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壮族民俗特色与壮医药的关系

    民俗是一个民族或一个社会群体在长期的共同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并世代相传的一种较为稳定的文化事象(即事物和现象),包括生 产、生活、礼仪、岁时、社会、信仰、游艺和文艺等方面的民俗。民俗对于学术研究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据此可以追根溯源,探讨其与各种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壮族医药与壮族地区的民俗有密切的关系,如前所述," 信鬼神,重淫祀 " 是壮医巫医合一或医巫并存的根源。此外断发、文身、服色尚青、鼻饮、喜食生猛、居干栏、捡骨重葬等民俗,亦与壮医药有关。

    现代人理发洗头是一种卫生习惯,壮族先民断发可能与天气湿热有关,断发可以使体温易于散发,同时不易于被钩挂以致刮破皮肤和挫伤,因此断发习俗符合卫生的要求。

    壮族先民盛行文身,目的是为了求得图腾神的保佑,同时又便于彼此间在进行交际和通婚过程中认同或区别。文身则对壮医浅刺疗法的形成和发展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壮族先民的服饰特点是服色尚青、衣葛,这也和岭南地区的气候环境和卫生要求有关,青色、葛衣既能使人体凉爽,又可防避蚊虫,青色为蓝靛所染,还具有解毒的作用。

    鼻饮在古越族中流传,文献多有记载。周去非《岭外代答·卷十》对鼻饮的方法做了比较详细的描述:"邕州溪峒及钦州村落,俗多鼻饮。鼻饮之法,以瓢盛少水,置盐及山姜汁数滴于水中。瓢则有窍,施小管如瓶嘴插诸鼻中,导水升脑,循脑而下,人喉……饮时必口噍鱼酢一片,然后水安流入鼻,不与气相激。既饮必噫气,以为凉脑快膈,莫若此也。"壮族地区炎热多雨,湿热地气和动植物腐臭之气混合而成瘴毒。壮族先民为能够生存和繁衍,势必要从实践中总结出一些抵御瘴毒和防暑降温的方法,从鼻饮液中加入山姜汁药物来看,这种奇特的卫生民俗,应是壮族先民所创造,并为民间壮医所总结的一种主要针对瘴疾和中暑的防治方法,它包含着物理降温和粘膜给药等科学因素。如今壮医使用的洗鼻及雾化法,对鼻病、喉病、呼吸系统病症,都有一定的疗效,究其源流,与古代的鼻饮不无关系。

    越人居住干栏,壮族地区至今仍保持这种居住习俗,《桂海虞衡志》载:"民居苫茅为两重棚,谓之麻栏,以上自处,下蓄牛豕,棚上编竹为栈,但有一牛皮为姻席。牛豕之秽,升闻栈罅,习惯之;亦以其地多虎狼,不尔则人畜俱不安。"这种干栏居住建筑的选择,是适应南方自然气候条件而形成的,除了避虎狼之外,当与气候炎热潮湿有关,人居干栏之上,可以通风采光和防潮,从而起到保健卫生的作用。

    捡骨重葬体现了壮族人民尊祖和讲究坟山风水的民俗,这一习惯客观上促进了壮医对人体骨骼的正确认识。

    当然,民俗与壮医药的关系,既有积极、促进的一面,也不可避免地存在消极、阻碍的一面,如"信鬼神,重淫祀",就是一例。

更多中药材
  • 一、体质问题有的人天生体质偏热,所以比体质偏寒的人来说更容易上火。二、饮食问题,平时经常吃辛辣刺激的食物以及油腻的食物,或者长期进食补阳之品,损伤阴液,容易上火。三、作息问题以及情绪因素,熬夜伤阴,烦躁易怒亦伤阴,两者也会导致上火。上火的原......
  • 很多朋友睡前泡脚的习惯,在中医体系中,人体是一个阴阳平衡的整体,白天阳气较盛以满足人体的正常活动,而夜晚亢奋了一天的阳气要慢慢地潜到阴分里,这样才可以好好休息。所以在晚上泡脚对人体的健康是有好处的,不仅可以加快脚部的血液循环,增加人体的新陈......
  • 烧心很多人都经历过,吃多了油腻辛辣,比如火锅或者撸串会觉得心口中火辣辣的烧。那么问题来了,烧心烧的真的是心吗?其实并不是,烧心烧的并不是心脏,也不是胃,而是心脏后面的食管被胃酸烧了。胃本身就是产生胃酸的器官,有保护粘膜,可以耐受胃酸,但食管......
  • 耳屎医学上叫耵聍,耵聍分为干耳屎和湿耳屎。在空气中干燥后,橙黄色薄片状称为干耳屎。有的耵聍状如粘稠的油脂,称为湿耳屎,俗称油耳。干和湿并无好坏之分,均为生理现象,如果你是油耳可能是这两个方面的因素引起的。一、遗传因素父母双方有一个人有油耳,......
  • 一、你用的是热水还是凉水?有人习惯在滚烫的热水中投入几粒枸杞,殊不知滚烫的热水会把枸杞的营养成分破坏掉。也有人习惯用凉水泡枸杞,不过凉水泡枸杞是没有效果的。泡枸杞的最佳温度应控制在65度至80度之间,冲泡的时间应达到30分钟。二、完了枸杞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