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不熟的毛蚶吃不得

    毛蚶俗称麻蚶、瓦垄子及珠蚶等,是一种生长在浅海软泥或泥沙质海底的贝类,在我国沿海地区皆有分布。其壳高约3厘米,长4厘米,呈长卵圆形,壳面有放射肋35条左右,因其贝壳有褐色的绒毛状物而得毛蚶之名。毛蚶除肉质鲜美、营养丰富外,还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蚶肉味甘,性温,具有补血、温中、健胃作用,常吃有补血之功效。

    烹调毛蚶的方法有灼、蒸、煮等多种,一般多用盐水卤煮,将蚶肉蘸姜汁食用。

    食用毛蚶不能只讲究肉滑味鲜而生食,或者稍加蒸煮,壳开即食,或将毛蚶用开水一烫就吃。毛蚶在海水中吸食浮游生物时,它的消化系统每小时要过滤约5升水,水质清洁则无事,但若遇到受污染的水,不断进行吸食活动的毛蚶体内便会蓄积一些毒物或致病菌,人吃了不熟的毛蚶后会中毒或患病,易引起病毒性肝炎、霍乱等。

    因此,在煮食前最好把毛蚶放入加盐的净水中浸泡半天,或用滴几滴香油的清水浸泡,使之将腹内泥沙吐净,然后彻底煮熟再食用。

更多中药材
  • 王金亮 山西平遥中医院笔者从事临床30余年,发现儿科以脾胃病为多,消化不良、厌食、腹泻等症最为常见,笔者常用以下方药治疗。厌食 小儿厌食当以调和脾胃为先,笔者常用理脾汤治疗:苍术3克,陈皮3克,厚朴3克,神曲6克,焦山楂6克,炒麦芽6克,鸡......
  • 王兵 中国中医科学院刘某某,女,43岁。2007年12月9日初诊。患者自述素有风湿性关节炎,每逢阴雨天气,全身关节活动受限,僵硬不舒,沉重无力。口黏,口干喜饮,二便正常。舌有齿痕,苔偏黄,脉弦细。辨证为寒湿之邪,瘀痹关节,治以散寒祛湿,活血......
  • 伏新顺 青海省中医院五泻心汤出自仲景《伤寒论·太阳篇》,用以治疗太阳病误下变证的五种痞证。痞证是指患者胃脘部有痞闷不舒或有堵塞感的一种自觉症状,不仅可见于伤寒误下邪陷,亦可见于内科杂病、温热病等。仲景五泻心汤,首创辛开苦降、寒温并用的治疗大......
  • 甲状腺功能亢进危象是指甲亢表现有急剧的致命性加重。这是甲亢少见的并发症,病情危重,病死率很高。甲亢危象常在未诊断或治疗不彻底的久病甲亢患者中发生,女性多见,各年龄均可发病,儿童少见。特征为发热,与体温不成比例的心动过速,以及循环系统、中枢神......
  • 王兵 中国中医科学院杨某某,男,24岁。2007年10月28日初诊。患者经常咳嗽10余年,自觉腹中有寒气上涌而咳,痰少,痰质稀白,时有发灰,稍饮凉水便可引发咳嗽。纳可,喜热饮,腹部怕凉,大便不爽,曾服三仁汤无效。舌质红,苔微黄腻,脉弦数。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