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学生作文 学门教育

国学古籍

周书

  •   公元六世纪二十年代,黄河流域的各族人民大起义,瓦解了统治中国北部的北魏(公元三九六至五三四)封建王朝。在这场激烈的阶级搏斗中,地主阶级纷纷组织反动武装,共同镇压起义军,同时又互相争霸。最后在北方形成东魏(公元五三四至五五○)和西魏(公元五三五至五五六)两个封建割据政权,与割据江淮以南的梁(公元五○二至五五七)政权三分鼎立。后来,东魏改齐(公元五五○至五七七),西魏改周(公元五五七至五八一)后人称它为「北周」。在南方,陈(公元五五七至五八九)也取代了梁。

      西魏、北周封建政权是以鲜卑豪强宇文泰为首的鲜卑贵族和汉族地主的联合统治。这个政权的统治区域大致包括今陕西、宁夏、甘肃和四川的大部、山西西南部、湖北西部以及河南西部。公元五七七年,周灭齐,统一北方。五八一年,杨坚代周,建立隋朝。周书虽以周题名,实际上是记述从公元五三四年东、西魏分裂到五八一年杨坚代周为止四十八年的西魏、北周史。

      公元六二一年(唐武德四年),起居舍人令狐德棻向李渊(唐高祖)建议编写梁、陈、齐、周、隋五朝「正史」。他的意见被採纳,並指派了各史编写人员,但没有认真进行。六二九年(贞观三年),旧事重提,德棻担任周书的主编,参加编写的有岑文本和崔仁师。六三五年(贞观十年),周书和其他四朝史同时完成。

      令狐德棻(公元五八三至六六六),宜州华原(陕西耀县)人,出身门阀贵族,官至国子祭酒。他在唐初颇有文名,曾多次参加官书的编写。在历史书方面,他还参加和主持过新晋书、五代史志和所谓「国史」(即唐史)以及李世民(唐太宗)、李治(唐高宗)两朝实录的编写。岑文本,邓州棘阳(河南新野)人,也是唐初著名文人,官至中书令。周书中的史论多半是他写的。崔仁师,定州安喜(河北定县)人,官至中书侍郎、参知机务。

      周书主编人令狐德棻的祖父令狐整是北周的大将军,宇文政权骨干人物之一,其他两个编写人也在不同程度上和宇文政权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而更重要的是,这样的家世不止是周书编者所特有,包括唐朝王室在内的唐初当权人物,也多半就是西魏、北周骨干人物的嫡派子孙。这样就规定了对周书的特殊要求,即不仅要竭力歌颂宇文政权的骨干人物,所谓「关右旧族」、「八柱国、十二大将军」,而且啧啧叹赏「今之称门阀者,咸推八柱国家」。凡是唐朝的达官贵戚,周书总要想法为他们在周代的祖先立传,並往往不惜歪曲事实加以颂扬。比如,杜杲並无多少值得记载的事跡,但他却是唐朝宰相杜如晦的曾伯祖,杜家是关中头等门阀,唐朝谚语说「城南韦、杜,去天尺五」,周书没有杜家的传,不是「缺陷」吗?因此特为杜杲立专传,但由于事跡实在不多,只得把他出使陈朝的一些无谓的应对之辞塞进传中,以充篇幅。萧詧是梁朝的宗室,为了争夺帝位,不惜勾结西魏军队进攻梁朝的疆土,导致江陵十余万人民沦为奴婢的惨禍,自己卑躬屈节,充当西魏军监护下的傀儡皇帝。而书中竟给他作出「盖有英雄之志,霸王之略」这样与本人立身行事截然相反的评语。其所以如此,正是因为这个萧詧是唐朝另一个宰相萧瑀的祖父。这类例子,周书中举不胜举。连唐代另一封建史家刘知几也说:唐初编写五朝史的特点,是「朝廷贵臣,必父祖有传」,而且「事有不同,言多爽实」。这种情況,虽为五朝史所共有,但周书显得比较突出。

      周书在收集、考订史料方面也存在着问题。它的资料来源,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是旧史,包括西魏史官柳虯所写(可能周代史官曾经续写)的官史和隋代牛弘没有完成的周史;二是唐初为了修史而徵集的家状之类。牛史是本书的盖本。刘知几曾经说过,周书只憑牛史,「重加润色」,「不能别求他述,用广異文」,可见周书根据的资料是很贫乏的。而且在很有限的资料范围内,考核修订的工作也是很草率的。我们曾将庾信为当时官僚贵族所作的碑志和本书有关列传比对,年月历官常有出入,其中有些可以確定是本传错了的。还有不少记事记年自相矛盾的地方。

      虽然周书作为资料也很不完备,而且有不少错误,但是这部书对于我们研究、瞭解这段历史还有一定的资料價值。它基本上反映了宇文政权的建立,建立后三个对建政权间(特别是东西魏或齐周间)的战争,以及宇文政权上層内讧的有关情況。周书只有纪和传,没有志,一些有关土地、赋役以及所谓礼、乐、刑、政等制度的资料,写入五代史志,和隋书合编。但从散见于纪传的零星记载中,也保存了一些诸如奴婢、部曲、客女的地位,徵庸代役的开端,府兵制度的产生等,对于后来隋唐两代有影响的社会关係、政治、军事制度的片断的资料。本书最后一篇異域传混淆了当时国内少数民族和外国的界限,也有不少歪曲事实和侮辱性的记载。但其中也包含一些可供参考的历史资料,特别是各少数民族的传中反映了一些各族人民配合汉族人民反抗封建统治的顽强斗争。另外,传中第一次记载了突厥、稽胡的历史。散见于本书纪传的各地人民武装起义,西起秦陇(李贤传、史宁传)巴蜀(陆腾传、伊娄穆传、崔谦传、柳昂传等),东至幽州(宇文神举传),南达襄阳(伊娄穆传),北到太原(宇文神举传),以致迫近国都长安的莲勺也是「数有群盗」(刘志传)。这些都是当时各地人民反抗封建统治的历史资料。唐以前记述这段历史的史籍都没有传下来。稍后编写的北史,其中西魏、北周部分基本上是删节周书,很少补充改正。删改之处,有些是对的,有些却是删节不当或是改错了的。因此,就现存的有关这段历史的资料来说,周书成书较早,保存的资料也比较原始。

      周书在宋初已经残缺,后人以北史和唐人某种史钞补上。公元一○○五年(宋景德二年)编辑册府元龟,引用周书缺卷各条已是后人的补本。宋人曾在本书缺卷后附有校语,说明不是周书原文,清人钱大昕也曾加考证。我们重新检查,残缺情況是:卷一八、卷二四、卷二六、卷三一、卷三二共五卷全缺;卷三六可能全缺,可能半缺;卷二一大半缺。此外,也有宋初未缺而传世各本脱去的大段文字,如卷六武帝纪下、卷三九杜杲传都脱去几百字,但册府元龟引文却没有缺。周书最早刻印的確切年月我们还不清楚。旧本宋人安焘、王安国、林希的目録序,内有「今既镂板以传学官」的话。据序文和宋晁公武郡齋读书志、李焘续通鑑长编,校刊南北朝各史的工作是公元一○六一年(宋嘉祐六年)开始交给「馆阁官」办理的。今考王安国和林希都在熙宁初任职馆阁,安国死于一○七四年(熙宁七年),则周书第一次刻板应在一○六八至一○七四年即熙宁元年至七年间。这个最早的本子早已不存。一一七四年(绍兴十四年),周书和其他六史在眉山重刻,即所谓「宋蜀本」或「眉山七史本」。这个本子也没有流传下来。现在流传的是南宋翻刻,并有元明两代补板的所谓「三朝本」。

      用以互校的是下列七种本子:

      一、南宋刻元明遞修本与百衲本的底本同,校记中简称「宋本」。

      二、明万曆间赵用贤刻南京国子监本校记中简称「南本」。  三、明万曆间萧云举刻北京国子监本校记中简称「北本」。南、北监本都曾据北史或以意改补一些文字,底本都是有元明补板的南宋本。

      四、明末毛氏汲古阁本校记中简称「汲本」。底本不详,与宋本、南本異者多同北本。

      五、清乾隆四年(公元一七三九年)武英殿本校记中简称「殿本」。底本是北本。

      六、清同治十三年(公元一八七四年)金陵书局本校记中简称「局本」。底本是汲古阁本。  七、一九三四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影印「宋蜀刻元明遞修本」(实是南宋临安刻本,非蜀本。)校记中简称「百衲本」。此本虽说影印,但多据他本改正错字,也有改错了的,实际上成为另外一种本子。

作者:令狐德棻、岑文本、崔仁师

生花梦

  • 简介暂无

作者:古吴娥川主人

甲申朝事小纪

  • 清初笔记。著者不详。因其去时不远,较有史料价值。

作者:

咒枣记

  • 咒枣记又名《萨真人得道咒枣记》 作者:(明)邓志谟,明萃庆堂刊本,正文卷端题“锲五代萨真人得道咒枣记”,卷首有〈萨真人咒枣记引〉。末署“竹溪散人题,时万历癸卯季秋之吉”。据此知书成于万历31年(1603)。

    《咒枣记》中写萨真人积善学道,升飞成仙的故事。书中写惩戒王恶的情节,又见明余象斗《北游记》第22回〈祖师河南收王恶〉中,这也从另一方面说明,此种灵怪传闻当时在各地都有传播,小说家采集并利用时,大同小异,此详彼略,未必一定有传承关系。《咒枣记》也是根据这些传闻汇集、加工、整理而成的。《咒枣记》只存明建阳萃庆堂余氏刻本一种版本,现藏日本内阁文库。书的版式、插图与《飞剑记》全同,惟目录后多幅“萨真人像”而已。此书据内阁文库本影印,与天一出版社《明清善本小说丛刊》的本子同出一源。

作者:邓志谟

无能子

  •   不著撰人名氏。序称光启三年天子在褒,则唐僖宗时人也。《崇文总目》列之於道家。晁公武《读书志》云,书三十篇,明老、庄自然之旨。今考其书,实三十四篇,与序所言篇数合。而卷上注阙第六篇,卷中注阙第五篇,卷下注阙第七、第九、第十、第十二、第十三、第十四等六篇,是其全书具在,实四十二篇,与序又不相应。岂序为後人追改,以就所存之篇数耶?《唐书。艺文志》以为光启间隐民。考序中有不述姓名游宦语,则亦尝登仕籍,非隐民也。其书多窃庄、列之旨,又杂以释氏之说,词旨颇浅。第以唐代遗书渐佚渐少,姑以旧本录之耳。

      《无能子》是唐代思想史上的重要作品。其作者受黄巢农民起义的影响,竭力否定君臣名分,谴责圣人,鄙弃名利,反对忠孝伦理道德。

作者:不著撰人

脉象口诀歌

  • 脉理兮,用心细,三法四中要熟记。人脉难,需勤理,察形辨象非容易,浮沉迟数力为中,扩充各脉真消息,此理需明未诊前,免之新医,吃脉记,经为一贯用心机,指下回声诊妙记。浮脉:轻寻有、按无有,浮脉漂然肉上游,水帆木浮未定向,浮脉中间仔细究,有力恶风见表实,无神无力指虚浮,浮脉里有七瓣(浮紧、浮缓、浮滑、浮数、、浮迟、浮虚、浮洪),其中理性要经验。

    洪脉:洪脉满指波涛似,来时力状去自然。脉洪阳盛虽夏旺,非是火盛治灾凡。

    实脉:实毕毕更属长,举按充实力最强,新病逢时是火盛,久病逢时或气痛。长脉:长脉直过本位前,迢迢自弱类长杆,心肾身强气本状,实脉相联似剑长。

    短脉:短脉象形似龟,藏头露尾脉中筋,寸尺可凭关不诊,涩微动结似相随,主病逢之为难治,概似真元气多亏。

    芤脉:两边实中间空,芤形脉似软如葱,寸阳见芤血上溢,芤现迟脉下流红,芤形浮细须轻诊,睡眠浮脉像得诊,气血伤耗精神损,自汗阳虚骨蒸深。散脉:散脉形浮无沉候,如寻至数拘不定,满指散乱似扬先,按之分散难归整,产是生早胎为堕,久病脉散必丧命。

    沉脉:沉脉壮重迎指,如石投水往下沉,按之无力真元弱,有力为痛滞气侵,中寒其脉均沉类,沉紧、沉滑、沉弦、沉细、沉数、沉迟、沉微,数头机关勿误人。

    微脉:细微小至如弦,沉而极细最不断,春夏少年均不宜,春冬老弱确为善。

    伏脉:沉之深,伏脉游,下指推筋靠骨求,真气不行症痞结,脉丧泻之不出头。

    弱脉:沉细软绵似弱脉,轻寻无板重采知,元气耗损精血虚,少年可虑白头矣。

    虚脉:虚脉举指迟大软,按之无力又空洞,精神气血都伤损,病因虚法,汗多中。

    牢脉:沉而伏力很强,牢形实大和弦长,劳伤微疾真精损,气喘腹疝,七情伤。

    革脉:革脉肢体自浮急,象诊真似按鼓皮,女人半产并崩漏,男子血虚或“梦遗”。

    迟脉:寻肉内至来三,来往极慢微迟脉,浮迟表寒是表证,沉迟里冷必定见。缓、结、代、涩居迟类,不究详细莫轻谈。

    缓脉:缓四至通不偏,和风杨柳袅自然,欲从脉里求神气,只在从容和缓间,缓迟气血皆伤损,和缓从容为气安。

    结脉:缓一指复又来,结脉肢体记在怀,悲虑积中成郁结,五芤交攻为痞灾。(五芤:气、血、痰、饮、食)

    代脉:缓之不能随手知,良久方来是代脉,代是气衰凶且甚,妊娠奉同生机存。

    涩脉:脉道涩难疏通,细迟短散何成形,来往湿滞似刮竹,病蚕食叶慢又难,思虚交愁里积久,不但损血又伤精。

    数脉:来往速数脉形,一息六至仔细凭,数脉属阳热可知,只把虚实火来医,实要凉泻虚温补,肺病秋深却畏之。急、紧、弦、滑、动、促都从数脉安排定。疾脉:快过数者脉名疾,载阳又可阳凶升。

    紧脉:数又弦疾和成紧,举如转索切绳形。浮紧表寒身体痛,沉紧逢见腹疼痛。

    弦脉:举迎手按不转,弦长端直若丝弦,受病轻重如何认,指在弦上软硬看。

    滑脉:滑脉如珠滚滚来,往来流利却还前,停食痰气胸中瘀,妇女滑缓定是胎。动脉:动脉摇摇数在关,没头没尾豆形圈,动主惊悸心空虚,汗出发热阴阳参。促脉:数又止促脉乎,进必无生退可生,促脉三焦火焱盛,原因有五细推求。血、气、痰、食、饮停留一种治病由。

    濡脉:浮取极不力,按之随手又空空,主病血虚阳虚症,汗多夜间骨热蒸。凭脉验证如明镜,学者用心都精通。

作者:

孙过庭书谱及其释文

  • 夫自古之善书者,汉魏有钟、张之绝,晋末称二王之妙。王羲之云:“顷寻诸名书,钟张信为绝伦,其余不足观。”可谓钟、张云没,而羲、献继之。又云:“吾书比之钟张,钟当抗行,或谓过之。张草犹当雁行。然张精熟,池水尽墨,假令寡人耽之若此,未必谢之。”此乃推张迈钟之意也。考其专擅,虽未果于前规;摭(zhi)以兼通,故无惭于即事。

    今译:关于古代以来,善长书法的人,在汉、魏时期,有钟繇(you)和张芝的卓绝书艺,在晋代末期是王羲之和王献之的墨品精妙。王羲之说:“我近来研究各位名家的书法,钟繇、张芝确实超群绝伦,其余的不值得观赏。”可以说,钟繇和张芝死后,王羲之、王献之继承了他们。王羲之又说:“我的书法与钟繇、张芝相比,与钟繇是不相上下,或者略超过他。对张芝的草书,可与他前后相列;因为张芝精研熟练,临池学书,把池水都能染黑了,如果我也像他那样下功夫刻苦专习,未必赶不过他。”这是推举张芝、自认超越钟繇的意思。考察王羲之父子书法的专精擅长,虽然还未完全实现前人法规,但能博采兼通各种书体,也是无愧于书法这项事业的。



    评者云:“彼之四贤,古今特绝;而今不逮古,古质而今研。”夫质以代兴,妍因俗易。虽书契之作,适以记言;而淳醨一迁,质文三变,驰鹜沿革,物理常然。贵能古不乖时,今不同弊,所谓“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何必易雕宫于穴处,反玉辂于椎轮者乎!又云:“子敬之不及逸少,犹逸少之不及钟张。”意者以为评得其纲纪,而未详其始卒也。且元常专工于隶书,伯英尤精于草体,彼之二美,而逸少兼之。拟草则馀真,比真则长草,虽专工小劣,而博涉多优。总其终始,匪无乖互。

    今译:书法评论者说:“这四位才华出众的书法大师,可称得上古今独绝。但是今人(二王)还不及古人(钟、张),古人的书法风尚质朴,今人的书法格调妍媚。”然而,质朴风尚因循时代发展而兴起,妍媚格调也随世俗变化在更易。虽然文字的创造,最初只是为了记录语言,可是随着时代发展,书风也会不断迁移,由醇厚变为淡薄,由质朴变为华丽;继承前者并有所创新,是一切事物发展的常规。书法最可贵的,在于既能继承历代传统,又不背离时代潮流;既能追求当今风尚,又不混同他人的弊俗。所谓“文采与质朴相结合,才是清雅的风度”。何必闲置着华美的宫室去住古人的洞穴,弃舍精致的宝辇而乘坐原始的牛车呢?评论者又说:“献之的书法之所以不如羲之,就像羲之的不如钟繇、张芝一样。”我认为这已评论到问题的要处,但还未能详尽说出它的始末原由。钟繇专工楷书,张芝精通草体,这两人的擅长,王羲之兼而有之。比较张芝的草体王还擅于楷书,对照钟繇的楷书王又长于草体;虽然专精一体的功夫稍差,但是王羲之能广泛涉猎、博采众优。总的看来,彼此是各有短长的。



    谢安素善尺牍,而轻子敬之书。子敬尝作佳书与之,谓必存录,安辄题后答之,甚以为恨。安尝问敬:“卿书何如右军?”答云:“故当胜。”安云:“物论殊不尔。”于敬又答:“时人那得知!”敬虽权以此辞折安所鉴,自称胜父,不亦过乎!且立身扬名,事资尊显,胜母之里,曾参不入。以于敬之豪翰,绍右军之笔札,虽复粗传楷则,实恐未克箕裘。况乃假託神仙,耻崇家范,以斯成学,孰愈面墙!后羲之往都,临行题壁。子敬密拭除之,辄书易其处,私为不恶。羲之还,见乃叹曰:“吾去时真大醉也!”敬乃内惭。是知逸少之比钟张,则专博斯别;子敬之不及逸少,无或疑焉。

    今译:谢安素来善写尺牍书,而轻视王献之的书法。献之曾经精心写了一幅字赠给谢安,不料被对方加上评语退了回来,献之对此事甚为怨恨。后来二人见面,谢安问献之:“你感觉你的字比你父亲的如何?”答道:“当然超过他。”谢安又说:“旁人的评论可不是这样啊。”献之答道:“一般人哪里懂得!”王献之虽然用这种话应付过去,但自称胜过他的父亲,这说的不是太过分了吗!况且一个人立身创业,扬名于世,应该让父母同时得到荣誉,才是一种孝道。(这里引用《孝经》一个故事)曾参见到一条称“胜母”的巷子,认为不合人情拒绝进去。人们知道,献之的笔法是继承羲之的,虽然粗略学到一些规则,其实并未把他父亲的成就全学到手。何况假托是神仙授书,耻于推崇家教,带着这种思想意识学习书艺,与面墙而观有什么区别呢!有次王羲之去京都,临行前曾在墙上题字。走后献之悄悄擦掉,题上自己的字,认为写得不错。待羲之回家来,见到后叹息道:“我临走时真是喝得大醉了。”献之这才内心感到很惭愧。由此可知,王羲之的书法与钟繇、张芝相比,只有专工和博涉的区别;而王献之根本比不上王羲之.则是毫无疑问的了。



    余志学之年,留心翰墨,昧钟张之馀烈,挹羲献之前规,极虑专精,时逾二纪。有乖入木之术,无间临池之志。观夫悬针垂露之异,奔雷坠石之奇,鸿飞兽骇之资,鸾舞蛇惊之态,绝岸颓峰之势,临危据槁之形;或重若崩云,或轻如蝉翼;导之则泉注,顿之则山安;纤纤乎似初月之出天涯,落落乎犹众星之列河汉;同自然之妙,有非力运之能成;信可谓智巧兼优,心手双畅,翰不虚动,下必有由。一画之间,变起伏于锋杪;一点之内,殊衄挫于毫芒。况云积其点画,乃成其字;曾不傍窥尺犊,俯习寸阴;引班超以为辞,援项籍而自满;任笔为体,聚墨成形;心昏拟效之方,手迷挥运之理,求其妍妙,不亦谬哉!

    今译:我少年读书时,就留心学书法,体会钟繇和张芝的作品神采,仿效羲之与献之的书写规范,又竭力思考专工精深的诀窍,转瞬过去二十多年,虽然缺乏入木三分的功力,但从未间断临池学书的志向。观察笔法中,悬计垂露似的变异,奔雷坠石般的雄奇,鸿飞兽散间的殊姿,写舞蛇惊时的体态,断崖险峰状的气势,临危据枯中的情景;有的重得像层云崩飞,有的轻得若金蝉薄翼;笔势导来如同泉水流注,顿笔直下类似山岳稳重;纤细的像新月升上天涯,疏落的若群星布列银河;精湛的书法好比大自然形成的神奇壮观,似乎进入决非人力所能成就的妙有境界。的确称得上智慧与技巧的完美结合,使心手和谐双畅;笔墨不作虚动,薄纸必有章法。在一画之中,令笔锋起伏变化;在一点之内,使毫芒顿折回旋。须知,练成优美点画,方能把字写好。如果不去专心观察字帖,刻抓紧埋头苦练;只是空论班超写的如何.对比项羽自己居然不差。放任信笔为体,随意聚墨成形;心里根本不懂摹效方法,手腕也未掌握运笔规律,还妄想写得十分美妙,岂不是极为荒谬的吗!



    然君子立身,务修其本。杨雄谓:诗赋小道,壮夫不为。况复溺思毫厘,沦精翰墨者也!夫潜神对奕,犹标坐隐之名;乐志垂纶,尚体行藏之趣。詎若功定礼乐,妙拟神仙,犹埏埴之罔穷,与工炉而并运。好异尚奇之士;玩体势之多方;穷微测妙之夫,得推移之奥赜。著述者假其糟粕,藻鉴者挹其菁华,固义理之会归,信贤达之兼善者矣。存精寓赏,岂徒然与?

    今译:然而君子立身,务必致力于根本的修养。扬雄则说诗赋乃为“小道”,胸有壮志的人不会只搞这一行,何况专心思考用笔,把主要精力埋没在书法中呢!对全神贯注下棋的,可标榜为一“坐隐”的美名;逍造自在垂钓者,能体会“行藏”的情趣。而这些又怎比得上书法能起宣扬礼乐的功用,并具有神仙般的妙术,如同陶工揉和瓷土塑造器皿一般变化无穷,又像工匠操作熔炉铸锻机具那样大显技艺!酷好崇异尚奇的人,能够欣赏玩味字书体态和意韵气势的多种变化;善于精研探求的人,可以从中得到潜移转换与。推陈出新的幽深奥秘。撰写书论文章的人,往往择取接受前人的糟粕;真正精于鉴赏的人,方能得到内涵的精华。经义与哲理本可溶为一体,贤德和通达自然可以兼善。汲取书艺精华借以寄托赏识情致,难道能说是徒劳的吗?


        
    而东晋士人,互相陶淬。室于王谢之族,郗庾之伦,纵不尽其神奇,咸亦挹其风味。去之滋永,斯道愈微。方复闻疑称疑,得末行末,古今阻绝,无所质问;设有所会,缄秘已深;遂令学者茫然,莫知领要,徒见成功之美,不悟所致之由。或乃就分布于累年,向规矩而犹远,图真不悟,习草将迷。假令薄能草书,粗传隶法,则好溺偏固,自阂通规。詎知心手会归,若同源而异派;转用之术,犹共树而分条者乎?加以趁变适时,行书为要;题勒方幅,真乃居先。草不兼真,殆于专谨;真不通草,殊非翰札,真以点画为形质,使转为情性;草以点画为情性,使转为形质。草乖使转,不能成字;真亏点画,犹可记文。回互虽殊,大体相涉。故亦傍通二篆,俯贯八分,包括篇章,涵泳飞自。若毫厘不察,则胡越殊风者焉。今译:东晋的文人,均互相熏陶影响。至于王、谢大族,郄、庾流派,其书法水平没有尽达神奇的地步,可也具有一定的韵致和风采。然而距离晋代越远,书法艺术就愈加衰微了。后代人听到书论,明知有疑也盲目称颂,即使得到一些皮毛亦去实践效行;由于古今隔绝,反正难作质询;某些人虽有所领悟,又往往守口忌谈,致使学书者茫然无从.不得要领,只见他人成功取美,却不明白收效的原因。有人为掌握结构分布费时多年,但距离法规仍是甚远。临摹楷书难悟其理,练习草体迷惑不测。即便能够浅薄了解草书笔法,和粗略懂得楷书法则,又往往陷于偏陋,背离法规。哪里知道,心手相通犹如同一源泉形成的各脉支流;对转折的技法,就像一颗树上分生出若干枝条。谈到应变时用,行书最为要着;对于题榜镌石,楷书当属首选。写草书不兼有楷法,容易失去规范法度;写楷书不旁通草意,那就难以称为佳品。楷书以点画组成形体,靠使转表现情感;草书用点画显露性灵,靠使转构成形体。草书用不好使转笔法,便写不成样子;楷书如欠缺点画工夫,仍可记述文辞。两种书体形态彼此不同,但其规则却是大致相通。所以,学书法还要旁通大篆、小篆,融贯汉隶,参酌章草,吸取飞白。对于这些。。。。。。


    至如钟繇隶奇,张芝草圣,此乃专精一体,以致绝伦。伯英不真,而点画狼藉;元常不草,使转纵横。自兹己降,不能兼善者,有所不逮,非专精也。虽篆隶草章,工用多变,济成厥美,各有攸宜。篆尚婉而通,隶欲精而密,草贵流而畅,章务检而便。然后凛之以风神,温之以妍润,鼓之以枯劲,和之以闲雅。故可达其情性,形其哀乐,验燥湿之殊节,千古依然。体老壮之异时,百龄俄顷。磋呼!不入其门,讵窥其奥者也。今译:至于钟繇的楷书堪称奇妙,张芝的草体荣膺草圣,都是由于专精一门书体,才达到无与伦比的境地。张芝并不擅写楷书,但他的草体具有楷书点画明晰的特点;钟繇虽不以草见长,但他的楷书却有草书笔调奔放的气势。自此以后,不能兼善楷草二体的人,书法作品便达不到他们的水平,也就不能算作是真正的专精了。由于篆书、隶书、今草和章草,工巧作用各自多有变化,所以表现出的美妙也就各有特点:篆书崇尚委婉圆通,隶书须要精巧严密,今草贵在畅达奔放,章草务求简约便捷。然后以严谨的风神使其凛峻,以妍媚的姿致使其温润,以枯涩的笔调使其劲健,以安闲的态势使其和雅。这就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书者的情性,抒发着喜怒哀乐。察验用笔浓淡轻重的不同风格,从古到今都是一样的;从少壮到老年不断变化的书法意境,一生中随时可以表露出来。是啊!不入书法门径,怎能深解其中的奥妙呢?

    又一时而书,有乖有合,合则流媚,乖则雕疏,略言其由,各有其五:神怡务闲,一合也;感惠徇知,二合也;时和气润,三合也;纸墨相发,四合也;偶然欲书,五合也。心遗体留,一乖也;意违势屈,二乖也;风燥日炎,三乖也;纸墨不称,四乖也;情怠手阑,五乖也。乖合之际,优劣互差。得时不如得器,得器不如得志,若五乖同萃,思遏手蒙;五合交臻,神融笔畅。畅无不适,蒙无所从。当仁者得意忘言,罕陈其要;企学者希风叙妙,虽述犹疏。徒立其工,未敷厥旨。不揆庸昧,辄效所明;庶欲弘既往之风规,导将来之器识,除繁去滥,睹迹明心者焉。

    今译:书家在同一个时期作书,有合与不合,也就是得势不得势、顺手不顺手的区别,这与本人当时的心情思绪、气候环境颇有关系。合则流畅隽秀,不合则凋零流落,简略说其缘由,各有五种情况:精神愉悦、事务闲静为一合;感人恩惠、酬答知己为二合;时令温和、气候宜人为三合;纸墨俱佳、相互映发为四合;偶然兴烈、灵动欲书为五合。与此相反,神不守舍、杂务缠身为一不合;违反己愿、迫于情势为二不合;烈日燥风、炎热气闷为三不合;纸墨粗糙、器不称手为四不合;神情疲惫、臂腕乏力为五不合。合与不合,书法表现优劣差别很大。天时适宜不如工具应手,得到好的工具不如舒畅的心情。如果五种不合同时聚拢,就会思路闭塞,运笔无度;如果五合一齐俱备,则能神情交融,笔调畅达。流畅时无所不适,滞留时茫然无从。有书法功底的人,常常是得其意而忘言,不愿对人讲授要领,企求学书者又每每慕名前来询其奥妙,虽能悟到一些,但多疏陋。空费精力,难中要旨。因此,我不居守个人平庸昧见,将所知的全盘贡献出来,望能光大既往的风范规则,开导后学者的知识才能,除去繁冗杂滥,使人见到论述即可心领神会了。



    代有《笔阵图》七行,中画执笔三手,图貌乖舛,点画湮讹。顷见南北流传,疑是右军所制。虽则未详真伪,尚可发启童蒙。既常俗所存,不藉编录。至于诸家势评,多涉浮华,莫不外状其形,内迷其理,今之所撰,亦无取焉。若乃师宜官之高名,徒彰史牒;邯郸淳之令范,空著缣缃。暨乎崔、杜以来,萧、羊已往,代祀绵远,名氏滋繁。或藉甚不渝,人亡业显;或凭附增价,身谢道衰。加以糜蠢不传,搜秘将尽,偶逢缄赏,时亦罕窥,优劣纷纭,殆难覼缕。其有显闻当代,遗迹见存,无俟抑扬,自标先后。

    今译:世上流传的《笔阵图》七行,中间画有三种执笔的手势,图象拙劣文字谬误。近来见在南北各地流传,推测为王羲之所作。虽然未能辨其真伪,但还可以启发初学儿童。既然为一般人收存,也就不必编录。至于以往诸家的论著,大多是华而不实,莫不从表面上描绘形态,阐述不出内涵的真理。而今我的撰述,不取这种作法。至于像师谊官虽有很高名望,但因形迹不存,只是虚载史册;邯郸淳也为一代典范,仅仅在书卷上空留其名。及至崔瑗、杜度以来,萧子云、羊欣之前,这段漫长年代,书法名家陆续增多。其中有的人,当时就负盛名,人死后书作流传下来,声望愈加荣耀;也有的人,生前凭借显赫地位被人捧高身价,死了之后,墨迹与名气也就衰落了。还有某些作品糜烂虫蛀,毁坏失传,剩下的亦被搜购秘藏将尽。偶然欣逢鉴赏时机,也只是一览而过,加之优劣混杂,难得有条不紊的鉴别。其中有的早就扬名当时,遗迹至今存在,无须高人褒贬评论,自然会分辨出优劣的了。



    且六文之作,肇自轩辕;八体之兴,始于嬴政。其来尚矣,厥用斯弘。但今古不同,妍质悬隔,既非所习,又亦略诸。复有龙蛇云露之流,龟鹤花英之类,乍图真于率尔,或写瑞于当年,巧涉丹青,工亏翰墨,异夫楷式,非所详焉。代传羲之与子敬笔势论十章,文鄙理疏,意乖言拙,详其旨趣,殊非右军。且右军位重才高,调清词雅,声尘未泯,翰牍仍存。观夫致一书,陈一事,造次之际,稽古斯在;岂有贻谋令嗣,道叶义方,章则顿亏,一至于此!又云与张伯英同学,斯乃更彰虚诞。若指汉末伯英,时代全不相接;必有晋人同号,史传何其寂寥!非训非经,宜从弃择。

    今译:关于“六书”的始作、可以上溯到轩辕时代;“八体”的兴起,自然源于秦代嬴政。由来已很久远,历史上运用广泛,已起过重大作用。因为古今时代不同,质朴的古文和妍美的今体相差悬殊,且已不再沿用,也就略去不说。还有依据龙、蛇、云、露和龟、鹤、花、草等类物状创出来的字体,只是简单描摹物象形态,或写当时的“祥瑞”,虽然笔画巧妙,但缺作书技能、又非书法规范,也就不详细论述了。社会流传的王羲之《与子敬笔势论》十章,文辞鄙陋,论理粗疏;立意乖戾,语言拙劣,详察它的旨趣,绝非王羲之的作品。且羲之德高望重,才气横溢,文章格调清新,词藻优雅,声誉依然高尚,翰牍仍存于世。看他写一封信,谈一件事,即使仓促之时,还是注重古训。岂会在传授家教于子孙时,在指导书法规范的文章中,竟然顿失章法,一至如此地步!又说,他与张芝是同学,这就更加荒诞无稽了。若指的是东汉末期的张芝,时代完全不符;那必定另有同名的东晋人,可史传上为何毫无记载。此书既非书法规范,又非经典著作,应当予以抛弃。夫心之所达,不易尽于名言;言之所通,尚难形于纸墨。粗可仿佛其状,纲纪其辞。冀酌希夷,取会佳境。阙而末逮,请俟将来。今撰执使转用之由,以祛未悟。执谓深浅长短之类是也;使谓纵横牵掣之类是也;转谓钩环盘纡之类是也;用谓点画向背之类是也。方复会其数法,归于一途;编列众工,错综群妙,举前人之未及,启后学于成规;窥其根源,析其枝派。贵使文约理赡,迹显心通;披卷可明,下笔无滞。诡辞异说,非所详焉。

    今译:关于心里所理解的,难于用语言表达出来;能够用语言叙说的,又不易用笔墨写到纸上。只能粗略地书其形状,陈述大致纪要。希能斟酌其中的微妙,求得领悟佳美的境界。至于未能详尽之处,只好有待将来补充了。现在叙说执、使、转、用的道理与作用,可让不了解书法的人能够领悟:执,是说指腕执笔有深浅长短一类的不同;使,是讲使锋运笔有纵横展缩一类的区别;转,是指把握使转有曲折回环一类的笔势;用,就是点画有揖让向背一类的规则。将以上各法融会贯通,复合一途;编排罗列众家特长;交错综合诸派精妙,指出前列名家不足之处,启发后学掌握正确法规;深刻探索根源,分析所属流派。尽求做到文辞简练,论理恰当,条例分明,浅显易懂;阅后即可明瞭把握,下笔顺畅无所淤滞。至于那些奇谈怪论,诡词异说,就不是本篇所要说的了。然而现在要承述的,力求对后学者有所裨益。

    然今之所陈,务稗学者。但右军之书,代多称习,良可据为宗匠,取立指归。岂惟会古通今,亦乃情深调合。致使摹蹋日广,研习岁滋,先后著名,多从散落;历代孤绍,非其效与?试言其由,略陈数意:止如《乐毅论》《黄庭经》《东方朔画赞》《太史箴》《兰亭集序》《告誓文》,斯并代俗所传,真行绝致者也。写《乐毅》则情多佛郁;书《画赞》则意涉瑰奇;《黄庭经》则怡怿虚无;《太史箴》又纵横争折;暨乎《兰亭》兴集,思逸神超,私门诫誓,情拘志惨。所谓涉乐方笑,言哀已叹。岂惟驻想流波,将贻啴嗳之奏;驰神睢涣,方思藻绘之文。虽其目击道存,尚或心迷议舛。莫不强名为体,共习分区。岂知情动形言,取会风骚之意;阳舒阴惨,本乎天地之心。既失其情,理乖其实,原夫所致,安有体哉!今译:在以往书法家中,王羲之的书迹为各代人所赞誉学习,可作为效法的宗师,从中获得造就书法的方向。王羲之书法不仅通古会今,而且情趣深切,笔意和谐。以致摹拓的人一天比一天多,研习的人一年比一年多;王羲之前后的名家手迹,大都散落遗失,只有他的代代流传下来,这难道不是明证吗?试谈其中缘由,简要地叙说几点。仅以《乐毅论》《黄庭经》《东方朔画赞》《太师箴》《兰亭集序》《告誓文》等帖,均为世俗所传,是楷书和行书的最佳范本。写《乐毅论》时心情不舒畅,多有忧郁;写《东方朔画赞》时意境瑰丽,想象离奇;写《黄庭经》时精神愉悦,若入虚境;写《太师箴》时感念激荡,世情曲折;说到兰亭兴会作序时,则是胸怀奔放,情趣飘然;立誓不再出山做官,可又内心深沉,意志戚惨。正是所谓庆幸欢乐时笑声溢于言表,倾诉哀伤时叹息发自胸臆。岂非志在流波之时,始能奏起和缓的乐章;神情驰骋之际,才会思索华翰的词藻。虽然眼见即可悟出道理,内心迷乱难免议论有误。因此无不勉强分体定名,区分优劣供人临习。岂知情趣有感于激动,必然通过语言表露,抒发出与《诗经》《楚辞》同样的旨趣;阳光明媚时会觉得心怀舒畅,阴云惨暗时就感到情绪郁闷。


    夫运用之方,虽由己出,规模所设,信属目前,差之一豪,失之千里,苟知其术,适可兼通。心不厌精,手不忘熟。若运用尽于精熟,规矩谙于胸襟,自然容与徘徊,意先笔后,潇洒流落,翰逸神飞,亦犹弘羊之心,预乎无际;庖丁之目,不见全牛。尝有好事,就吾求习,吾乃粗举纲要,随而授之,无不心悟手从,言忘意得,纵未穷于众术,断可极于所诣矣。

    今译:对运笔的方法,虽然在于自己掌握,但是整个规模布局,确属眼前的安排要务。关键一笔仅差一毫,艺术效果就可能相去千里。如果懂得其中诀窍,便可以诸法相通了。用心不厌其精,动手不忘其熟。倘若运笔达到精熟程度,规矩便能藏解胸中,自然可以纵横自如,意先笔后,潇洒流落,笔势飘逸神飞了。像桑弘羊理财(精明干练,计划周到),心思筹措在于各方;又似庖丁宰牛(熟知骨骼,用刀利索),眼里也就没有牛了。曾有爱好书法者,向我求学,便简明举出行笔结体的要领,教授他们实用技法,因此无不心领神会,默然得到旨意了。即使还不能完全领略各家所长,但也可以达到所探索的最深造诣了。

    若思通楷则,少不如老;学成规矩,老不如少。思则老而愈妙,学乃少而可勉。勉之不已,抑有三时;时然一变,极其分矣。至如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初谓未及,中则过之,后乃通会,通会之际,人书俱老。仲尼云:五十知命,七十从心。故以达夷险之情,体权变之道,亦犹谋而后动,动不失宜;时然后言,言必中理矣。今译:说到深入思考,领悟基本法则,青少年不如老年人;要是从头开始,学好一般规矩,老年人不如青少年。研究探索,年纪越大越能得其精妙;而临习苦学,年纪念轻愈有条件进取。勉励进取不止,须经三个时期;每个时期都会产生重要的变化,最后使书艺达到极高境地。例如初学分行布局时,主要求得字体平稳方正;既然掌握了平正的法则,重点就要力追形势的险绝;如果熟练了险绝的笔法,又须重新讲求平侧欹正的规律。初期可说还未达到平正,中期则会险绝过头,后期才能真正实现平正,书法艺术臻于老成阶段,那么人也进入老年时期。孔子说:人到五十岁才能懂得天命,到了七十岁始可随心所欲。因此只有老年方能掌握平正与险绝的情势,体会出变化的道理。所以,凡事考虑周全后再行动,才不会失当;掌握好时机再说话,才能切中实理。



    是以右军之书,末年多妙,当缘思虑通审,志气和平,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子敬已下,莫不鼓努为力,标置成体,岂独工用不侔,亦乃神情悬隔者也。或有鄙其所作,或乃矜其所运。自矜者将穷性域,绝于诱进之途;自鄙者尚屈情涯,必有可通之理。磋乎,盖有学而不能,未有不学而能者也。考之即事,断可明焉。

    今译:王羲之的精妙书法大多出自晚年,因这时思虑通达审慎,志气和雅平静,不偏激不凌厉,因而风范深远。自献之以后,莫不功力不足而鼓劲作势,为标新立异,另摆布成体,非但工用比不上前人,就是神采情趣也相差悬殊。有人轻视自己的墨品,有人夸耀自己的书作。喜欢自夸的人将因缺乏继续勤奋精神而断绝进取之路,认为自己不行的人总想勉励向前,定可达到成功的目标。确实这样啊,只有学而未果,哪有不学就会成功的。观察一下现实情况,即可明白这个道理。

    然消息多方,性情不一,乍刚柔以合体,忽劳逸而分驱。或恬憺雍容,内涵筋骨;或折挫槎枿,外曜锋芒。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况拟不能似,察不能精,分布犹疏,形骸未捡;跃泉之态,未睹其妍,窥井之谈,已闻其丑。纵欲唐突羲献,诬罔钟张,安能掩当年之目,杜将来之口!慕习之辈,尤宜慎诸。至有未悟淹留,偏追劲疾;不能迅速,翻效迟重。夫劲速者,超逸之机,迟留者,赏会之致。将反其速,行臻会美之方;专溺于迟,终爽绝伦之妙。能速不速,所谓淹留;因迟就迟,讵名赏会!非其心闲手敏,难以兼通者焉。

    今译:然而书体的变化有多方面因素,表现性格情感也不一致,刚劲与柔和被乍揉为一体,又会因迟缓与疾速的迁移而分展;有的恬淡雍容,内涵筋骨;有的曲折交错,外露锋芒。观察时务求精细,摹拟时贵在相似。若摹拟不能相似,观察不能精细,分布仍然松散,间架难合规范;那就不可能表现出鱼跃泉渊般的飘逸风姿,却已听到坐井观天那种浮浅俗陋的评论。纵然是使用贬低羲之、献之的手段,和诬蔑钟繇、张芝的语言,也不能掩盖当年人们的眼睛,堵住后来学者的口舌;赏习书法的人,尤其应该慎重鉴别。有些人不懂得行笔的淹留,便片面追求劲疾;或者挥运不能迅速,又故意效法迟重。要知道,劲速的笔势,是表现超迈飘逸的关键;迟留的笔势,则具有赏心会意的情致。能速而迟,行将达到荟萃众美的境界;专溺于留,终会失去流动畅快之妙。能速不速,叫作淹留,行笔迟钝再一味追求缓慢,岂能称得上赏心会意呢!如果行笔不是心境安闲与手法娴熟,那是难以做到迟速兼施、两相适宜的。



    假令众妙攸归,务存骨气;骨既存矣,而遒润加之。亦犹枝干扶疏,凌霜雪而弥劲;花叶鲜茂,与云日而相晖。如其骨力偏多,遒丽盖少,则若枯槎架险,巨石当路,虽妍媚云阙,而体质存焉。若遒丽居优,骨气将劣,譬夫芳林落蕊,空照灼而无依;兰沼漂萍,徒青翠而奚托。是知偏工易就,尽善难求。虽学宗一家,而变成多体,莫不随其性欲,便以为姿:质直者则径侹不遒;刚佷者又倔强无润;矜敛者弊于拘束;脱易者失于规矩;温柔者伤于软缓,躁勇者过于剽迫;狐疑者溺于滞涩;迟重者终于蹇钝;轻琐者淬于俗吏。斯皆独行之士,偏玩所乖。 今译:假若能使众妙之笔归纳具备,一定要致力于追求骨气,骨气树立,还须融合遒劲圆润的素质。这就好比枝干繁衍的树木,经过霜雪浸凌就会显得愈加坚挺;鲜艳芳茂的花叶,间与白雪红日相映,自然更加娇辉。如果字的骨力偏多,遒丽气质即少,就像枯本架设在险要处,巨石横挡在路当中;虽然缺乏妞媚,体质却还存在。如果婉丽占居优势,那么骨气就会薄弱,类同百花丛中折落的英蕊,空显芬美而毫无依托;又如湛蓝池塘飘荡的浮萍,徒有青翠而没有根基。由此可知,偏工一专较易做到,而完美尽善就难求得了。虽是宗师学习同一家书法,却会演变成多种的体貌,莫不随着本人个性与爱好,显示出各种不同的风格来:性情耿直的人,书势劲挺平直而缺遒丽;性格刚强的人,笔锋倔强峻拔而乏圆润;矜持自敛的人,用笔过于拘束;浮滑放荡的人,常常背离规矩;个性温柔的人,毛病在于绵软;脾气急躁的人,下笔则粗率急迫;生性多疑的人,则沉涵于凝滞生涩;迟缓拙重的人,最终困惑于迟钝;轻烦琐碎的人,多受文牍俗吏的影响。这些都是偏持独特的人,因固求一端,而背离规范所致。



    《易》曰:“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况书之为妙,近取诸身。假令运用未周,尚亏工于秘奥;而波澜之际,已浚发于灵台。必能傍通点画之情,博究始终之理,镕铸虫篆,陶均草隶。体五材之并用,仪形不极;象八音之迭起,感会无方。至若数画并施,其形各异;众点齐列,为体互乖。一点成一字之规,一字乃终篇之准。违而不犯,和而不同;留不常迟,遣不恒疾;带燥方润,将浓遂枯;泯规矩于方圆,遁钩绳之曲直;乍显乍晦,若行若藏;穷变态于毫端,合情调于纸上;无间心手,忘怀楷则;自可背羲献而无失,违钟张而尚工。譬夫绛树青琴,殊姿共艳;隋殊和璧,异质同妍。何必刻鹤图龙,竟惭真体;得鱼获兔,犹恡筌蹄。

    今译:《易经》上说:“观看天文,可以察知自然时序的变化;了解人类社会的文化现象,可以用来教化治理天下。”何况书法的妙处,往往取法于人本身容貌的特征。假使笔法运用还不周密,其中奥秘之处也未掌握,就须经过反复实践,发掘积累经验,启动心灵意念,以指使手中之笔。学书须懂得使点画能体现情趣,全面研究起笔收锋的原理,融合虫书、篆书的奇妙,凝聚草书、隶书的韵致。体会到用五材来制作器物,塑造的形体就当然各有不同;像用八音作曲,演奏起来感受也就兴会无穷。若把数种笔画摆在一起,它们的形状多不相同;好几个点排列一块,体态也应各有区别。起首的第一点为全字的范例,开篇的第一个字是全幅准则。笔画各有伸展又不相互侵犯,结体彼此和谐又不完全一致;留笔不感到迟缓,迅笔不流于滑速;燥笔中间有湿润,浓墨中使出枯涩;不依尺规衡量能令方圆适度,弃用钩绳准则而致曲直合宜;使锋忽露而忽藏,运毫若行又若止,极尽字体形态变化于笔端,融合作者感受情调于纸上;心手相应,毫无拘束。自然可以背离羲之、献之的法则而不失误,违反钟繇、张芝的规范仍得工妙。就像绛树和青导这两位女子,容貌尽管不同,却都非常美丽;随侯之珠与和氏璧这两。。。。。。。


    闻夫家有南威之容,乃可论于淑媛;有龙泉之利,然后议于断割。语过其分,实累枢机。吾尝尽思作书,谓为甚合,时称识者,辄以引示:其中巧丽,曾不留目;或有误失,翻被嗟赏。既昧所见,尤喻所闻;或以年职自高,轻致陵诮。余乃假之以湘缥,题之以古目:则贤者改观,愚夫继声,竞赏豪末之奇,罕议锋端之失;犹惠侯之好伪,似叶公之惧真。是知伯子之息流波,盖有由矣。夫蔡邕不谬赏,孙阳不妄顾者,以其玄鉴精通,故不滞于耳目也。向使奇音在爨,庸听惊其妙响;逸足伏枥,凡识知其绝群,则伯喈不足称,伯乐未可尚也。

    今译:曾经听到过这种说法,家里有了像南威一样美貌的女子,才可以议论女人姿色;得到了龙泉宝剑,才能够试评其他宝剑的锋利。这把话说得大过分了,实际上束缚着人们阐发议论的思路。我曾用全部心思来作书,自以为写的很不错。遇到世称有见识的人,就拿出来向他请教。可是对写得精巧秀丽的,并不怎么留意;而对写得比较差的,反被赞叹不已。他们面对所见的作品,井不能分辨出其中的优劣,仅凭传闻所悉谁为名人,即装出识别的样子评说一通。有的竟以年龄大地位高,随便非议讥讽。于是我便故弄虚假,把作品用绫绢装裱好,题上古人名目。结果号称有见识者,看到后改变了看法,那些不懂书法的人也随声附和,竞相赞赏笔调奇妙,很少谈到书写的失误。就像惠侯那样喜好伪品,同叶公惧怕真龙有什么两样。于是可知,伯牙断弦不再弹奏,确是有道理的。那蔡邕(对于琴材)鉴赏无误,伯乐(对于骏马)相顾不错,原因就在于他们具有真知实学和辨别能力,并不限于寻常的耳闻目睹。假使,好的琴材被焚烧,平庸的人也能为其发出妙音而惊叹;千里马伏卧厩中,无识的人也可看出它与众马不同,那么蔡邕就不值得称赞,伯乐也勿须推崇了。



    至若老姥遇题扇,初怨而后请;门生获书几,父削而子懊;知与不知也。夫士屈于不知己,而申于知己;彼不知也,曷足怪乎!故庄子曰:“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老子云:“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之则不足以为道也。岂可执冰而咎夏虫哉!”

    今译:至于王羲之为卖扇老妇题字,老妇起初是埋怨,后来又请求;一个门生获得王羲之的床几题字,竟被其父亲刮掉,使儿子懊恼不已。这说明懂书法与不懂书法,大不一样啊!再如一个文人,会在不了解自己的人那里受到委屈,又会在了解自己的人那里感到宽慰;也是因为有的人根本不懂事理,这又有什么奇怪的呢?所以庄子说:“清晨出生而日升则死的菌类,不知道一天有多长;夏生秋死的蟪蛄(俗称黑蝉),不知过一年有四季。”老子说:“无知识的人听说讲道,便会失声大笑,倘若不笑也就不足以称为道了。”怎么可以拿着冬天的冰雪,去指责夏季的虫子不知道寒冷呢!

    自汉魏已来,论书者多矣,妍蚩杂糅,条目纠纷:或重述旧章,了不殊于既往;或苟兴新说,竟无益于将来;徒使繁者弥繁,阙者仍阙。今撰为六篇,分成两卷,第其工用,名曰书谱,庶使一家后进,奉以规模;四海知音,或存观省;缄秘之旨,余无取焉。垂拱三年写记。

    今译:自汉、魏时代以来,论述书法的人很多,好坏混杂,条目纷繁。或者重复前人观点,无新意补充以往;或者轻率另创异说,也无裨益于将来;使繁琐的更加繁琐,而缺漏的依然空白。现今我撰写了六篇,分作两卷,依次列举工用,定名为《书谱》。期待相传给后来者,作为书法艺术规则应用;还望四海知音,或可聊作参阅。将自己终生的体验缄藏秘封起来,我是不赞成的。垂拱三年(公元六八七年)写记。

    感谢dumn 网友指正“王羲之的精妙书法大多出自幼年”之句的错处“幼年”,现已修正为“晚年”

作者:孙过庭

论书

  • 释亚栖,晚唐书法家。洛阳(今之洛阳城东,洛水北岸)人。生平事迹不详。《宣和书谱》云:“喜作字,得张颠笔意,自谓吾书不大不小,得其中道,若飞鸟出林,惊蛇入草。”

    《葆光禄》曰:、“亚栖书骨气不及誊光,而遒媚过之,二人俱应制,其踪海内旨盛。”李日华《六研斋二笔》云:“亚栖书开元寺壁,笔势浓郁,古帖有之,亦是晚唐奇迹。”

    《论书》一篇,强调推陈出新,“若执法不变,纵能入石三分,亦被号为书奴。”这个观点,无疑是正确的。





    凡书通即变。王变白云体,欧变右军体,柳变欧阳体,永禅师、褚遂良、颜真卿、李邕、虞世南等,并得书中法,后皆自变其体,以传后世,俱得垂名,若执法不变,纵能入石三分,亦被号为书奴,终非自立之体。是书家之大要。

作者:释亚栖

北山酒经

  • 《北山酒经》-古代黄酒酿造名著

    一 文献资料简述

      唐代和宋代是我国黄酒酿造技术最辉煌的发展时期。酿酒行业在经过了数千年的实践之后,传统的酿造经验得到了升华,形成了传统的酿造理论,传统的黄酒酿酒工艺流程,技术措施及主要的工艺设备至迟在宋代基本定型,

     唐代留传下来完整的酿酒技术文献资料较少,但散见于其它史籍中的零星资料则极为丰富。宋代的酿酒技术文献资料则不仅数量多,而且内容丰富,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

      在我国古代酿酒历史上,学术水平最高,最能完整体现我国黄酒酿造科技精华,在酿酒实践中最有指导价值的酿酒专著是北宋末期成书的《《北山酒经》》。

      《《北山酒经》》共分为三卷,上卷为"经",其中总结了历代酿酒的重要理论,并且对全书的酿酒,制曲作了提纲契领的阐述。中卷论述制曲技术,并收录了十几种酒曲的配方及制法。下卷论述酿酒技术。《《北山酒经》》与《《齐民要术》》中关于制曲酿酒部分的内容相比,显然更进了一步,不仅罗列制曲酿酒的方法,更重要的是对其中的道理进行了分析。因而更具有理论指导作用。

      如果说《《北山酒经》》是阐述较大规模酿酒作坊的酿酒技术的典范,那么与朱肱同一时期的苏轼的《《酒经》》则是描述家庭酿酒的佳作。苏轼的《《酒经》》言简意骇,把他所学到的酿酒方法在数百字的《《酒经》》中完整地体现出来了。苏轼还有许多关于酿酒的诗词,如"蜜酒歌","真一酒","桂酒"。


      北宋田锡所作的《《麴本草》》中,载有有大量的酒曲和药酒方面的资料,尤为可贵的是书中记载了当时暹罗(今泰国所在)的烧酒,为研究蒸馏烧酒的起源提供了宝贵的史料。

      大概由于酒在宋代的特殊地位,社会上迫切需要一本关于酒的百科全书方面的书,北宋时期的窦苹写了一本《《酒谱》》,该书引用了大量与酒有关的历史资料,从酒的起源,酒之名,酒之事,酒之功,温克(指饮酒有节),乱德(指酗酒无度),诫失(诫酒),神异(有酒有关的一些奇异古怪之事),异域(外国的酒),性味,饮器和酒令这十几个方面对酒及与酒有关的内容进行了多方位的描述。

      大概成书于南宋的《《酒名记》》则全面记载了北宋时期全国各地一百多种较有名气的酒名,这些酒有的酿自皇亲国戚,有的酿自名臣,有的出自著名的酒店,酒库,也有的出自民间,尤为有趣的是这些酒名大多极为雅致。

    二 《《北山酒经》》中的酿酒理论

      《《北山酒经》》借用"五行"学说解释谷物转变成酒的过程。  "五行"指水火木金土五种物质。中国古代思想家企图用日常生活中习见的上述五种物质来说明世界万物的起源和多样性的统一。《北山酒经》》中,朱肱则用 "五行"学说阐述谷物转变成酒的过程。朱肱认为:"酒之名以甘辛为义,金木间隔,以土为媒,自酸之甘,自甘之辛,而酒成焉(酴米所以要酸也,投___所以要甜也)。所谓以土之甘,合水作酸,以水之酸,合土作辛,然后知投者,所以作辛也。"

      "土"是谷物生长的所在地,"以土为媒",可理解为以土为介质生产谷物,在此"土"又可代指谷物。"甘"代表有甜味的物质,以土之甘,即表示从谷物转变成糖。 "辛"代表有酒味的物质,"酸"表示酸浆,是酿酒过程中必加的物质之一。整理朱肱的观点,可发现当时人们关于酿酒的过程可用下面的示意图表示之:     土→谷物→甘→辛
           ↓  ↑ ↑
         水———→酸—
      在这一过程中可明显地看到酿酒可以分成二个阶段,即先是谷物变成糖(甘),然后由糖转变成酒。(甘变成辛)。
      现代酿酒理论阐明了谷物酿酒过程的机理和详细步骤。从大的方面来说也是分为二个阶段,其一是由淀粉转变成糖的阶段,由淀粉酶,糖化酶等完成; 其二是由糖发酵成酒精(乙醇)的阶段,由一系列的酶(也称为酒化酶)完成。

      现代理论和古代理论二者是相通的,只不过前者是从分子水平和酶作用机理来阐述的,后者是从酒的口感推论出来的。

    三 《《北山酒经》》中的酿酒技术  《《北山酒经》》中的黄酒酿造技术是较为完善的。一方面,它继承并完善了远古的古遗六法(即《《礼记》》中的"六必"),继承了北魏《《齐民要术》》中酿酒科技的精华,另一方面,在经过广大劳动人民数百年的实践之后,人民又创造提出了许多新的技术,《《北山酒经》》对这些做了全面的总结。《《北山酒经》》虽然记载了一些酿酒的配方,方法。但这部著作的可贵之外在于阐述传统酿酒理论。不仅说明如何做,更为重要的是阐明为什么要这样做。

      根据《《北山酒经》》的记载,可将主要的酿酒过程整理如下:

           浸米,烫米,蒸煮
              ↓
        合酵,酒曲→酴米(主发酵)←酸浆
              ↓
        甜糜(酒曲)→投__(喂饭发酵)
             ↓
              压榨→酒糟→再次发酵(冷泉酒)
              ↓
              澄清
              ↓
              煮酒(或火迫酒)
              ↓
             成品酒

      《《北山酒经》》在阐明古代酿酒传统技术的同时,还反映了宋代酿酒的一些显著特点及技术进步:

      1 酸浆的普遍使用

      《《齐民要术》》中的四十例酿酒法,仅有三例提到了酸浆的使用。这说明那时酸浆的应用并不普遍。人们在认识上也没有把酸浆放在重要的位置上?lt;《北山酒经》》 中,把酸浆的应用看作是酿酒的头等大事。酸浆的制法也有多种形式。《《 北山酒经》》中总结了三种酸浆的制法。一种是用小麦煮粥而成的,效果最好;也有用水稀释醋制成的;最常用的是用浸米水煮沸后用葱椒煎熬后得到的。

      2 "酴米","合酵"与微生物的扩大培养技术

      "酴米"和"合酵"是《《北山酒经》》中的两个专门术语。用现代的话来说,“合酵”就是菌种的扩大培养,相当于现在的一级种子培养和二级种子培养;“酴米” 就是酒母。“酴米”是三级种子。从《《北山酒经》》中的记述看来,这样精细的菌种扩大培养技术,早在八百多年前,就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但人们对微生物却仍然是混然无知。

      上述合酵制造及使用步骤可用下图表示全过程。
              醅面(即酒醅的表层)
                  ↓
               曲末→拌匀
                  ↓

                  阴干(此步骤也可免去,或也可用阴干的酵作引子)           曲末→合酵←放冷←煮粥←酸浆烫过的米←酸浆
                  ↓
                  培养(八小时)
                  ↓
                入酿饭发酵
      《《北


    山酒经》》中酴米的酿造过程是:
      卧浆→煎浆→浓浆         曲 合酵
            ↓          ↓  ↓
         淘米→汤(烫)米→蒸煮→摊冷→加曲,混和→酴米  从上述过程可看出酴米的制造过程也相当于一个完整的酿酒过程,但其特点是突出了一个"酸"字。卧浆用来烫米,并一直留在米中,使米粒内部也吸透酸浆。因此酴米的酸度很大。杂菌繁殖的可能性大大降低。酴米酿造过程中的第二个特点是用曲量较大。有时,酒曲全部加在酴米酿造中,有时一部分曲是在补料时加入。   3 投料  东汉时盛行的九酿法,到了宋代,并不强调这么多的投料次数。一般为2-3次,投料依据同《《齐民要术》》中的"曲力相及"的理论,控制投料次数及投料量。 《《北山酒经》》中提出了二点:一是补料要及时,二是补料的比例要恰当。

      4 压榨技术的新发展

      在北魏时代及其以前,酿酒的后道工序是较为简单的。由于社会的发展进步,酿酒的专用器具种类增加,对于提高黄酒的品质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至迟在唐代,已有压榨酒用的专用设备。到了宋代,由于压榨设备的改进,压榨工艺技术的完善,压榨酒技术就基本成熟了。压榨设备有家庭用的,较为简单,也有较为复杂的,用于大型酒坊。   《《北山酒经》》中有"上槽"一节。专门论述压酒操作。对榨酒设备虽没有作详细的描述,但从所叙述的榨酒操作过程中可了解当时所采用的榨酒设备的一些基本结构。  榨具称为"槽"或"榨"。主体结构应是榨箱。酒醪置于其中。附件有"压板"," 砧"(捣衣石),"簟"(竹席)。酒醅可能是直接装入榨箱内, 还未使用布袋盛酒醪。有可能使用滤布。

      在《《北山酒经》》中对榨酒工艺技术进行了阐述。这在酿酒技术史上是不多见的。其要点有:

      酒醪的成熟度应适当。在不同季节,酒的成熟度应不同。如在天寒时,酒须过熟;温凉并热时,须是合熟便压。

      在压榨过程中可能会发热,导致酒的酸败。

      压酒时,装料要均匀,压板上"砧"的位置要放正,所贵压得均干,并无箭(溅) 失。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出酒率,减少损失。

      压榨后的酒,先装入经过热汤洗涤过的酒瓮。然后还需经过数天的自然澄清。并去除酒脚。"直候澄折得清为度,即酒味倍佳。


    四 煮酒灭菌技术

      黄酒是低度酿造酒,不宜长期保藏。古代一般选用冬天酿酒。夏天酿造的酒尽快饮掉或卖掉。在商品经济不发达的古代,加热杀菌技术并不是很迫切需要的。

      古代加热杀菌技术的采用,可能经历了“温酒”、“烧酒”,再发展到目的明确的“煮酒”。可能在汉代以前,人们就习惯将酒温热以后再饮,在汉代,已有温酒樽这种酒器。温酒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加热灭菌的功能。
      "烧酒"一词,最初出现于唐人的诗句中。由于诗句中并没有说明烧酒的具体制法,具体含义不清,留下千古之谜。唐朝房千里所著的《《投荒杂录》》和刘恂的《《 岭表录异记》》也提到烧酒,而且讲述了其制法。实际上所谓"烧酒"就是一种直接加热的方式,而并不是蒸馏的方式。这两本书所记载的大同小异,?quot;实酒满瓮,泥其上,以火烧方熟,不然不中饮"。

      "火迫酒"的做法与上述的烧酒相同,在《《北山酒经》》叙述得较为详细,其过程是在酒瓮底侧部钻一孔,先塞住,酒入内后,加黄蜡少许,密闭酒瓮,置于一小屋内,用砖垫起酒瓮,底部放些木炭,点火后,关闭小屋,使酒在文火加热的情况下放置七天。取出后,从底侧孔放出酒脚(混浊之物)。然后供饮用。  唐代的烧酒和宋代的火迫酒,都不是蒸馏酒,人们采用这种做法的目的是通过加热,促使酒的成熟,促进酒的酯化增香,从而提高酒质。这种技术实际上还有加热杀菌,促进酒中凝固物沉淀,加热杀酶,固定酒的成分的作用。火迫酒的技术关键看来是文火缓慢加热,火力太猛,酒精都挥发了。火力太弱,又起不到上述所提的作用。从酒的质量来看,火迫酒胜于煮酒。书中说此?quot;耐停不损, 全胜于煮酒也"。

      虽说火迫酒质量优良,但生产时较为麻烦,时间也较长(七天)。作为大规模生产,显然火迫酒的这一套作法不大合适。相比之下煮酒较为简便易行。

      煮酒,可能就是从唐代的"烧酒"演变过来的。两者的主要区别是唐代的烧酒是采用明火加热,宋代的煮酒是隔水煮。明确记载的煮酒工艺早在《《北山酒经》》问世之前就被采用。《《宋史》》卷185中"食货志"中有此记载。

      《《北山酒经》》中较详细地记述了煮酒技术,其方法是:将酒灌入酒坛,并加入一定量的蜡及竹叶等物,密封坛口,置于甑中,加热,至酒煮沸。

      煮酒的全套设备就是锅,甑和酒瓶。这说明是隔水蒸煮。这种配合是比较原始的。但与唐代的"烧酒"方式相比又有了进步。酒的加热总是在100 ℃的温度下进行,不致于突然升温,而引起的酒的突然涌出。即使有酒的涌出,也是少量的。  《《北山酒经》》中关于煮酒的目的是明确的,即为了更长时间地保藏酒。避免酒的酸败。尽管当时人们并不了解酸败的原因何在。煮酒技术的采用,为酒的大规模生产,为避免酒的酸败损失,提供了技术保障。对于生产环节和流通环节,其意义都是非常巨大的。

      我国煮酒加热技术的采用比西方各国要早七百多年。西方的啤酒和葡萄酒的保藏问题,也有类似发生酸败的问题。但在古代一直未得到解决。十九世纪中叶后,由于一些微生物学家的不懈努力,尤其是经过巴斯德的大量研究,发现引起酒酸败的根本原因是酒中除了能引起发酵的酵母菌外,还有杂菌存在。正是这些杂菌使酒发生酸败。通过多次试验,巴斯德发现只需将酒加热到60℃左右,并在此温度下维持一段时间,酒就不会酸败。此法用于啤酒也得到了同样的结果。此法后流行于各国,被称为巴斯低温灭菌法。

      宋代时人们还认识到热杀菌并非避免酒酸败,长期保存酒的唯一可行方法。 《《北山酒经》》中说:"大抵酒澄得清,更满装,虽不煮,夏月也可存留。"这个结论至今仍有现实意义。如现代所采用的超滤技术,用孔径极细微的膜,可将酒中的细菌过滤去除,从原理上来说,与古人的是相同的。

      《《北山酒经》》中在煮酒工艺中还有一些至今仍价值的技术,如加入黄蜡(也称为蜂蜡)。其目的是消泡,酒液冷却后,蜡在酒的表面形成一层薄膜, 有隔绝空气的作用。

    五 黄酒的勾兑技术
      勾兑技术就是将几种风格不同的酒按一定的比例混合,从而得到一种风味更佳的酒。南宋罗大经《鹤林玉露》》中有一篇短文,"酒有和劲",是目前已知最早论述黄酒勾兑技术的文章。寥寥数语,将黄酒的勾兑技术描述得生动而具体。

      其一,用于勾兑的原酒各有特色,但又都有所缺陷。合而为之,才能完美无缺。用较为柔和的酒,与酒度较高,口味较辛辣的酒酒混合,就得到了口味适中的酒。
    其二,两种原酒,要按一定的比例配合。
    ==============================================================================

     宋朱翼中撰。陈振孙《书录解题》称大隐翁,而不详其姓氏。考宋李保有《续北山酒经》,与此书并载陶宗仪《说郛》。保自叙云,大隐先生朱翼中,著书酿酒,侨居湖上。朝廷大兴医学,起为博士。坐书东坡诗,贬达州。则大隐固翼中之自号也。是编首卷为总论,二、三卷载制麹造酒之法颇详。《宋史。艺文志》作一卷,盖传刻之误。《说郛》所采仅总论一篇,馀皆有目无书,则此固为完本矣。明焦竑原序称,於田氏《留青日札》中考得作者姓名,似未见李保序者。而程百二。又取保序冠於此书之前,标曰题《北山酒经》後,亦为乖误。卷末有袁宏道《觞政》十六则,王绩《醉乡记》一篇,盖胡之衍所附入。然古来著述,言酒事者多矣。附录一明人,一唐人,何所取义今?并刊除焉。

作者:朱翼中

六一词

  •   ☆采桑子  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采桑子

      春深雨过西湖好,百卉争妍。蝶乱蜂喧。晴日催花暖欲然。  兰桡画舸悠悠去,疑是神仙。返照波间。水阔风高飏管弦。
      ☆采桑子

      画船载酒西湖好,急管繁弦。玉盏催传。稳泛平波任醉眠。  行云却在行舟下,空水澄鲜。俯仰留连。疑是湖中别有天。

      ☆采桑子  群芳过后西湖好,狼籍残红。飞絮濛濛。垂柳阑干尽日风。  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

      ☆采桑子

      何人解赏西湖好,佳景无时。飞盖相追。贪向花间醉玉卮。  谁知闲凭阑干处,芳草斜晖。水远烟微。一点沧洲白鹭飞。

      ☆采桑子

      清明上巳西湖好,满目繁华。争道谁家。绿柳朱轮走钿车。

      游人日暮相将去,醒醉喧哗。路转堤斜。直到城头总是花。

      ☆采桑子

      荷花开后西湖好,载酒来时。不用旌旗。前后红幢绿盖随。

      画船撑入花深处,香泛金卮。烟雨微微。一片笙歌醉里归。

      ☆采桑子

      天容水色西湖好,云物俱鲜。鸥鹭闲眠。应惯寻常听管弦。  风清月白偏宜夜,一片琼田。谁羡骖鸾。人在舟中便是仙。  ☆采桑子

      残霞夕照西湖好,花坞苹汀,十顷波平,野岸无人舟自横。

      西南月上浮云散,轩槛凉生。莲芰香清。水面风来酒面醒。  ☆采桑子

      平生为爱西湖好,来拥朱轮。富贵浮云。俯仰流年二十春。  归来恰似辽东鹤,城郭人民。触目皆新。谁识当年旧主人。

      ☆采桑子

      画楼钟动君休唱,往事无踪。聚散匆匆。今日欢娱几客同。

      去年绿鬓今年白,不觉衰容。明月清风。把酒何人忆谢公。

      ☆采桑子

      十年一别流光速,白首相逢。莫话衰翁。但斗尊前语笑同。  劝君满酌君须醉,尽日从容。画鹢牵风。即去朝天沃舜聪。

      ☆采桑子

      十年前是尊前客,月白风清,忧患凋零。老去光阴速可惊。

      鬓华虽改心无改,试把金觥。旧曲重听。犹似当年醉里声。☆朝中措(送刘仲原甫出守维扬)

      平山阑槛倚晴空。山色有无中。手种堂前垂柳,别来几度春风。

      文章太守,挥毫万字,一饮千钟。行乐直须年少,尊前看取衰翁。

      ☆长相思

      苹满溪。柳绕堤。相送行人溪水西。回时陇月低。  烟霏霏。风凄凄。重倚朱门听马嘶。寒鸥相对飞。

      ☆长相思

      花似伊。柳似伊。花柳青春人别离。低头双泪垂。

      长江东。长江西。两岸鸳鸯两处飞。相逢知几时。

      ☆长相思  深花枝。浅花枝。深浅花枝相并时。花枝难似伊。

      玉如肌。柳如眉。爱著鹅黄金缕衣。啼妆更为谁。

      ☆诉衷情(眉意)

      清晨帘幕卷轻霜。呵手试梅妆。都缘自有离恨,故画作远山长。

      思往事,惜流芳。易成伤。拟歌先敛,欲笑还颦,最断人肠。☆踏莎行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踏莎行

      雨霁风光,春分天气。千花百卉争明媚。画梁新燕一双双,玉笼鹦鹉愁孤睡。

      薜荔依墙,莓苔满地。青楼几处歌声丽。蓦然旧事上心来,无言敛皱眉山翠。

      ☆望江南

      江南蝶,斜日一双双。身似何郎全傅粉,心如韩寿爱偷香。天赋与轻狂。

      微雨后,薄翅腻烟光。才伴游蜂来小院,又随飞絮过东墙。长是为花忙。

      ☆减字木兰花

      留春不住。燕老莺慵无觅处。说似残春。一老应无却少人。  风和月好。办得黄金须买笑。爱惜芳时。莫待无花空折枝。

      ☆减字木兰花

      伤怀离抱。天若有情天亦老。此意如何。细似轻丝渺似波。

      扁舟岸侧。枫叶荻花秋索索。细想前欢。须著人间比梦间。

      ☆减字木兰花

      楼台向晓。淡月低云天气好。翠幕风微。宛转梁州入破时。  香生舞袂。楚女腰肢天与细。汗粉重匀。酒后轻寒不著人。

      ☆减字木兰花

      画堂雅宴。一抹朱弦初入遍。慢捻轻笼。玉指纤纤嫩剥葱。

      拨头尫利。怨月愁花无限意。红粉轻盈。倚暖香檀曲未成。☆减字木兰花  歌檀敛袂。缭绕雕梁尘暗起。柔润清圆。百琲明珠一线穿。

      樱唇玉齿。天上仙音心下事。留往行云。满坐迷魂酒半醺。

      ☆生查子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

      ☆生查子

      含羞整翠鬟,得意频相顾。雁柱十三弦,一一春莺语。

      娇云容易飞,梦断知何处。深院锁黄昏,阵阵芭蕉雨。

      ☆阮郎归

      刘郎何日是来时。无心云胜伊。行云犹解傍山飞。郎行去不归。

      强匀画,又芳菲。春深轻薄衣。花无语伴相思。阴阴月上时。☆阮郎归

      落花浮水树临池。年前心眼期。见来无事去还思。而今花又飞。

      浅螺黛,淡燕脂。闲妆取次宜。隔帘风雨闭门时。此情风月知。  ☆蝶恋花

      帘幕东风寒料峭。雪里香梅,先报春来早。红蜡枝头双燕小。金刀剪彩呈纤巧。

      旋暖金炉薰蕙藻。酒入横波,困不禁烦恼。绣被五更春睡好。罗帏不觉纱窗晓。

      ☆蝶恋花  南雁依稀回侧阵。雪霁墙阴,遍觉兰芽嫩。中夜梦余消酒困。炉香卷穗灯生晕。

      急景流年都一瞬。往事前欢,未免萦方寸。腊后花期知渐近。东风已作寒梅信。

      ☆蝶恋花

      腊雪初销梅蕊绽。梅雪相和,喜鹊穿花转。睡起夕阳迷醉眼。新愁长向东风乱。

      瘦觉玉肌罗带缓。红杏梢头,二月春犹浅。望极不来芳信断。音书纵有争如见。  ☆蝶恋花  海燕双来归画栋。帘影无风,花影频移动。半醉腾腾春睡重。绿鬟堆枕香云拥。

      翠被双盘金缕凤。忆得前春,有个人人共。花里黄莺时一弄。日斜惊起相思梦。

      ☆蝶恋花

      面旋落花风荡漾。柳重烟深,雪絮飞来往。雨后轻寒犹未放。春愁酒病成惆怅。

      枕畔屏山围碧浪。翠被华灯,夜夜空相向。寂寞起来褰绣幌。月明正在梨花上。  ☆蝶恋花

      帘幕风轻双语燕。午后醒来,柳絮飞撩乱。心事一春犹未见。红英落尽青苔院。

      百尺朱楼闲倚遍。薄雨浓云,抵死遮人面。羌管不须吹别怨。无肠更为新声断。

      ☆蝶恋花  永日环堤乘彩舫。烟草萧疏,恰似晴江上。水浸碧天风皱浪。菱花荇蔓随双桨。

      红粉佳人翻丽唱。惊起鸳鸯,两两飞相向。且把金尊倾美酿。休思往事成惆怅。

      ☆蝶恋花

      越女采莲秋水畔。窄袖轻罗,暗露双金钏。照影摘花花似面。芳心只共丝争乱。

      鸂鶒滩头风浪晚。雾重烟轻,不见来时伴。隐隐歌声归棹远。离愁引著江南岸。

      ☆蝶恋花

      水浸秋天风皱浪。缥缈仙舟,只似秋天上。和露采莲愁一饷。看花却是啼妆样。

      折得莲茎丝未放。莲断丝牵,特地成惆怅。归棹莫随花荡漾。江头有个人想望。  ☆蝶恋花  梨叶初红蝉韵歇。银汉风高,玉管声凄切。枕簟乍凉铜漏彻。谁教社燕轻离别。  草际虫吟秋露结。宿酒醒来,不记归时节。多少衷肠犹未说。珠帘夜夜朦胧月。  ☆蝶恋花

      翠苑红芳晴满目。绮席流莺,上下长相逐。紫陌闲随金轣辘。马蹄踏遍春郊绿。

      一觉年华春梦促。往事悠悠,百种寻思足。烟雨满楼山断续。人闲倚遍阑干曲。

      ☆蝶恋花

      小院深深门掩亚。寂寞珠帘,画阁重重下。欲近禁烟微雨罢。绿杨深处秋千挂。

      傅粉狂游犹未舍。不念芳时。眉黛无人画。薄幸未归春去也。杏花零落香红谢。☆蝶恋花

      欲过清明烟雨细。小槛临窗,点点残花坠。梁燕语多惊晓睡。银屏一半堆香被。

      新岁风光如旧岁。所恨征轮,渐渐程迢递。纵有远情难写寄。何妨解有相思泪。  ☆蝶恋花  画阁归来春又晚。燕子双飞,柳软桃花浅。细雨满天风满院。愁眉敛尽无人见。

      独倚阑干心绪乱。芳草芊绵,尚忆江南岸。风月无情人暗换。旧游如梦空肠断。

      ☆蝶恋花

      尝爱西湖春色早。腊雪方销,已见桃开小。顷刻光阴都过了。如今绿暗红英少。

      且趁余花谋一笑。况有笙歌,艳态相萦绕。老去风情应不到。凭君剩把芳尊倒。

      ☆渔家傲

      一派潺湲流碧涨。新亭四面山相向。翠竹岭头明月上。迷俯仰。月轮正在泉中漾。

      更待高秋天气爽。菊花香里开新酿。酒美宾嘉真胜赏。红粉唱。山深分外歌声响。

      ☆渔家傲

      十月小春梅蕊绽。红炉画阁新装遍。锦帐美人贪睡暖。羞起晚。玉壶一夜冰澌满。  楼上四垂帘不卷。天寒山色偏宜远。风急雁行吹字断。红日短。江天雪意云撩乱。

      ☆渔家傲(与赵康靖公)

      四纪才名天下重。三朝构厦为梁栋。定册功成身退勇。辞荣宠。归来白首笙歌拥。

      顾我薄才无可用。君恩近许归田垅。今日一觞难得共。聊对捧。官奴为我高歌送。  ☆渔家傲

      暖日迟迟花袅袅。人将红粉争花好。花不能言惟解笑。金壶倒。花开未老人年少。

      车马九门来扰扰。行人莫羡长安道。丹禁漏声衢鼓报。催昏晓。长安城里人先老。  ☆渔家傲

      红粉墙头花几树。落花片片和惊絮。墙外有楼花有主。寻花去。隔墙遥见秋千侣。

      绿索红旗双彩柱。行人只得偷回顾。肠断楼南金锁户。天欲暮。流莺飞到秋千处。  ☆渔家傲

      妾本钱塘苏小妹。芙蓉花共门相对。昨日为逢青伞盖。慵不采。今朝斗觉凋零煞。  愁倚画楼无计奈。乱红飘过秋塘外。料得明年秋色在。香可爱。其如镜里花颜改。☆渔家傲

      花底忽闻敲两桨。逡巡女伴来寻访。酒盏旋将荷叶当。莲舟荡。时时盏里生红浪。

      花气酒香清厮酿。花腮酒面红相向。醉倚绿阴眠一饷。惊起望。船头阁在沙滩上。

      ☆渔家傲

      叶有清风花有露。叶笼花罩鸳鸯侣。白锦顶丝红锦羽。莲女妒。惊飞不许长相聚。  日脚沈红天色暮。青凉伞上微微雨。早是水寒无宿处。须回步。枉教雨里分飞去。

      ☆渔家傲

      荷叶田田青照水。孤舟挽在花阴底。昨夜萧萧疏雨坠。悉不寐。朝来又觉西风起。  雨摆风摇金蕊碎。合欢枝上香房翠。莲子与人长厮类。无好意。年年苦在中心里。

      ☆渔家傲  叶重如将青玉亚。花轻疑是红绡挂。颜色清新香脱洒。堪长价。牡丹怎得称王者。

      雨笔露笺匀彩画。日炉风炭薰兰麝。天与多情丝一把。谁厮惹。千条万缕萦心下。

      ☆渔家傲

      粉蕊丹青描不得。金针线线功难敌。谁傍暗香轻采摘。风淅淅。船头触散双鸂鶒。

      夜雨染成天水碧。朝阳借出胭脂色。欲落又开人共惜。秋气逼。盘中已见新荷的。

      ☆渔家傲(七夕)

      喜鹊填河仙浪浅。云軿早在星桥畔。街鼓黄昏霞尾暗。炎光敛。金钩侧倒天西面。

      一别经年今始见。新欢往恨知何限。天上佳期贪眷恋。良宵短。人间不合催银箭。

      ☆渔家傲

      乞巧楼头云幔卷。浮花催洗严妆面。花上蛛丝寻得遍。颦笑浅。双眸望月牵红线。  奕奕天河光不断。有人正在长生殿。暗付金钗清夜半。千秋愿。年年此会长相见。

      ☆渔家傲

      别恨长长欢计短。疏钟促漏真堪怨。此会此情都未半。星初转。鸾琴凤乐匆匆卷。

      河鼓无言西北盼。香蛾有恨东南远。脉脉横波珠泪满。归心乱。离肠便逐星桥断。  ☆渔家傲

      九日欢游何处好。黄花万蕊雕阑绕。通体清香无俗调。天气好。烟滋露结功多少。

      日脚清寒高下照。宝钉密缀圆斜小。落叶西园风袅袅。催秋老。丛边莫厌金尊倒。

      ☆渔家傲

      青女霜前催得绽。金钿乱散枝头遍。落帽台高开雅宴。芳尊满。挼花吹在流霞面。

      桃李三春虽可羡。莺来蝶去芳心乱。争似仙潭秋水岸。香不断。年年自作茱萸伴。  ☆渔家傲  露裛娇黄风摆翠。人间晚秀非无意。仙格淡妆天与丽。谁可比。女真装束真相似。  筵上佳人牵翠袂。纤纤玉手挼新蕊。美酒一杯花影腻。邀客醉。红琼共作熏熏媚。☆渔家傲  对酒当歌劳客劝。惜花只惜年华晚。寒艳冷香秋不管。情眷眷。凭栏尽日愁无限。

      思抱芳期随寒雁。悔无深意传双燕。怅望一枝难寄远。人不见。楼头望断相思眼。  ☆玉楼春(题上林后亭)  风迟日媚烟光好。绿树依依芳意早。年华容易即凋零,春色只宜长恨少。

      池塘隐隐惊雷晓。柳眼未开梅萼小。尊前贪爱物华新,不道物新人渐老。  ☆玉楼春

      西亭饮散清歌阕。花外迟迟宫漏发。涂金烛引紫骝嘶,柳曲西头归路别。

      佳辰只恐幽期阔。密赠殷勤衣上结。翠屏魂梦莫相寻,禁断六街清夜月。  ☆玉楼春  春山敛黛低歌扇。暂解吴钩登祖宴。画楼钟动已魂销。何况马嘶芳草岸。  青门柳色随人远。望欲断时肠已断。洛城春色待君来,莫到落花飞似霰。

      ☆玉楼春  尊前拟把归期说。未语春容先惨咽。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

      离歌且莫翻新阕。一曲能教肠寸结。直须看尽洛城花,始共春风容易别。

      ☆玉楼春

      洛阳正值芳菲节。秾艳清香相间发。游丝有意苦相萦,垂柳无端争赠别。  杏花红处青山缺。山畔行人山下歇。今宵谁肯远相随,惟有寂寥孤馆月。

      ☆玉楼春

      残春一夜狂风雨。断送红飞花落树。人心花意待留春,春色无情容易去。  高楼把酒愁独语。借问春归何处所。暮云空阔不知音,惟有绿杨芳草路。

      ☆玉楼春

      常忆洛阳风景媚。烟暖风和添酒味。莺啼宴席似留人,花出墙头如有意。  别来已隔千山翠。望断危楼斜日坠。关心只为牡丹红,一片春愁来梦里。  ☆玉楼春

      池塘水绿春微暖。记得玉真初见面。从头歌韵响铮錝,入破舞腰红乱旋。

      玉钩帘下香阶畔。醉后不知红日晚。当时共我赏花人,点检如今无一半。

      ☆玉楼春

      两翁相遇逢佳节。正值柳绵飞似雪。便须豪饮敌青春,莫对新花羞白发。

      人生聚散如弦CB54。老去风情尤惜别。大家金盏倒垂莲,一任西楼低晓月。

      ☆玉楼春

      西湖南北烟波阔。风里丝簧声韵咽。舞余裙带绿双垂,酒入香腮红一抹。

      杯深不觉琉璃滑。贪看六么花十八。明朝车马各西东,惆怅画桥风与月。

      ☆玉楼春

      燕鸿过后春归去。细算浮生千万绪。来如春梦几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

      闻琴解佩神仙侣。挽断罗衣留不住。劝君莫作独醒人,烂醉花间应有数。

      ☆玉楼春  蝶飞芳草花飞路。把酒已嗟春色暮。当时枝上落残花,今日水流何处去。  楼前独绕鸣蝉树。忆把芳条吹暖絮。红莲绿芰亦芳菲,不奈金风兼玉露。

      ☆玉楼春

      别后不知君远近。触目凄凉多少闷。渐行渐远渐无书,水阔鱼沈何处问。

      夜深风竹敲秋韵。万叶千声皆是恨。故欹单枕梦中寻,梦又不成灯又烬。

      ☆玉楼春

      红绦约束琼肌稳。拍碎香檀催急衮。陇头鸣咽水声繁,叶下间关莺语近。

      美人才子传芳信。明月清风伤别恨。未知何处有知音,常为此情留此恨。

      ☆玉楼春

      檀槽碎响金丝拨。露湿浔阳江上月。不知商妇为谁愁,一曲行人留夜发。

      画堂花月新声别。红蕊调长弹未彻。暗将深意祝胶弦,唯愿弦弦无断绝。

      ☆玉楼春

      春葱指甲轻拢捻。五彩垂绦双袖卷。雪香浓透紫檀槽,胡语急随红玉腕。

      当头一曲情何限。入破铮琮金凤战。百分芳酒祝长春,再拜敛容抬粉面。

      ☆玉楼春

      金花盏面红烟透。舞急香茵随步皱。青春才子有新词,红粉佳人重劝酒。

      也知自为伤春瘦。归骑休交银烛候。拟将沈醉为清欢,无奈醒来还感旧。

      ☆玉楼春

      雪云乍变春云簇。渐觉年华堪送目。北枝梅蕊犯寒开,南浦波纹如酒绿。

      芳菲次第还相续。不奈情多无处足。尊前百计得春归,莫为伤春歌黛蹙。

      ☆玉楼春

      黄金弄色轻于粉。濯濯春条如水嫩。为缘力薄未禁风,不奈多娇长似困。  腰柔乍怯人相近。眉小未知春有恨。劝君著意惜芳菲,莫待行人攀折尽。

      ☆玉楼春

      珠帘半下香销印。二月东风催柳信。琵琶傍畔且寻思,鹦鹉前头休借问。

      惊鸿过后生离恨。红日长时添酒困。未知心在阿谁边,满眼泪珠言不尽。

      ☆玉楼春

      沈沈庭院莺吟弄。日暖烟和春气重。绿杨娇眼为谁回,芳草深心空自动。

      倚阑无语伤离凤。一片风情无处用。寻思还有旧家心,蝴蝶时时来役梦。

      ☆玉楼春  去时梅萼初凝粉。不觉小桃风力损。梨花最晚又凋零,何事归期无定准。

      阑干倚遍重来凭。泪粉偷将红袖印。蜘蛛喜鹊误人多,似此无凭安足信。

      ☆玉楼春

      酒美春浓花世界。得意人人千万态。莫教辜负艳阳天,过了堆金何处买。  已去少年无计奈。且愿芳心长恁在。闲愁一点上心来,算得东风吹不解。

      ☆玉楼春

      湖边柳外楼高处。望断云山多少路。阑干倚遍使人愁,又是天涯初日暮。

      轻无管系狂无数。水畔花飞风里絮。算伊浑似薄情郎,去便不来来便去。

      ☆玉楼春

      南园粉蝶能无数。度翠穿红来复去。倡条冶叶恣留连,飘荡轻于花上絮。

      朱阑夜夜风兼露。宿粉栖香无定所。多情翻却似无情,赢得百花无限妒。

      ☆玉楼春

      江南三月春光老。月落禽啼天未晓。露和啼血染花红,恨过千家烟树杪。

      云垂玉枕屏山小。梦欲成时惊觉了。人心应不似伊心,若解思归归合早。

      ☆玉楼春

      东风本是开花信。信至花时风更紧。吹开吹谢苦匆匆,春意到头无处问。

      把酒临风千万恨。欲扫残红犹未忍。夜来风雨转离披,满眼凄凉愁不尽。

      ☆玉楼春

      阴阴树色笼晴昼。清淡园林春过后。杏腮轻粉日催红,池面绿罗风卷皱。

      佳人向晚新妆就。圆腻歌喉珠欲溜。当筵莫放酒杯迟,乐事良辰难入手。

      ☆渔家傲

      正月斗杓初转势。金刀剪彩功夫异。称庆高堂欢幼稚。看柳意。偏从东面春风至。

      十四新蟾圆尚未。楼前乍看红灯试。冰散绿池泉细细。鱼欲戏。园林已是花天气。

      ☆渔家傲

      二月春耕昌杏密。百花次第争先出。惟有海棠梨第一。深浅拂。天生红粉真无匹。

      画栋归来巢未失。双双款语怜飞乙。留客醉花迎晓日。金盏溢。却忧风雨飘零疾。  ☆渔家傲

      三月清明天婉娩。晴川祓禊归来晚。况是踏青来处远。犹不倦。秋千别闭深庭院。  更值牡丹开欲遍。酴醿压架清香散。花底一尊谁解劝。增眷恋。东风回晚无情绊。

      ☆渔家傲  四月园林春去后。深深密幄阴初茂。折得花枝犹在手。香满袖。叶间梅子青如豆。

      风雨时时添气候。成行新笋霜筠厚。题就送春诗几首。聊对酒。樱桃色照银盘溜。

      ☆渔家傲

      五月榴花妖艳烘。绿杨带雨垂垂重。五色新丝缠角粽。金盘送。生绡画扇盘双凤。

      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叶里黄鹂时一弄。犹瞢忪。等闲惊破纱窗梦。

      ☆渔家傲

      六月炎天时霎雨。行云涌出奇峰露。沼上嫩莲腰束素。风兼露。梁王宫阙无烦暑。

      畏日亭亭残蕙炷。傍帘乳燕双飞去。碧碗敲冰倾玉处。朝与暮。故人风快凉轻度。  ☆渔家傲

      七月新秋风露早。渚莲尚拆庭梧老。是处瓜华时节好。金尊倒。人间彩缕争祈巧。

      万叶敲声凉乍到。百虫啼晚烟如扫。箭漏初长天杳杳。人语悄。那堪夜雨催清晓。  ☆渔家傲  八月秋高风历乱。衰兰败芷红莲岸。皓月十分光正满。清光畔。年年常愿琼筵看。

      社近愁看归去燕。江天空阔云容漫。宋玉当时情不浅。成幽怨。乡关千里危肠断。

      ☆渔家傲

      九月霜秋秋已尽。烘林败叶红相映。惟有东篱黄菊盛。遗金粉。人家帘幕重阳近。  晓日阴阴晴未定。授衣时节轻寒嫩。新雁一声风又劲。云欲凝。雁来应有吾乡信。  ☆渔家傲

      十月小春梅蕊绽。红炉画阁新装遍。鸳帐美人贪睡暖。梳洗懒。玉壶一夜轻澌满。

      楼上四垂帘不卷。天寒山色偏宜远。风急雁行吹字断。红日晚。江天雪意云撩乱。

      ☆渔家傲

      十一月新阳排寿宴。黄钟应管添宫线。猎猎寒威云不卷。风头转。时看雪霰吹人面。  南至迎长知漏箭。书云纪候冰生研。腊近探春春尚远。闲庭院。梅花落尽千千片。☆渔家傲

      十二月严凝天地闭。莫嫌台榭无花卉。惟有酒能欺雪意。增豪气。直教耳热笙歌沸。

      陇上雕鞍惟数骑。猎围半合新霜里。霜重鼓声寒不起。千人指。马前一雁寒空坠。☆渔家傲

      小词,尤脍炙人口。有十二月词,寄渔家傲调中,本集亦未尝载,今列之于此。前已有十二篇鼓子词,此未知果公作否。\\  正月新阳生翠琯。花苞柳线春犹浅。帘幕千重方半卷。池冰泮。东风吹水琉璃软。

      渐好凭阑醒醉眼。陇梅暗落芳英断。初日已知长一线。清宵短。梦魂怎奈珠宫远。

      ☆渔家傲

      二月春期看已半。江边春色青犹短。天气养花红日暖。深深院。真珠帘额初飞燕。

      渐觉衔杯心绪懒。酒侵花脸娇波慢。一捻闲愁无处遣。牵不断。游丝百尺随风远。

      ☆渔家傲

      三月芳菲看欲暮。胭脂泪洒梨花雨。宝马绣轩南陌路。笙歌举。踏青斗草人无数。

      强欲留春春不住。东皇肯信韶容故。安得此身如柳絮。随风去。穿帘透幕寻朱户。

      ☆渔家傲

      四月芳林何悄悄。绿阴满地青梅小。南陌采桑何窈窕。争语笑。乱丝满腹吴蚕老。  宿酒半醒新睡觉。皱莺相语匆匆晓。惹得此情萦寸抱。休临眺。楼头一望皆芳草。

      ☆渔家傲

      五月薰风才一信。初荷出水清香嫩。乳燕学飞帘额峻。谁借问。东邻期约尝佳酝。

      漏短日长人乍困。裙腰减尽柔肌损。一撮眉尖千叠恨。慵整顿。黄梅雨细多闲闷。

      ☆渔家傲

      六月炎蒸何太盛。海榴灼灼红相映。天外奇峰千掌回。风影定。汉宫圆扇初成咏。

      珠箔初褰深院静。绛绡衣窄冰肤莹。睡起日高堆酒兴。厌厌病。宿酲和梦何时醒。  ☆渔家傲

      七月芙蓉生翠水。明霞拂脸新妆媚。疑是楚宫歌舞妓。争宠丽。临风起舞夸腰细。

      乌鹊桥边新雨霁。长河清水冰无地。此夕有人千里外。经年岁。犹嗟不及牵牛会。

      ☆渔家傲

      八月微凉生枕簟。金盘露洗秋光淡。池上月华开宝鉴。波潋滟。故人千里应凭槛。

      蝉树无情风苒苒。燕归碧海珠帘掩。沈臂昌霜潘鬓减。愁黯黯。年年此夕多悲感。  ☆渔家傲

      九月重阳还又到。东篱菊放金钱小。月下风前愁不少。谁语笑。吴娘捣练腰肢袅。

      槁叶半轩慵更扫。凭阑岂是闲临眺。欲向南云新雁道。休草草。来时觅取伊消耗。

      ☆渔家傲  十月轻寒生晚暮。霜华暗卷楼南树。十二阑干堪倚处。聊一顾。乱山衰草还家路。

      悔别情怀多感慕。胡笳不管离心苦。犹喜清宵长数鼓。双绣户。梦魂尽远还须去。

      ☆渔家傲

      律应黄钟寒气苦。冰生玉水云如絮。千里乡关空倚慕。无尺素。双鱼不食南鸿渡。

      把酒遣愁愁已去。风摧酒力愁还聚。却忆兽炉追旧处。头懒举。炉灰剔尽痕无数。

      ☆渔家傲

      腊月年光如激浪。冻云欲折寒要向。谢女雪诗真绝唱。无比况。长堤柳絮飞来往。

      便好开尊夸酒量。酒阑莫遣笙歌放。此去青春都一饷。休怅望。瑶林即日堪寻访。

      ☆南歌子

      凤髻金泥带,龙纹玉掌梳。走来窗下笑相扶。爱道画眉深浅、入时无。

      弄笔偎人久,描花试手初。等闲妨了绣功夫。笑问双鸳鸯字、怎生书。

      ☆御街行

      夭非华艳轻非雾。来夜半、天明去。来如春梦不多时,去似朝云何处。乳鸡酒燕,落星沈月,紞紞城头鼓。  参差渐辨西池树。朱阁斜欹户。绿苔深径少人行,苔上屐痕无数。遗香余粉,剩衾闲枕,天把多情赋。

      ☆桃源忆故人

      梅梢弄粉香犹嫩。欲寄江南春信。别后寸肠萦损。说与伊争稳。

      小炉独守寒灰烬。忍泪低头画尽。眉上万重新恨。竟日无人问。  ☆桃源忆故人

      莺愁燕苦春归去。寂寂花飘红雨。碧草绿杨岐路。况是长亭暮。

      少年行客情难诉。泣对东风无语。目断两三烟树。翠隔江淹浦。

      ☆临江仙

      柳外轻雷池上雨,雨声滴碎荷声。小楼西角断虹明。阑干倚处,待得月华生。  燕子飞来窥画栋,玉钩垂下帘旌。凉波不动簟纹平。水精双枕,傍有堕钗横。  ☆临江仙

      记得金銮同唱第,春风上国繁华。如今薄宦老天涯。十年岐路,空负曲江花。

      闻说阆山通阆苑,楼高不见君家。孤城寒日等闲斜。离愁难尽,红树远连霞。

      ☆圣无忧

      世路风波险,十年一别须臾。人生聚散长如此,相见且欢娱。  好酒能消光景,春风不染髭须。为公一醉花前倒,红袖莫来扶。

      ☆浪淘沙

      把酒祝东风。且共从容。垂杨紫陌洛城东。总是当时携手处,游遍芳丛。

      聚散苦匆匆。此恨无穷。今年花胜去年红。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  ☆浪淘沙

      花外倒金翘。饮散无憀。柔桑蔽日柳迷条。此地年时曾一醉,还是春朝。

      今日举轻桡。帆影飘飘。长亭回首短亭遥。过尽长亭人更远,特地魂销。

      ☆浪淘沙

      五岭麦秋残。荔子初丹。绛纱囊里水晶丸。可惜天教生处远,不近长安。

      往事忆开元。妃子偏怜。一从魂散马嵬关。只有红尘无驿使,满眼骊山。

      ☆浪淘沙

      万恨苦绵绵。旧约前欢。桃花溪畔柳阴间。几度日高春垂重,绣户深关。  楼外夕阳闲。独自凭阑。一重水隔一重山。水阔山高人不见,有泪无言。  ☆浪淘沙  今日北池游。漾漾轻舟。波光潋滟柳条柔。如此春来春又去,白了人头。  好妓好歌喉。不醉难休。劝君满满酌金瓯。纵使花时常病酒,也是风流。

      ☆定风波

      把酒花前欲问他。对花何吝醉颜酡。春到几人能烂赏。何况。无情风雨等闲多。

      艳树香丛都几许。朝暮。惜红愁粉奈情何。好是金船浮玉浪。相向。十分深送一声歌。

      ☆定风波

      把酒花前欲问伊。忍嫌金盏负春时。红艳不能旬日看。宜算。须知开谢只相随。

      蝶去蝶来犹解恋。难见。回头还是度年期。莫候饮阑花已尽。方信。无人堪与补残枝。

      ☆定风波  把酒花前欲问公。对花何事诉金钟。为问去年春甚处。虚度。莺声撩乱一场空。  今岁春来须爱惜。难得。须知花面不长红。待得酒醒君不见。千片。不随流水即随风。

      ☆定风波

      把酒花前欲问君。世间何计可留春。纵使青春留得住。虚语。无情花对有情人。

      任是好花须落去。自古。红颜能得几时新。暗想浮生何时好。唯有。清歌一曲倒金尊。

      ☆定风波

      过尽韶华不可添。小楼红日下层檐。春睡觉来情绪恶。寂寞。杨花缭乱拂珠帘。

      早是闲愁依旧在。无奈。那堪更被宿酲兼。把酒送春惆怅甚。长恁。年年三月病厌厌。

      ☆定风波

      对酒追欢莫负春。春光归去可饶人。昨日红芳今绿树。已暮。残花飞絮两纷纷。

      粉面丽姝歌窈窕。清妙。尊前信任醉醺醺。不是狂心贪燕乐。自觉。年来白发满头新。  ☆蓦山溪

      新正初破,三五银蟾满。纤手染香罗,剪红莲、满城开遍。楼台上下,歌管咽春风,驾香轮,停宝马,只待金乌晚。

      帝城今夜,罗绮谁为伴。应卜紫姑神,问归期、相思望断。天涯情绪,对酒且开颜,春宵短。春寒浅。莫待金杯暖。

      ☆浣溪沙  云曳香绵彩柱高。绛旗风飐出花梢。一梭红带往来抛。

      束素美人羞不打,却嫌裙慢褪纤腰。日斜深院影空摇。

      ☆浣溪沙  堤上游人逐画船。拍堤春水四垂天。绿杨楼外出秋千。

      白发戴花君莫笑,六么催拍盏频传。人生何处似尊前。

      ☆浣溪沙  湖上朱桥响画轮。溶溶春水浸春云。碧琉璃滑净无尘。

      当路游丝萦醉客,隔花啼鸟唤行人。日斜归去奈何春。  ☆浣溪沙  叶底青青杏子垂。枝头薄薄柳绵飞。日高深院晚莺啼。

      堪恨风流成薄幸。断无消息道归期。托腮无语翠眉低。

      ☆浣溪沙

      青杏园林煮酒香。佳人初著薄罗裳。柳丝摇曳燕飞忙。

      乍雨乍晴花自落,闲愁闲闷昼偏长。为谁消瘦损容光。

      ☆浣溪沙

      红粉佳人白玉杯。木兰船稳棹歌催。绿荷风里笑声来。

      细雨轻烟笼草树。斜桥曲水绕楼台。夕阳高处画屏开。

      ☆浣溪沙

      翠袖娇鬟舞石州。两行红粉一时羞。新声难逐管弦愁。

      白发主人年未老,清时贤相望偏优。一尊风月为公留。

      ☆浣溪沙

      灯烬垂花月似霜。薄帘映月两交光。酒醺红粉自生香。  双手舞余拖翠袖,一声歌已釂金觞。休回娇眼断人肠。

      ☆浣溪沙

      十载相逢酒一卮。故人才见便开眉。老来游旧更同谁。

      浮世歌欢真易失。宦途离合信难期。尊前莫惜醉如泥。

      ☆御带花  青春何处风光好,帝里偏爱元夕。万重缯彩,构一屏峰岭,半空金碧。宝檠银釭,耀绛幕、龙虎腾掷。沙堤远,雕轮绣毂,争走五王宅。

      雍容熙熙昼,会乐府神姬,海洞仙客。拽香摇翠,称执手行歌,锦街天陌。月淡寒轻,渐向晓、漏声寂寂。当年少,狂心未已,不醉怎归得。

      ☆虞美人

      炉香昼永龙烟白。风动金鸾额。画屏寒掩小山川。睡容初起枕痕圆。坠花钿。  楼高不及烟霄半。望尽相思眼。艳阳刚爱挫愁人。故生芳草碧连云。怨王孙。

      ☆鹤冲天

      梅谢粉,柳拖金。香满旧园林。养花天气半晴阴。花好却愁深。  花无数。愁无数。花好却愁春去。戴花持酒祝东风。千万莫匆匆。

      ☆夜行船  忆昔西都欢纵。自别后、有谁能共。伊川山水洛川花,细寻思、旧游如梦。

      今日相逢情愈重。愁闻唱、画楼钟动。白发天涯逢此景,倒金尊。殢谁相送。

      ☆夜行船

      满眼东风飞絮。催行色、短亭春暮。落花流水草连云,看看是、断肠南浦。

      檀板未终人去去。扁舟在、绿杨深处。手把金尊难为别,更那听、乱莺疏雨。

      ☆洛阳春

      红纱未晓黄鹂语。蕙炉销兰炷。锦屏罗幕护春寒,昨夜三更雨。

      绣帘闲倚吹轻絮。敛眉山无绪。看花拭泪向归鸿,问来处、逢郎否。

      ☆雨中花

      千古都门行路。能使离歌声苦。送尽行人,花残春晚,又到君东去。

      醉藉落花吹暖絮。多少曲堤芳树。且携手留连,良辰美景,留作相思处。

      ☆越溪春

      三月十三寒食日,春色遍天涯。越溪阆苑繁华地,傍禁垣、珠翠烟霞。红粉墙头,秋千影里,临水人家。

      归来晚驻香车。银箭透窗纱。有时三点两点雨霁,朱门柳细风斜。沈麝不烧金鸭冷,笼月照梨花。

      ☆贺圣朝影

      白雪梨花红粉桃。露华高。垂杨慢舞绿丝绦。草如袍。

      风过小池轻浪起,似江皋。千金莫惜买香醪。且陶陶。

      ☆洞天春  莺啼绿树声早。槛外残红未扫。露点真珠遍芳草。正帘帏清晓。  秋千宅院悄悄。又是清明过了。燕蝶轻狂,柳丝撩乱,春心多少。

      ☆忆汉月

      红艳几枝轻袅。新被东风开了。倚烟啼露为谁娇,故惹蝶怜蜂恼。

      多情游赏处,留恋向、绿丛千绕。酒阑欢罢不成归,肠断月斜春老。

      ☆清平乐

      小庭春老。碧砌红萱草。长忆小阑闲共绕。携手绿丛含笑。

      别来音信全乖。旧期前事堪猜。门掩日斜人静,落花愁点青苔。

      ☆凉州令(东堂石榴)

      翠树芳条飐。的的裙腰初染。佳人携手弄芳菲,绿阴红影,共展双纹簟。插花照影窥鸾鉴。只恐芳容减。不堪零落春晚,青苔雨后深红点。

      一去门闲掩。重来却寻朱槛。离离秋实弄轻霜,娇红脉脉,似见胭脂脸。人非事往眉空敛。谁把佳期赚。芳心只愿长依旧,春风更放明年艳。

      ☆南乡子

      翠密红繁。水国凉生未是寒。雨打荷花珠不定,轻翻。冷泼鸳鸯锦翅斑。

      尽日凭阑。弄蕊拈花仔细看。偷得袅蹄新铸样,无端。藏在红房艳粉间。  ☆南乡子

      雨后斜阳。细细风来细细香。风定波平花映水,休藏。照出轻盈半面妆。

      路隔秋江。莲子深深隐翠房。意在莲心无问处,难忘。泪裛红腮不记行。

      ☆鹊桥仙

      月波清霁,烟容明淡,灵汉旧期还至。鹊迎桥路接天津,映夹岸、星榆点缀。

      云屏未卷,仙鸡催晓,肠断去年情味。多应天意不教长,恁恐把、欢娱容易。

      ☆圣无忧

      珠帘卷,暮云愁。垂杨暗锁青楼。烟雨濛濛如画,轻风吹旋收。

      香断锦屏新别,人闲玉簟初秋。多少旧欢新恨,书杳杳、梦悠悠。

      ☆摸鱼儿

      卷绣帘、梧桐秋院落,一霎雨添新绿。对小池闲立残妆浅,向晚水纹如縠。凝远目。恨人去寂寂,凤枕孤难宿。倚阑不足。看燕拂风帘,蝶翻露草,两两长相逐。

      双眉促。可惜年华婉娩,西风初弄庭菊。况伊家年少,多情未已难拘束。那堪更趁凉景,追寻甚处垂杨曲。佳期过尽,但不说归来,多应忘了,云屏去时祝。☆少年游

      去年秋晚此园中。携手玩芳丛。拈花嗅蕊,恼烟撩雾,拚醉倚西风。

      今年重对芳丛处,追往事、又成空。敲遍阑干,向人无语,惆怅满枝红。

      ☆少年游  肉红圆样浅心黄。枝上巧如装。雨轻烟重,无聊天气,啼破晓来妆。

      寒轻贴体风头冷,忍抛弃、向秋光。不会深心,为谁惆怅,回面恨斜阳。  ☆少年游

      玉壶冰莹兽炉灰。人起绣帘开。春丛一夜,六花开尽,不待剪刀催。

      洛阳城阙中天起,高下遍楼台。絮乱风轻,拂鞍沾袖,归路似章街。

      ☆鹧鸪天  学画宫眉细细长。芙蓉出水斗新妆。只知一笑能倾国,不信相看有断肠。  双黄鹄,两鸳鸯。迢迢云水恨难忘。早知今日长相忆,不及从初莫作双。

      ☆千秋岁

      罗衫满袖,尽是忆伊泪。残妆粉,余香被。手把金尊酒,未饮先如醉。但向道,厌厌成病皆因你。

      离思迢迢远,一似长江水。去不断,来无际。红笺著意写,不尽相思意。为个甚,相思只在心儿里。  ☆千秋岁

      画堂人静,翡翠帘前月。鸾帷凤枕虚铺设。风流难管束,一去音书歇。到而今,高梧冷落西风切。

      未语先垂泪,滴尽相思血。魂欲断,情难绝。都来些子事,更与何人说。为个甚,心头见底多离别。  ☆醉蓬莱

      见羞容敛翠,嫩脸匀红,素腰袅娜。红药阑边,恼不教伊过。半掩娇羞,语声低颤,问道有人知么。强整罗裙,偷回波眼,佯行佯坐。

      更问假如,事还成后,乱了云鬟,被娘猜破。我且归家,你而今休呵。更为娘行,有些针线,诮未曾收啰。却待更阑,庭花影下,重来则个。☆于飞乐

      宝奁开,美鉴静,一掬清蟾。新妆脸,旋学花添。蜀红衫,双绣蝶、裙缕鹣鹣。寻思前事,小屏风、仍画江南。  怎空教、草解宜男。柔桑密、又过春蚕。正阴晴天气,更瞑色相兼。佳期消息,曲房西、碎月筛帘。

      ☆鼓笛慢

      缕金裙窣轻纱,透红莹玉真堪爱。多情更把,眼儿斜盼,眉儿敛黛。舞态歌阑,困偎香脸,酒红微带。便直饶、更有丹青妙手,应难写、天然态。

      长恐有时不见,每饶伊、百般娇騃。眼穿肠断,如今千种,思量无奈。花谢春归,梦回云散,欲寻难再。暗消魂,但觉鸳衾凤枕,有余香在。

      ☆看花回

      晓色初透东窗,醉魂方觉。恋恋绣衾半拥,动万感脉脉,春思无托。追想少年,何处青楼贪欢乐。当媚景,恨月愁花,算伊全妄凤帏约。

      空泪滴、真珠暗落。又被谁、连宵留著。不晓高天甚意,既付与风流,却恁情薄。细把身心自解,只与猛拚却。又及生、见来了,怎生教人恶。

      ☆蝶恋花

      几度兰房听禁漏,臂上残妆,印得香盈袖。酒力融融香汗透。春娇入眼横波留。

      不见些时眉已皱。水阔山遥,乍向分飞后。大抵有情须感旧。肌肤拚为伊销瘦。☆蝶恋花(咏枕儿)

      宝琢珊瑚山样瘦。缓髻轻拢,一朵云生袖。昨夜佳人初命偶。论情旋旋移相就。

      几叠鸳衾红浪皱。暗觉金钗,磔磔声相扣。一自楚台人梦后。凄凉暮雨沾裀绣。

      ☆蝶恋花

      一掬天和金粉腻。莲子心中,自有深深意。意密莲深秋正媚。将花寄恨无人会。

      桥上少年桥下水。小棹归时,不语牵红袂。浪浅荷心圆又碎。无端欲伴相思泪。

      ☆蝶恋花

      百种相思千种恨。早是伤春,那更春醪困。薄幸辜人终不愤。何时枕畔分明问。

      懊恼风流心一寸。强醉偷眠,也即依前闷。此意为君君不信。泪珠滴尽愁难尽。  ☆武陵春  宝幄华灯相见夜,妆脸小桃红。斗帐香檀翡翠笼。携手恨匆匆。

      金泥双结同心带,留与记情浓。却望行云十二峰。肠断月斜钟。

      ☆梁州令

      红杏墙头树。紫萼香心初吐。新年花发旧时枝,徘徊千绕,独共东风语。阳台一梦如云雨。为问今何处。离情别恨多少,条条结向垂杨缕。

      此事难分付。初心本谁先许。窃香解佩两沈沈,知他而今,记得当初否。谁教薄幸轻相误。不信道、相思苦。如今却恁空追悔,元来也会忆人去。

      ☆渔家傲

      为爱莲房都一柄。双苞双蕊双红影。雨势断来风色定。秋水静。仙郎彩女临鸾镜。

      妾有容华君不省。花无恩爱犹相并。花却有情人薄幸。心耿耿。因花又染相思病。

      ☆渔家傲  昨日采花花欲尽。隔花闻道潮来近。风猎紫荷声又紧。低难奔。莲茎刺惹香腮损。

      一缕艳痕红隐隐。新霞点破秋蟾晕。罗袖挹残心不稳。羞人问。归来剩把胭脂衬。

      ☆渔家傲

      一夜越溪秋水满。荷花开过溪南岸。贪采嫩香星眼慢。疏回眄。郎船不觉来自畔。  罢采金英收玉腕。回身急打船头转。荷叶又浓波又浅。无方便。教人只得抬娇面。

      ☆渔家傲  近日门前溪水涨。郎船几度偷相访。船小难开红斗帐。无计向。合欢影里空惆怅。

      愿妾身为红菡萏。年年生在秋江上。重愿郎为花底浪。无隔障。随风逐雨长来往。  ☆渔家傲  妾解清歌并巧笑。郎多才俊兼年少。何事抛儿行远道。无音耗。江头又绿王孙草。

      昔日采花呈窈窕。玉容长笑花枝老。今日采花添懊恼。伤怀抱。玉容不及花枝好。

      ☆一斛珠

      今朝祖宴。可怜明夜孤灯馆。酒醒明月空床满。翠被重重,不似香肌暖。

      愁肠恰似沈香篆。千回万转萦还断。梦中若得相寻见。却愿春宵,一夜如年远。

      ☆惜芳时

      因倚兰台翠云亸。睡未足、双眉尚锁。潜身走向伊行坐。孜孜地、告他梳裹。  发妆酒冷重温过。道要饮、除非伴我。丁香嚼碎偎人睡,犹记恨、夜来些个。

      ☆洞仙歌令

      楼前乱草,是离人方寸。倚遍阑干意无尽。罗巾掩,宿粉残眉、香未减,人与天涯共远。  香闺知人否,长是厌厌,拟写相思寄归信。未写了,泪成行、早满香笺。相思字、一时滴损。便直饶、伊家总无情,也拚了一生,为伊成病。

      ☆洞仙歌令  情知须病,奈自家先肯。天甚教伊恁端正。忆年时、兰棹独倚春风,相怜处、月影花相映。

      别来凭谁诉,空寄香笺,拟问前欢甚时更。后约与新期,易失难寻,空肠断、损风流心性。除只把、芳尊强开颜,奈酒到愁肠,醉了还醒。

      ☆鹊踏枝

      一曲尊前开画扇。暂近还遥,不语仍低面。直至情多缘少见。千金不直双回眄。

      苦恨行云容易散。过尽佳期,争向年芳晚。百种寻思千万遍。愁肠不似情难断。  ☆品令

      渐素景。金风劲。早是凄凉孤冷。那堪闻、蛩吟穿金井。唤愁绪难整。

      懊恼人人薄幸。负云期雨信。终日望伊来,无凭准。闷损我、也不定。

      ☆燕归梁  风摆红藤卷绣帘。宝鉴慵拈。日高梳洗几时忄欠。金盆水、弄纤纤。

      髻云谩亸残花淡,各娇媚、瘦岩岩。离情更被宿酲兼。空惹得、病厌厌。

      ☆燕归梁

      屏里金炉帐外灯。掩春睡腾腾。绿云堆枕乱EA2AF229。犹依约、那回曾。  人生少有,相怜到老,宁不被天憎。而今前事总无凭。空赢得、瘦棱棱。

      ☆圣无忧

      相别重相遇,恬如一梦须臾。尊前今日欢娱事,放盏旋成虚。

      莫惜斗量珠玉,随他雪白髭须。人间长久身难得,斗在不如吾。

      ☆锦香囊

      一寸相思无著处。甚夜长难度。灯花前、几转寒更,桐叶上、数声秋雨。

      真个此心终难负。况少年情绪。已交共、春茧缠绵,终不学、钿筝移柱。

      ☆系裙腰

      水轩檐幕透薰风。银塘外、柳烟浓。方床遍展鱼鳞簟,碧纱笼。小墀面、对芙蓉。

      玉人共处双鸳枕,和娇困、睡朦胧。起来意懒含羞态,汗香融。素裙腰,映酥胸。  ☆阮郎归

      浓香搓粉细腰肢。青螺深画眉。玉钗撩乱挽人衣。娇多常睡迟。

      绣帘角,月痕低。仙郎东路归。泪红满面湿胭脂。兰芳怨别离。

      ☆阮郎归

      去年今日落花时。依前又见伊。淡匀双脸浅匀眉。青衫透玉肌。

      才会面,便相思。相思无尽期。这回相见好相知。相知已是迟。

      ☆阮郎归  玉肌花脸柳腰肢。红妆浅黛眉。翠鬟斜亸语声低。娇羞云雨时。

      伊怜我,我怜伊。心儿与眼儿。绣屏深处说深期。幽情谁得知。

      ☆怨春郎

      为伊家,终日闷。受尽恓惶谁问。不知不觉上心头,悄一霎身心顿也没处顿。

      恼愁肠,成寸寸。已恁莫把人萦损。奈每每人前道著伊,空把相思泪眼和衣XX。

      ☆滴滴金

      尊前一把横波溜。彼此心儿有。曲屏深幌解香罗,花灯微透。

      偎人欲语眉先皱。红玉困春酒。为问鸳衾这回后。几时重又。☆卜算子

      极得醉中眠,迤逦翻成病。莫是前生负你来,今世里、教孤冷。

      言约全无定。是谁先薄幸。不惯孤眠惯成双,奈奴子、心肠硬。☆感庭秋  红笺封了还重拆。这添追忆。且教伊见我,别来翠减香销端的。

      渌波平远,暮山重叠,算难凭鳞翼。倚危楼极目,无情细草长天色。

      ☆满路花

      铜荷融烛泪,金兽啮扉环。兰堂春夜疑,惜更残。落花风雨,向晓作轻寒。金龟朝早,香衾余暖,殢娇由自慵眠。

      小鬟无事须来唤,呵破点唇檀。回身还、却背屏山。春禽飞下,帘外日三竿。起来云鬓乱,不妆红粉,下阶且上秋千。

      ☆好女儿令

      眼细眉长。宫样梳妆。靸鞋儿走向花下立著。一身绣出,两同心字,浅浅金黄。  早是肌肤轻渺,抱著了、暖仍香。姿姿媚媚端正好,怎教人别后,从头仔细,断得思量。

      ☆南乡子

      浅浅画双眉。取次梳妆也便宜。洒着胭脂红扑面,须知。更有何人得似伊。

      宝帐烛残时。好个温柔模样儿。月里仙郎清似玉,相期。些子精神更与谁。

      ☆南乡子

      好个人人,深点唇儿淡抹腮。花下相逢、忙走怕人猜。遗下弓弓小绣鞋。  刬袜重来。半亸乌云金凤钗。行笑行行连抱得,相挨。一向娇痴不下情。☆踏莎行

      碧藓回廊,绿杨深院。偷期夜入帘犹卷。照人无奈月华明,潜身欲恨花深浅。

      密约如沈。前欢未便。看看掷尽金壶箭。阑干敲遍不应人,分明帘下闻裁剪。☆踏莎行

      云母屏低,流苏帐小。矮床薄被秋将晓。乍凉天气未寒时,平明窗外闻啼鸟。

      困殢榴花,香添蕙草。佳期须及朱颜好。莫言多病为多情,此身甘向情中老。

      ☆诉衷情

      歌时眉黛舞时腰。无处不妖饶。初剪菊、欲登高。天气怯鲛绡。

      紫丝障,绿杨桥。路迢迢。酒阑歌罢,一度归时,一度魂消。

      ☆诉衷情  离怀酒病两忡忡。欹枕梦无踪。可怜有人今夜,胆小怯房空。  杨柳绿,杏梢红。负春风。迢迢别恨,脉脉归心,付与征鸿。

      ☆恨春迟

      欲借江梅荐饮。望陇驿、音息沈沈。住在柳州东,彼此相思,梦回云去难寻。

      归燕来时花期浸。淡月坠、将晓还阴。争奈多情易感,风信无凭,如何消遣初心。

      ☆盐角儿  增之太长,减之太短,出群风格。施朱太赤,施粉太白,倾城颜色。

      慧多多,娇的的。天付与、教谁怜惜。除非我、偎著抱著,更有何人消得。

      ☆盐角儿

      人生最苦,少年不得,鸳帏相守。西风时节,那堪话别,双蛾频皱。  暗消魂,重回首。奈心儿里、彼此皆有。后时我、两个相见,管取一双清瘦。  ☆忆秦娥

      十五六,脱罗裳,长恁黛眉蹙。红玉暖,入人怀,春困熟。  展香裀,帐前明画烛。眼波长,斜浸鬓云绿。看不足。苦残宵、更漏促。

      ☆少年游

      绿云双亸插金翘。年纪正妖饶。汉妃束素,小蛮垂柳,都占洛城腰。

      锦屏春过衣初减,香雪暖凝消。试问当筵眼波恨,滴滴为谁娇。☆踏莎行慢

      独自上孤舟,倚危樯目断。难成暮雨,更朝云散。凉劲残叶乱。新月照、澄波浅。今夜里,厌厌离绪难销遣。  强来就枕,灯残漏水,合相思眼。分明梦见如花面。依前是、旧庭院。新月照,罗幕挂,珠帘卷。渐向晓,脉然睡觉如天远。

      ☆蕙香囊

      身作琵琶,调全宫羽,佳人自然用意。宝檀槽在雪胸前,倚香脐、横枕琼臂。

      组带金钩,背垂红绶,纤指转弦韵细。愿伊只恁拨梁州,且多时、得在怀里。  ☆玉楼春  艳冶风情天与措。清瘦肌肤冰雪妒。百年心事一宵同,愁听鸡声窗外度。

      信阻青禽云雨暮。海月空惊人两处。强将离恨倚江楼,江水不能流恨去。

      ☆玉楼春(印眉)  半辐霜绡亲手剪。香染青蛾和泪卷。画时横接媚霞长,印处双沾愁黛浅。  当时付我情何限。欲使妆痕长在眼。一回忆著一拈看,便似花前重见面。

      ☆玉楼春

      红楼昨夜相将饮。月近珠帘花近枕。银缸照客酒方酣,玉漏催人街已禁。

      晚潮去棹浮清浸。古岸平芜萧索甚。大都薄宦足离愁,不放双鸳长恁恁。

      ☆玉楼春

      金雀双鬟年纪小。学画蛾眉红淡扫。尽人言语尽人怜,不解此情惟解笑。  稳着舞衣行动俏。走向绮筵呈曲妙。刘郎大有惜花心,只恨寻花来较早。

      ☆玉楼春

      夜来枕上争闲事。推倒屏山褰绣被。尽人求守不应人,走向碧纱窗下睡。

      直到起来由自殢。向道夜来真个醉。大家恶发大家休,毕竟到头谁不是。

      ☆定风波

      把酒花前欲问伊。问伊还记那回时。黯淡梨花笼月影。人静。画堂东畔药阑西。

      及至如今都不认。难问。有情谁道不相思。何事碧窗春睡觉。偷照。粉痕匀却湿胭脂。

      ☆减字木兰花

      去年残腊。曾折梅花相对插。人面而今。空有花开无处寻。

      天天不远。把酒拈花重发愿。愿得和伊。偎雪眠香似旧时。

      ☆减字木兰花

      年来方寸。十日幽欢千日恨。未会此情。白尽人头可得平。  区区堪比。水趁浮萍风趁水。试望瑶京。芳草随人上古城。  ☆迎春乐

      薄纱衫子初腰匝。步轻轻、小罗靸。人前爱把眼儿札。香汗透、胭脂蜡。

      良夜永、幽期欢则洽。约重会、玉纤频插。执手临归,犹且更待留时霎。

      ☆一落索

      小桃风撼香红碎。满帘笼花气。看花何事却成愁,悄不会、春风意。

      窗在梧桐叶底。更黄昏雨细。枕前前事上心来,独自个、怎生睡。☆夜行船

      闲把鸳衾横枕。损眉尖、泪痕红沁。花时良夜不归来,忍频听、漏移清禁。

      一饷无言都未寝。忆当初、是谁先恁。及至如今,教人成病,风流万般徒甚。

      ☆夜行船

      轻捧香腮低枕。眼波媚、向人相浸。佯娇佯醉索如今,这风情、怎教人禁。

      却与和衣推未寝。低声地、告人休恁。月夕花朝,不成虚过。芳年嫁君徒甚。

      ☆望江南

      江南柳,花柳两个柔。花片落时黏酒盏,柳条低处拂人头。各自是风流。

      江南月,如镜复如钩。似镜不侵红粉面,似钩不挂画帘头。长是照离愁。

作者:欧阳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