庖子
páo zǐ
  • 拼 音:páo zǐ
  • 注 音:ㄆㄠˊ ㄗㄧˇ
  • 繁体字:
  • 基本解释

    厨子。《文选·张协<七命>》:“ 伊公 爨鼎,庖子挥刀。” 李善 注:“庖子,庖丁也。” 唐 郑望之 《膳夫录》:“ 蔡太师 京 厨婢数百人,庖子亦十五人。”

  • 基本含义
    指烹饪师傅,也指厨师。
  • 详细解释
    庖子原指古代宫廷中负责烹调的官员,后来泛指烹饪师傅、厨师。成语中的庖子比喻烹调技艺高超的人。
  • 使用场景
    常用于形容某人的烹饪技艺非常高超,或者指某个领域的专家。
  • 故事起源
    成语“庖子”来源于古代宫廷中的官职“庖丁”,负责烹饪。庖丁是宫廷中的重要职位,要求烹饪技艺高超,能够烹制各种美味佳肴。庖丁的烹饪技艺被人们广为称赞,逐渐演变成庖子成语。
  • 成语结构
    主谓结构。
  • 例句
    1. 他是一位真正的庖子,做出来的菜肴简直是艺术品。2. 这家餐厅的庖子手艺高超,每道菜都非常美味。
  • 记忆技巧
    可以联想成“炮子”,炮子是烹饪中的工具,帮助我们记住庖子的含义。
  • 延伸学习
    可以了解更多中国古代宫廷的饮食文化,以及中国传统菜肴的制作方法。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这道菜是我妈妈做的,她真是一个厉害的庖子。2. 初中生:我喜欢看烹饪节目,里面的厨师都是真正的庖子。3. 高中生:我想学习烹饪,成为一名优秀的庖子。4. 大学生:他在餐厅工作,是一个非常有经验的庖子。5. 成年人:我在家里做饭,虽然不是专业的庖子,但也能做出一些好吃的菜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