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壯醫外治療法

    壯族人民主要聚居于岭南,特別是廣西一帶,故在對疾病的成因及治療上也受該地區的气候及環境的影響。形成了偏重外治,重用解毒,簡便驗捷的風格。

    廣西气候炎熱,多雨潮濕,病多瘴毒時疫,風濕攣痹,且廣西山多石多,竹林茂密,動植物

    种類多,給"骨針、陶針、金針、砭石"等外治器具以取材之方便,故《黃帝內經》有"九外者,從南方來的記載。

    壯醫外治法常見的有如下几种:

    ·陶針療法:為古代壯醫傳統療法。用陶片或瓷片洗淨,在患者体表特定部位進行淺刺以治療疾病的方法。古代常用于治療瘴毒、痧毒等病。其取穴不循中醫經絡,而是對体表分野取穴,通調气血,補虛瀉實,實為特色之一。

    ·骨弓刮法:用馬、鹿等獸骨制成骨弓在患者的頭頸部、肩背部等部位進行刮治的一种療法。或選用不同藥物的根莖作為刮治工具,如對壯熱實証,常用芭蕉根蘸石灰水刮治。邪毒深入,則用野芋根到治,是壯醫解毒祛邪、內病外治的又一寫照。

    ·角吸療法:是壯醫最具特色的傳統療法之一。常用山羊角、黃牛角等作為器具,于体表選定穴位上置壯藥一小塊,藥塊中央放可燃物如小油捻子或酒精棉球,不能溢出藥塊邊緣,點燃加熱后用角街罩蓋。呈現負壓,產生作用。此便開"拔罐之先河"。

    ·藥線點灸療法:采用經過藥物泡制的苧麻線,點燃后直接灼灸患者体表的一定穴位,以局部的刺激,通過經絡傳導,調整机体气血歸于平衡,使人体各部恢复正常的功能,從而達到治療疾病的一种外治方法。此法經后世壯醫藥科研人員的進一步整理完善,成為壯醫較有影響的療法之一而流傳全國以至海外。

    ·挑針療法:又叫挑治療法,是以針(刺)挑破皮膚纖維使之微微出血的一种外治方法。此療法治療范圍較廣,一般疾病都可運用。

    ·藥治療法:是采用中草藥煎水熏洗治療疾病的方法。該法借助藥力和熱力,以通透肌腠,散寒除濕,活血祛瘀。可用治四肢關節不利,中風后遺症等。

更多中药材
  • 王兵 中国中医科学院编者按:阎艳丽为河北医科大学中医学院教授,河北省第二批中医药学术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出身中医世家,从事中医教学、临床、科研40余年,临床善以经方化裁治疗百病,其学生总结其运用经方治验五则,本版今起陆续介绍。陈某某,女,成年......
  • 各种原因使体温升高,超过正常范围称为发热。中医学认为,凡六淫邪毒、疫疠之气入侵肌腠,正邪相争,或内伤七情,饮食劳倦而致人体脏腑功能紊乱,阴阳失调,表现以发热为主要症状,体温升高在39℃以上者,称为高热。临床可分为外感高热与内伤高热,以外感高......
  • 苗小玲 河南中医学院经方研究所脑囊虫病是由寄生虫(猪绦虫为主)所传染的一种顽固性脑组织及大脑中枢严重损伤的颅脑内疾病,病人痛苦大,后遗症多。根据临床特征可分为脑实质型、脑室型、脑膜型及混合型。河南中医学院王付教授多年临床用纯中药治疗本病,取......
  • 王金亮 侯红霞 山西省平遥县中医院喻嘉言云:“脾胃者土也,土虽喜燥,然太燥则草木枯槁,土虽喜润,然太湿则草木湿烂,以补滋润之剂,使燥湿相宜,随证加减耳。”补脾胃者,当使燥湿相宜,医者选方用药,当以甘味为主。《内经》指出:“五味入胃,甘先入脾......
  • 马建国 山东曲阜第二人民医院蒋某,女,51岁。2010年12月3日初诊。述其2010年3月以来,在无明显诱因情况下,双手掌指、足底开始起粟粒至高梁粒大小水疱,密集或散在分布,不久即变成黄绿色脓疱,有痒热感,反复而发9个月。其间曾去几家医院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