僭逆
jiàn nì
  • 拼 音:jiàn nì
  • 注 音:ㄐㄧㄢˋ ㄋㄧˋ
  • 繁体字:
  • 基本解释

    (1).越礼犯上。《后汉书·孔融传》:“又 袁术 僭逆,非一朝一夕。” 宋 苏辙 《历代论五·陆贽》:“臣料其间必有旁遭詿误内畜危疑而计不能止者,未必皆处心积虑果於僭逆也。”《三国演义》第九八回:“众议皆谓 孙权 僭逆,宜絶其盟好。”
    (2).指僭逆之人。 南朝 宋 谢灵运 《撰征赋》:“涤僭逆於 岷山 ,羈巢处於西木。”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故一·补乡试》:“自庚申已后,诸僭逆以次削平,各省次第补行乡试。”

  • 基本含义
    指超越自己的身份、地位,冒犯上级或者侵犯他人的权益。
  • 详细解释
    僭逆是由两个汉字组成的成语,其中“僭”意为超越、侵犯,而“逆”则表示违背、冒犯。因此,僭逆的基本含义是指一个人或者组织超越了自己的身份或地位,冒犯上级或者侵犯他人的权益。
  • 使用场景
    僭逆一词常用于形容某人或某组织无视规则、擅自行事,超越自己的权限或身份,冒犯上级或者侵犯他人的权益。这个成语在许多领域都有应用,比如政治、商业、教育等。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用僭逆来形容某人冒犯上级、越权行事,或者某组织无视法律规定、侵犯他人的利益。
  • 故事起源
    僭逆这个成语的故事起源于中国古代。相传,在古代有一个国王,他非常贪婪和傲慢,总是超越自己的身份,随意决定国家的事务,甚至侵犯百姓的权益。这个国王的行为被人们称为“僭逆”,后来这个词语逐渐演变成了成语,并被用来形容超越身份、冒犯上级或侵犯他人权益的行为。
  • 成语结构
    成语“僭逆”由两个汉字组成,其中“僭”是动词,表示超越、侵犯;“逆”是形容词,表示违背、冒犯。
  • 例句
    1. 他的行为完全是僭逆,无视了公司的规定和领导的权威。2. 这个组织的决定明显是僭逆的,没有经过充分讨论就擅自决定了重要事务。
  • 记忆技巧
    可以通过联想记忆来记忆成语“僭逆”。可以想象一个人站在高山上,试图超越自己的身份,向上冒犯上级,这种行为是非常冒险和冒犯的,因此被称为“僭逆”。
  • 延伸学习
    如果你对成语“僭逆”感兴趣,可以进一步学习相关的成语,比如“僭越”、“逆来顺受”等,来拓展你的成语知识。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他不听老师的话,做了一些僭逆的事情。2. 初中生:这个学生越级参加了高年级的比赛,被老师批评为僭逆行为。3. 高中生:他的言行举止经常僭逆,导致他与同学之间关系紧张。4. 大学生:在学术界,僭逆行为会被严厉谴责,需要尊重他人的研究成果。