披帛
pī bó
  • 拼 音:pī bó
  • 注 音:ㄆㄧ ㄅㄛˊ
  • 繁体字:
  • 基本解释

    (1).妇女服饰名。始于 唐 。一说始于 秦 。 五代 马缟 《中华古今注·女人披帛》:“古无其制, 开元 中,詔令二十七世妇及寳林御女良人等寻常宴参侍,令披画披帛,至今然矣。” 宋 陈元靓 《事林广记后集·服用原始·霞帔》:“三代无帔, 秦 时有披帛,以縑帛为之, 汉 即以罗, 晋 制絳晕帔子。霞帔名,始于 晋 矣。”
    (2).披红。 清 虞兆湰 《天香楼偶得·披帛》:“今世俗婚娶不论男妇,皆披絳帛,亦流传之失耳。”参见“ 披红 ”。

  • 基本含义
    指披着外衣,暗中带有不良目的,隐藏真实意图。
  • 详细解释
    披帛是一个四字成语,由“披”和“帛”组成。“披”意为披着,遮盖;“帛”指古代的一种丝织品,引申为衣物。披帛的意思是指一个人在外表上看起来正派,但内心却怀有不良目的,隐藏真实意图。
  • 使用场景
    披帛这个成语通常用于形容一个人表面上看起来很正直,但实际上却心怀不轨,打着正义的旗号做坏事的情况。可以用于描述政治、商业、社会等领域中的虚伪行为。
  • 故事起源
    相传,战国时期,楚国有个叫子胥的大臣,他为了报国雪耻,一直奔走于各国之间,希望能够得到援助。有一次,子胥来到齐国,齐国的国君接见了他,表面上对他非常友好,但实际上却暗中暗杀了子胥的儿子。子胥深感痛苦和愤怒,但为了报国雪耻,他只好忍耐着。后来,子胥成功帮助楚国复兴,他对齐国国君说:“我虽然披着帛,但心里却怀有报国的决心。”这个故事就成为了披帛这个成语的来源。
  • 成语结构
    披帛是一个动宾结构的成语,其中“披”为动词,表示披着;“帛”为宾语,表示丝织品,引申为衣物。
  • 例句
    1. 他表面上看起来很正直,但实际上却披帛,心怀不轨。2. 这个商人打着正义的旗号,实际上却在做披帛的勾当。
  • 记忆技巧
    可以通过联想披帛成语的含义。将“披”字联想为披着外衣,遮盖真实意图;将“帛”字联想为丝织品,引申为衣物。通过形象联想,帮助记忆成语的含义。
  • 延伸学习
    可以进一步学习与披帛相关的成语,例如“披荆斩棘”、“披星戴月”等,拓展对成语的理解和应用。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他看起来很友善,但我觉得他可能是在披帛。2. 初中生:老师教我们要诚实守信,不要披帛做事。3. 高中生:政治家经常披帛,为了争取选民的支持而表演。以上是关于成语“披帛”的全面学习指南,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