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监
sān jiān
  • 拼 音:sān jiān
  • 注 音:ㄙㄢ ㄐㄧㄢ
  • 繁体字:
  • 基本解释

    (1). 周武王 灭 商 后,以 商 旧都封给 纣 子 武庚 ,并以 殷 都以东为 卫 ,由 武王 弟 管叔 监之; 殷 都以西为 鄘 ,由 武王 弟 蔡叔 监之; 殷 都以北为 邶 ,由 武王 弟 霍叔 监之;总称三监。见 汉 郑玄 《诗·邶鄘卫谱》。一说指 武庚 、 管叔 、 蔡叔 。见《汉书·地理志下》、 清 王引之 《经义述闻·三监》。 汉 代儒家依托 周 初三监的事,把三监作为 周 朝的通制。《礼记·王制》:“天子使其大夫为三监,监於方伯之国,国三人。”参阅 明 杨慎 《升庵经说》卷九、 清 孙希旦 《礼记集解》卷十二。
    (2). 唐 代官署国子监、少府监、将作监的合称。《旧唐书·职官志一》:“ 贞观 元年,改国子学为国子监,分将作为少府监,通将作为三监。”

  • 基本含义
    形容人的志向或品德高尚,能够自律、自省和自警,不需要他人监督。
  • 详细解释
    三监是由“三”和“监”两个字组成的成语。“三”表示数量,这里表示多次;而“监”表示监察、监督。三监的意思是一个人能够多次自我监督和反省,不需要外界的监督和指导。它强调了一个人具备自律、自省和自警的品质,能够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做到自律不需要他人监督。
  • 使用场景
    三监常用于描述一个人的高尚品德和自律能力。可以用来赞扬一个人具备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的能力,不需要他人监督就能做到正确的事情。
  • 故事起源
    三监的故事起源于中国古代的《孟子·告子上》。孟子是中国古代的一位伟大哲学家,他曾经说过:“三监者,人之所以立志行道也。”这句话强调了一个人应该具备自律、自省和自警的品质,才能够立志做好事情。
  • 成语结构
    三监是一个形容词性成语,由两个汉字组成。
  • 例句
    1. 他是一个有三监的人,无论在工作还是生活中,都能够自律自省。2. 这位学生非常有三监,学习时不需要老师监督也能够按时完成作业。
  • 记忆技巧
    可以将“三监”拆分为“三”和“监”,并与“自律、自省、自警”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图像,帮助记忆。
  • 延伸学习
    你可以进一步学习相关的成语,如“自省”、“自律”、“自警”等,深入了解这些与个人品德和自我管理相关的概念。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希望成为一个有三监的人,能够自律自省,做好每一件事情。2. 初中生:只有具备三监的品质,才能够在学习和生活中取得更好的成绩。3. 高中生:作为一名学生,我们应该有三监,不仅在学习上要自律,也要在品德上自省和自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