病中医叫消渴,但消渴并不仅仅指糖尿病,故欲以中医之脉而准确切出西医的病名是对中医的误解。其次,切脉切的是脉搏跳动的状态,即脉象。它可由一脉也可由数脉兼合而成。脉象的意义只反映机体所处的某种状态,而不是某病的直接对应。譬如滑脉,它一般反映的是痰湿、食积、实热等的病理状态,而这些状态既有可能并存于一人,也可能单独存在,还可分别存在于中医的多种疾病中。相反,即使得了相同的病,但在不同人身上也可出现其他脉象,更何况滑脉还是青壮年的正常之脉。如孕妇多会出现滑脉,但如把男士或姑娘之滑脉也因此而断为怀孕,则不仅荒唐甚至会惹祸。再则,中医之脉还有常人不知的与病不符的所谓假脉的存在,因此早有“舍脉从证”的古训。到了现在还出现了“无脉(证)可辨”的一些病,如乙肝、艾滋病等。传统中医的辨证论治都是以辨证而非辨病为重心的,故切脉切的只是可供辨证的依据,而并非中西医的具体病名。即使你水平高超而切出病家得了中医的腹痛病,但怎么可能进而判断出其在西医多个系统中许多疾病的具体归属与性质呢?

    有病家会说:我以前看过的老中医真能准确说出我的毛病。其实病家有所不知:医生道出的大多只是病家的症状而更多并非疾病的诊断。当然,在对不能言语的病家的诊断中,单倚切脉的情况较多出现,但这一因所病单纯不杂,二是病因急重而主要矛盾突出病机简明,三是借助了相当重要的望诊闻诊等其他手段。故此现象不能成为切脉可以知病的普遍性依据。至于网上介绍有一业外研脉之士可以凭脉而准确讲出所患的西医之病,对此我抱持大体相信但不全信的态度。因为寥廓天地之间奇才总是存在的。但我认为这种唯测西医之病是务的切脉其实已异化为西医的诊断手段,在本质上已不再属于原来的中医了。尤需着重说明的是:切脉只是诊断手段之一,而诊断与治疗既非同一概念,更非两者水平的必然等同。故纵然诊断出了疾病,也不能替代和完成中医辨证施治的过程。至于脉(舌)象仪的推广,我是赞成的。只是不能因此而尽弃了脉学的实践与领悟,因为脉对于中医的意义已经越其本身了。

    中医诊病靠什么?对切脉应取何种态度?窃以为应靠“望闻问切”四诊的综合分析以及医师的智慧与经验。王叔和在《脉经》中说:“和鹊至妙,犹或加思,仲景明审,亦候形证。”意思是说,即使医技十分精妙的“神医”——和、扁鹊与张仲景在诊病时也不是仅凭诊脉,而也要反复思考和傍借病家的症状和体征的。李时珍也在《濒湖脉学》中说“世之医病两家,咸以脉为首务。不知脉乃四诊之末,谓之巧者尔。上医欲令其全,非四诊合参不可”。由此可见,切脉的作用是重要但有限的,自古至今单凭切脉而治病皆非中医的主流与本相。但若因此而否定甚至干脆弃之者则离中医已经太远了。

更多中药材
  • 日常饮食要根据体质掌握好大方向,比如寒性体质要多吃温性和平性的食物,那么是不是虚寒体质都不能吃凉性的食材呢?不能这么绝对,可以适量吃一点应季的食材来调和气候对于身体的影响。比如夏天吃点空心菜,冬瓜,丝瓜清热解毒,可以加入生姜,蒜甚至胡椒粉来......
  • 有些朋友寒湿重,头面容易出油,小肚子大,平时还容易乏力,人昏昏沉沉的,精神不好,通常是因为脾胃的运化功能不好,吃进去的食物,水液不能转化成人体需要的精华和能量,而是变成了废物堆积到身体,不能很好的排出去,形成了痰湿淤阻的情况。我们可以用健脾......
  • 由于我们长期低头或者伏案工作,造成的这个颈部肌肉劳损就会引起颈肩酸痛的症状,在排除了其他疾病之后,确诊是颈部肌肉劳损而造成的颈肩酸痛,治疗起来也非常的简单,这个大家在自己家里就可以完成。首先准备个热水袋,热水袋也充满热水之后啊,裹上毛巾,我......
  • 前列腺钙化呢,是前列腺炎性分泌物以及上皮细胞等凝结聚集于线管,长期以后形成了一种微小的钙化病灶,通过B超检查能够发现,那么这种病很常见,它是一种良性的病变,很多时候并不伴有症状,所以说也不需要专门的治疗。生活当中尽量的去饮食清淡,减少食盐肉......
  • 因为便秘不仅仅有实秘,还有虚秘,特别是慢性顽固性的便秘,很多是气虚阴虚导致的,气虚会出现肠道动力缺乏,气机不畅,而无力将糟粕邪实排除,因为阴虚会出现津液不足,肠道失去濡润,所以说便秘反复难愈,那么气阴两虚是他的根本,泻下药只是暂时缓解了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