衙前
yá qián
  • 拼 音:yá qián
  • 注 音:ㄧㄚˊ ㄑㄧㄢˊ
  • 繁体字:
  • 基本解释

    宋 代职役之一。 唐 有衙前军,但非官役。 宋 衙前始成为负担最重的差役。职掌官物押运和供应,负赔偿失误和短缺等责任,承役者往往赔累破产。 宋 初无固定役法。 仁宗 初期,有派里正轮充的“里正衙前”,募充的“长名衙前”和以富户承充的“乡户衙前”等名色。为减轻亏累,官府特许承担重难差役的衙前,承包酒坊,以资弥补。但在 嘉祐 治平 间(1056-1067)各地又相继废止。 熙宁 三年(1070)行免役法,衙前改为雇役,以坊场钱(酒税)募充。 宋 司马光 《论衙前札子》:“臣窃见顷岁国家以民间苦里正之役,废罢里正,置乡户衙前。”《宋史·食货志上五》:“ 宋 因前代之制,以衙前主官物。” 明 杨慎 《艺林伐山·衙前散从》:“ 宋 代役夫之名,有衙前、散从。衙前,今之内班门子也。散从,今之外班皁隶也。”参阅《文献通考·职役一》。

  • 基本含义
    指在官府门前,特指官府衙门前。
  • 详细解释
    衙前是指官府门前的地方,是官府的前厅或大门前的广场。衙前是官府行使职权的地方,也是人们申冤告状、诉讼等事务的场所。成语“衙前”常用来形容人们在官府门前讨要公道或寻求正义的情景。
  • 使用场景
    常用于形容人们在官府门前讨要公道或寻求正义的情景。也可用于形容在公共场合或特定场所寻求公正、解决问题的行为。
  • 故事起源
    成语“衙前”源于古代官府的行政制度。古代官府大门前的广场被称为“衙前”,是官府办公、审判、接待民众的地方。人们在衙前讨要公道或寻求正义的情景非常普遍,因此形成了这个成语。
  • 成语结构
    衙前是一个名词,没有特定的结构。
  • 例句
    1. 他在衙前大声疾呼,要求官府给予公正的裁决。2. 他决定去衙前申诉,为自己讨回公道。
  • 记忆技巧
    可以联想成“衙前”的发音和“压前”的发音相似,可以通过这个联想来记忆成语的发音。另外,可以想象一个人在官府门前大声疾呼,讨要公道的情景,来帮助记忆成语的含义。
  • 延伸学习
    可以进一步学习与官府、司法相关的成语和词语,如“衙役”、“衙门”、“官官相护”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们学校门前有一个大广场,有时候会有人在衙前玩耍。2. 初中生:他在衙前大声疾呼,要求校长对校园暴力问题进行严肃处理。3. 高中生:我们在衙前集会,要求政府采取措施解决环境污染问题。4. 大学生:他们在衙前举行示威游行,要求政府保护劳工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