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内皮素在DR中起重要作用

    内皮素(ET)具有强烈而持久的收缩血管作用,比血管紧张素Ⅱ强10倍。血浆内皮素增加是血管受损的标志。在微循环障碍、组织缺氧等条件下,血管内皮细胞受损,导致内皮素释放增加。糖尿病患者血管病变发生率明显增加,而在微血管病变中视网膜病变发生较早。糖尿病患者的血浆内皮素浓度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的关系密切。

    DR是糖尿病常见的微血管病变之一,发生较早,平均在患病5年后发生,是糖尿病患者致盲的主要原因。

    糖尿病状态下,内皮细胞的损伤是引起微血管病变的主要原因。文献报道,糖尿病患者血浆内皮细胞数目增多,内皮素浓度增高。内皮素参与了DR和肾脏病变的发生和发展。内皮素有3种同分异构体,其中ET-1由血管内皮细胞分泌,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有ET-1的mRNA的表达。随着糖尿病病程的延长,视网膜微血管循环发生障碍,缺血缺氧加重,内皮损伤加重,ET-1释放增加。ET-1具有强烈的血管收缩作用,并刺激血管平滑肌增殖,形成恶性循环,加重视网膜血管的损伤。

    随着视网膜病变的加重,血浆内皮素的浓度逐渐升高。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后血小板被激活,血栓素释放增加,毛细血管处于收缩和高凝状态。研究亦发现,糖尿病患者微血管有损害,血浆内皮素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其机制可能与长期的高血糖直接或间接损伤血管内皮,如微循环动力障碍、组织缺氧等有关。

    DR的发病机制与微循环血管闭塞及漏出有关。前者又与毛细血管基底膜增厚、内皮细胞损伤与增殖、局部缺氧和血小板聚积有关。这些变化均可刺激内皮细胞合成和分泌内皮素,并进一步加重视网膜的损害,形成恶性循环。研究发现,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血浆内皮素浓度明显高于糖尿病不伴视网膜病变组,说明内皮素在DR中起重要作用。

更多中药材
  • 何钱 贵州省江口县人民医院方药组成:生白术60克,麦冬30克,生地黄18克,炒枳实30克,柴胡30克,元参18克,厚朴30克,熟大黄6克。水煎服,每日一剂,分3次服。此方为贵州名医石恩骏教授治疗习惯性便秘之专用经验方。石氏认为人体气机升降出......
  • 急性心肌梗是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供血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的心肌因严重而持久的急性缺血而致心肌坏死。临床表现有持久的胸骨后剧烈疼痛,发热,白细胞计数、血清心肌酶增高以及心电图进行性改变,常伴严重心律失常,心力衰竭或休克,是冠......
  • 王金亮 山西平遥中医院王某,女,41岁。2009年9月13日初诊。腹痛泄泻1年余,大便日3~5次,便稀,有时带有黏连之物,伴腹痛,每逢情绪波动则腹痛腹泻加重,胸闷腹胀,嗳气少食。腹部触之,脐上有索条状块物,时有低热。舌质红,有瘀斑,苔薄白,......
  • 沈知行 浙江省杭州市江干区人民医院浙江省立同德医院施仁潮主任中医师,从事中医临床30余年,灵活运用丹溪痛风方治疗痛风,取得显著疗效。现将其运用丹溪痛风方治痛风的经验介绍如下。论发病,重“热血得寒,瘀浊凝涩”元代名医朱丹溪在《格致余论》中就设......
  • 魏文浩 魏斋 河北省保定市清苑县中医医院辨证论治是中医认识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同病异治是辨证论治中一个重要而具体的方面。临床上常见同一种病,由于病机不同,所表现的证也不同,治法也各异。试举例说明。案1王某,男,47岁。1988年4月5日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