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皮
xī pí
  • 拼 音:xī pí
  • 注 音:ㄒㄧ ㄆㄧˊ
  • 繁体字:
  • 基本解释

    ◎ 西皮 xīpí
    [xipi,one of the two chief types of music in traditional Chinese operas] 用胡琴伴奏的戏曲声腔之一

  • 详细解释

    (1).即黄陂调。戏曲腔调之一。唱腔明快高亢,刚劲挺拔,适于表达欢乐、激越、奔放的感情。 明 清 之际,秦腔由西东传,结合 湖北 民间曲调演变而成西皮。 湖北 方言称唱为“皮”,西皮即由西传东的唱腔;或谓西皮脱胎于秦腔的“皮子”,故名。
    (2).漆器的异称。 宋 曾三异 《因话录》谓髹器称西皮者,乃西方马鞯因马镫磨擦,有凹处粲然成文,遂以髹器仿为之。 明 都穆 《听雨纪谈》对此说有所辨正,以为髹器当作“犀毗”。毗者脐也。犀牛脐旁多文,坐卧磨砺,色甚光明。西域人割取以为腰带饰。髹器仿为之,遂袭其名。但据近人研究,谓自 宋 代以后,人们开始用“犀毗”借喻黑色髹器,当时又称“犀皮”或“西皮”。一说,黑色雕漆多半由 中国 西部传来,故称“西皮”。

  • 基本含义
    指人的皮肤暴露在外,没有遮盖物。也形容人的品行不端正,不顾体面。
  • 详细解释
    西皮一词最早出现在明代的小说《水浒传》中,其中有一位叫西门庆的角色,他是一个贪图享乐的人,经常穿着华丽的服饰,披头散发,不顾体面。因此,“西皮”成为了形容人的皮肤暴露在外,没有遮盖物的意象,也用来形容人的品行不端正,不顾体面。
  • 使用场景
    常用于形容人的穿着不得体,或者品行不端正的情况。可以用来批评某人的不端行为,或者形容某人的不体面的外表。
  • 故事起源
    西皮一词最早出现在明代的小说《水浒传》中,描述了西门庆这个角色的品行不端正,不顾体面的形象。
  • 成语结构
    形容词+名词,表示人的品行或外表。
  • 例句
    1. 他穿着破烂的衣服,西皮西皮的走在大街上,真是丢人现眼。2. 这位官员贪污受贿,品行西皮,引起了公众的强烈愤慨。
  • 记忆技巧
    可以联想西门庆这个角色的形象,他穿着华丽的服饰,披头散发,不顾体面,形象鲜明,容易记忆。
  • 延伸学习
    可以学习更多与人的品行或外表相关的成语,如“外强中干”、“面黄肌瘦”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幼儿园:小明的衣服破破烂烂的,西皮西皮的,他要被老师批评了。2. 小学生:那个同学作弊考试,真是西皮,不值得我们学习。3. 初中生:他的穿着总是不得体,西皮西皮的,大家都不愿意和他交朋友。4. 高中生:这个明星的形象越来越西皮,丢失了很多粉丝的支持。5. 大学生:他的行为太不端正了,完全是西皮,我们应该远离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