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枸杞的药用

    枸杞 属茄科植物。中国各地野生和栽培。《神农本草》列为上品。李时珍说:枸杞为两种树的合名,此物有刺,如枸棘,其茎如相柳之条,故兼名之日枸杞。拘枸杞嫩叶可作菜蔬,果实味甜可食。其根名地骨皮,果名枸杞子,均供药用。

    ≮美食性昧 ≯

    微苦、甘、平,无毒。

    ≮美食成分 ≯

    果实含甜菜碱,胡萝卜烃,玉蜀黍黄素,维生素B1、B2、C,烟酸,酸浆红素,钙,磷,铁等。根含苦味质。叶含芸香甙。

    ≮美食药理 ≯

    据实验研究:枸杞子有使血糖下降作用。

    ≮美食功效 ≯

    枸杞子为著名的滋养强壮药,有明目、降血糖、平血压的作用。根、嫩苗及叶:清血解热,利尿,健胃,治消渴和肺结核潮热。

    高血压,桩尿病:

    每日用枸杞子15克,煎汤代茶,常服有效。

    夜盲,视力衰退:

    枸杞子6克,白菊花6克,泡水代茶。

    肺结核初期,下午有低热,枯神疲倦:

    地骨皮9克,银柴胡6克,甘草3克,水煎服。

    肝虚眼病,见风流泪,云请遮眼,白内障等症:

    枸杞子250克,黄酒适量,浸于坛中,密封1一2个月后,每日食后适量饮,一日z次。

    阴虚,虚火牙痛:

    地骨皮15克,煎汤服。

    疖、痈(搭背):

    地骨皮(鲜枸杞根)晒干、炒焦、研细,以香油调涂患部,一般连用数天即愈(尤其适用于颈部毛囊炎)。

    枸杞的药理作用

    枸杞属落叶性灌木,树高1.5m—2m,生长期35年—50年,开茄红色或淡红色小花,结枣核大小的鲜红色果实。它是一种不可多得的名贵中药材和滋补佳品,具有补益、治虚、抗衰老、保肝和促进、调节免疫功能的作用。

    枸杞作为药材,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除了《诗经》中的记载外,宋代苏东坡在《小圃枸杞》一诗中曰:“根茎与花实,收拾无弃物”,指出枸杞的根、茎、花、果都可利用。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春采枸杞叶,名天精草;夏采花,名长生草;秋采子,名枸杞子;冬采根,名地骨皮。”那时,人们对枸杞子已不是当作一般药材利用,而是把它作为珍贵药材和高级滋补品来对待。

    枸杞果实是补益治虚良药,历代“本草”对其功效都有过论述。《食疗本草》称枸杞能“坚筋骨,去虚劳,补精气”。《本草汇言》中记载:“枸杞能使气可充,血可补,阳可生,阴可长,风湿可去,有十全之妙焉。”《本草纲目》记载:“(枸杞)能补肾、润肺、生精、益气,此乃平补之药。”

    枸杞作为滋补强壮剂,早已被临床应用证实了。主要用于体弱气虚或劳累过度而精血亏损,以及作为老年人的补益之品。如用枸杞酒补血益气;将枸杞与人参、龟板、鹿角结合熬成的膏,具有填精补髓、益气强壮之功效;枸杞子与五味子用开水浸泡后代茶饮,能解除疲劳,提高食欲。

    枸杞对肝、肾慢性病还有治疗作用。对于肾精不足型的神经衰弱症,可用一味枸杞膏或杞元膏,也可用枸杞、黄精结合为丸,久服能生精补血,益气安神。对于肝阴不足型的慢性肝炎及肝硬化,可用枸杞结合当归、熟地、沙参、麦冬等,可补血护肝。

    枸杞根皮(地骨皮),气味苦寒。《本草纲目》记载,枸杞根皮“能泻肝肾虚热,能凉血而补正气,治五内邪热,吐血尿血,咳嗽消渴,外治肌热虚汗,上除头风痛,中平胸肋痛,下利大小肠。”

    我国科学研究指出,枸杞子能显著地使老年人血液中老化的8项指标向年轻化逆转;有延缓衰老和抗疲劳的作用,能提高脱氧核糖核酸损伤后的修复能力;能显著提高人体白细胞数量和淋巴细胞的转化率及巨噬细胞的吞噬率,可使肿瘤患者不因白细胞数量降低而中断放射治疗等。

更多中药材
  • 急性肝功能衰竭系由多种原因引起的急性大量肝细胞坏死,或肝细胞内细胞器严重功能障碍,致短期内进展至肝性脑病的一种综合征。病情凶险,发病后12~24小时发生黄疸,2~4天后昏迷,并有出血倾向,见于暴发性病毒性肝炎、对乙酰氨基酚中毒、氟烷麻醉中毒......
  • 庞国明 河南省开封市中医院膏方制作好之后,要想取得好的效果,充分消化吸收是关键。对于脾功能不好的人,服用膏方前需要先服用运脾健胃的“开路药”,如一些经典处方六君子汤、平胃散、保和丸等,也可以先进行试探性调补,观察其服药后的反应。而对于脾胃功......
  • 王金亮 侯红霞 山西省平遥县中医院组成 青蒿12克,银柴胡9克,桔梗9克,黄芩9克,连翘9克,金银花15克。主治 本方适应于临床多种发热证,如久热不退、外科术后感染、妇科热入血室、产后发热、妊娠发热,或原因不明的发热,症见高热寒战,寒热往来......
  • 商本平 张海燕 山东省荣成市人和中心卫生院大青龙汤有关条文见于《伤寒论》38、39两条。38条曰“太阳中风,脉浮紧……”39条曰“伤寒,脉浮缓……”联系《伤寒论》1、2、3三条不免使人疑窦重重。太阳中风脉本浮缓,伤寒脉本浮紧,如何又言“太阳......
  • 本期博主:罗大伦 中国中医科学院如果受寒,第一时间处理,就不容易变成很严重的问题,用温通经络的中药泡洗,效果就不错,还可加上引经药,效果会更好。这些天天气冷了,转眼冬天来了,有时候会着凉,会受风,如我们在外面的时间长了,站在风口了,或者穿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