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枉措直
  • 拼 音:
  • 注 音:
  • 繁体字:
  • 详细解释
  • 词语解释
    jǔ wǎng cuò zhí ㄐㄨˇ ㄨㄤˇ ㄘㄨㄛˋ ㄓㄧˊ

    举枉措直(舉枉措直) 

    起用奸邪者而罢黜正直者。语出《论语·为政》:“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邢昺 疏:“举邪枉之人用之,废置诸正直之人。”按,错,同“ 措 ”。《后汉书·逸民传·梁鸿》:“竞举枉兮措直,咸先佞兮唌唌。” 唐 元稹 《翰林承旨学士记》:“以君父之遇若如是,而犹举枉措直可乎哉?”

  • 基本含义
    指纠正错误,直接解决问题。
  • 详细解释
    举枉措直源自《左传·僖公二十二年》中的故事。春秋时期,鲁国有个官员叫季孙,他在任职期间,经常听信谗言,对无辜的人进行打压。有一次,季孙听信谗言,将一个无辜的官员贬斥了。季孙的妻子知道此事后,深感不公,于是她决定亲自前往官府,将丈夫的错误纠正过来。她将枉曲的事实向官府说明,并要求恢复官员的名誉。官员们经过调查后,确认了事实,最终恢复了官员的名誉。这个故事后来被人们用来形容纠正错误,直接解决问题的行为,就形成了成语“举枉措直”。
  • 使用场景
    常用于表达纠正错误,直接解决问题的行为。可以用来形容对于不公平待遇进行反击,或者直面问题,勇敢地解决困难。
  • 故事起源
    故事源自《左传·僖公二十二年》。
  • 成语结构
    由“举”、“枉”、“措”、“直”四个字组成。
  • 例句
    1. 他举枉措直,将那个冤枉的同事的名誉恢复了。2. 在面对困难时,我们应该举枉措直,勇敢地面对并解决问题。
  • 记忆技巧
    可以将“举枉措直”与故事中的情节联系起来,想象季孙的妻子举着枉曲的事实,直接面对官员,纠正错误的场景,以帮助记忆这个成语的含义和用法。
  • 延伸学习
    了解更多关于春秋时期的历史背景和其他类似意义的成语,如“枉法徇私”,“直言无讳”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老师给我错打了一个错的分数,我要举枉措直,让老师改正。2. 初中生:班里有同学被冤枉了,我决定举枉措直,向班主任反映真相。3. 高中生:社会上存在很多不公平的现象,我们要举枉措直,为正义发声。4. 大学生:在实习期间,我目睹了一些违法行为,我决定举枉措直,向相关部门举报。5. 成年人:在工作中,如果发现有人被冤枉,我们应该勇敢地举枉措直,为他们伸张正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