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讨
shēng tǎo
  • 拼 音:shēng tǎo
  • 注 音:ㄕㄥ ㄊㄠˇ
  • 繁体字:
  • 基本解释

    [释义]
    (动)公开谴责(敌人的罪行)。
    [构成]
    偏正式:声〔讨
    [例句]
    声讨敌人。(作谓语)

  • 英文翻译

    1.denounce; condemn

  • 详细解释

    ◎ 声讨 shēngtǎo
    [denounce;condemn] 公开谴责,用语言文字讨伐
    声讨敌人罪行
    (1).谴责罪行,加以讨伐。《清史稿·安和亲王岳乐传》:“以 三桂 悖逆反覆,将募兵声讨, 三桂 死,乃止。” 郭沫若 《中国史稿》第三编第八章第一节:“次年三月,北府兵将领 刘裕 、 刘毅 、 何无忌 等从 京口 、 广陵 起兵,声讨 桓玄 。”
    (2).指公开谴责(敌人的罪行)。 吴晗 《朱元璋传》第三章二:“ 朱元璋 竟然站在他所反对的 元 朝政府立场声讨敌人了,由此也可以看出 朱元璋 这一方面实在举不出 张士诚 什么罪状。”

  • 基本含义
    公开指责、谴责某人或某事物
  • 详细解释
    声讨是由两个字组成的成语,声指声音,讨指责问。声讨意味着通过用言语或文字公开指责或谴责某人或某事物,表达对其不满或愤怒。
  • 使用场景
    声讨常用于描述针对不公正、不道德或不合法行为的公开谴责,特别是在社会舆论中。它可以用于政治、社会、文化等各个领域,用来表达对某人或某事的不满和谴责。
  • 故事起源
    关于声讨的具体故事起源并没有明确的记载。这个成语的使用可能源于中国古代的社会风气,人们通过公开谴责来表达对不公正行为的不满。
  • 成语结构
    声讨是一个动宾结构的成语,由动词“声”和动宾短语“讨某人/某事物”组成。
  • 例句
    1. 很多人对这起丑闻进行了声讨。2. 媒体对这个腐败案件进行了公开声讨。3. 公众的声讨迫使政府采取了行动。
  • 记忆技巧
    可以将声讨的发音“shēng tǎo”与“声掏”进行联想,想象通过声音掏出对某人或某事物的谴责。
  • 延伸学习
    了解中国古代的声讨文化和诗歌中对声讨的描写,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和运用这个成语。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们声讨了欺负同学的人,让他们意识到自己的错误。2. 初中生:老师在课堂上声讨了作弊行为,提醒我们要诚实守信。3. 高中生:学生会发表声明声讨了校园暴力事件,呼吁校方采取措施保护学生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