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言
zhèng yán
  • 拼 音:zhèng yán
  • 注 音:ㄓㄥˋ ㄧㄢˊ
  • 繁体字:
  • 基本解释

    (1).正面的话;合于正道的话。《老子》:“故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之主;受国不祥,是谓天下之主,正言若反。” 河上公 注:“此乃正直之言,世人不知,以为反言。” 汉 桓宽 《盐铁论·能言》:“药酒,病之利也;正言,治之药也。” 宋 苏轼 《赐太师文彦博第一表乞致仕不允批答》:“目见正色,耳闻正言,一日即位,天下旷然。”《红楼梦》第九八回:“ 宝玉 虽不能时常坐起,亦常见 宝釵 坐在床前,禁不住生来旧病。 宝釵 每以正言解劝。”
    (2).直言;说实话。《管子·法法》:“人主不周密,则正言直行之士危。”《史记·商君列传》:“ 武王 諤諤以昌, 殷紂 墨墨以亡。君若不非 武王 乎,则僕请终日正言而无诛,可乎?” 宋 梅尧臣 《读司马季主传赠何山人》诗:“噤口不正言,唯能辨冬春。”
    (3).指话语严正。 巴金 《春》五:“‘三妹,人家在说正经话!你总爱开玩笑!’ 觉民 听不入耳,就正言对 淑华 说。”
    (4).确定地说;确切地说。《易·繫辞下》:“辨物正言,断辞则备矣。” 孔颖达 疏:“辨物正言者,谓辨天下之物各以类正定言之。” 汉 王充 《论衡·讲瑞》:“ 武帝 云‘得白麟’,色白不类獐,故不言‘有獐’,正言白麟,色不同也。”
    (5).指正确地说话。 晋 陶潜 《祭从弟敬远文》:“呱呱遗稚,未能正言;哀哀嫠人,礼仪孔闲。”
    (6).端正言论。《汉书·艺文志》:“六艺之文,《乐》以和神,仁之表也;《诗》以正言,义之用也。”
    (7).官名。 唐 有左右拾遗, 宋 初改为左右正言,掌规谏,分隶门下、中书二省。《续资治通鉴·宋太宗端拱元年》:“帝以补闕、拾遗多循默不修职业,二月乙未,改左、右补闕为左、右司諫,左、右拾遗为左、右正言。”

  • 基本含义
    指直言不讳,毫不回避地说出真相或批评他人的错误。
  • 详细解释
    正言是由“正”和“言”两个字组成的成语。其中,“正”表示正直、真实,而“言”表示言辞、语言。正言的含义是指直言不讳,毫不回避地说出真相或批评他人的错误。这个成语强调了发表意见时应当坦诚直言,不掩饰事实,不回避问题。
  • 使用场景
    正言常用于表扬或批评他人时,尤其是在需要真实反馈、解决问题或改进的情况下。它可以用来鼓励他人坦诚地表达观点,也可以用来提醒他人不要回避问题,勇敢面对现实。
  • 故事起源
    正言这个成语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论语》中。《论语·阳货》中有一段对话:“子曰:‘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一日不正,使民心不服。”这段对话强调了君子应该以正直的言行来影响他人,如果一个人的言行不正,就会导致民众对其不服从。正言这个成语就是从这段对话中演化而来的。
  • 成语结构
    正言是一个形容词短语,由两个汉字组成。
  • 例句
    1. 他一向正言直谏,从不拐弯抹角。2. 在会议上,他毫不犹豫地正言直谏,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 记忆技巧
    可以通过联想记忆来记忆正言这个成语。可以想象一个人站在高台上,用正直的言辞向下说话,不回避任何问题,直言不讳。
  • 延伸学习
    如果想进一步学习成语,可以查阅成语典籍,了解更多有关成语的故事和使用方法。同时,也可以多读经典文学作品、新闻报道等,以增加对成语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老师,我觉得这个问题不公平,能不能正言直谏一下?2. 初中生:作为班长,我会正言直谏地提醒同学们不要迟到。3. 高中生:在班会上,我敢于正言直谏,指出了老师的一些教学不足之处。4. 大学生:在团队讨论中,我会用正言直谏的方式提出自己的观点,以促进团队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